十年,一场爱与生命的接力赛

  十年,逾251万人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完成逝世后器官捐献31311例,捐献器官91737个。

  11月7日,杭州西子湖畔,在“生命接力·救在身边”中国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字,代表着3万余个生命及家庭的无私奉献和9万余朵生命之花的重新绽放。

  2010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接受卫生部委托,正式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至今,这项工作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下,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创建了符合国际伦理准则、立足中国国情和文化的人体器官捐献“中国模式”。

  政策法规保障

  器官移植,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不仅关系到民生福祉,也关乎国家形象。

  红十字会参与器官捐献工作具有其独特优势:一是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为红十字会参与器官捐献工作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明确规定红十字会参与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为红十字会参与器官捐献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三是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符合红十字会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的宗旨,红十字会有推动无偿献血、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捐献等工作的丰富经验,为开展器官捐献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红十字会有遍布全国的组织网络体系,有众多的会员、志愿者,可以广泛地动员社会参与,为器官捐献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五是红十字会以独立第三方身份参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有利于维护捐受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器官捐献公平公正开展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

  有法可依是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前提。

  早在2007年3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明确“各级红十字会依法参与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等工作”。这是我国涉及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的首次全国性立法,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重视,也为红十字会在全国层面正式参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提供了法规依据。

  2011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卫生部联合印发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管理办法(试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管理办法(试行)》,为加强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和协调员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2012年8月,总会和卫生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的组织结构及相关职责、工作流程等。

  2016年5月,国家卫计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人体器官捐献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多部门联手建立起捐献器官转运的绿色通道。

  2017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修订案,将“参与、推动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明确为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

  2020年5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第四编《人格权编》第二章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中,对遗体和人体器官、人体组织捐献作出规定,从国家法典的高度对人体器官捐献予以明确。

  在省级层面,江西、天津、贵州、重庆等11个省市和深圳、南京等5个副省级城市人大出台了有关人体器官捐献的地方条例,部分省份还出台了人体器官捐献的人道救助、殡葬缅怀等相关管理制度。

  从民法典到红会法到地方条例,一个器官捐献的法律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为中国红十字会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奠定第一块基石。

  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人体器官捐献是继无偿献血、遗体捐献和造血干细胞捐献之后,中国红十字会顺应社会需要、接受政府委托、依据法律授权参与开展的又一项与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十年跋涉,十年成长。中国红十字会认真履职,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从试点启动到全国推开到转型发展,围绕工作体系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不断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0年9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卫生部联合成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委员会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2012年7月,经中编办批准成立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隶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管理,中国红十字会参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有了可靠抓手。管理中心主要职责为:负责参与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动员、报名登记、捐献见证、公平分配、救助激励、缅怀纪念及信息平台建设等相关工作。

  管理中心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参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主要执行单位,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建平台,链接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参与各方,建立工作机制,推动政策法规制定;二是建队伍,这支队伍包括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专兼职工作人员、器官捐献协调员及参与服务工作的志愿者。

  目前,全国省级红十字会和卫生健康部门大多成立了人体器官捐献委员会或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18个省级红十字会成立了人体器官捐献管理机构,其余省份红十字会成立了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

  全国建立了2200余人的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其中约三分之一人员来自红十字会,三分之二人员来自医疗机构。这支队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负责动员、协调、见证捐献,并将捐献信息上报案例报告系统。

  此外,地方各级红十字会纷纷组建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负责器官捐献社会宣传、动员及捐献者家属的抚慰、救助等服务性工作。部分志愿者本身就是捐献者家属或移植受者。据统计,全国红十字系统参与服务器官捐献工作的志愿者总计逾4000人,逐步建立起了“生命接力”志愿服务体系。

  建立高效工作机制

  “有了人员和队伍,还要建设能够有效链接各方力量的工作机制,在推动器官捐献工作中形成合力。”管理中心负责人说。

  在报名登记方面,管理中心不断改进登记方式,畅通登记途径。2010年启动书面登记,2014年4月开通网站登记,2016年10月开通微信公众号登记,大大提升了公众志愿登记的便利性。在公众志愿登记后,统一生成实名登记卡和感谢信。2018年9月,管理中心推出“器官捐献”手机APP,每一例捐献完成后及时全面登记捐献全流程相关信息。

  截至目前,管理中心共举办34期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培训班,加强协调员日常管理,严格年度考核,器官捐献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捐献见证方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一直强调维护捐受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器官捐献公益属性。每一例捐献都认真做好协调、见证、服务等工作,并大力做好后续宣传,得到捐献者家属高度认可。

  2019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器官获取管理要求,强调在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现场见证下获取捐献器官,不得在医疗机构以外实施捐献器官获取手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积极支持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并参加相关培训。发现潜在捐献者时,应当主动向划定区域的器官获取组织以及省级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管理机构报告,禁止向其他机构、组织和个人转介潜在捐献者。

  缅怀纪念是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不可回避的一环,也是为捐献者家属提供精神抚慰的必要环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自2013年起每年3月31日举办“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全国各级红十字会也于清明节前后以多种形式对捐献者进行缅怀纪念,这已成为清明期间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纪念活动。还支持和推动各地开展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场所建设,全国31个省份已建立捐献者缅怀纪念场所138处。

  捐献实现后,由各地红十字志愿者随时跟进对捐献者家属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抚慰。中国红十字会通过国家彩票公益金项目,支持地方开展人道关怀和困难帮扶工作,作为种子资金有效带动了地方专项投入。目前,已有浙江、四川、重庆等16个省市设立人体器官捐献基金,通过政府投入、医院支持、社会募捐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困难捐献者家庭开展人道慰问、殡葬补贴、困难救助等人文关怀活动。

  此外,管理中心还建立器官捐献专家库,在推动制定各项法规制度、完善工作体系和建立各项机制时出谋划策。

  这样一个全流程工作机制的建立,立足于全国红十字会系统上下联动、全力支持,也得益于中国红十字会与国家卫健委、医疗单位及医护人员,以及相关专家权威人士的通力合作,目的是全力推动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持续发展。

  打造全媒体传播阵地

  建设全媒体宣传阵地是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十年来,全国红十字系统及管理中心全力开展人体器官捐献知识宣传普及,传播器官捐献理念,树立社会新风尚,做到线上线下同宣传,联合全媒体共传播。

  其一是突出精神引领,发掘捐献者和一线工作者感人事迹,推出一系列典型人物。如感动中国人物何玥、援藏医生赵炬、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胡晨、红十字工作者杨海燕、给放牛小弟写信的吴玥等等,均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其二是设计推出系列宣传品,借助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如《生命的礼物》《生命接力》《生命如花》等宣传片,《重生》《为你点赞》等原创歌曲,《新生·心声》《生命回响》《因爱而行·向阳而生》等宣传册。与央视联合推出公益广告《妈妈的心跳》,荣获第三届公益广告大赛金奖;2018年推出“一个人的球队”创意活动,荣获国际国内10多项大奖,并登上篮球世界杯开幕式的舞台,向全世界讲述发生在中国的器官捐献故事;2019年推出“一个人的乐队”创意活动,用特别的方式续写爱的传奇。

  其三是打造新媒体发布平台,发出权威声音。2015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开通。到2019年12月,公众号关注人数突破100万人,成为人体器官捐献领域影响最大的公众号。短短10个月后,该公众号关注人数突破200万人,目前已达到208万余人。

  “2020年,公众号关注度获得爆发式增长,意味着越来越多人关注、认可和支持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管理中心负责人说,“这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服务医学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传递人间大爱,形成社会文明进步的新风尚。”

  记者   贺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