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囤积癖到断舍离,什么才是我们真正不可或缺的?
原标题:从囤积癖到断舍离,什么才是我们真正不可或缺的?
地板和桌面满是报纸、药瓶、钥匙、老鼠屎、优惠券、口香糖片、发臭的脏衣服、发霉生蛆的外卖盒......十几件褪色的台灯,数以百计的一美元硬币、回形针和橡皮筋,十年没弹过的大键琴,废弃了近三十年的猫抓柱,从来没用过的烤盘,为了到另一个房间,需要先攀上一座座成袋垃圾堆成的小山......
这就是《囤积癖:从消费欲望到断舍离,囤积世代的物我依存关系》一书作者珍妮佛·霍华德,在母亲因失智症从家中搬出去后,所面临的罪恶又令人愤怒的处境。她既是在整理丢弃一整屋的物品——“物质生活的废墟”,也是在梳理清理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几十年的记忆,“那感觉就像在杀掉我妈,同时也在被她消解。”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进一步了解了不可捉摸的母亲:至少五百本烹饪书,其中多是介绍地中海菜肴的,尽管她很少做新菜式——她想要看到或想象迷人的食物出现在优雅的环境中;一堆堆的自助书,关于如何管控情绪、如何维持婚姻、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女企业家等等,而现实生活是“愤怒情绪、婚姻紧张、财务不稳”。
作者母亲等囤积癖的故事正隐喻了人们试图控制生活的努力及其本身的不可控,囤积或是出于缺失,出于恐惧,出于对回忆的无法割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消费文明催生出的物欲怪物,是“痛苦和快乐的混合物”——我们占有了物品,也被物品所奴役。
它揭露出一个不止关于当代美国的真相——“这种文化(消费文化)使得我们渴望那些并不真的需要的东西,甚至经常忽略真正欠缺的种种,包括爱、连结、有意义的工作、对自身以外某种存在的感知,以及对自然世界除了要开发来制造更多的资源买卖之外,还需要关怀。”
泛滥的囤积又催生出了一整个产业链,也成为一种“巨大的世代负荷”,总得有人——往往是后代——去处理大量“承载记忆、有历史的、偶尔有价值的、往往不可替代的获取物”,因为对囤积的人来说,断舍离是一种重负,也是一种存在性的危机,如果说正是这些物品象征了我们的存在与价值,那清理无疑是一种对存在的抹灭,而它也再次提醒了我们,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终有一死,一切都没有意义。”
与此相对的,是“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极简生活”“断舍离”等风潮的兴起,而与囤积癖相应的是,它们也彰显了人们对从混乱、不可预测的生活中建立秩序的渴望,甚至也同样暗含着某种对存在、对人生意义的犹疑——“有条理的生活可以提振生产力,那相当于美国生活的圣杯。把生活弄得有条理,你就会成为晚期资本主义引擎里一个更有效率的经济齿轮。”
或许无论是过度消费、囤积,还是断舍离,其背后都是同一个亘古不变的艰难课题:什么才是我们人生中真正不可或缺的?
??
7月方所选书
全方所在售
线上问询与购买:
图书小助手
*实际在售情况以店内库存为准
▼
囤積癖: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
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
作者:珍妮佛·霍華德
译者:陳義仁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定价:116.00元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有售
如果有一天面对天灾人祸,你会带上什么一起逃难?
消费文化会诱哄我们,买东西就等同于买到快乐。当买的东西不再带来快乐,我们就买更多的东西。然而当必须花更多时间去整理和维护更多物品时,我们也被这些物品占有并奴役。“囤”既非强迫症,也不是焦虑症,而是在消费文明下,痛苦和快乐的混和物,让我们看见人是如何在乐于获取事物的同时,又苦于无力管理随之而来的过多杂物。直至当下的数位囤积,一切都在过载,网路等等生产和递送了无穷尽的信息,永远没空整理的电子邮件、文档、照片和影音以及更多,再大容量的硬碟和云端也是不胜负荷。
囤积,一种物我依存的关系,或许是缺乏安全感、或许是难以愈合的创伤、或许是无法割舍的回忆、也可能是内心深处的某种向往,《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断舍离》这些减法书反映的便是囤积与人们的迷惘是如何直接关连。但事实上囤积往往衍生出罪恶和羞耻,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母亲的房间,“绝对不要设想有谁会希望,或能花时间来照顾那些连你自己都懒得打理的东西。”
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好好思考的应该是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是真正无可取代的,而不是在生命的终点,才去思考什么是我们可以丢弃的东西。
Us & Our Planet:
This is How We Live
作者:IKEA, Maisie Skidmore
出版社:Phaidon
定价:280.00元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有售
人们的日常行为看似无关紧要,却与所居住的星球息息相关。生活中的一些微小变化积少成多下或许就会损害或积极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滑动阅读更多>>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IKEA走访世界各地的家庭,以更多地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受此启发,Inter IKEA Systems本次与Phaidon出版社联手,从墨西哥到莫斯科,从巴厘岛到贝鲁特,探访了艺术家、运动员、企业家等不同人群的家庭、工作场所及共享空间,寻找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家庭生活,缓解当下社会和环境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请不要忘记,我们星球的未来始于我们自己。
性差异的伦理学
作者: [法]露西·伊利格瑞
译者:张念
出版社: 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 58.00元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青岛店/西安店有售
“这样的时代,性别的相遇会有可能吗?男人和女人从未相互交谈——自从伊甸园以来?——话语的声音绝迹了,在语言之中遗忘了声音。”
露西·伊利格瑞,法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之一。在伊利格瑞看来,性差异是我们时代的重要哲学议题,而发动一场性差异的伦理革命,也是刻不容缓的。她认为在性差异中,存在一种即刻的有限性和界限,而根植其中的有限、界限是必须的,如果没有两种身体和思想,坏的无限性就会出现。
在书中伊利格瑞深入追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洛-庞蒂以及列维纳斯六位男性哲学家的经典文本,直指经典与当代理论在思索此类经验上的性别盲区。伊利格瑞深信尊重两性间不可化约的本体性差异的重要性,并倡导一种进步的爱欲伦理:两个主体是对等的,没有缩减同化、占有控制。爱之中的男人女人朝向彼此,通过丰饶的肉身之爱,焕发神性与美。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作者:[爱尔兰] 萨莉·鲁尼
译者:钟娜
出版社: 群岛图书|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 68.00元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青岛店/西安店/三亚店有售
萨利·鲁尼继《聊天记录》《正常人》后的又一新作,主人公艾丽丝是知名的畅销书作家,精神问题治愈后,搬到爱尔兰的海岸小镇,在交友软件结识蓝领工人费利克斯。她最好的朋友艾琳是文学期刊的助理编辑,薪酬较低,和别人合租一间小公寓,而她对青梅竹马西蒙的迷恋也让她备受折磨。鲁尼对性的描写依然毫不掩饰,令人着迷。
书中大部分内容是爱丽丝和艾琳之间的电子邮件往来,她们谈论着文明的崩溃、市场资本主义、苏联垮台的重大意义。然而她们对触碰到的严肃话题是浅尝辄止的,也许萨利·鲁尼想表达年轻人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本身就是片面的,他们反对消费主义的同时却享受着充足物质带来的满足。不得不说萨利·鲁尼很懂年轻人,她笔下人物的纠结和生活的片段化正是许多年轻人的日常。我们从他们的脆弱、迷惘里可以得到共鸣,以此反观当下的生活。
书名取自席勒的长诗——《希腊众神》,“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这问题没有答案,但书里的爱情和友谊多少带来了些慰藉。
参与门店:方所广州/成都/西安/三亚店
1. 买《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1本,赠冰箱贴1个。款式随机,送完即止;
2. 买《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1本 +《聊天记录》or《正常人》1本,加赠限量版主题贴纸1张。赠品有限,送完为止。
在绝望之巅
作者:[法]E.M.齐奥朗
译者: 唐江
出版社:明室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价:49.80元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青岛店/西安店/三亚店有售
E.M.齐奥朗是片段式写作的大师,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以一个个碎片化乃至格言式的小节,捕捉着千变万化的生命体验;他也是彻彻底底的独处者,徒劳地穿越生命体验的表象去寻找“自我”,越是接近找到,越是接近摧毁与消亡,他在青年时代的首部作品《在绝望之巅》即是这样一种矛盾的演绎。
当时的齐奥朗正遭受抑郁和失眠的折磨,两种状态一旦达到极点便会开始蚕食思想,他无法洒脱地、像呼吸一样自然地写作,但是需要通过写作一点点纾解焦虑,因此他探讨着死亡、怪诞、疲惫、贫穷、孤独、爱、工作、美学、宿命等主题,像极了一场场在思想消亡边缘上的挣扎,每一个片段都像一根根飞逝的救命稻草。这些写作也许会被打上病态、空虚、厌世的标签,但在与自我对视的维度,齐奥朗无疑看得更深,也更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The Books of Jacob
作者:Olga Tokarczuk
出版社:Riverhead
定价:165.00元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有售(即将到店)
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曾多次说过她对人们生活和现实中有多少是没有被记住的部分感到着迷。
以波兰18世纪犹太宗教领袖Jacob Frank为原本,托卡尔丘克描绘了其备受争议的一生。18世纪中叶,新思潮席卷欧陆,自称先知的年轻犹太人出现在波兰村庄,宣称末日已到,领导一群犹太教信徒皈依伊斯兰教,后又转信天主教,最终被三大教视为异端。本书2014年于波兰出版,耗时7年时间翻译成英文,精彩之处不仅在于结合传说、信件、日记等材料的虚实交织,而是不分地域、阶级、语言,人们穷尽一生去追求意义和真理。
就像托卡尔丘克表达的,历史不只是过去的真实和对想象事件的解释,历史让我们能够感知其中初期并不被察觉的意义。书中捕捉到了一个支离破碎的现实,一个对解放充满向往的现实,这个现实看起来很像我们的现实,处于急剧变化中的世界,以及对寻求确定性和对超越的渴望。
中亚行纪
作者:[挪威]埃丽卡·法特兰
译者: 杨晓琼
出版社:理想国丨河南文艺出版社
定价:66.00元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青岛店/西安店/三亚店有售
苏联解体后的短短几个月,中亚地图上出现了5个国家,它们是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由于政治和地缘上的隔阂,这些国家与西方世界缺乏互动,被笼统地称为中亚的“斯坦国”,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民族构成和文化风俗方面,它们之间千差万别。
一千多年以前,中亚已是东西交往的枢纽,丝绸之路的要道。这里有过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辉煌,也经历过帝国间的血腥角逐和几百年的停滞不前。在俄罗斯人到来之前,这里分布着松散的游牧部落和酋长国;苏联解体后,它们留下了共同的历史烙印,却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
本着对中亚国度现状的好奇,青年记者、社会人类学家埃丽卡只身前往土库曼斯坦,开始了穿越五国的探索之旅。她以人类学者的洞察力和风趣的文笔,对神秘的中亚世界进行了一次真切而富有启发性的记录。
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
作者:[美] 伯纳德·舒兹
译者: 胡天玫 / 周育萍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定价:75.00元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青岛店/西安店/三亚店有售
维特根斯坦曾经把“游戏”这一概念强调为一个难以明确定义的复杂系统,对它提出必要充分的条件是不可能的。在分析哲学如日中天的年代,他的看法深深影响了人文领域的概念分析。“游戏”到底是什么?它的形态和种类可以被穷尽吗?那些被称为游戏的人类普遍活动有其共同点吗?
对于这些问题,美国哲学家伯纳德·舒兹以这本《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给出了自己独到的研究,他戏仿柏拉图式的对话录形式,借虚构的昆虫和人物的互动,分析游戏的目标、方法、规则、态度四个要素,排除分歧、澄清混乱、正反论证,使游戏的概念清晰可见。
《蚱蜢》成书于距今半个世纪之前,读者可以透过它窥见西方哲学概念分析的堂奥。而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游戏已在人类的生活中层层蜕变:竞技成为了长和平时代硝烟味的调味剂;电子游戏、网络游戏、扩展现实、元宇宙等新鲜事物的到来,史无前例地拓展着游戏的边界;人文科学的发展,让游戏元素更多地融入到教育和工作领域,辅助人的成长、交往与生活。而究其本质,游戏无外乎人类“自愿去克服非必要的障碍”,《蚱蜢》带着我们找回游戏这棵参天大树的种子。
How to Read Numbers:
A Guide to Statistics
in the News
作者:Tom Chivers & David Chivers
出版社:Orion
定价:118.00元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有售
马克·吐温曾在书中引用本杰明·迪斯雷利的说法,“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统计数字。”
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新闻,其中都包含了基于各种统计方式所得出的数据,在大众媒体频繁使用各种数字的状况下,一切变得有些麻木。如今正处在新冠疫情相关的数字风暴中,确诊病例数、死亡率、封锁天数……我们经常依靠数字,但我们也往往是通过媒体听到这些数字,问题是媒体在这方面可靠吗?媒体通过主观解读将客观数据操作成一个数字游戏,而不管你我喜欢与否,都成为了一个数字。
数据统计是了解世界的一个强大工具,但人们不应该被数据所包围,并在实际上却是忽略了它们。数字会被误解、误传或误用,我们要如何以及要在什么时候信任新闻中的数字?同时更重要的是,什么时候要选择不信任数据。
There Are No Accidents
作者:Jessie Singer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定价:245.00元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有售(即将到店)
我们总是听到,“对不起,这只是一个意外”,而人们似乎也已经习惯于接受这个解释,然后继续生活。“在美国,每三分钟左右就有一个人死于事故,这些死亡似乎无关紧要,并不特别值得注意。”
弱势群体,甚至是最广泛的大众常常成为暴力或被追责的首选受害者,而有权势的人利用“意外(Accidents)”来逃避他们的行为后果,阻止调查,推掉债务,指责受害者,淡化愤怒,甚至强调对肇事者的同情。
但正如Jessie Singer指出,绝大多数事故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人们不应该把意外看作是“偶然的不幸,或是系统性的必然” 。Singer追踪了上世纪的工厂和煤矿,到今天的城市高速公路、乡村医院等意外死亡报告,将交通事故、药物过量以及石油泄漏联系起来。“意外,不仅仅是反常的不幸,是否是意外死亡只是衡量权力的一个尺度,或者说是权力缺乏的表现。”将某件事情贴上“意外”的标签,往往只是一种方便的解释方式,如果负责人没有这样一个方便的术语可以依靠,那他们将该有更多的解释要做。
陪傷心的人聊聊:
重要時刻這樣傾聽、那樣對話
作者:凱蒂·可倫波斯
译者:祁怡瑋
出版社:橡實文化
定价:145.00元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有售
“嗨,你好吗?可以和你聊聊吗?”
任何人都会有低潮的时候,有时是挣扎着做决定,有时是处理两难情况,或者仅仅是有一个糟糕的星期,这些心情都需要被听见。也许有人说,“听就有用吗”“问题又没解决”“爱抱怨的人只是在要引人注意”……
听只是一种生理现象,听进去则是一种心理活动,让对方愿意说出来是第一步,解决的选项早在倾诉者的心中了。不打断,也不热切给予建议,当我们在乎的人陷入困境,我们自然会很渴望伸出援手,常常也会有一股只想赶快解决问题的冲动,“我了解你,我要改变你的状况”。但倾诉者需要的不是你的介入,而是你的陪伴,需要的是能给他们用自己力量改变的信心。低潮的人就像坐在一个坑洞中,当下该做的,不是硬把人从坑洞中拉上来,反而是下去到坑洞中坐在当事人身旁。当他们准备好了,自然会按照自己的步调去找到答案。
有时候弄清楚对方此时此刻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们便可以提供比我们想象的更多的帮助。“一个好的倾听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Wonderland
作者:Annie Leibovitz
出版社:Phaidon
定价:900.00元
方所广州店/成都店有售
Annie Leibovitz被誉为“美国在世最伟大的肖像摄影师”,其作品多以亲密的场景和姿态为主题。Leibovitz为John Lennon和Yoko Ono所拍摄的照片至今仍是 Rolling Stone 最著名的封面照之一。
Wonderland 是对Annie Leibovitz职业生涯的一次回顾,记录了这位传奇摄影师与时尚界50多年来的邂逅。如Leibovitz所述,“回顾我的作品,我发现时尚一直存在。”“时尚在一切事物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对我来说,摄影永远是第一位的”“摄影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可以涵盖新闻、肖像、报告文学、家庭照片、时尚……我在 Vogue 的工作点燃了一种摄影的火焰,否则我可能不会去探索这种摄影。”
<<滑动阅读更多>>
书中不仅收录了350多幅作品,其中不少照片从未发表过;还有美国版 Vogue 主编Anna Wintour为本书撰写的前言。对摄影迷或时尚爱好者而言,都是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往 期 选 书
灾难观光客:历经现代主义荒原,寻找最后关灯的人
豢养、实验、调教、无害化处置......我们对动物的剥削是否天然正义?
配图与封面图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侵删
end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