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传(精选5篇)

  杨贵妃传范文第1篇

  核心提示:挖开坟墓的时候,杨贵妃生前使用的香囊还在,太监献给玄宗。玄宗看着香囊,眼泪不禁流下。他命令画工在宫殿里画了杨贵妃的像,每天早晚都去那里看一看。每次去,“必为鲠欷”。这些都引出来一个问题:唐玄宗既然这么爱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将她册立为皇后呢?

  本文摘自:《章回小说·中旬刊》 2009年第5期,作者:翟文明,原题:《杨贵妃未被立为皇后之谜》

  白居易《长恨歌》生动地描述了唐明皇宠爱杨贵妃的情形:记述杨贵妃生前,有“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诗句;记述杨贵妃被赐死后,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诗句。可见,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是十分深挚的。

  《明皇杂录》、新旧《唐书》等多种史书的记载,可以证明白居易的描写基本属实,并非文学夸张,例如《旧唐书·杨贵妃传》有这样一节文字专门描写杨贵妃所受到的宠爱:“开元已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镕造,又数百人。”《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有关于杜牧《过华清池绝句》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史实:“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皇杂录》记载,杨贵妃死后,回到长安的唐明皇,一天深夜登上勤政楼,感慨系之,让高力士寻访旧人。高力士第二天就为他找来了名叫红桃的昔日杨贵妃的侍女。于是,让她唱杨贵妃生前所作的《凉州词》,玄宗亲自吹起玉笛伴奏,演唱结束,玄宗和红桃、高力士都掩面而泣。一次重游华清池,玄宗又让人把新丰市上的女伶谢阿蛮找来,让她跳《凌波曲》。阿蛮跳完舞,拿出金粟装臂环,说:“这是贵妃赠送给我的。”唐明皇睹物思人,拿着臂饰就凄怨出涕、泪流满面了。《新唐书·杨贵妃传》又记载,唐玄宗从成都避难之后返回长安,路过马嵬坡时,曾经想让太监祭祀一下杨贵妃,予以改葬。但是遭到了礼部侍郎李揆的反对,只得作罢。不得已,悄悄吩咐太监,备了棺椁迁葬杨贵妃。挖开坟墓的时候,杨贵妃生前使用的香囊还在,太监献给玄宗。玄宗看着香囊,眼泪不禁流下。他命令画工在宫殿里画了杨贵妃的像,每天早晚都去那里看一看。每次去,“必为鲠欷”。

  这些都引出来一个问题:唐玄宗既然这么爱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将她册立为皇后呢?

  杨贵妃是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被唐玄宗纳为妃子并且很快便专房宠幸,天宝初年即进册为贵妃。到天宝十五年,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于路边一座祠庙,享年三十八岁。推算起来,杨玉环做唐玄宗妃子的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做贵妃的时间也有十五年左右。可以肯定,唐玄宗假如想要册立杨贵妃为皇后,运作时间是非常充裕的。更为重要的是,唐玄宗将元配王氏皇后废为庶人之后,皇后之位一直空着。唐玄宗曾想要册立武贵妃为皇后,但是遭到了御史大夫潘好礼的坚决反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曾经搞得李唐王朝鸡犬不宁的武三思和武延秀都是武贵妃的远房叔伯,唐玄宗跟他们有不共戴天之仇。加上当时太子又不是武贵妃所生,而武贵妃本人也是生有儿子的。武贵妃一旦被册立为皇后,争夺太子的事情就在所难免。结果,武贵妃就一直没有被立为皇后。只是在她四十余岁死去之后,才获赠了一个皇后的名号。实际上,杨玉环成为杨贵妃的时候,武贵妃早就已经死了。史籍文献中,似乎没有玄宗想要册立杨贵妃为皇后的任何记载

  李隆基之所以没有册立杨玉环为皇后,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李隆基对杨贵妃曾经是自己儿子寿王妃的这一身份有所顾虑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杨玉环原为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开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与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蜜异常,而这时唐玄宗并没有见到杨玉环。

  五年之后,唐玄宗第一次见到了杨玉环,并且一见之下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这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然而唐玄宗却不管这么多,他作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便下诏命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并赐道号“太真”,令其搬出寿王府,住进了太真宫。然后将大臣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瑁,并立为妃,以此来安抚寿王。五年之后杨玉环守戒期满,唐玄宗便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自己养了起来。

  这件事情自然给寿王李瑁以深重的伤害,但抢走爱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对此,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在《骊山有感·咏杨妃》中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这说明了当时唐玄宗抢走儿媳妇后寿王李瑁的郁闷和唐玄宗的尴尬,然而杨玉环实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为了得到她这一切都不顾,由此也可见杨贵妃的迷人之处。此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各种外来风俗在大唐落地开花,封建伦理等级制度弱化,因此唐玄宗这样做也并没有招致太大的反对。但抢夺儿子王妃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寿王李瑁虽然表面不敢说,暗地里肯定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唐玄宗虽然极其宠爱杨贵妃,将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连她的亲戚都提拔为重要官员、她的姊妹都由朝廷俸禄包养起来,甚至于民间产生了“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风气,但却一直不肯加封她为皇后。一来是从儿子手中抢来的贵妃毕竟有违伦理,虽然其时风俗开化,但纲纪伦常的主体还是存在的,这么得来的妇人做了皇后显然是无法“母仪天下”的;二来如果封杨玉环为皇后,势必将寿王李瑁心中压抑的怒气激发出来,到时候发生政变也是很有可能的;其三是杨贵妃得宠后仙及鸡犬,她的兄妹亲族已经发展成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为皇后,必将引起大臣的反对和权力天平的倾斜,这对维护稳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杨贵妃为皇后。

  二、李隆基跟杨玉环的结合,主要是文艺兴趣的相投,并没有要她“母仪天下”的想法

  李隆基是个十分热心的文艺爱好者,不但喜欢欣赏文艺演出,还精通多种文艺形式,他“素晓音律”,作曲、演奏都很在行,他甚至让数百名宫女成立了一个皇家女子乐团——梨园,集中居住在宜春北院。杨贵妃常常到梨园演奏她拿手的琵琶,深受大家的欢迎,“诸王贵主”竞相拜她为师,学习弹奏琵琶。玄宗之所以每次游宴、洗温泉都要带着杨贵妃,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文艺爱好和造诣,文艺上他们有共同语言,可以互为知音,也可以说是琴瑟和谐。

  三、杨贵妃虽然聪明伶俐,能够随时迎合皇帝的心意,但是,李隆基对她显然是有所不满的

  天宝五年和天宝九年,杨贵妃先后两次被李隆基驱逐出宫。驱逐的原因,史书没有明言,不得其详。但是每次驱逐杨贵妃后不久,痴情的李隆基就会后悔,思念不已,很快由高力士将其接回宫中,礼遇如初,欢爱如旧。可以说,杨贵妃对李隆基而言,是让他欢喜让他忧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只适合“恋爱”做贵妃,不适合做皇后。

  四、杨贵妃显然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女人,她没有多少权力欲望

  一方面杨贵妃满足于李隆基的宠爱,另一方面她有文艺爱好,日子过得很充实。此外,有没有皇后的名号,对她而言没有太大影响。

  五、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后一直没有子嗣

  杨贵妃为什么没有生育我们无从得知,但没有儿子肯定是封后路上的一大障碍。古代册立皇后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参与、诏示天下,册立的皇后必须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范万众、母仪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儿子也将被立为太子,日后继承大统。因此皇后与太子一般应当是母以子贵或是子以母显的,但当时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长正常,杨贵妃又迟迟没能生个儿子出来,所以就没有理由封她为皇后,如果定要立杨贵妃为皇后,很可能引起太子、寿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对,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唐玄宗断然不会去冒这个险。

  六、唐玄宗晚年虽然沉湎于男欢女爱、声色娱乐,但基本上还是一个头脑比较清醒的皇帝

  杨贵妃传范文第2篇

  “簪花仕女”身材纤瘦

  人们之所以认为唐朝女人以胖为美,依据主要有杨贵妃的体态以及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等。

  其实,只要仔细看一下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周的《簪花仕女图》,不难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根本说不上肥胖。《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簇拥着李世民缓缓而行,有抬辇子的,有打伞盖的,有举扇子的。看起来都有一把子力气,绝非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女。但是,看她们的身材,实在都是相当纤瘦的。《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大约是身份较为高贵、年龄稍大一些的缘故,身形略显丰满,但站立姿态无不娉婷袅娜,轻盈如春风拂柳。毫无疑问,她们的身材,完全可以用“苗条”一词来形容。

  杨贵妃并非因胖受宠

  关于杨贵妃,文献中有体胖惧热的记载。例如,《开元天宝遗事》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但是,杨贵妃的“素有肉体”,但绝没到今天人们所说的肥胖程度。顶多就是有点肌肉而已,也就是《杨太真外传》上所说的“微有肌也”。一个擅长舞蹈(《霓裳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的人,平常肯定少不了肢体运动,有点肌肉是很正常的。杨贵妃的惧热,其实不是因为她肥胖,而是因为她体质如此。《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常于凌晨独自去后花园吮吸花露,滋润咽喉。为了润肺,杨贵妃夏天每日要在口中含一块清凉的玉鱼。

  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表明,杨贵妃受到唐明皇的宠爱,是因为她的肥胖或者说丰满。实际情况是,唐明皇对杨贵妃身上的肌肉并不欣赏。《杨太真外传》上说,有一次唐明皇在百花院便殿看《汉成帝内传》,杨贵妃看见后,问他看什么书。唐明皇笑着说:“不要问。知道了你会心里难受的。”杨贵妃抢过书,看到书上写着:“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恐其飘翥,帝为造水晶盘,令宫人掌之而歌舞……”这时唐明皇就开她玩笑,说:“你就比她禁得起风吹。”杨贵妃不服,十分自信地表示,自己的《霓裳羽衣舞》超过了赵飞燕。

  李白供奉翰林期间,奉旨所写的《清平调词》三首,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当时宫廷生活。其中第二首专写杨贵妃之美,诗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诗中将杨贵妃比做牡丹,比做赵飞燕。如果杨贵妃真的是肥胖之人,跟赵飞燕可以构成肥瘦两极鲜明的对照,那么,这种比拟就是嘲讽,就是忤逆了。杨贵妃本人也是欣赏赵飞燕,并且愿意别人把自己比做赵飞燕的。

  “环肥燕瘦”始于坡

  “环肥燕瘦”的说法,始于宋代文豪坡。坡《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有这样两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坡之所以把杨贵妃与赵飞燕当做肥瘦美的典型,有三种可能的原因:一、东坡先生自己体胖,欣赏一切肥胖的东西,包括书法、身材,拉出杨贵妃作为友军,以壮门面;二、东坡先生效法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误把杨贵妃当做胖妞;三、东坡先生故意开玩笑,篡改典故,考进士的时候,上古圣贤的话他都敢杜撰,冤枉一下杨贵妃自然不在话下。因为坡文名显赫,影响深远,“环肥燕瘦”遂成家喻户晓的“历史知识”。

  可以肯定,唐朝人的美女标准中,也是有苗条一项的。《次柳氏旧闻》《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明皇的儿子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被李林甫构陷,处境危险,愁得他须发皆白,远离一切声色娱乐,日子过得十分凄惶。唐明皇得知后,让高力士派京兆尹(首都长安市长),“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可见,玄宗时代选美标准,也跟今天一样:身形苗条,身材高挑,皮肤白皙。

  杨贵妃传范文第3篇

  她最爱梅花,人也如梅花般素面白衣,遗世独立。唐玄宗深深地迷恋上了她,命人在她所住的宫苑尽植梅花,并封其为梅妃。

  梅园之内,初雪皑皑,梅香四溢。梅妃就在这梅园深处起舞,水袖纤柔,翩翩如鸿,伏昂舒展。唐玄宗曾对诸王盛赞她“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如梅精转世”。

  接下来是她宠冠后宫十几年,华彩锦绣的人生。

  只是后来,唐玄宗在一次家宴上见到寿王妃杨玉环,惊为天人。他利用父亲、皇帝的身份,辗转从儿子手里把杨玉环夺过来,封其为贵妃。

  为了杨贵妃,唐玄宗修建华丽行宫,不务朝政,宠信边将,笙歌曼舞,日日奢靡。

  一开始,梅妃冷眼旁观,天真地以为这段不伦恋早晚终了。可一年又一年,杨贵妃宠爱不减,她终于心慌起来。清高傲骨,终究抵不过漫漫长夜,冷冷深宫的寂寞,她打算挽回皇帝的心。

  公元746年,幽居中的梅妃,撰写《楼东赋》倾诉对唐玄宗的思念,诉说这如冷宫般的日日夜夜。

  《楼东赋》幽怨如泣,情深如许,在唐玄宗苍老的心上溅起了一丝涟漪。曾几何时,梅林深处,她是他清雅的梅妃,一曲一叹一曲一情,比翼双双十余年。如今,他冷落她辜负她日久,心有戚戚。正好某国使臣赠来一斛珍贵珍珠,唐玄宗命人将这斛珍珠悉数送给梅妃。

  他没办法再给她情爱和陪伴,不愿惹杨贵妃伤心,那么用物质补偿一下也算是安慰。

  梅妃收到这一斛珍珠,却不见送珠的人,瞬间心凉如水,她退回珍珠,提笔写了一首诗:“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诗中云:“幽宫寂寂,我泪染罗衫,梳洗无趣。你若念我,不必珍珠相慰,你若不念我,更不必珍珠相慰。”

  她还是那个梅妃,清冷如霜,不卑不亢:你不爱我,对不起,我也不爱你了。孤绝如月,高傲如月。

  唐玄宗见梅妃将珍珠悉数退回并附诗,想想曾经的好时光,有些伤感,于是将此诗谱曲传唱,名为《一斛珠》。

  他对她的感情,就到这里了,也只能到这里了。偶尔想念一下,赐一点东西,时光不会回头,故事已经落幕。

  才华深情,也换不回一颗离去的心。对手美如杨贵妃,是梅妃无法摆脱的宿命。此后,梅妃再没出幽宫,也再没见过唐玄宗的面。

  公元756年,杨贵妃宠幸的安禄山起兵叛乱,一路攻城略地,唐玄宗仓皇中带着杨贵妃出逃。幽居在上阳宫的梅妃则成了乱军的俘虏。

  而后,享尽荣华富贵,得万千宠爱的杨贵妃,被唐玄宗赐三尺白绫自缢。再后来,唐肃宗李亨继位,赶跑安禄山。风烛残年的唐玄宗回长安养老。亭台失色,檐结蛛网,老皇帝独自对月长叹。

  孤独的唐玄宗下诏寻找梅妃,找到者加官晋爵。贵妃已逝不可逆转,他昏聩而孤独的老年生活,急需这样一位诗书双绝、舞姿曼妙的妃子相陪。

  传说,在疯狂的寻找中,唐玄宗做了一个梦,梦见梅妃含泪来见,说自己死于乱军,被好心人埋在了温泉边的梅花树下。唐玄宗醒后马上叫人去梅树下挖,果真挖出了梅妃的尸体,尸体肋下有刀痕,可见死时极惨。愧疚与思念一起涌上心头,唐玄宗放声大哭,以妃之礼重新安葬梅妃,在墓的四周种满梅树,并亲手为她写下祭文。

  杨贵妃传范文第4篇

  唐玄宗看上杨玉环之前,她已经嫁给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唐时宫廷“胡风”剽悍,老子抢儿子的媳妇,好像也不算稀罕事,“爱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就没有卫道士哭闹着向皇上谏劝什么“人伦之理”。但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唐玄宗还是做了一些台面上的工作。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下诏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搬出寿王府,住太真宫。这样做,也是为避人耳目,更方便他们。好不容易熬过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经地尽了一把“父亲之责”,为寿王李瑁娶韦昭训的女儿为妃,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将杨氏迎回宫里,并正式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不仅长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聪明,善解人意,简直就是皇上的贴心“小棉袄”,玄宗自然极为喜欢。不久,杨玉环便专宠后宫,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当时宫中称她为娘子,一切待遇(仪体规制)也都是皇后级别。

  对此,唐人李商隐发出了感叹,他在《骊山有感?咏杨妃》里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看来寿王真是郁闷至极,尴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顾人伦,依然要夺子所爱,那就只能感叹杨玉环的美色太有诱惑力了。不过,根据常理推测,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可能并不仅是贪图美色和床第之欢,而是将她当作生活体贴入微、凡事知心解意、无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侣。

  正如《旧唐书》所述:“太真姿质丰魂颠倒的是她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史载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这就难怪他会将她视为自己的艺术知音和精神伴侣。这一点,从他“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的欣喜语气里便可得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对曲乐、舞蹈都颇有研究,不少贵族子弟都曾在梨园受过他的训练。《旧唐书》里记载,玄宗曾组建过“宫廷乐队”,选拔子弟300人,宫女数百人,招呼他们做指导。对于这样很有才情的“艺术帝王”,精通音律的杨玉环自然显得格外有魅力。据说有一次,玄宗倡议用中原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开一场演奏会,贵妃积极应和。当时贵妃怀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轻歌曼舞,昼夜不息。对此,有白居易诗为证:“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我们都知道,杨玉环体态丰腴,可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个舞蹈高手。而且她最精通的还是节奏很快、身姿灵巧的胡旋舞。相传李隆基创作出《霓裳羽衣曲》后,杨玉环只是稍加浏览,很快就编配出《霓裳羽衣舞》,然后依韵而舞,身段飘摇,翻跃如风,非常漂亮。看到心爱的贵妃对自己的乐曲领悟力如此好,表现力如此强,玄宗兴奋不已,禁不住亲自为爱妃伴奏。在这个配舞中,杨玉环吸收了传统舞蹈的表现手法,又融合了西域舞艺的回旋动作,使得整个舞蹈飘忽轻柔,绰约多姿,与乐曲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和谐境界,成为唐代乐舞中的精品。

  杨贵妃尝过鲜荔枝么?

  《唐国史补》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关于这――“飞马献荔枝”的说法,最有名的莫过杜牧的《过华清宫》诗: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于这个说法,后人历来有不少质疑。一种说法是说玄宗只在冬春到骊山的华清宫,而那个时节新荔枝还没成熟,所以批评小杜此诗“失实”。

  我们不妨再从常识入手来分析这个问题。众所周知,荔枝不易保鲜。再从“贡地”的角度来看。有说来自南海,有说来自四川,也有“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自巴蜀”的“并进”说。而清吴省钦的《涪州贡荔枝辨》干脆全盘否定,认为“涪之荔枝,妃国无由嗜之也”。那么,就假定荔枝来自涪州,根据张岱的《夜航船》载:“唐天宝中,贵妃嗜鲜荔枝。涪州岁命驿递,七日夜至长安,人马俱毙。”按这样的说法,送至长安的已经是“辄坏”的臭荔枝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推理,那就是除却她小时候在四川可能尝过鲜荔枝外,做了贵妃后的杨玉环是没有机会吃到新鲜荔枝的。

  也就是说,后人的诸多感叹,包括“七日夜至长安,人马俱毙”的恐怖想象,无非是“红颜祸水论”的褊狭思想作祟,美人也就是这样被合理歪曲、口水淹没的。

  她么?

  关于杨贵妃的“秽事”,以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六所载的杨贵妃为安禄山“洗儿”之事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书中如是说:“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购衣服……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

  司马光学识渊博,治“史”严谨,可为了给帝王编一本好的“素质教育”教材,竟然典见着老脸,弃正史不顾,只是把污水往杨玉环身上泼,对此,许多人都看不惯。清代编的《历代御批通鉴辑鉴》,曾明确地指出:“通鉴载……考此皆出《禄山事迹》及《天宝遗事》诸稗史,恐非实录,今不取。”清代著名学者袁枚更直接地为杨贵妃鸣不平“杨妃洗儿事,新旧唐书皆不载,而温公通鉴乃采《天宝遗事》以入之。岂不知此种小说,乃村巷俚言……乃据以污唐家宫闱耶?”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旧唐书?杨贵妃传》:“(杨妃)有姐三人,皆有才貌。……并承恩泽,出入宫掖。”但牵出个安禄山来则另有所据,李肇《国史补》卷上:“安禄山恩宠寝深,上前应对,杂以谐谑,而贵妃常在座。诏令杨氏三夫人约为兄弟,由是禄山心动。及闻马嵬之死,数目叹惋……”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玄宗为何要“诏令杨氏三夫人约为兄弟”。根据唐崔令钦《教坊记》记载:“坊中诸女,以气类相投,约为香火兄弟……儿郎既聘一女,其香火兄弟多相奔,云学突厥法。”如前所述,唐时“胡风”盛行,其实也是上古姊妹共夫风俗的遗存罢了。杨氏三夫人全都结过婚,又不是皇帝的妻妾妃嫔,怎能随便“承幸”?那么三夫人只有按“突厥风俗”,以贵妃姐妹的名义“约为兄弟”,这样才可“并承恩泽”,名正言顺地和玄宗发生性关系了。因为当时是一种社会风气,所以杜甫才可以不避圣讳地写道:“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然而,这种社会风气只是对男性或者皇权的纵容,对于女性并不尽然,特别是贵为皇帝的宠妃,更不可能,也绝不允许随意出入宫掖。禄山“心动”,只是羡慕唐天子的艳福罢了。而后来安禄山认小他20多岁的杨贵妃作干娘,只是狡黠的安禄山欲讨好唐玄宗的手段罢了。再看看患有严重肥胖症的安禄山本人,“……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禄山肚大,每着衣带,三四人

  助之,二人抬起肚……”退一万步讲,便是有的可能,他这样之人,又凭什么来打动尊贵美丽的杨贵妃?

  她是如何死的?

  李隆基虽年长玉环34岁,也曾是一个雄才大略、开创“开元盛世”的明君,但在达到人生的顶峰时,骄奢心难免会代替求治心。后在宰相与宦官的迎合下他很快就倦怠政事,任由李林甫等专权擅政,自己虽然落个清闲,却也埋下了祸根。也就是“从此君王不早朝”并非全因杨玉环而突然转变。便是唐玄宗后来重用杨国忠,虽有讨好贵妃的一面,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牵制李林甫的专权。

  但不论如何,皇帝迷糊了,帝国的灾难迟早会来。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起兵反叛。不到一年的时间,叛军便逼近长安。于是,玄宗仓皇入川,途经马嵬驿时(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杨玉环时年38岁。

  对于她的死,有多种说法。除却被缢而死的主流说法以外,有说她血溅马嵬驿,殆于乱军之中,有说“使人牵之而去”,流落民间,更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逃亡日本或远走美洲。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当然,离史实也愈来愈远。

  其实,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这一点在诸多史籍典册里都有明确一致的记载。

  当这位美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传奇也到达了高潮。绝色美人终是香消玉殒,可香魂不散,故事不绝。诸多幽怨,诸多是非,还是去另一个世界里清算。对此,清人袁枚慨然写道:“到底君王负前盟,江山情重美人轻,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

  编后:

  她本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女人。

  杨贵妃传范文第5篇

  韦贵妃,根据其出土墓志铭的记载,于武德年间以良家入选秦王府,贞观元年四月一日册拜贵妃。不过墓志铭上虽然称韦氏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选秦王府,然而事实上韦氏并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

  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父子均被杀,而韦氏因是罪犯家属,被充入宫中为宫婢。李渊在长安即位后李世民进封秦王,韦氏作为宫婢进入秦王府侍奉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墓志上说韦氏是以良家受选,很明显就是溢美之词了。至于某些网文里广为流传的,秦王在路边对韦氏一见钟情的这种毫无史实根据的说法,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更有一些不靠谱的网文信口开河,认为在长孙皇后过世后,唐太宗的后宫是由韦贵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实上是,即使身为贵妃,若没有皇帝的授意同样没有权利掌管后宫。例如唐高祖的万贵妃,《旧唐书·李智云列传》中有明确记载:“母曰万贵妃,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谘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万贵妃能够对后宫诸事有“谘禀”的资格,是“特蒙高祖亲礼”的,若没有唐高祖的特许,万氏即使身为贵妃也没有权利掌管后宫。再看唐宪宗的郭贵妃,“群臣三请立郭贵妃为皇后,唐宪宗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郭氏虽然只封了个贵妃,但却是唐宪宗未登基前娶的结发妻子,只因唐宪宗怕自己的风流猎艳被限制,从而不肯将其立为皇后。若身为贵妃便能理所应当地掌管后宫,那唐宪宗又何必再多此一举。

  何况能够执掌后宫对于宫妃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史书不可能不记载,陈后主的张贵妃执掌后宫,隋文帝宣华夫人、容华夫人代掌后宫的事情在史书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刘浚的列传也特意花了一番笔墨记载着其母潘淑妃(刘宋时淑妃仅为正二品九嫔,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后宫一事。不仅史书上会记上一笔,就连墓志铭这种没事也要夸两句有事更要夸了再夸的东西上,也绝对会大书特书一番,若是韦贵妃真的曾经代掌后宫,她的墓志上不可能对此只字未提。然而无论是浏览列传还是墓志,对此事都不曾提及过。可见韦贵妃代掌后宫一事,实属现代人的想当然耳。

  杨贵妃,赵王李福生母,墓葬不明,只能据《大唐故赠司空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赵王墓志铭》上记载的“王,杨贵妃之所生也” 推断出这位杨贵妃的封号。但在整个贞观年间,韦贵妃的封号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所以杨氏的贵妃徽号当为死后追封。不过杨贵妃生前就是正一品的妃位,而且早在贞观元年就应当和韦贵妃、阴妃、燕贤妃等人一起被封为四妃,所以才能在死后被追封为贵妃。

  贞观十三年,杨贵妃唯一的儿子李福受封为赵王,随即便被唐太宗过继给了隐太子李建成,所以从礼法上来说,李福不再是唐太宗之子而是隐太子李建成之子。

  阴嫔,据推测其封号原本应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谋反而被降为了嫔。其父阴世师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渊处死,阴世师之子阴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阴氏则被没入掖庭为婢。也许是因为阴世师与李渊有着相当的仇怨,而阴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嫔,所以许多人喜欢臆想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一段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深情。然而就史实而言,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毕竟后宫中作为罪籍没入的女子不在少数,上官婉儿即因祖父上官仪之事被没入掖庭;而作为宫婢被主子临幸的更不在少数,章敬皇后吴氏便是在没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肃宗的临幸,从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对阴氏这个所谓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话,唐高祖李渊就不会在武德八年将阴氏之子李佑册封为宜阳郡王了,李建成等人也会借此机会大肆抨击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所谓的隔着国仇家恨的爱情,不过纯属后人的YY罢了。更不用说阴氏在史书中只得一句“阴妃生庶人佑”后,便再无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单就其子李佑谋反一事来看,阴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几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样是谋反,李佑的结局是被诛后废为庶人,生母连坐遭降;而李承乾虽被废为了庶人,却保全了一条性命。这样的差距很明显可以看出阴氏与李佑是否真的深得李世民的宠爱,若阴氏真的与李世民有过一段所谓的超越国仇家恨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想必李佑绝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毕竟阴氏只有李佑这么一个儿子,处死了他就相当于毁掉了阴氏下半辈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对其有情,再怎么对李佑处以重罚也好过将其处死。而阴氏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即使还能够留得一条性命,也是从此生不如死。

  燕德妃,根据其墓志记载,于武德四年选入秦王府,贞观元年拜册贤妃,贞观十八年迁封德妃。考虑到贞观十七年李佑谋反,生母阴氏遭到连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应该是因此晋的位。同样的,这位燕氏也并不是出于什么可歌可泣的爱情才进的宫,“武德四年礼聘入秦王后庭”这一句说得很清楚,不过是唐高祖李渊为自己的儿子选的小妾。

  值得一提的是,燕氏的母亲与武则天的母亲为堂姐妹,所以武则天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后,燕氏为了讨好武则天,坚持抱病为武后的母亲荣国夫人奔丧,结果不幸死在了半路上,武后为此不得不好好封赏了一番。而李贞在武则天时的待遇也很一般,不过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贞作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师级别要低。

  而武则天开始对付李唐宗室时,第一个下手的就是这位表姐的儿子。武则天杀了越王李贞和他的长子李冲后,又下令“传首东都,枭于阙下”,李贞的另外三个儿子要么是“坐与父兄连谋伏诛”,要么是“减死流岭南,寻卒”,无一幸免于难。唐玄宗登基后,也只将李贞的嫡曾孙李温封了个沈国公,李温的儿孙更是爵位降为了郡公,继承嗣越王封号的却是夔国公李琳(许王李素节之子)这样几乎毫不相干的远房旁支。结果李琳也是个不争气的,刚“奉其祀”,就“寻卒”了,越国干脆“国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灵,会对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讨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杨妃,吴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旧唐书》仅有一句“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且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不足一年,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当时看起来与皇位无缘的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皇帝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却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守孝期间怀的孕,竟然连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了,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一个被赏给了贺若弼;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妃之子李佑谋反被诛,阴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应当是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很有可能杨妃生前并无妃位,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郑贤妃,虽然名列四妃之位,但因为无子,只见载于《唐会要》的昭陵陪葬名单中:“昭陵陪葬名氏……贤妃郑氏。”因其墓葬不明,所以对于这位贤妃也无法有更多的了解。不过燕氏自贞观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处贤妃之位,所以这位郑氏应该是十八年燕氏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

  徐贤妃,相对于其他的后宫嫔妃在太宗一朝至多只得了个“某某生某某”的记载,徐惠却能够凭借其出众的文采在《旧唐书》中留下更多的事迹,可见徐惠的才华即便是与同时代的文人士子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而徐惠也因为自幼才华出众,同左棻、宋氏姐妹一般名声远扬,甚至为皇帝所知,于是被诏进了后宫中。

  根据史书的记载,徐惠进宫后因“挥翰立成,词华绮赡”,于是由正五品的才人晋升为正三品的婕妤,最后位列正二品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可见文学造诣极高的徐惠还是很得唐太宗赏识的。其父徐孝德也因为女儿的才华横溢,由从六品下的作监丞被擢为了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