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错过的那些被书名所耽误的好书!

  书,何为好书?

  大多数人在随机选择阅读一本陌生的书时,忽略掉作者和封面的情况下,最先吸引住你眼球和目光的不外乎就是那本书的书名了。

  书名就好比如你去相亲时所看到对方的外在颜值,初相识,只能凭借第一眼所看到的整体外在形象给对方打分,如果对方是一位其貌不扬,邋遢粗俗的人,那么你的下意识的行为就会排斥,会敬而远之,第一印象不好,接下来就很难给予彼此更多的机会去加深了解。

  始于颜值后,才能有机会去陷于才华,继而忠于人品。

  这和一本书的书名是否能吸引人的注意是异曲同工的,始于了书名,才能陷于内容,最终忠于才华。

  但是就是有一些书的作者不走寻常路,不起寻常名,怎么喜欢就怎么来,怎么高兴就怎么拟书名,不会去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和想法。所以有些好书就硬生生的让读者在书名的面前戛然而止了,错过了一本好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看那些年因为书名而被我们阴差阳错的错过的哪些一系列的好书。

  NO.1 《丰乳肥臀》——莫言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会下意识的以为是一本黄色书籍,弥漫着一股下流庸俗的气味。实际上这本书热情讴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者——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生命的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这一幅生命的流程图中,弥漫着历史与战争的硝烟,真实,不带任何偏见,再现了一段时期内的历史。

  这本书也是莫言写给他去世的母亲的一部作品,在书中,作者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作者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就像他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NO.2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村上春树

  看到这个书名,就莫名的想到蔬菜和水果,还以为是一本食谱呢。实际上这是一本收录了村上春树的52篇风趣随笔,配以画家大桥步的52幅美丽插画,村上以幽默的语言写下蔬菜的心情、关于大萝卜的怪谈、挑选好吃鳄梨的超能力、和海豹接吻的感觉……囊括了形形色色的有趣话题,被誉为“日本最好喝的乌龙茶”的一本书。

  整本书记录了最有趣、最真实的村上春树,平淡得恰到好处的笔触,描绘出耐人寻味的生命细节,让人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有趣的东西,找回遗忘许久的自己。

  NO.3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伊夫·博萨尔特

  这是一个什么样拗口的名字啊?

  假设你在桥上,目睹电车即将撞上轨道上的五个人,拯救他们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站在你身旁的一个人推下去,你会怎么选择?

  假设博物馆里每一幅画都是相同的红色画布,只有画名和简介不同,策展人说每幅画想传达的意念也有所不同,你可以要求退钱吗?

  假设村里的理发师只能帮不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不能帮会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他自己的胡子要由谁来帮他刮?

  以上问题都是哲学家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因为哲学无法用科学实验来检验其正确性,于是哲学家在脑中设计出具体的假设情境,测试哲学理论是否符合我们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以找出人生根本问题的答案。苏格拉底、柏拉图、萨特、加缪、尼采……众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曾设计过思想实验。新锐哲学家伊夫?博萨尔特精选其中最经典的55则,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加以阐述、推演,引领读者探讨最令人彷徨的人生11大主题。

  NO.4 《河童》——芥川龙之介

  看到河童,第一时间就想到古时候向河神献祭的河童,充满封建腐败的气味。实际上《河童》通过精神病院23号患者的自述,讲述了一段与人类社会既相悖又相似的河童国里的见闻与经历。芥川的讽刺辛辣、巧妙、幽默否定了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衰落的历史趋势。

  以新理智派著称的芥川,虽然一生抵制“心境小说”,但《河童》却是他自杀前心境的真实流露。作品中几乎无处不留下了作者自己的投影。可以说,《河童》是作家在矛盾、疑惑、绝望心境下的产物。通篇给人一种阴郁、压抑之感。当然,芥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也是相当激烈的。他目睹了资本主义产生的恶果,他预见到了资本主义的必然崩溃,但却没有同新时代拥抱的勇气

  NO.5 《不去会死》——石田裕辅

  到底是不去哪里,才会死去呢?

  石田裕辅原是普通上班族,小学时在路边看到一位青年骑着载满行囊的自行车飞驰而过,那身影成为他潜意识里追逐的形象。于是长大后发下“不去会死”的豪语,辞掉人人称羡的大企业工作,踏上世界之旅。被黑水女生勒索、秘鲁沙漠被强盗抢劫、横度暴风地狱巴塔哥尼亚;在北极圈为了省钱洗露天冰河澡……就这样几度软弱,几度山穷水尽,几度想放弃,最后终于完成壮阔的五大洲完骑世界记录。透过他平实生动的描述,我们不只看遍了这世界,也能够重拾追求梦想的勇气。

  NO.6 《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伊坂幸太郎

  家鸭与野鸭???这是一本养鸭秘籍嘛?

  当突如其来、毫无道理的暴力夺走幸福,我们要何去何从?

  继村上春树《再袭面包店》之后,更无厘头的抢劫书店热力登场!

  荒诞中,有正义与暴力的纠缠,更有人性的温暖!

  NO.7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谁叫欧维??为什么他决定去死?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欧维的男人的故事。他59岁,脾气古怪,嫌东嫌西,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被背地里称为“地狱来的恶邻”。

  这个发生在瑞典的故事,如生命庆典般绚丽斑斓,它让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以及我们要如何过这一生。

  NO.8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罗伯特·M.波西格

  禅学与摩托车有什么关联的地方?维修也是一门艺术?

  作者讲诉了在70年代的一个夏季,他和一对朋友以及他的儿子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走遍穷乡僻壤,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这个男人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

  NO.9 《四十一炮》——莫言

  四十一炮?为什么不是四十二炮呢?这是战争年代准备开火了吗?本书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人性的裂变,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

  作者讲诉了在70年代的一个夏季,他和一对朋友以及他的儿子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走遍穷乡僻壤,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这个男人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讲述了通过身体已经长得很大、精神心理却仍旧停留在少年时代的主人公罗小通狂欢化的诉说,重构了人生的少年时光,抒写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揭示人性的裂变的同时,写出了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茫。

  NO.10 《论摄影》——苏珊·桑塔格

  《论摄影》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主要是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