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SPE)

  斯坦福监狱实验(SPE)是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试图研究感知权力的心理影响,重点是囚犯和狱警之间的斗争。它于1971年8月14日至20日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由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大学生进行研究[1],在研究中,志愿者通过抛硬币的方式被分配到一个模拟监狱中当 "狱警 "或 "囚犯",津巴多本人担任监狱长。几名 "囚犯 "在实验中途离开,整个实验在6天后被放弃。早期的实验结果报告称,学生们很快就接受了他们被分配的角色,一些狱警实施了专制措施,最终使一些囚犯受到了心理折磨,而许多囚犯则被动地接受了心理虐待,并在警官的要求下,主动骚扰其他试图阻止的囚犯。许多社会心理学入门教科书中都有对该实验的描述,[2]尽管有些人选择将其排除在外,因为其方法论有时受到质疑。[3]

  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4]资助了这一实验,作为对美国海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警卫和囚犯之间的困难原因的调查。其中的某些部分被拍摄下来,片段被公开。

  实验的一些发现受到了质疑,实验被批评为方法不科学,可能存在欺诈行为[5][6]尽管津巴多将实验解释为表明 "狱警 "本能地接受了虐待狂和专制行为,但津巴多实际上指示 "狱警 "对 "囚犯 "进行心理控制。批评者还指出,一些参与者的行为有助于研究,因此,正如一位 "狱警 "后来所说的那样,"研究人员会有一些工作可做",这就是所谓的需求特征。其他研究者也曾进行过该实验的变体,但这些尝试都没有复制SPE的结果[7]。

  一、津巴多的目标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存档)官网对实验目标的描述如下。我们想看看成为一名囚犯或狱警的心理影响是什么。为此,我们决定建立一个模拟监狱,然后仔细注意这个机构对所有墙内人员行为的影响[8]。

  斯坦福新闻社1997年的一篇文章对实验目标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津巴多进行实验的主要原因是关注角色、规则、符号、群体认同和情景验证行为的力量,这些行为通常会让普通人反感。津巴多在1996年夏天的多伦多研讨会上说:"我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关于非独立化、破坏行为和非人性化的研究,这些研究说明了普通人很容易被引导从事反社会行为,将他们置于感到匿名的情境中,或者他们可以将他人视为敌人或对象,使他们变得不如人。"[9]。

  二、实验方法

  男性参与者被招募,并被告知他们将参加为期两周的监狱模拟。该团队选择了24名申请者,其测试结果预测他们将是最稳定和健康的人.[10]这些参与者主要是白人[11]和中产阶级.该小组被有意选择,以排除那些有犯罪背景,心理障碍或医疗问题的人[8]。他们都同意参加为期7至14天的活动,每天领取15美元(大致相当于2019年的95美元)[12]。

  实验是在乔丹大厅(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大楼)地下室的35英尺(10.5米)处进行的。监狱里有两堵人造墙,一堵在入口处,一堵在牢房墙上,以阻挡观察。每间牢房(6×9英尺,或1.8×2.7米),仅有一张囚犯用的小床[[13],囚犯24小时/天被关押。相比之下,看守的生活环境则截然不同,与囚犯分开。他们有休息和放松区,还有其他舒适的环境。

  24名参与者中的12人被分配到囚犯的角色(9人加上3名潜在的替代者),而其他12人被分配到警卫的角色(也是9人加上3名潜在的替代者)。津巴多担任监狱长的角色,一名本科生研究助理担任监狱长的角色。津巴多设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诱导参与者的迷失方向、非人格化和非独立化。

  研究人员在实验前一天为狱警举行了一次指导性会议,在会议上,狱警被指示不要伤害囚犯的身体或扣留食物或饮料。在研究的录像中,可以看到津巴多与看守们交谈。"你可以在囚犯中制造无聊的感觉, 在某种程度上制造恐惧感, 你可以制造一种任意性的概念 他们的生活完全被我们控制, 被这个系统, 你, 我, 他们将没有隐私.... 我们会以各种方式剥夺他们的个性。一般来说,这一切导致的是一种无力感。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拥有所有的权力,而他们将没有权力"[14]。

  研究人员为狱警提供了木棍以确定他们的身份,[15]]类似于实际狱警的服装(卡其色衬衫和裤子来自当地一家军事盈余商店),以及防止目光接触的镜面太阳镜。囚犯们穿着不舒服、不合身的罩衫和丝袜帽,以及一条脚踝上的链子。警卫们被指示用缝在制服上的号码而不是名字来称呼囚犯。

  这些囚犯在家中被 "逮捕",并被 "指控 "为武装抢劫。帕洛阿尔托当地的警察部门协助津巴多进行了模拟逮捕,并对囚犯进行了全面的登记程序,包括打指纹和拍大头照。犯人从警察局被运到模拟监狱,在那里被脱光衣服搜身,并获得新的身份。

  小型模拟监狱的牢房被设置为每间可容纳三名囚犯。监狱院子里有一条小走廊,一个壁橱用于单独监禁,囚犯对面有一个更大的房间供警卫和典狱长使用。囚犯们要在牢房和院子里呆上一天一夜,直到学习结束。警卫们三人一组,八小时轮流工作。警卫们在轮班后不需要留在现场。

  警卫们对自己的新角色有不同的反应。一位被《斯坦福杂志》描述为 "最粗暴的警卫 "觉得他的攻击性行为是在帮助实验者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另一位加入实验的人希望被选为囚犯,但他却回忆说:"我带着大麻烟,每天都想把它们送给囚犯。我看着他们的脸,看到他们越来越消沉的样子,我为他们感到难过。"[[16]"典狱长 "大卫-杰夫出面干预,改变了这位狱警的行为,鼓励他多 "参与",变得更加 "强硬"。[17]

  三、实验结果

  在经历了相对平静的第一天之后,第二天,1号牢房的囚犯用床铺堵住牢房的门,并脱掉丝袜帽,拒绝出来或听从警卫的指示。其他班的狱警主动加班,协助镇压反抗,随后在没有研究人员监督的情况下,用灭火器攻击犯人。其中一名狱警发现,每班只有3名狱警,要处理9名狱友很有挑战性,于是建议他们使用心理战术来控制他们。他们设立了一个 "特权牢房",在这个牢房里,没有参与暴动的囚犯可以得到特殊的奖励,比如更高质量的饭菜。这些 "特权 "囚犯选择不吃这顿饭,以慰问他们的同伴。

  仅仅过了35个小时,就有一名囚犯开始做出 "疯狂 "的行为,正如津巴多所描述的那样。"8612号开始表现得很疯狂, 尖叫,咒骂,陷入愤怒,似乎失去了控制. 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我们才确信他真的很痛苦,我们必须释放他。" 警卫强迫囚犯重复他们被分配的号码[18],以强化这就是他们的新身份的想法。警卫们很快就利用这些囚犯编号来骚扰囚犯,对囚犯编号中的错误采用体罚,如持久运动。卫生条件迅速下降,由于看守拒绝让一些囚犯在任何地方大小便,而只允许他们在牢房里的桶里大小便,这更加剧了卫生条件的下降。作为惩罚,看守不让囚犯倒掉卫生桶。床垫是监狱里的贵重物品,所以看守会惩罚囚犯,把他们的床垫拿走,让他们睡在水泥地上。一些囚犯被迫赤身裸体,作为一种堕落的方法。随着实验的继续,一些看守变得越来越残忍;实验者报告说,大约三分之一的看守表现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当实验只进行了六天就停止时,大多数看守都很不高兴。

  津巴多提到自己对实验的吸收。第四天,一些看守表示他们听到了一个传言,说那个被释放的犯人要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回来,释放剩下的犯人。津巴多和守卫们把监狱拆开,搬到了大楼的另一层。津巴多自己在地下室等着,以防被释放的犯人出现,并打算告诉他实验已经终止。被释放的囚犯再也没有回来,监狱也在地下室重建。

  津巴多认为,囚犯们已经将自己的角色内化了,因为有些人曾表示,他们会接受 "假释",哪怕这意味着没收他们的报酬,尽管事实上,退出也会达到同样的结果,而不会因为等待假释请求被批准或拒绝而耽误时间[19]津巴多认为,在失去了所有的金钱补偿之后,他们没有理由继续参加实验,然而他们还是参加了,因为他们已经将囚犯的身份内化了。

  416号囚犯是新接纳的候补囚犯,他对其他囚犯的待遇表示担忧。警卫们的反应是更多的虐待。当他拒绝吃他的香肠,说他在绝食时,看守就把他关在 "单独监禁",一个黑暗的壁橱里。"看守随后指示其他囚犯反复打门,同时对416号喊话。"[20]看守说,只有当囚犯放弃毯子,睡在光秃秃的床垫上,他才会被从单独监禁中释放出来,但除了一个人拒绝这样做。

  津巴多早早地中止了实验,因为他与之约会(后来结婚)的心理学研究生克里斯蒂娜-马斯拉赫[[21]被介绍到实验中进行访谈后,对监狱的条件提出了异议。津巴多指出,在观察过实验的50多人中,马斯拉赫是唯一一个对实验的道德性提出质疑的人。原计划为期两周的实验只进行了六天,就停止了实验。[19]

  四、结论

  1971年8月20日,津巴多向参与者宣布实验结束。

  根据津巴多对SPE的解释,它表明,模拟监狱的情境,而不是个人的人格特征,造成了参与者的行为。利用这种情境归因,其结果与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随机参与者遵守命令,对一个骗子进行看似危险且可能致命的电击[22]。

  该实验还被用来说明认知失调理论和权威的力量。

  参与者的行为可能是由于知道自己被监视而形成的(霍桑效应)[23].当观察他们的主管没有出面约束他们时,警卫可能不会因为害怕观察者而受到约束,而是表现得更有攻击性[22].

  津巴多在实验前指示狱警以各种方式不尊重囚犯。例如,他们必须用号码而不是名字来称呼囚犯。津巴多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削弱囚犯的个性.[24]由于没有控制权,囚犯们了解到他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没有什么影响,最终导致他们停止反应,并放弃.[13]很快意识到看守是等级制度中最高的,囚犯们开始接受他们的角色,认为他们是不那么重要的人.

  这项研究的一个积极结果是,它改变了美国监狱的管理方式。例如,被指控犯有联邦罪的少年犯在审判前不再与成年囚犯一起关押,因为他们有可能遭受暴力侵害[25]。

  研究完成后不久,圣昆丁监狱和阿提卡监狱都发生了血腥的反抗,津巴多向美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报告了他的实验结果。

  五、批评和回应

  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几乎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伦理和科学严谨性的争议,它从未被成功复制。[7]法国学者、电影制作人Thibault Le Texier在2018年出版的一本关于该实验的书《Histoire d'un mensonge》("谎言的故事")中写道,它不能有意义地被称为实验,也没有真正的结果可言[25]针对对其方法论的批评,津巴多本人也认为SPE更像是一个 "示范",而不是一个科学的 "实验"。从一开始,我就一直说这是一个示范。唯一使它成为实验的是随机分配给囚犯和警卫,那是独立变量。没有对照组。也没有对比组。所以它不符合 "实验 "的标准 So it doesn't fit the standards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n experiment. 这是对一种心理现象的非常有力的证明,它具有现实意义[26]。

  2018年,针对勒德西耶等人的批评,菲利普-津巴多在其网站上写了一篇详细的反驳文章。他在总结中写道:我在此断言,这些批评都没有提出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改变了SPE的主要结论,即了解系统性和情境性力量如何运作,以消极或积极的方向影响个人行为的重要性,而这往往是我们个人没有意识到的。SPE的核心信息并不是说监狱生活的心理模拟与真实情况相同,也不是说囚犯和狱警的行为总是或甚至通常与SPE中的行为相同。相反,SPE是一个警示性的故事,说明如果我们低估了社会角色和外部压力对我们行动的影响程度,我们任何人都可能发生什么。[27]

  勒特西耶则发表了一篇同行评议的文章,该文章利用斯坦福大学档案馆的录像、录音和实验笔记,认为 "看守们知道实验应该产生什么结果......看守们远没有对这种致病的社会环境作出自发的反应,而是得到了如何创造这种环境的明确指示......。实验者直接介入实验,或是下达精确的指令,或是回忆实验目的,或是确定大方向......为了让他们充分参与,津巴多打算让警卫们相信他们是他的研究助手。"[28]自从这篇英文文章发表后,这场争论又回到了美国媒体上。[29]

  5.1 对"囚犯 "的对待

  据称,一些看守的行为导致了危险和心理伤害的情况。根据津巴多的报告,三分之一的警卫被判定为表现出 "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的情绪受到了创伤,其中有三人不得不提前从实验中撤出。津巴多的结论是,囚犯和警卫都已经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他意识到自己也同样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于是他终止了实验[30]。

  围绕着这个实验的伦理关注,常常让人将其与十年前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于耶鲁大学进行的类似的争议性实验相提并论,后者研究的是对权威的服从[22]。

  由于看守对囚犯的待遇,看守们会深深地沉浸在他们作为看守的角色中,以至于他们会在感情上、身体上和精神上羞辱囚犯。

  "每个囚犯都被系统地搜身,并被剥光衣服. 然后用喷雾剂给他脱衣服,以表达我们认为他可能有病菌或虱子[......]真正的男囚犯不穿裙子,但真正的男囚犯确实感到羞辱,确实感到被阉割。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让男人穿上不穿任何内裤的衣服,迅速产生类似的效果。事实上,我们的一些囚犯一穿上这些制服,他们就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走路和坐姿,并以不同的方式自持--更像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个男人"[31]。

  这些警卫在津巴多给他们分配任务时,认真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囚犯被剥夺了他们在外界的身份,他们被赋予了身份证号码,而且只能用号码而不是名字来称呼他们。该文件报告了一名囚犯的一段话,表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我开始觉得我正在失去我的身份"。

  5.2 依靠传闻证据

  由于实验的性质,津巴多发现无法保持传统的科学控制。他无法保持一个中立的观察者,因为他作为监狱长影响了实验的方向。实验者得出的结论和观察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和传闻,其他研究者实际上不可能准确地重现这个实验。埃里希-弗洛姆声称从实验结果中看到了普遍性,并认为个人的个性确实会影响入狱时的行为。这与该研究的结论相悖,即监狱环境本身控制着个体的行为。弗洛姆还认为,用筛选 "正常 "受试者的方法无法确定他们身上的虐待狂数量[32][33][34] 。

  5.3 "警卫 "的教练

  卡洛-普雷斯科特曾因谋杀未遂在圣昆廷监狱服刑17年,是津巴多在实验期间的 "监狱顾问",他在2005年向《斯坦福日报》投稿的一篇文章中,在读到津巴多等人用实验的各种方式来解释真实监狱中发生的暴行后,公开发表了反对实验的言论。在那篇题为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谎言"[35]]的文章中,普雷斯科特写道。[......]诸如将袋子套在囚犯头上、用铁链将囚犯捆绑在一起、用水桶代替牢房里的厕所等想法,都是我在圣昆丁旧 "西班牙监狱 "区的经历,在实验开始前几个月,我尽职尽责地与斯坦福监狱实验脑力小组分享。声称这些经过仔细测试、心理素质扎实的中上层白种人 "狱警 "都是自己梦到的,这是荒谬的。津巴多和特立独行娱乐公司的代理人怎么能对 "卫兵 "的行为表示恐怖,因为他们只是做了津巴多和其他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一开始就鼓励他们做的事情,或者坦率地说是作为基本规则建立起来的。

  与津巴多一样,普雷斯科特也曾在国会就监狱改革问题发表过演讲。津巴多在2018年的回应中写道,虽然普雷斯科特在文章中附上了自己的名字,但事实上,这篇文章是由好莱坞作家/制片人迈克尔-拉扎鲁撰写的,他曾试图获得斯坦福监狱实验故事的电影版权,但没有成功,当他被拒绝后,他开始公开批评它[27])。

  2018年,SPE官网提供的数字化录音被广泛讨论,尤其是其中一段 "监狱长 "大卫-杰夫试图影响其中一名 "狱警 "的行为,鼓励他更多地 "参与",为了实验的利益而更加 "强硬"。 [36][17]津巴多在2018年的回应中写道,他们给狱警的指示 "与现实生活中监狱和军队环境中实际狱长和上级军官施加的压力相比是温和的,在那里,未能充分参与的狱警可能会面临纪律听证会、降级或解雇"[27]。

  5.4 津巴多的隐含要求

  该研究在2013年被心理学家彼得-格雷批评为需求特征,他认为心理学实验的参与者更有可能做他们认为研究者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具体到斯坦福监狱实验,"表现出他们对囚犯和狱警所做事情的刻板印象。"[37]格雷表示,他没有将该实验列入他的入门教科书《心理学》,因为他认为该实验缺乏科学严谨性。

  "约翰-韦恩"(现实生活中的戴夫-埃舍尔曼)是实验中的狱警之一,他说,在他开始模仿1967年电影《酷手卢克》中的一个角色后,导致了狱警和囚犯之间事件的升级。因为他被其他参与者昵称为 "约翰-韦恩",他进一步加剧了自己的行动,尽管他试图模仿电影中扮演虐待狂监狱长的演员斯特罗瑟-马丁[38],正如他所描述的那样。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不是偶然的。它是有计划的。我是带着一个明确的计划出发的,试图强迫行动,强迫一些事情的发生,这样研究人员就会有一些工作可以做。毕竟,他们能从那些坐在那里的家伙身上学到什么呢? 就像一个乡村俱乐部一样?所以我有意识地创造了这个角色。我在高中和大学里参加过各种戏剧制作。这是我非常熟悉的事情:在你踏上舞台之前,采取另一种个性。我在里面做着自己的实验,我说,"我可以把这些东西推到什么程度,这些人在说'别闹了'之前会受到多少虐待?" 但其他警卫并没有阻止我。他们似乎也加入了进来。他们在接受我的领导。没有一个警卫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这样做"[17]。

  津巴多在2018年的反驳中写道,埃舍尔曼的行为已经 "远远超出了单纯扮演强硬警卫的角色",鉴于他和其他警卫的行为 "与现实世界的监狱暴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人性的重要信息"[27]。

  5.5 结果的报告和解释

  "囚犯 "组的两名学生在实验第六天终止前离开了实验。道格拉斯-科皮是第一个离开的,在36小时后;他似乎精神崩溃了,他大喊:"耶稣基督,我的内心在燃烧!"和 "我不能再忍受一个晚上了!我实在受不了了!"。我实在受不了了!" 他的爆发被摄像机拍了下来,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这已经成为这项研究的 "决定性时刻"[7]在2017年的一次采访中,Korpi表示,他的崩溃是假的,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能离开,回到研究中去。(他原本以为可以在 "被囚禁 "的情况下学习,但 "监狱工作人员 "不允许他这样做。)[7]津巴多后来表示,参与者只需说出 "我退出实验 "这句话就可以离开,但津巴多与工作人员的对话录音记录显示,他说:"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离开,一种是医疗帮助,一种是心理治疗。 "[25]在2017年的采访中,Korpi表示后悔当时没有提出虚假监禁指控[7]。

  津巴多在2018年的反驳中指出,在2017年的采访之前,Korpi对自己行为的描述已经改变了好几次,在津巴多1992年的纪录片《安静的愤怒》(Quiet Rage)中,Korpi曾表示,这次实验 "是他一生中最难过的经历"[27]。

  5.6 样本小且不具代表性

  批评者认为,不仅样本量太小,无法进行推断,而且让所有的实验对象都是美国男学生也严重削弱了实验的有效性。换句话说,可以想象,用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目标和人生观)[23]来复制实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来自西肯塔基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选择偏差可能在结果中起到了作用。研究人员用类似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广告招募学生,有的广告上写着 "一项心理学研究"(对照组),有的广告上写着津巴多博士实验中的原话 "监狱生活"。结果发现,对 "监狱生活 "分类广告作出反应的学生,与对照组参与者相比,在社会支配性、攻击性、独裁主义等特质上较高,而在与同情心和利他主义有关的特质上较低[39]。

  六、伦理问题

  许多人认为该实验涉及到可疑的伦理道德,最严重的问题是,即使在参与者表示希望退出后,实验仍在继续。尽管参与者被告知他们有权在任何时候离开,但津巴多不允许这样做。[23]

  自斯坦福监狱实验以来,涉及人体实验的伦理准则已经确立[40][41][42]斯坦福监狱实验导致了规则的实施,以排除对参与者的任何有害待遇。在实施之前,人类研究现在必须经过机构审查委员会(美国)或伦理委员会(英国)的审查,并认定其符合美国心理学协会制定的伦理准则[23]。 这些准则涉及到考虑科学的潜在利益是否超过了身体和心理伤害的可能风险。

  实验后的汇报现在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伦理考虑因素,以确保参与者不会因为他们在实验中的经历而受到任何伤害。虽然津巴多确实进行了汇报会,但那是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之后的几年。那时,许多细节已经被遗忘;尽管如此,许多参与者报告说,他们没有经历任何持久的负面影响[23]目前的标准规定,汇报过程应尽快进行,以评估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如果有的话),并在必要时对参与者进行康复。如果汇报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延误,研究人员有义务采取措施,将伤害降到最低。[43]

  随着这个实验的结果如何结束,已经有一些骚动的道德后果涉及这个实验。这项研究受到了很多批评,因为参与者没有完全同意,津巴多知道他自己也无法预测实验的结果。随着参与者扮演囚犯和看守的角色,他们在这项研究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帮助,[44]津巴多已经出来解释说,他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他的实验会如何结束。

  七、与阿布格莱布的比较

  2004年3月,当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对囚犯的酷刑和虐待行为被公布后,津巴多本人密切关注这一事件的细节,他对这一事件与他自己的实验的相似性感到震惊。他对官方军方和政府代表将阿布格莱布美军监狱的酷刑和虐待行为的责任推给 "几个坏苹果",而不承认一个正式建立的军事监禁系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问题感到失望。

  最终,津巴多参与了代表阿布格莱布监狱看守之一的律师辩护团队,上士伊万-"奇普"-弗雷德里克。他获准全面接触所有调查和背景报告,并在弗雷德里克上士的军事法庭上作为专家证人作证,结果弗雷德里克于2004年10月被判处8年监禁。

  津巴多从参与弗雷德里克案中汲取灵感,撰写了《路西法效应》一书。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一书,2007年由兰登书屋出版,该书论述了自己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与阿布格莱布暴行之间的相似之处[20]。

  八、类似研究

  8.1 BBC监狱研究

  心理学家Alex Haslam和Steve Reicher在2002年进行了BBC监狱研究,并在2006年发表了研究结果[45],这是在BBC协助下进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部分复制,BBC在名为 "实验 "的系列纪录片中播出了研究中的事件。他们的结果和结论与津巴多不同,并导致了一些关于暴政、压力和领导力的出版物。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社会心理学杂志》、《应用心理学杂志》、《社会心理学季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上。目前,BBC监狱研究已被作为英国A-level心理学OCR教学大纲的核心研究内容。http://www.bbcprisonstudy.org/

  虽然Haslam和Reicher的程序并不是直接复制Zimbardo的程序,但他们的研究对他的结论的普遍性提出了进一步的怀疑。具体来说,它质疑了人们无意识地滑入角色的概念,以及邪恶的动态在任何方面都是平庸的想法。他们的研究还指出了领导力在津巴多在斯坦福实验中向警卫通报情况时所表现出的暴政形式的出现中的重要性[46][47] 。

  8.2 美国的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1961年开始的、1963年发表的耶鲁大学米尔格拉姆实验的回应[48]。

  第三次浪潮实验涉及到1967年加州帕洛阿尔托的高中教师罗恩-琼斯在课堂上使用类似纳粹党大规模控制方法的专制动力,目的是以生动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二战中的德国民众是如何做出这样的行为的[49],虽然琼斯的描述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但几位参与研究的人已经公开证实了事件的发生[50]。

  在这两项实验中,参与者发现,由于他们被分配的角色,很难离开研究。两项研究都考察了人性和权威的影响。尽管在监狱实验之前进行了测试,但被试者的个性对这两项实验的影响很小[51]。

  在米尔格拉姆和津巴多的研究中,参与者顺应社会压力。通过让一些参与者感到比其他人更有力量或更少的力量来加强顺从性。在这两项实验中,行为被改变以符合群体的定型观念。

  九、在流行文化中

  2001年由莫里茨-布莱布特鲁主演的电影《Das Experiment》就是根据这个实验改编的。

  2015年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就是根据该实验改编的[52] 。

  YouTube系列节目 "心灵场"(由迈克尔-史蒂文斯主持)有一集讨论这个实验。

  电视剧《Veronica Mars》第三季第2集题为 "我的大胖子希腊赶集周",也有类似的实验。

  在理查德-鲍尔斯(Richard Powers)的《超时空》(The Overstory)中,虚构人物道格拉斯-帕夫利切克(Douglas Pavlicek)是实验中的囚犯,这一经历影响了后来的决定。

  在电视剧《战场》第7集《政治机器》中,其中一个角色将一群小学生分为囚犯和警卫。

  在电视剧《美国爸爸》第15季第11集《美国数据》中,罗杰将史蒂夫、托希、鼻涕和巴里招入类似的实验中。

  十、其他

  全文摘自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_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