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救猫与停车害人之间,真的有所谓的伦理困境吗

  近日,一则女司机在高速公路停车救猫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支持者认为:都是生命,不应见死不救;而反对者则认为:如果出了车祸怎么办?人命就不值钱?看来,救,还是不救,还真的是一个问题。其实,类似的问题,背后所折射出的,是我们今天应当如何看待动物的“权益”的问题。

  爱护动物、尊重动物应有的“福利,是人类的一项共知共认的道德,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应当是和谐统一的,所有生物链只有持续循环才可能得到发展。人与动物的关系同样也不例外。人只有善待动物,才能更好地利用动物;反之,如果人不能善待动物甚至虐待动物,那么最终受害的就很有可能是人类自己;人对动物的不“人道”,可能最终将其恶果还诸人类自身。

  康德曾说过:“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康德的意思是很清楚的:虐待动物可诱发虐待人本身。他认为,对其他一切事物的虐待不恭都会诱发对人自己的虐待。当人们习惯于从虐待、屠杀动物中获得某种“本能”的满足时,往往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将获得这种满足的目标转移到人类自己。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不可思议也是最残忍的事,莫过于在祭祀拿活人作为祭品了,而最早作为人类祭品的,不正是动物吗?反观中国历史,最为残忍的虐杀,莫过于把人当做动物进行虐待和屠宰了。尽管我们可以说,对动物生命的不尊重与对人的屠杀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联系,但是,当一个民族丧失了对生命失去起码的尊重的时候,剩下的可能只有是“兽性”了,对他们来说,对人的屠杀和对动物的屠杀根本就是一回事,因为在他们眼里,人就同牲畜一样。历史上这样的悲剧,不胜枚举。

  人与动物其实有着许多相像乃至共同之处,人对动物的感觉与人对人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我们要求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其实也是为了人与人之间更好地和谐相处。尊重动物的生命,保障动物的权利,从长远来说,最终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利益。

  在《孟子》一书中,有一段孟子与齐宣王的精彩对话。齐宣王在与孟子讨论“王道”时,孟子问了齐宣王这样一个问题:“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釁钟。王曰:舍之,吾不忍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釁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孟子由此推论说:这就是仁人心术的表现,因为“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古人之所以有过人之处,就是能够推己及人。从孟子的这段话里,我们也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人以人道的方式对待动物,同样也是为了最终以人道的方式对待人类自己;反之,人以不人道的方式对待动物,最终也会以这种不人道的方式来对待同类,人们会对生命麻木不仁,催生人性冷漠元素。最后,人性正是在这点滴毫无人道的行为中沦丧!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人类历史上这种惨痛的教训已经太多了。

  人对动物生命的不尊重,反过来对人的内心的恶劣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有研究材料显示,幼年经常喜欢血腥残杀昆虫和小动物的人,成年后犯罪的几率比常人要高。美国预防虐待儿童与动物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阿尔考认为,那些对虐待动物着迷的儿童实际上已经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暴力倾向会从人的幼年时期延续到成人时期。该项目研究人员在对美国100名杀人犯进行采访后得出结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幼年时期都曾以不同的方式虐待过动物。因此可以说:虐待动物的儿童长大后更有可能具有暴力倾向,甚至会杀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他的潜意识里,对生命尊重的意识是非常淡漠的。因此,关爱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对动物人道,也是为了同样人道地对待人类自己。对动物讲“兽文关怀”,正是为了对人讲“人文关怀”。从这个意义上看,尊重动物的生命,是人性的回归,是人文关怀的回归,是人道主义的回归!

  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其实就是对人类自身生命权的尊重的延伸。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就这则新闻的评价是:“在一个文明社会,绝大多数司机遇到类似情形,都会主动停车或是减缓车速,所以不可能因为救猫而发生交通事故;而只有在野蛮的社会,才会发生司机无视动物的生命的情形,自然他们也不会顾及人类的生命。所以他今天会开车压死猫,明天就有可能开车冲向人群!这样的悲剧已经太多了。”在此,不妨用伏契克的一句名言作为结尾:“善良的人们,我爱你们,可是你们要警惕啊!”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