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巅峰之作,一部压抑到极致的电影,世人都欠冠希哥一个影帝
出道迄今,郑保瑞导演的影片多以惊悚片为主。如《大头怪婴》和《热血青年》
应该说郑保瑞之所以能以悬念的剧情吸引观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早前的两部伦理恐怖片的影响。
他不以眩目血腥的场面和视觉效果取胜,反而别树一帜的把精力放在把握观众心理营造氛围上,靠层层剧情的解扣直击观众内心,这是他成功的根本。
但从这一点来看,《狗咬狗》为郑保瑞树立的口碑足以让他在香港影坛再叱咤多年。
即便“不做大哥好多年”,由他执导的《叶问4》将于明年上映,我想,还是先期待吧

另外,在这部风格极端的影片里,还让我们收获了一个褪去桀骜与不逊的冠希哥。
在《无间道2》和《头文字D》里饰演配角而获得充分肯定后,陈冠希靠着在本片中对角色的出色理解和把握,展现了独当一面的实力,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人物。
这绝对是陈冠希从影生涯里来最好的作品。

时至今日再看,着实为冠希哥惋惜。
将近十年前这部电影刚刚面世,人们会惊讶的发现原来陈冠希不是徒有其表也不是玩票,他完全可以变成香港电影未来的中流砥柱。那个时候他是希望。
希望的前提是人们并不知道以后将会发生什么。
作为一个新星崛起的演员,如果不是被那件事耽误了,现在应该是比余文乐更高的段数了吧。
那一年,他和谢霆锋都是香港影坛最出彩的男演员。
那一年,他们都是26岁。
如果没发生那件事,或许历史将改写,香港最年轻的影帝绝不会是谢霆锋。

现在看来这是一部一言难尽的片子。
豆瓣评分8.0,总感觉还是打低了。
在《狗咬狗》中冠希哥所散发的那种野兽的饥渴气息,却不是随便找个男演员就能演得到的。
如果把《黑社会》的张家辉来做比较,就已经是两个层次了。

演员除了冠希哥,还有尤其一向被视为演技派的李灿森。
李灿森凭借此片精湛的表演获得第41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在陈冠希的光环之下,李灿森自然没有那么突出。
但这是他第一次完全收起了他的幽默感,仿佛变成另一个演员似的─。
单是这种转变,就已经叫人佩服不已。
他演的最好的一部作品绝对是《香港制造》,港片巅峰。

此外还有“黄金配角”林雪,林嘉华,黎耀祥,张兆辉等。

香港近年的电影,虽然出现许多贩卖电影明星噱头、文本结构松散的电影。
但是另一派以《无间道》最为市场熟知的作品却也越来越精彩,这类电影剧本张
力够、角色刻划深刻,并且运用音乐、镜头、色彩等暗示许多未明说的意义。
令观众大呼过瘾,尤其以黑帮电影为最突出的其中一支。
那时候的香港警察本来就是道不清的灰色职业。《狗咬狗》以更为写实、深沉、灰色
的方式描述这一现象。
全片几乎是灰色调画面,搭配低鸣的音乐,营造了这样的沉重氛围。
这一点可以打满分。

影片主要讲述了来自柬埔寨的杀手鹏(陈冠希饰)和重案组探员阿伟(李灿森饰)一兵一贼互相追捕和厮杀,以及流亡过程中与轻微智障女子(裴唯莹 饰)互生情愫的故事。
陈冠希饰演一个来自柬埔寨的杀手,一个从小捡食垃圾的孩子,一个凶狠无情的男人,来香港只是为了完成一单生意。
语言不通,致使他在片中的台词很少。
在大部分镜头里,陈冠希的眼神凶狠漠然。

杀手鹏这个角色的塑造就是思想简单直接:完成被托付的工作,然后逃走,而所有阻碍这个目标的人都予以排除。
也正因这种纯粹的思想,他的一举一动都予人惊栗之感:
在大排档对峙的时候,他永远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把人质干掉,在要找交通工具逃走时,随便杀掉司机就可以了。
但这头野兽和杀人狂魔的最大分别是,他不视杀人为一种罪恶或艺街,杀人只是他生存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不会看见鹏在杀人后会如何处理尸体、毁尸灭迹,也不会看见他在心理上有何挣扎,因为在这件事上,他从来没有任何善恶判断。

跟《旺角黑夜》相同的是,它的主体故事也是发生在一天一夜。
跟《杀破狼》相同的是,片中的警察一样有着难以界定的模糊元素。
跟《三岔口》一样,警与匪在集市里有一场较量戏。虽情节安排迥异,但别出心裁。
跟《暗花》一样,通片下来几乎没看清过人脸。黑暗与粗砺,昏黄与血红构成视觉和画面。
一条饿狗闯进了闹市,就是《狗咬狗》的故事。

李灿森饰演的警员阿伟,因为父亲的阴影,令自己的人生方向变得一片模糊。
而当陈冠希和他的人生交集起来后,阿伟便开始失控。心中长期的矛盾苦闷都不得爆发出来,心也被愤怒和仇恨侵占。
原先他在人生上还有很多选择,但由于他执意和陈冠希纠缠下去,结果陆续失去了拍档、上司、前途,甚至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

为什么阿伟如此的性格?原来是因为亲手射杀了自己的警察老爸。
相较于后半段与冠希哥的动作戏,这段故事更让人印象深刻。
从小,阿伟就视警察老爸是超级英雄,也立志要当个警察。
直至某次毒品交易案,阿伟发现老爸涉入其中。
身为警员以及对正义父亲形象破灭后的失望,他向逃跑的老爸开了枪。
然而却还是不得不报告说:“警员在缉毒过程中不幸中弹身亡”。
在大家面前,多了一位警察英雄,但这个英雄却是谎言。一个对父亲失望的孩子的谎言。

背负这样的重担,是对警察梦想的破碎、也是对父亲的失望。
一个失落苦闷、极度矛盾的人,不管是什么职业和身份,都会成为行尸走肉。
警察也会变成仇恨的动物。没有正义、法律,只是持着合法枪支却非法使用的普通人。
亦正亦邪,在这部电影上没有定义。

当然,如此激烈碰撞的场景自然不是郑保瑞导演一贯的风格,一定要女主角做缓冲作用。
女主裴唯莹饰演的是一个患有轻微智障的少女。
她住在垃圾山旁的残破小屋,被养父囚禁发泄兽欲强暴数次。
是杀手解救了她。
一次逃亡中,他意外的撞见这一切。他抓着她的手走向养父,嘶喊着用柬埔寨话讲:“要生存,靠自己!”拿着剪刀刺了养父几刀,并把剪刀递给女孩儿,女孩儿尖叫着把剪刀扎进了养父的手背…

杀手鹏从小也是跟着村人在垃圾山找残食果腹。
一边是柬埔寨、一边是富裕进步的香港,都一样有着不堪的角落。杀手虽然不是弱智,但被当成狗般对待的成长,也使他跟社会脱节。
因为她的无知纯真,杀人不眨眼的杀手才卸下武装,终于有了生活目标,而不是为了生活费漫无目的乱杀人。
最后他带着女子回柬埔寨安居,放下杀戮之刀,下田打零工。
就在女子临盆生子之际,警察阿伟带着满腔仇恨与兽性却潜入柬埔寨准备复仇。

至此,纠缠不清的两人警与匪命运交换。阿伟成了只懂杀戮的无知野兽,杀手鹏却开始织筑充斥爱的人的生活。
张兆辉和李灿森在大角嘴街道和陈冠希对峙,是感受最深的一幕。
张兆辉原本还拘泥于警察的执法教条,警告他的手下不能对已举手投降的犯人开枪,然而到了最后却和李灿森一起虐待身为人质的女主,务求把陈冠希迫出来。
在这一刻,这两位“正义”警察已经沦落为只为求生和复仇的饿狗。
和陈冠希的厮杀,亦名符其实的变成“狗咬狗”。

电影中最温暖的一幕就是陈冠希缓缓的跪下,拿起刀示意,他愿意用自己的命来换女孩儿的命。
女孩满含泪水,决绝的把头偏向了李灿森手上的刀。
最后一幕,刀光剑影下,阿伟、杀手、女子都倒在血泊中了。
身为杀手、警察、孱弱者的悲哀。
黑暗不是暴力,他是比暴力更残忍,更精神层面,更绝望更没有出路。
黑暗不是暴力,他是比暴力更残忍,更精神层面,更绝望更没有出路。

最后一幕,陈冠希疯了似的把奄奄一息女孩搂在怀里,女孩儿的手缓缓抚向肚子,闭上了眼。
陈冠希起身,在暖暖地阳光下,剖开女孩的肚子,一声啼哭,握紧的小拳头,镜头一一扫过他们的脸,安详的,解脱的,死亡的脸。

虽然镜头是阳光下的孩子,而充满仇恨的两人也都倒了,似乎是仇恨结束而新希望诞生。
但是别忘了那一幕是黄昏,黄昏的阳光,而孩子诞生在父母双亡的血泊之中。虽然期待着前者,但是这现实社会中,后者却是铁的事实。
原本充满正义与理想的警察成了仇恨恶魔;
原本充满暴戾之气的杀手,成了为保护妻小的慈父。
两者都倒下了,这是一个狗咬狗的世界。

这段文戏是很必要的。
那种由爱情线突然崩紧的急转直下,但这种突然的安逸同样深深打动了观众。
传统警匪片中的对立关系以及行为驱动力被打破,衍生出新的冲突逻辑。
同时随着影片的推进,导演有意识地塑造出两位宿敌间的内在关联性,从而让他们之间的厮杀变得更具悲剧色彩,层层推进和不断施加给主人公们的绝望,最终让故事摆脱对善恶的辨别,让人物在失控中走向毁灭。
亦由于这种细腻的感情线添加进来,《狗咬狗》才能尽情发挥那粗犷风格之余又不致失控,在扭曲人性与道德标准的同时,将更多人性的希望表达渗入其中。

我又想到《香港制造》,最后李灿森死时那个电话,我曾经认为最后的镜头是陈果的一个败笔,让电影在90分钟的抗争后竟然回归大众怀抱。
现在看来,这是最恰当的结局。
郑保瑞曾说,他还设想过另外一个结局:在剖腹的过程中,陈冠希支持不住而倒下。李灿森接替他完成了新生的这一过程。
但是这样的结局又不是他想要的,太过戏剧性,有做作之嫌。

从饿狗到疯狗,我们略过了文明。
文明以前,人们为口奔驰,宛如饿狗,没有人兽之分。
文明以后,人们功利自保,拒绝沟通,比走禽还歇斯底里。
当然,电影并不是冰冰冷冷的。温暖无处不在
陈冠希开着辆小破车带着女孩逃亡,在加油站自己加油,女孩下车,她吃力的挪动着脚,走到陈冠希身边,用他曾经给她擦汗的绑钱的布带,轻轻擦拭着他刚才被踩的胳膊,陈冠希把她拥入怀里,满脸温暖。
而他抱着她,那一刻,这个沉默的杀手终于找到他其实一直都在渴望的,生命中不能失去的真情。

最后,女主被李灿森抓做人质,她扭头撞向架在她脖子上的刀,她说:
“妈妈死了 爸不让我走 爸不让我走 你来带我走 走不了了 我死了 你就自由了”
还有结尾处片尾曲《You are my sunshine》伴随新生命啼哭时,真的感动到不行。

似乎很少看过这样纯粹又这样绝望的电影。如此非现实,又干净利落、一针见血。
没有所谓故事,没有所谓香港。没有所谓道德,没有所谓正邪。
但另一方面来说,《狗咬狗》并不是那种你看完就会拍手大赞的出色电影,在让人坐立不安的压迫感、那毫不亮丽,强调原始性的血腥打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却是要仔细咀嚼才能体会得到。

这也是我喜欢郑保瑞更甚于叶伟信的原因,并不是指他们的作品水平高低的关系。而是他的作品总弥漫着一种叫观众不安,甚至是呼吸不顺的压力。
这对于看戏只求娱乐和武打场面的一般观众们未免太沉重一点。
而且郑保瑞这种剑走偏锋的路线喜欢的话会让人很喜欢,不喜欢的话可能光看宣传海报就倒经已觉得倒胃了。
但这类高成本的非商业电影已近乎绝种,就算不大喜欢也请支持一下吧
得不说,郑保瑞导演在电影细节方面做的相当好。
在大排档对峙的一幕,突如其来的枪击和震耳欲聋的枪声可说是绝佳配合。
还特地运用大量第三身镜头和摇镜,营造一种犹如饿狗求生时那战战兢兢和压迫感。
这场面真的只有看过的人才知道。

我不敢说郑保瑞有没有野心,但坦白说《狗咬狗》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狗咬狗》的灯光设计乃至用狗吠声作为主角两人的背景音声,其实都已去到令人重复生厌的地步。又有一点盲目单调的镜头。
但凭借演员出色的表演和口碑,说什么也要支持一下。

时间推移,香港电影继续颓着,人们内心深处也许正在渴望一个“英雄”般的人物来拯救困局。
如果没有零八年的那件事,陈冠希现在会是什么模样?
从《触手可及》的反响来看,陈冠希应该会回来的。
经过了这些年的偏见、冷漠、谩骂、围观,他不需要我们来原谅。
世人,都欠冠希哥一个影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