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诞辰140周年,AI时代如何理解卡夫卡?
记者 曲鹏
140年前的7月3日,弗朗茨·卡夫卡出生。身为作家的弗朗茨·卡夫卡给后人留下了《城堡》《诉讼》《判决》《司炉》《变形记》《在流放地》《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第一场痛苦》《小妇人》《饥饿艺术家》及《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近日,单向空间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新青年剧团邀请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任卫东教授,以及独立剧场导演李建军和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副教授丁君君,在卡夫卡诞辰140周年之际,探讨我们今天如何阅读、观看与理解卡夫卡。
任卫东介绍,卡夫卡从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就成为了显学,长盛不衰。“卡夫卡重置了中国当代文学,是影响最大的现代派作家之一。”
李建军认为卡夫卡的影响也不仅体现在文学上,也体现在视觉艺术上,“他的小说有突出的特点,就是强烈的意象:人变成虫子,在视觉上的冲击是很强烈的”。
那么卡夫卡为什么会在当代具备如此强大现实意义?任卫东认为,这来自于卡夫卡作品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刺激了很多种文学理论家或者文学研究者的一点:他们觉得卡夫卡可以用各种理论,从各种视角,通过各种方法来阐释。”
而近年来又出现了更多理解卡夫卡的方法和视角。广西师范大学上海贝贝特的“文学纪念碑”丛书推出广受赞誉的《卡夫卡传》三部曲,首推《关键岁月》和《早年》,《领悟之年》将于2024年出版。而任卫东翻译了其中的《早年》卷。在这套内容详实、体量浩繁的《卡夫卡传》中,作者施塔赫查阅四千页书信、日记等手稿,带领读者踏入卡夫卡的人生,破解他的创作之谜。
《卡夫卡传:早年》[德]莱纳·施塔赫 著,任卫东 译,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卡夫卡传:关键岁月》[德]莱纳·施塔赫 著,黄雪媛 程卫平 译,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建军则改编了卡夫卡的经典作品《变形记》,他结合当下中国的语境,将原著中的推销员置换成快递员,呈现格里高尔被数字技术异化的命运,让观众们从中看到了个体“不得不内卷”的生活状态和缩影。
任卫东认为,卡夫卡确实是写过很多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除了《变形记》,还有《地洞》《一份致科学院的报告》。而“动物性”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在卡夫卡笔下的所有动物都有特别强的反思能力,更多的是跟人一样,在人的周围,是比人更好的观察者,它可以观察自己,观察别人。当然它的那种动物性也有一种受人驯化的功能。卡夫卡更多的是让我们通过动物来看反观自己。”
李建军提出,卡夫卡提出的最核心问题是“异化”,那我们应当回到当下,面对“异化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今天谁被“异化”了?“在卡夫卡讲的‘现代性’开始的时候,给我们带来诸多种问题的技术反而加强了对人的改变。我们的焦虑、生存压力、伦理困境、人性迷思,这些变化都是在科技的进程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