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360心理防卫机制的建立(2)

  这种退行现象,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术。例如,六尺之躯的男子汉在忍不住疼痛时,常会失声叫“妈呀!”,也会“哭得像个孩子一样”。有些患者经过死里逃生的车祸或危险的大手术后,虽然躯体方面已经复原,但是内心却一直担心,认为身体还没好完,想方设法留在医院,不敢出院去面对现实。这是因为患者经此变故,精神上受到打击,害怕再负起成人的责任及随之而来的恐惧和不安,而退行成孩子般的依赖了。

  事实上,人一生中,难免有想重回到未成熟时代的表现以重温旧梦获取满足的时候,只要无伤大雅,均可用退行作用来进行心理调节。可是假如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常常退行,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应付困难,或利用自己的退行来获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以避免面对的现实问题或痛苦,就成了心理问题了。

  (3)幻想作用

  幻想作用是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无法处理而利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开或存在于幻想的境界中,以其情感与希望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其心理上的困难,以得到内心的满足,它是一种与退行作用十分相似的心理防卫术。例如,一个在现实中备受欺凌的女孩,她可以想象自己有一天会碰到一位英俊的王子,且助她脱离苦境带来幸福……这是西方童话中的“灰姑娘幻想”。如果一个男孩子觉得处处受大人限制时,往往会沉浸在“孙悟空式”的白日梦中,认为自己如果有七十二变的能耐那就好了。对能力弱小的孩子来说,以幻想方式处理其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一个成人仍然常常采用这种方式应付实际问题,就是毛病了。特别当他将现实与幻想混为一谈时,就沦为病态了。

  同其他心理防卫术一样,幻想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它能使人获得满足感,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和斗志旺盛等。然而,幻想作用也易形成人的情绪陷阱,因为幻想作用往往通过夸大他人的优良表现,从而宽容自己对失望和挫折的反应,形成以他人的成就来代替自己的努力实践的倾向。由于这种满足感是理想化的,而非自己努力的结果,过分使用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导致一些实际上和情绪上的困扰。

  3. 神经症型心理防卫机制

  (1)潜抑作用

  潜抑作用是指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不知不觉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它是各种心理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一般而言,人们都具有将一些所不能忍受或能引起内心挣扎的念头、感情或冲动,在尚未为人觉察之前,便抑制、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倾向,以使自己不至于知道,保持心境的安宁。这些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念头、感情和冲动,虽不为人知,却可能不知不觉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往往做出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来。换句话说,潜抑作用乃是把不愉快的心情,在不知不觉中“有目的地忘却”,以免心情不快。

  潜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见到,只是不被人注意罢了。一位心理求治者详细地向施治者述说他小时候的事情。从四五岁上幼儿园开始,到如何进小学、念中学……结婚、工作等等,事无巨细,说得十分详细,尽管他每次与施治者会谈时,总是试图尽量把过去的生活史详细讲出来,但他却一直到几个月之后才说出自小时父母分居以后,他一直与母亲同床而眠直到15岁。当施治者问他为何没将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讲述出来时,他却大表惊讶地问:“我没告诉你吗?我以为已经讲过了”,从心理学观点来分析,他并非忘了,也非故意隐瞒,而是因为他对此事特别敏感,认为自己的毛病是缺乏男子汉气概。而这些问题的成因乃是因为与母亲同床而眠的缘故,心里觉得羞愧、难过。所以,使用心理防卫机制,把有关这件事的记忆及其连带而来的不愉快的感觉一起潜抑下来,因而他会一时想不起来。

  潜抑作用具有双重性,就其积极方面而言,它能帮助人们控制足以引发罪恶感受的冲动或与道德伦理相违背的念头,以及它能通过一种暂时的“遗忘”来保护受创伤的心灵,但潜抑作用也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隔离作用

  隔离作用是指将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隔离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年轻的女孩往往喜欢说上“1号”,而不直接说上厕所;说“做好事”,而不说月经来了。究其原因,不外乎“1号”较文雅,而说“做好事,要比来月经好听得多。因为听到“厕所”这个字眼,难免联想到污秽满地、臭气冲天,心理上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厌恶之感;提起月经,则会联想到血迹斑斑,是女孩子的私事,不应告诉别人。用“1号”及“做好事”来代替,人们既“知道”所指,又不会引起污秽肮脏之感,说起来和听起来都要舒服得多。这种把观念和感觉分离,只留下人们可理解的观念,而把可能引起不愉快感觉隔离起来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隔离作用”。又比如,不说人死了,而说仙逝、归天或长眠等,因为后面这些字眼同样能表达“死”讯,从感觉上来讲,也不会感到太悲哀或不祥,这便是隔离作用的例子。

  (3)转移作用

  转移作用是指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的心理防卫术,这是人们常有的倾向,即把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诸如喜爱、憎恶、愤怒等,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发泄,而转移到其他能够接受的对象身上。比如,一位丈夫在办公室里受了上级的责备,一肚子的气因工作关系而不敢发作,只好忍气吞声。但一回到家中,可能就会对妻子粗声粗气,甚至发阵子脾气,而做妻子的莫名其妙,一肚子气没处发,刚好小儿子在旁边,便顺手给了儿子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地挨了一巴掌,满腔愤怒,真想回敬一下,但孩子当然不能打妈妈,回头一看,小花狗正在摇尾巴,走过去抬起脚就给了小花狗一脚。本来是丈夫受了上级的气,转来转去,最后发泄到了小狗身上,尽管怒气没有发泄到本来的对象身上,但因为得到了转移,出了气,心情也就舒展多了。这是因为对某一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是不为自己或社会所接受的,所以把它转移到另一个比较可以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精神上的负担,即为“转移作用”。一般说来,人们所转移的对象,与原来的对象有相似关系,具有代替的性质,像小孩子喜欢吮奶头,长大了没有奶头可吮,便改为吸吮手指头,再大一点时改为咬笔尖,更大时,变成抽香烟或嚼口香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还有一对姐妹,同时喜欢上了一位男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追求,结果姐姐与这位男士结了婚,并生有一儿一女。后来姐姐不幸病故,这位男士便续弦其妹为妻,婚后妹妹虽然对姐姐遗留下来的男孩子较好,可对那位女孩子却很凶,常常无缘无故地打她,待她好像仇人一样,她自己也莫名其妙。在心理咨询中才得知:因姐姐抢走了男友,心里非常气愤,便不知不觉中把对姐姐的仇恨,都发泄到长得很像姐姐的女孩子身上去了,这也是转移作用的结果。

  (4)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是指采取一种与愿意相反的态度或行为的心理防卫术,它是人们为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与冲动所采用的防卫手段。有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喜欢吮大拇指,每当被妈妈发现时,就会遭责骂,甚至挨打,这个小女孩子很快知道啃手指头是不被妈妈所接受的,如被发现会受处罚,以后她每次见到妈妈,就把两手放在背后,抢先向妈妈声明:“妈妈,我没吮手指头。”其实,她没有吮手指头,手放下来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藏在背后去呢?这表明她内心有很强的吮手指头的冲动,唯恐手太接近嘴边,控制不住而将手指头放进嘴里吮就糟了。为了对抗这种冲动,只好把手放得离嘴越远越好。这个例子足可显示出,某些行为如果过分,可能正表示了他潜意识中有刚好相反的欲望,反而使人怀疑他在这方面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这种内心有欲望或冲动,可是因为表现出来就会引起不良后果或受到处罚,所以只好拼命去控制,结果不但不敢表现,反而从相反方向去表现者,即为反向作用。

  这种矫枉过正的反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方说,有的人内心很凶,唯恐凶性发作不可收拾,于是在外表上表现得非常温和、慈善,即所谓“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反向作用若使用得当,不仅无害,而且可能有助于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遗憾的是反向作用往往被人过分使用,不仅不能使他们做应做之事,而且会做出违背意愿的行为。

  4. 成熟型心理防卫机制

  (1)抵消作用

  抵消作用是指以象征性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补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恶感、内疚感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一个丈夫在娱乐城玩得太晚而回家很迟,他也许会为妻子带回较贵重的礼物来抵消他的愧疚之情。有时小孩不懂事,在过年时说了句“死东西”,妈妈会拿张草纸给他擦嘴巴。因为草纸通常是用来擦屁股的,用草纸来擦嘴,象征嘴是屁股,屁股放出来的话不算数,是放屁,放屁可以乱放,所以没有关系。其道理何在呢?这是因为一些不幸事件,使我们心里难受和不安,由于事情本身已经发生了无法补救,只好做一些象征性的事情来弥补,以减少内心的不安。这种做一些象征性的事,企图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好的事情,就属于抵消作用。

  抵消现象在临床病案上也常可以观察到。一位性心理变态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与家里养的动物性交,出现了所谓“恋兽癖”的行为。自从此事发生之后,他内心一直感到惭愧,而且还担心染上疾病,所以就天天用肥皂、药水洗澡、洗手。他之所以拼命洗手,其用意即想以此象征性的动作来洗净其心中的邪恶之感。实际上,洗手对已发生之事毫无补救,但心理上却有抵消的作用。

  (2)补偿作用

  补偿作用是指个体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其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产生的不适感,从而减轻其不适感的一种心理防卫术。这种引起心理上产生不适感的缺陷,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仅仅是想象而存在的。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欠佳,不能在运动场上骁勇称霸,于是在学习上拼命用功,在考场上夺冠摘桂。有的人功课不好,便在社交场所大出风头。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乃补偿作用也。

  补偿作用使用得当,对维护自身形象及心理健康极为有利;运用不当或过度,则会产生负效应。一位17岁的男孩,近来突然拼命运动,外出必须戴上宽边太阳镜,叼上一支大号的雪茄,一开口便说有多少女孩子在追他,以各种方式想表现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男人。经了解,发现他生长在一个充满女性化的家庭,有六个姐姐,他是唯一的男孩,平时就很担心敌不过那些“娘子军”,最近在学校里又被女生嘲笑他扭扭捏捏,像个姑娘。经过此次刺激后,他突然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企图用行动来向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很富有阳刚之气的男人,于是出现了过分的补偿现象。可见,补偿作用可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成就动机和有效能的力量,以适应人们改正自己的缺陷。补偿作用还可以增进安全感,提高自尊心以及维护心理健康水平。但是过分的补偿则害多益少,不利心理健康。

  (3)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修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合理化作用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一般说来,每种现象或事件的发生,都可用许多理由与方法进行解释。合理化则是从个体的心理需要出发,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别强调,而忽略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古时候有个故事,说是一个吝啬的主人带了仆人外出,途经一所小店,主仆二人进去各吃了一碗面当晚餐。作仆人的心想应该由主人付钱,就没有自己结账。做主人的碍于面子,勉强替仆人付了钱,心里却极不情愿。出得店来,天色已黑。仆人点上灯笼,跟随在主人身后,慢慢向前赶路,主人为刚才的事心里还在生气,便借题发挥,转身对仆人说:“你打着灯笼,却走在我后面,我怎么看得见路?”仆人一听,提起灯笼,脚底加油,快走了几步赶到主人前面照路,哪知气喘未定,却听见主人大吼一声说:“你好大的胆子,居然走到了我的前头,让我变成你的跟班了。”仆人一听,走在前面也不行,便后退一步与主人同行,心想这下可行了吧?谁知主人火气更大,停下来说道:“好了,造反了,你这样子与我并肩而行,难道我们是平起平坐的吗?”仆人无可奈何,只好低声抗辩:“老爷,我走前也不是,后也不是,平行也不是,请问老爷,您到底要我走哪里呢?”老爷两眼一翻说:“把刚才那顿饭钱还给我,你爱走哪里就走哪里。”这虽然是个笑话,却说明了同一件事情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而各种看法虽然不同,却都言之在理。重要的不在于说出来的“理由”,而在于其本来的动机。

  合理化的另外一种表现是,在追求某一种东西而得不到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就得为自己找一个“理由”,于是常常将对方贬低,认为并非我追求不力、条件不够,而是“不值得”,借以安慰自己。《伊索寓言》中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的狐狸,就是很好的例子,有的男性追不到某一女孩,就说:“哼!那种女孩子,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这种认为自己得不到或没有的东西就不好的现象,即称为“酸葡萄”心理。容貌平平的女人特别相信“红颜薄命”,也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与此恰恰相反的合理化作用,称之为“甜柠檬”心理,具有“甜柠檬”心理的人,不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如果他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认为柠檬是甜的,这样也可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比如说,有的孩子,天资稍差,智力平平,便安慰自己说“憨人有憨福”;有人被偷了,就说“蚀财免灾”;有的女子,姿色平平,嫁个木讷寡言的丈夫,却说“这才可靠呢”。这种知足常乐的心理防卫机制,不失为一种帮助人们接受现实的好方法。所以说,合理化作用运用得当,可以消除心理紧张,缓和心理气氛,减少攻击性冲动和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若运用过度,则会妨碍人们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4)压抑作用

  压抑作用是指当一个人的欲望、冲动或本能无法达到满足或表现时,有意识地去压抑、控制,想办法延期以满足其需要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它是最基本的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比如,一位男子在马路上闲逛,碰见一位陌生的漂亮姑娘,一刹那间产生了想入非非的念头,可是马上想到这样的念头是不好的,也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应赶快压抑,打消不应有的邪念,这就是压抑作用的表现,可以说,我们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每个人的压抑作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越是成熟、越有修养的人,就越能自如地使用压抑作用。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常常看到一些病人因过分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本来无可非议、正常的欲望或本能都拼命地去压抑,以致无法自由行为,形成一种病态反应。一般说来,过分谨慎、严肃、呆板的强迫性格异常者,就属于这种例子。如何适当地应用压抑作用来调节原始的欲望,使自己能恰如其分地应付现实环境,并符合社会价值规范,是人格完善与成熟的基本内容。

  (5)升华作用

  升华作用是指把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在现实社会中,个体的某些行动或欲望,是与社会规范不相符合的,如果直接表达出来,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而受到责罚。因而必须改头换面,以迂回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将杀人、打人冲动,改为以骂人或仅仅是讽刺人的方式来表现。因为杀人、打人是社会所不容许的,会受到严重的处罚,但骂人或讽刺人,则显得无所谓。这样采取社会较能接受的方式,同样可以发泄自己的本来情感,而不会引起内心的焦虑与紧张。如果将这些冲动或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方面,使其以有利于社会和本人的形式表现出来时,无意识欲望即得到满足,这个过程就叫作升华。例如,当某人遭受爱情挫折时,他可以转向写诗、写小说、绘画、弹琴或雕塑等,抒发自己被压抑的情感,这就是升华作用。

  有位保险公司的火灾调查员,每次听到哪里有火灾,就马上跑过去看,以便调查起火的原因,帮助公司鉴定是否需要负责给予赔偿。这位职员每到火灾现场对,总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因为他从小就有一种嗜好,喜欢拿火柴点火玩,看到东西燃烧就觉得很高兴。他虽有这种玩火的欲望,却不会随便去放火,变成纵火犯,反而善于利用,当了一名火灾调查员,为公司服务,可说是升华作用之例。升华作用能使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上的安宁与平衡,还能满足个人创作与成就的需要。

  (6)利他作用

  利他作用是指采取一种行动不仅能直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冲动,同时所表现的行为又可帮助他人、有利于他人、受到社会赞赏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它是一种与升华作用类似的心理防卫机制。比如,某人一看到小孩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与之接近。假如她想办法去从事一种工作,如去幼儿园做保育员,就可天天与小孩子在一起,照顾小孩,满足自己的兴趣。同时又对孩子们有好处,可以说是利他作用的表现了。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人员,往往也是应用利他作用的机制既满足自己,又满足他人的。

  (7)幽默作用

  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陷入尴尬境地时,有时可使用幽默来化险为夷,渡过难关;或者通过幽默间接表达潜意识意图,在无伤大雅的情形中,表达意念,处理问题。我们将这种心理防卫术称之为幽默作用。比如,在春秋时代,齐国有个聪明善辩的外交家晏子,一次派往楚国办理外交事务。晏子身材矮小,楚王有意捉弄他,便在宫门旁开了个小洞,要晏子从洞里爬进来。晏子面临这种情况,心里当然很生气,但身为外交使臣,代表国家,一举一动都不能有损国家形象,于是灵机一动,向楚王开玩笑似的说:“大国通常有大门,只有小国才有小门,难道楚国是小国吗?”楚王一听,无言以对,只好叫守卫开大门让晏子进来。与此相同,西方有个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这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其妻的脾气非常暴躁。有一天,当苏格拉底正在跟一位客人谈话时,夫人忽然跑进来大骂苏格拉底,接着拿桶水往苏格拉底头上一倒,将其全身都淋湿了。这时,苏格拉底一笑,对着客人说:“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有暴雨。”本来很难为情的场面,经苏格拉底这么一幽默,就把大事化小了。

  由此可见,幽默也是一种高尚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人格发展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合适的幽默可以将一些原来较为困难的情况转变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渡过难关,免除尴尬。

  杨钧淇先生,著名传统文化学者,实战派易经大家。由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一部人生立学专著《人生学》副主编、《人生360体系》作者,【人生360系统工程】研发者,北京易顺堂主,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传统文化委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