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能看的剧来了:《显微镜下的大明》今晚上星北京卫视再播出

  每年暑期档都会积累至少一部“爆款剧”,所以不论是市场还是观众都对今年暑期档的剧集抱有极高的期待。

  毕竟暑期档对于平台、制作方、演员和剧方的意义,多年来经过市场的不断验证,无用赘述。

  

  然而七月迎来第二周了,《长风渡》成为站内热度最快破万的电视剧,《偷偷藏不住》开播30小时热度破万,《玉骨遥》成为开播热度最快破27000的剧集,《我的人间烟火》开播热搜遍地。

  乍一看剧集市场一片繁荣景象,每部剧都有自己的“爆点”,开播之时一片喜庆热闹。

  

  可实际上全是泡沫一片,主打一个高开低走,一片“虚假繁荣”,往往都是开播时全是“爆剧”,播了一段时间“无人问津”。

  对于不是粉丝,只想看剧的观众来说,今年暑期档还没有迎来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剧、“爆剧”。

  

  在播新剧没有好看的,那么不如把目光聚焦到已播的、但被忽视的好剧上吧。

  北京卫视今日官宣上了《显微镜的大明》正式上星播出,今晚七点半开播,一天两集,7天播完。

  

  《显微镜的大明》是特别作为一季度总局网络推优中唯一入选的商业剧,作为纯网剧再次挺进卫视黄金档成功案例,非常有借鉴意义。

  再一次说明优秀的网剧可以打破壁垒,成功“上位”。

  

  《显微镜的大明》今年年初开播的时候有关于“张若昀演技”和剧情节奏太慢的种种质疑,导致这部剧口碑没有发酵起来。

  可是时隔五个月回看《显微镜的大明》,7.8的评分和四星、五星的好评足以说明这部剧或许值得一看。

  

  故事情节层层嵌套,人物形象鲜活真实

  《显微镜下的大明》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讲述了算学天才帅家默(张若昀 饰)因一次偶然,发现仁华县税赋账册一个长达百年的赋税错误,开启了纠错证实之路。

  

  原著中《显微镜的大明》有好几个故事,这部剧改编的“丝绢案”是书中第一个故事。

  马伯庸的小说改编后的电视剧总是有“叫好不叫座”的问题,而这一回马伯庸本人亲自操刀,担任编剧。

  

  他将一个小故事改编成了14集的电视剧,丰富了非常多的细节,各方面都忠实还原明朝晚期社会百态。

  尤其是剧中塑造的各种人物,乍一看好像都很典型,非常扁平化,但细看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个立体的人。

  

  主角团看似是团结在以男主为中心的小分队,一起朝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然而细究之下, 这些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首先当然是我们的男主角帅家默,一开始就立了“只精通算学,不同人情”的人设。

  

  张若昀前期的演技也演得像个呆子,可是剧情看下去,男主真的不通人情吗?

  从一开始丰家姐弟去他家找他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有冤情,引得丰家姐弟决定主动帮他开始,还能说得上一句“邻居情谊”。

  

  等到了县衙,他坦然地等着丰宝玉一起上诉,还主动提起让宝玉用这件事搏功名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如此了吧。

  剧中他更是在呈堂辩诉时故意援引“一条鞭法”,让县老爷自己掉进了法条的坑中,不得不照着他想要的方向去做。

  

  帅家默这些操作已经不是不通人情,不仅通透还能利用人情来帮自己做事。

  丰家姐弟对他的利用,县老爷对这件事的回避,他心里明镜儿似的。

  

  表面是帮丰家姐弟搏功名,实际上是利用他们帮自己告诉,告诉县老爷应该让各县分担丝绢税也只是表面。

  实际上他想把这件事捅出去,找出害自己家破人亡的凶手,而这些事情和背后的风险,他从始至终没有跟任何人说过。

  

  却能仅凭一人之力一路上将这些大人拉下水替他达成目的,这样“多智近妖”的男主,才是帅家默的真正目的。

  而帅家默的好帮手丰家姐弟也有很看透,姐弟俩的形象一开始就是想要过上好日子的普通人。

  

  遇到了帅家默的事儿,就像抓紧机会向上爬,但他们却是“阳谋”,很快就坦白了他们的目的就是借着男主的事情搏功名。

  作为帅家默的朋友,丰宝玉也立刻同意了这个“借着兄弟往上爬”的计划,并决定各取所需。

  丰家姐弟把目的摆在明面上的“小人物”形象非常鲜活,不同于一些表面上的“好人”。

  至于剧中的各种“大人们”,小官想要“无为而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官想要从中牟利,甚至接帅家默的手搞垮对方。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都在衡量这个自己的利益,这种明明白白的利益博弈,暗流涌动,是本剧除了主线剧情外,最吸引人的地方。

  明朝历史细节满满,看这部剧真能学知识

  《显微镜下的大明》不同于别的古装剧,它是脱胎于马伯庸从史料堆中考据出来的历史。

  

  每一个物件、每一个案例,甚至剧中的服化道都有迹可循,是真正能当做历史片来看,不用怕出错的的一部电视剧。

  看这部剧的过程更是一个大明历史的科普过程,寓教于乐。

  

  剧中所有问题的起源就是“丈量农田”,剧中就描述了“自耕农”的群体。

  明代的农民分为三种,其一是拥有自己的土地的自耕农,其二是承包了地主土地的佃户,其三是完全替地主种地的佃仆。

  

  其中,自耕农是最大的群体,是明朝最重要的生产力量。

  然而随着明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日益资本化,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地主豪强,勾结官府,强占农民的土地。

  

  剧中仿佛提到的一条鞭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个法条可以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可是一条鞭法也有漏洞,重新丈量土地向下实施更是不靠谱,具体是什么漏洞,剧情中男主做了详细的阐述。

  剧中除了平民帅家默,官员县太爷以外,还有吴刚饰演的士绅。

  

  士绅又是什么呢?

  在明代,“士”指的是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且有机会入仕的人,也就是进士、举人等群体。

  明代的士绅是不用缴税的。

  

  剧中吴刚饰演的范渊就是利用这种政策优势,不择手段地侵占土地,缩小田亩面积,欺压农民,欺骗朝廷的。

  诸如此类的明朝历史小知识,剧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小细节向观众展示。

  

  只能说怪不得《显微镜下的大明》会从网剧直接上星,如此优秀写实的历史剧着实要比一些“胡编乱造”的古装剧要强上不少。

  各位最近如果觉得在播剧“无处下脚”,不会重新回看一下这一部“沧海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