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详细!中传广告学院介绍(广告学新媒体传播设计考研专业/导师介绍/就业/分数线)

  广告界的黄埔军校到底如何?

  学院历史?专业设置?专业排名?

  考研分数线?就业?各专业导师介绍?

  ……

  一篇文章我们讲清楚

  一、学院情况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广告学院,也是国内广告学教育层次最为完备的广告学院。学院前身为成立于1988年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广告学专业,1989招收首届广告学专业本科生,1993年招收全国第一届广告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招收全国第一届广告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多年来,广告学院在教学、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 “政、产、学、研、用”结合,打造各领域相互支撑的融通平台,为学生成人、成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学院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所在单位。学院下设广告学系、公共关系系、新媒体与传播系、艺术设计系等教学单位及多个研究机构,开办广告学(品牌传播方向、广告媒体经营方向、整合营销传播方向)、公共关系学、网络与新媒体(新媒体网络经营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方向、综合媒体设计方向、艺术管理方向)等专业,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等各个教学层次,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学习型空间、创造性环境和创新研究机会,构建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广告及相关专业教育体系,领跑中国广告教育。

  二、学院图谱

  (一)广告学

  1.基本情况

  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我校设立广告学专业;1989年,广告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生入学。1993年和2000年,广告学专业招收国内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经过三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现阶段,广告学专业以“新文科”为指导方向,秉承“交叉融合”的理念,以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夯实基础,以营销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聚焦前沿,以市场研究、消费者洞察、创意表现等专业课程为立足根本,以互联网技术、数据挖掘相关课程体现文理融合,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同时兼具实践技能,以适应传媒行业的不断变化。

  目前广告学硕士招收4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广告史论、数字营销、品牌传播、战略公关与传播。(备注:2013年起,公共关系不再单独招生硕士研究生,列入广告学硕士招生计划中。)

  2.导师团队-广告学

  (1)丁俊杰(教授、博导、硕导)

  广告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亚洲传媒中心名誉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广告协会第三届、第四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广告协会副会长,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副会长。

  主讲课程:广告学概论(全国首个广告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新闻传播学前沿(新闻传播学科博士生课程)

  (2)刘英华(教授、博导、硕导

  新闻传播学博士。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博物馆与史志传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广告博物馆副秘书长。广告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广告学专业和新闻与传播专业(品牌营销传播方向)硕士生导师。

  教学领域:广告、媒介传播、品牌传播史论以及广告媒介实务教学。

  主讲课程: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广告史》、《广播广告理论与操作》、《媒介传播史》、《品牌营销传播前沿》等课程。

  (3)王昕(副教授、硕导)

  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秘书长 广告学系副主任

  研究方向:数字营销、媒体融合

  近五年来发表专业期刊论文30篇。被《新闻文摘》转载2篇。出版专著2部:《广告生态系统变迁中的广告管理研究》(2015年)、《中国铁路广告资源价值评估》(2016年)、学术合著《广告的超越——中国4A十年蓝皮书》、《中国广告公司四十年(1979-2019)》等共3部、编著5部。

  (4)初广志(教授、博导、硕导)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

  1999年4月至10月,电通广告公司东京总部研修。

  2003年8月至2004年7月,韩国延世大学研究学者。

  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美国西北大学整合营销传播系访问学者,指导教授为唐·E. 舒尔茨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整合营销传播、品牌传播、公益传播与社会营销、数字营销

  科研成果:

  曾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若干篇。

  (5)张树庭:(教授、博导、硕导)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兼任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品牌营销、消费行为与营销策略、广告业发展与广告史、网络舆情等领域研究。主讲《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品牌营销》、《市场营销》等课程。先后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

  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6)康瑾(教授、博导、硕导)

  主讲课程:营销传播研究(研)、广告学概论、市场营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研究领域:营销传播效果、品牌管理、营销伦理、原生广告、广告素养

  科研项目:数字化背景下的广告伦理研究;居民广告素养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营销传播效果研究;服务广告策略与效果研究;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广告学概论;马工程 《广告学概论》课题等。著、译作:《服务广告传播效果研究》《现代广告通论》 《中国城市居民广告观研究》《广告说服力:基于实证研究的195条原理》《当代广告学》《品牌中国》等。

  (7)杨雪睿:(副教授、硕导)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广告学系系主任。2015-2016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Chapel Hill)媒体与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消费者研究、市场研究、广告效果研究。

  自2001年开始进行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研究,先后参与执行、编辑2001至2006年历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2007年至2009年,研究方向转为城市受众新媒体研究,并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执行、编辑2007、2008、2009城市受众新媒体接触系列研究报告。2011年至2016年,研究方向聚焦中国都市年轻消费人群研究,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2017年至今,研究侧重于广告效果和品牌国际化传播。

  (8)符绍强(研究院、博导、硕导)

  经济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研究员,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

  2008年至今先后在中国传媒大学实践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广告研究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指导硕士研究生7届。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和财经频道任《新闻联播》记者、制片人。参与了澳门回归祖国庆典、诺贝尔奖经济学人北京论坛、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晚会和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等重要事件和活动。

  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篇。

  研究领域:新型主流媒体 国际传播 品牌传播 国家形象

  (9)文春英(教授、博导、硕导)

  美国富布莱特(Fulbright)访问学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传媒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城市品牌、国家形象

  主要课程:理解城市、城市形象与品牌推广、区域品牌理论与研究方法

  近期项目:

  2020年,中国城市传播特色案例研究

  2019年,国家广电总局,”电视中国剧场”播出效果评估与竞争力提升策略—基于亚洲市场的研究

  2019年,中宣部对外推广局,中国影视节目蒙古语译配推广项目调研评估

  2017年,北京市哲学社科重大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北京形象研究

  (10)张翔(教授、硕导)

  国家广告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一级广告公司资质评审专家,中国广告主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市场营销分会常务理事,《广告大观》杂志社出版的《广告研究》副主任编委,各类全国性广告学科竞赛评委,日本吉田秀雄纪念事业财团客座研究员。在广告策划、直效营销、整合营销传播、客户关系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均有建树,被《现代广告》杂志社评选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广告学人。

  主要科研项目:《西单商业街中长期业态规划》、《中国广告三十年大事典》、《北京市对外文化贸易现状、趋势与对策研究项目》、《北京市对外文化贸易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北京广告产业转型及应对策略研究》、《互联网广告经营数据统计研究》、《全场景营销》、《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战略与传播研究》等。

  代表著作:《广告策划》(北京市精品教材)、《客户关系管理》等。

  主讲课程:《广告策划》、《品牌营销》、《品牌营销研究课题选讲》

  (11)段晶晶(教授、博导、硕导)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目前开设“广告策划”、“营销传播组织新媒体战略”、“IP化与内容产制”、“消费者研究”(研究生)等课程。

  主要研究领域:

  广告策划与广告业务重构

  营销传播组织与跨媒体业务应用

  消费者知识管理

  IP内容的价值优化及广告应用

  神经营销学消费者认知行为实验

  科研平台:精品课程建设:广告策划

  IP跨界传播研究中心

  神经营销学情感云实验室

  (12)和群坡(教授、硕导)

  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副主任, 《中国公益广告年鉴》主编,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顾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益广告扶持项目评委,中国视协艺术评论委员会专家委员。

  主讲课程:影视广告,视听语言,公益广告研究,短视频创意与制作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公益广告,视听语言,好莱坞电影

  主要著作:《影视广告制作教程----从接单到成片的全程指导》

  《公益广告学概论》《中国公益广告年鉴》

  (13)黄京华(教授、博导、硕导)

  主要从事消费市场研究和受众研究,承担广告学院的多元统计及数据分析、统计及数据分析基础、传播研究方法、消费市场研究等课程。

  主要著作有:《网络时代的居家购物》、《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研究报告》、《多种形态的中国城市消费者》、《广告调查理论与实务》、《广播频率专业化研究》、《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用数据解读市场》等。

  主持历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及系列研究报告,多次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委托进行受众研究。

  近期完成的研究课题主要有“90后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研究”、“2010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研究”等。

  (14)杜国清(教授、博导、硕导)

  中国广告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电通?中国广告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专家,中国金融品牌营销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告协会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聚焦企业活动的数字营销领域、广告与公共关系领域;聚焦行业的广告市场生态领域;以及品牌传播理论与实务、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等领域。

  主要课程:《品牌传播与广告主研究》、《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传播》、《新广告与新公关》、《品牌传播》等。

  主要课题:中国营销传播实践与广告主研究、中国广告市场生态研究、广告主数字新媒体策略研究、央企品牌战略研究、湖南广电发展战略研究、移动电影院发展战略研究、药品食品广告监管现状与对策研究等。

  主要著作:《广告即战略》、《广告主蓝皮书》(共9卷)、《品牌传播理论与实务》、《企业发言人策略与实务》、《新媒体激变》、《中国户外媒体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国县域市场研究白皮书》、《从产业变化看未来》等。

  (15)冯丙奇(教授、博导、硕导)

  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

  研究成果:

  《城市媒体事件与城市形象传播:媒体关系视野下的节事活动分析》、《病毒式营销传播受众品牌认知情形:品牌资产视野中的杜蕾斯“雨夜鞋套”微博传播案例研究》、《社会符号学视野中的视觉文本信息价值分析框架》、《国家品牌概念图谱:从概念到应用》、《属性依赖视野中的文化产品创意机制》、《<人民日报>中的公共关系意涵界定:1949-2012》、《病毒式传播研究》、《媒体关系:策略与操作》等。

  (16)刘朋(副教授、硕导)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中国政治动员宣传:从王朝动员、农民造反到中共革命》,《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第1辑》, 《伦理悖论、解释逻辑与社会责任——中美军工企业伦理观和商业文化的差异》,《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发展(2014)》, 《中国的政治认知与国家形象传播演化》,《国际新闻界》, 《中外关系历史变迁中的奥运报道——围绕<人民日报>奥运报道的研究》, 《网络政治舆论主体的特征:乌合之众的反叛》《国家形象广告片制播的太众舆论解析》,《中国形象传播:历史与变革》,《新传媒环境中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

  负责的主要科研项目:

  中国公共舆论对外交的影响,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2009年。

  全球舆情监测与应对体系建设研究,中广协项目,2013。

  新形势下加强传媒社会责任问题研究,校科研培育项目,项目主持人,2010。

  “世界主流媒体涉华新闻报道研究”系列项目,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中国日报社多项国际舆情调研项目等,中国日报社。

  品牌系列研究·品牌类奖项调查与研究,商广协。

  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风险沟通工作研究,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17)邵华冬(副教授、硕导)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公关系系主任、中国国际公关系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金旗奖专家评委、虎啸奖专家评委。

  主要研究领域:舆情管理与危机应对、战略传播、品牌战略传播管理

  主要研究成果:《企业公关危机管理研究》《广告主新新媒体传播策略与实务》《广告主蓝皮书》等,主持有北京市社科基金课题《智媒环境下首都智慧城市可沟通机制研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

  产学研服务:曾为中国建筑、新城地产、碧桂园、杭萧钢构、大家保险、中国人寿、国美集团等多家企业提供品牌咨询诊断服务、舆情管理咨询服务;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提供品牌诊断及舆情应对服务;为北京市石景山区、朝阳区区委区政府以及山西省委宣传部等相关政府机构提供“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政府发言人策略”等培训;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广告业发展趋势”等培训。

  (18)刘宏(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健康传播,组织传播

  发表《双重历史中的中国记忆》,《从物质需求到意识形态:广告传播影响力结构分析》,《空间的政治性与压缩的现代性》等论文;著有《电影课——观影笔记》,《传媒与广告的文化意象》;设计执行跨代际主题访问活动“寻访祖辈秘方”并编辑《寻访祖父的秘方》,《寻访祖母的秘方》两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媒体专题报导。

  (19)杨懿(副教授、硕导)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广告学院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

  中国公共关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核应急响应技术支持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运营总监、媒介总监。交通运输部党校、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商务部党校、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日本电通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日本电通-中国教育部协同创新”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党政办主任。

  致力于传媒生态、营销传播、新媒体、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媒介素养、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口语传播、有效沟通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受聘担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央文明办“全国优秀公益广告作品评选”、中国广告协会“中国广告学院奖”、IAI国际广告奖、时报广告金犊奖、中国公关金旗奖等知名行业奖项评委。

  (20)赵新利(教授、博导、硕导)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兼任《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主任。

  先后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日语系和传播学专业,2011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关系、传播史、品牌传播

  【专著】赵新利著,《中日传播与公共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

  赵新利著,《萌力量:可爱传播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3月黄升民、赵新利、张驰著,《中国品牌40年》,社科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月【译著】山本武利著,《广告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电通体验设计工作室,《体验设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冈崎茂生《中国品牌全球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

  电通XDS著,《创意工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

  2.2导师团队-MJC新闻与传播

  MJC参加统一考试,复试由各招生单位负责组织。MJC新闻与传播中06方向品牌营销传播由广告学院负责培养。广告学20位导师同时也负责培养MJC品牌营销传播方向专业硕士,此外还有一批专项硕士导师。

  (1)张津(讲师、专硕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 广告学院 讲师/中国传媒大学 广告实践教学中心 主任

  199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工程专业,同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任教至今

  教学:在广告学院主讲《影视制作技术》、《影视广告实务》、《商业摄影布光》、《多媒体制作》、《影棚摄影》、《非线性编辑》等众多影视相关专业课。从前期策划到拍摄、后期制作几乎都有涉及。与其他老师合作开设《数字营销技术原理》、《视觉设计入门》等课程。多年来学生评教成绩一直位于学院前列。

  研究领域:影视广告与商业短片实践

  (2)张豪(讲师、专硕导师)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获广告学博士学位。兼广告学院战略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参与广告博物馆对外合作拓展工作,专注于品牌诊断、广告公关营销实务,融媒体运营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担任贵州省委宣传部、新华社瞭望智库、中国建筑集团、中国人寿股份、光大银行、大家保险集团、国美集团等政府/机构的长期品牌顾问。

  现致力于品牌基因研究、战略传播管理、融媒整合营销解决方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应用工作。

  (3)吴殿义(副教授、专硕导师)

  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传媒大学 内容银行重点实验室主任。

  开设课程:大数据技术原理及应用、新媒介概论、智能融媒体用户研究、数字营销技术原理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内容评估、数字营销等。

  参与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多项省部级课题;参与、主持与快手、诚毅科技、国双科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机构的合作课题,包括《基于有线数字电视平台的协同过滤和标签融合的综合推荐算法研究》、《基于大数据的自媒体内容评估及管理体系研究》、《智能大屏营销创新研究》、《快手社交营销模型研究》、《新媒体主义新城镇调查》等

  著有《基于全媒体大数据的视频内容评估模型建构》;

  参与编著《2018新营销白皮书——营销一体化变革与趋势探索》、《新营销2020——变革与趋势》、《新媒介概论》等。

  近期学术论文包括《视频内容跨屏传播评估的产品及其发展》、《内容价值管理产品的发展路径探析》、《大数据在媒体运营中的应用及思考》、 《矛盾与回应:六问新营销》、《如何“直接”面向消费者——海外D2C企业的探索 VS 快手的D2C价值》、《听新线青年说——新线五城青年人群洞察》、《精准营销相对论》、《激辩大数据》、 《数字户外广告的发展与挑战》等。

  (4)张婷婷(副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旅游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副教授、国家外专局A类专家,博士。

  研究领域:文旅品牌塑造、旅游传播、城市IP开发、城市形象传播等。

  研究成果:近年来,张婷婷曾主持参与过包括云南省、无锡、新民、武汉、成都、北京、柳州、丹江口、长沙等多个城市的形象定位与品牌营销课题研究,包括《故宫以东区域文旅品牌顶层设计策略规划》、《长沙市文化旅游发展顶层设计及营销传播规划》、《内蒙古书香小镇系统调研及顶层设计规划》、《襄阳“蓝色星球”文旅项目品牌战略策划》、《成都天府文化品牌塑造与传播》等,在城市IP研究与开发、城市形象传播、旅游传播等方面积累了一定成果。

  (二)网络与新媒体(新媒体产业)

  1.基本情况

  网络与新媒体系成立于2010年,是最早获批教育部批准设立这一专业的院校之一。本专业旨在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丰富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智能融合新媒体的营销传播、内容策划与管理、产品设计与运营、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知识体系,培养智能融合的新媒体行业所需的经营管理、营销传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网络与新媒体系培养层次齐全,涵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分别招收“网络与新媒体(智能融媒体运营方向)”本科生、“新媒体(新媒体产业方向)”的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生就业率超过95%,主要就业方向为新媒体公司、互联网公司和企业的新媒体运营部门和岗位。目前,网络与新媒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梯队,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导师团队

  (1)黄升民(资深教授、博导、硕导)

  1990年至今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历任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广告学系主任、广告学院院长等。现为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广告博物馆馆长、《媒介》杂志总编辑、同时兼任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哲学社科基地首席专家、深圳市鹏城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传媒经济研究所指导委员会专家等。

  代表著作:《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城市消费的数据库;《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第一次系统完整提出了中国媒介产业化问题;《中国广告二十年》,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梳理了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史。进入2000年,上述研究仍在继续。相继发表了《多种形态的中国城市消费者》(2004)和《多种形态的中国城市家庭消费》(2006)以及《《IMI 城市受众移动生活形态与新媒体接触研究报告》(2007)等。

  (2)赵子忠(教授、博导、硕导)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白杨学者。

  数字内容产业、数字新媒体专家,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专家,中央网信办专家,下一代广播电视(NGB)专家组专家,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高级顾问,文化部国家十部委联合办公室专家委员,人民网学术委员会委员,新华社产品研究院特聘顾问,曾经主持和参与国家几十项重大新媒体研究课题,出版多篇著作,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

  (3)何海明(教授、硕导)

  中国传媒大学学士,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曾先后就读长江商学EMBA,上海交大高级金融EMBA。曾任央视广告中心副主任、主任,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副总裁。2016年调至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著有《广告公司的经营与管理》,编著《中国品牌市场攻略》(5集)、《从产业变化看未来》、《时间战场——新媒体创业与创新》。目前在学校组织开设《企业营销战略》和《新媒体创业与创新》两门公开课。2018-19年研究方向为创意和创意管理。

  (4)周艳(教授、博导、硕导)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新媒体产业经营、互联网营销领域的研究。

  主要课程: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理论与实务等。

  代表性科研项目: 科技部《3D电视商业运营与交易平台建设》、北京哲学社科项目《北京多网融合业务模式研究》等,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运营与管理研究》、中国电信《移动互联网内容与业务传播研究》等。

  代表著作:《新媒体理论与实务》、《内容银行》、《互联网的媒体化战略》、《媒体策划与营销》等。

  代表论文:《视频内容跨屏传播的产品及其发展》、《内容银行:从学术概念、框架到产业实践——内容银行七年研究综述》、《媒体大数据运营的四维空间》、《解析互联网媒体的内容和广告营销新模式》、《OTT TV对电视产业的影响和对策解析》等。

  获奖情况:《数字电视产业经营与商业模式》获得北京哲学社科著作类二等奖;《OTT TV对电视产业的影响和对策解析》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一等奖。

  (5)王薇(副教授、硕导)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新媒体系系主任。研究方向:新媒体产业、互动营销

  主要科研情况及成就:

  作为核心研究人员参与过多项重大项目,如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立体电视内容交易平台与运营商业模式研究”、“网络电视版权交易系统集成开发与应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数字传播技术与传媒产业发展研究”,北京市哲学社科项目“北京地区NGB背景下的多网融合业务模式研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社科项目“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发展战略研究”、国家工商总局“互联网广告及其监管研究”等。

  发表期刊:《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下一代内容》、《广电数字化战略布局新观察》等几十篇论文。出版著作:《家庭信息平台:数字电视运营模式新突破》、《互动营销案例100》、《中国数字电视市场报告》、《内容银行:数字内容产业的核心》等,其中《家庭信息平台》一书获得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6)张宏(教授、博导、硕导)

  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经济学博士,主持过多项科研项目。发表了多数的著作和论文,其中部分获得省部级奖励。

  研究方向:

  传媒经济研究、媒体组织的经营管理、媒介资产管理

  专著:

  《媒介营销管理》(北京市精品教材)

  《电视剧制片管理》

  《知性力-变革时代上班族的核心竞争力》(译著)

  《知性力2-充电!要成为锐利的商务人士》(译著)

  (7)宋红梅(副教授、硕导)

  主要研究领域:数字营销文化研究、数字媒介社会学、数字媒介产业、广告史等。

  主要著作:

  《数字电视产业经营与商业模式》、《中国区域媒体发展研究》、《中国广播产业经营管理研究》、《农村居民的广告意识和消费观念研究——基于河北、浙江、黑龙江三地农村的实地调研》、《中国广播产业发展报告》、《唱响音乐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频率改革进程记录》等。

  发表论文:

  《广告与时代的互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广告意识解读》、《逐鹿中原:中国互联网商业运行二十年》、《民国美女月份牌符号编码特征研究》、《数字电视产业经营与商业模式》《数字时代:内容何以为王》、《数字电视:撬动中国广电产业变局》、《农村耐用品拥有及品牌消费状况探究》、《直面广播广告代理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告经营新法》、《打造联合舰队?——北京电台改革实录》、《广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新趋势、新逻辑与新形态——区域媒体的形成轨迹与发展趋势解读》等。

  (8)马澈(副教授、硕导)

  网络与新媒体系副主任。曾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

  现兼任中国商务广告协会数字营销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担任百度认证专家、快手认证专家、虎啸奖评委。

  开设课程:互联网产品设计与运营、网络传播与网络经济导读、计算广告、数字商业传播前沿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营销、计算广告、网络传播、品牌国际化等。

  主持与百度、京东、小米、新浪、360、王老吉、悠易互通等机构的合作课题,包括AI营销研究、电商与社会均衡研究、大数据应用研究、基于大数据的类型市场研究等。

  编著《创意传播管理》、《时间战场》(Ⅰ&Ⅱ)、《内容创业案例手册》等。

  (8)刘珊(副教授、硕导)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博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产业、大数据营销、智能传播等。

  主要开设课程:

  《互联网媒体研究》《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智能融媒体用户调查与研究》等。

  近年来主要论文:

  《5G时代中国传媒产业的解构与重构》《人工智能:营销传播“数算力”时代的到来》《颠覆与重构:中国媒介产业化二十年》《解读中国式媒体融合》《关于中国媒介产业转型的五个论点》《“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等。

  近年来出版著作:

  《大数据与新媒体运营》《中国媒体经营四十年(1979-2019)》《新电视产业观》《全媒体营销理论及其模型的建构》等。

  作为主持及核心成员,参与过大量课题与研究项目,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腾讯、阿里等业界机构均有深入合作。

  (三)传播设计(设计艺术学)

  1.基本情况

  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广告设计方向;2003年开始招收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依托传媒大学的学科背景与广告学院的专业特色,设计系培养具有强烈传媒意识的设计人才,强调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注重洞察现象、独立思考与自由创意。通过专业课、实践课、国际工作坊、设计竞赛、大师讲座、国际交换学生等多种方式拓展专业视野、提升综合能力。紧随时代发展,设计系不断开设与数字技术、社会人文相关的新课程,并着手准备实验媒体设计方向,同时开设了设计普及类通识课,致力于提升非专业学生的设计素养。设计系毕业生遍及设计、广告、传媒和文化创意等行业以及BAT等互联网公司,也成长出LXU、Aline等国内一流的设计创业团队与独立设计师。

  2.导师团队

  (1)芦影(教授、博导、硕导)-设计艺术史论方向

  研究方向:设计批评与设计史论、声音设计体验、策展与设计传播(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学博士)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设计批评思想史研究(1919-2019)”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设计批评研究”

  校级科研培育项目“博物馆营销中的展览策划及设计传播”

  亚洲传媒研究项目“声音媒介与城市声音生态研究”

  论 文:

  《时尚策展的叙事逻辑与情境体验》(CSSCI);《观看的五重关系与设计的三种逻辑》(CSSCI);《声音艺术的美学观念与形式语境》(CSSCI);《中国设计的批评式启蒙》(CSSCI,获奖);《民国时期设计批评的问题意识与清澈理性》(CSSCI,获奖)

  著 作:

  《形意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视觉思维与设计创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设计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平面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获奖)

  (2)张国珍(副教授、硕导)-设计艺术史论方向

  研究方向:美术史论、设计史论。

  2000年6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获硕士学位。

  2007年6月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系,获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

  《电视与鉴藏——从鉴藏类电视节目解析我国当代鉴藏》;《中外美术史》、《设计史》、《电视美术概论》、《设计素描课堂教程》(合著)等。

  发表的主要论文:

  《从六朝到唐代画论看我国绘画发展》;《“意”的美学范畴与发展》《清初画坛的基本格局及其现实意义》《关于〈山静居论画〉“法”、“意”、“笔墨”的诠释》《关于高居翰所举三个时地诗意画的典型性问题》《成年人的童话——弗兰克·格里的建筑世界》;《浅析女性主义艺术》《论绘画中人物形象的柔性美》;《当代鉴藏活动对鉴藏类电视节目的影响》《鉴藏类电视节目经营对当代鉴藏的影响》《鉴藏类节目电视媒体中瑰宝》等。

  (3)肖虎(教授、硕导)-广告设计方向

  1962年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

  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

  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艺术设计系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艺术,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世界美术史等

  出版:《标志设计图形想象》,《招贴设计图形想象》,《东京创意故事》

  科研成就:中国体育代表团商用标志。长安大戏院标志等

  获得1998年国际商标节银奖。2001中国平面设计金奖。2002中国平面设计金奖。2006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平面设计师称号。

  (4)舒怡(教授、博导、硕导)-广告设计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设计系教授、博导、公共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现为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学者,本科学习油画,硕士学习版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博士毕业,研究方向为艺术学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资办专家库成员、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密苏里大学美术系访问学者、英国威斯敏斯特媒体与设计学院访问学者。曾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和北京人文社会规划研究项目,在《文艺研究》、《新美术》、《现代传播》、《中国美术报》、《中国文化报》等学术刊物发表数十篇文章,出版有多部专著和教材。 代表著作:专著《21世纪以来消费经济视野下的中国商业广告设计研究》;论文《新媒体环境下的商业广告设计传播》、《新媒体发展中的新兴艺术跨界融合》、《中国当下城镇公共艺术的问题》;曾参与国家文化政策的研究,以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共艺术景观策划与设计。 2008年创办天工开悟文化品牌,举办中国美术馆“天工开悟学院艺术家作品展”、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今日美术馆“天工开悟中国当代艺术大展”、中华世纪坛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项目“天工开悟当代公共艺术主题展”等大型艺术展览交流活动。

  (5)杨蕾(副教授、硕导)-广告设计方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

  教学:主讲中国传媒大学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视觉设计入门”;主讲“字体设计”“体验式包装设计”“广告图形设计研究”本科专业课程,“平面设计研究”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指导学生多次获国内外各类设计比赛奖项并获优秀指导教师殊荣。

  研究方向

  以视觉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创作有今日美术馆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等众多作品,书籍整体设计作品《湘西南木雕》曾获“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艺术类金奖及材质工艺类银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设计类优秀奖及“中国最美的书”,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

  著作:《体验式交流设计》(专著)《今日文字设计》(译著)《广告设计基础概论》(合著)。

  (6)魏东(副教授、硕导)-广告设计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运算视觉设计、互动设计、广告作品研究等。

  2003年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硕士,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博士学位,2012-2013年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主持项目:

  2005年 校级青年科研项目:艺术设计中的概念观

  2010年 高校校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加网络媒体艺术前言理论研究

  2013年 校级研究生互动广告案例库建设项目

  2017年 运算视觉设计案例库建设项目

  2014年 2015年 2017年 支持中国传媒大学附小建设项目《少儿互动媒体艺术》

  2015年 高教司-微软公司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艺术设计中的计算思维》

  2017年 校内交叉学科培育项目《运算视觉设计研究》

  2019年 海报设计研发项目

  主要著作:

  《版式设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年

  《FORM+CODE形式+编码在设计、艺术、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7年

  主要论文:

  《“游戏”在现代广告活动中的应用》(2010)《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广告“大创意”》(2010)《数字技术影响下的广告创意新趋势》(2011)

  《形式先导的广告创意—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源流初探》(2019)《商业的回归与宣言—《蓝天牙膏》广告中的女性形象》(2019)

  (7)巫濛(副教授、硕导)-创意媒体设计方向

  研究方向:展示设计、空间设计与传播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访问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设计艺术学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获建筑学学士学位。

  专业出版物:

  《综合媒介设计》,中国建工出版社,2013年1月。

  《设计的原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展示·观念·设计》,天津科技出版社,2003年11月。

  发表论文、学术期刊:

  《大型学术会议现场的视觉环境研究》,《装饰》2012年06期,第106-107页。

  《跨越全球的手提袋》,《中国展会》2012年04期,第40-41页。

  《浅谈会展设计之殇》,《中国会展》2011年21期,第62-63页。

  设计项目:

  聚美优品旗舰体验店设计,2014年;中国园林博物馆展陈设计,2012-2013年;新疆克拉玛依市博物馆展陈设计方案,2012年;安徽含山县博物馆展陈设计方案,2010年。

  (8)郭开鹤(副教授、硕导)-创意媒体设计方向

  中国较早的数字艺术研究者之一,中国国家教育部信息中心、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专家。

  研究方向:数字图像设计、插画、动态图形设计

  曾获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

  指导学生获台湾时报金犊奖金奖、大广节学院奖金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曾赴英国萨里大学CVSSP数字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图像及3D音频,参与项目“未来的纸张”、“沉浸式图像及声音研究”;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参加课程设计竞赛 主题:计算机设计教学中美比较

  代表著作:在计算机设计领域共出版书籍20本, 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论文发表于《现代传播》、《美术观察》、《艺术与设计》等核心期刊及专业杂志。参与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ITAT工程”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中国原创设计理论体系建立研究” 等项目。

  (9)王洪亮(副教授、硕导)-创意媒体设计方向

  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创新传播

  教育经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

  主要著作与论文:

  《媒体设计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视觉传达与媒体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中国设计产业的发展形势与预测》, 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fer Learning i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The Application of Transfer Learning for Scene Recognition ,2019年12月

  主要项目与奖项: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尚创意设计,2020年、2019年

  中国传媒大学高精尖项目“人工智能广告设计”,2018年

  中国氢能联盟视觉形象系统识别设计,2018年

  盖天力医药集团视觉形象设计,2015年

  中国设计30年先锋人物奖,2011年

  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海报设计展莲花大奖,2004年

  航天英雄杨利伟纪念邮票设计,2004年

  北京国际设计博览会视觉形象系统识别设计,2004年

  三、广告学考研历年考试及录取情况

  四、广告学院2019届就业情况

  1.就业整体情况

  2.就业单位

  (1)用人单位

  中传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其他企业单位, 国有企业,国家机关,高等教育单位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签约工作的硕士毕业生中,前往国家级主流媒体、新媒体及内容制作类企业、省级主流媒体的人数比例较高。2019年毕业生中进入以下单位人数最多,分别是新华社、中国移动、外交部、中国联通、国家广电总局、华为、湖南卫视、中信银行、中国传媒大学、国航、腾讯、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广东卫视等。

  中传2019届广告学硕士主要就业单位集中在互联网企业、外资企业及大型国企,包括国航、奔驰、腾讯、英特尔、安德鲁集团、农夫山泉、中粮、中海商务、摩根士丹利等。

  (3)就业主要职位

  ①品牌经理

  即品牌管理,主要职位方向是甲方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及部门工作计划,进行品牌管理及相应预算管理,组织开展品牌相关制度及流程建设,负责组织公司CIS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并不断完善,负责推动、组织及跟踪品牌传播活动执行。

  ②公关经理

  主要负责公司PR战略制定,针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目标梳理公关策略,撰写各类PR宣传资料及新闻稿件,负责媒体关系建立和维护,针对危机事件进行预防监控及应对。

  ③AE客户经理

  主要负责和客户对接沟通,了解意向客户的广告投放需求并有效告知公司创意及文案,维护客户关系,根据签约客户的需求和公司相关人员提出修改意见等。

  ④广告文案策划

  承担广告文案策划、提案撰写等工作,制定有效可行的投放策略,与代理渠道保持高效沟通,主动深化对目标行业及客户的认知。

  ⑤市场企划

  了解行业市场情况及竞争对手状况,深入分析产品,锁定潜在客户,制定项目营销推广策略,结合市场需求提出业务项目开发需求,制定营销计划,协助相关业务部门完成开发。

  ⑥广告设计

  偏向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及UI设计等工作。主要负责企业、产品或品牌的包装宣传材料设计和制作等工作。

  ⑦媒体广告策划

  综合研究媒体趋势,分析行业数据与广告产品,挖掘广告客户的需求,开发、优化媒体的广告资源与广告产品,协助、监督广告代理公司开展广告销售工作;为关键客户策划定制化的营销解决方案,策划和执行媒体节目、专栏、活动等内容的广告赞助及其他商业合作项目;统筹和策划媒体的广告资源推介活动及其他传播活动,推广媒体的平台影响力与品牌价值。

  ⑧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负责市场调查并根据产品、市场及用户等的需求,确定开发何种产品,选择何种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等,并推动相应产品的开发组织,还要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协调研发、营销、运营等,确定和组织实施相应的产品策略,以及其他一系列相关的产品管理活动。

  ⑨运营经理

  对用户群体进行有目的的组织和管理,增加用户粘性、用户贡献和用户忠诚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用户活动,增加用户积极性和参与度,并配合市场运营需要进行活动方案策划。需要能对产品和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推进产品改进,并且始终保持敏锐的用户感觉。

  (4)薪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