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师范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点睛.doc

  2023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

  1.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B.能不能在今年6月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关键是看努力。

  C.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你的一生,甚至可以带给你许多教益。

  D.深圳博物馆正在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2.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中豆是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在“我”的童年回忆中却是充满美好的“好豆”“好戏”。

  B.《乡愁》《苏州园林》《与朱元思书》《金色花》的作者分别是余光中、叶圣陶、吴均、泰戈尔。

  C.《红星照耀中国》是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世界报道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情况,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

  D.“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教书育人的巨大贡献,于漪老师荣膺“改革先锋”称号。

  B.现在社会上好多年轻人找工作总是挑挑拣拣,这山望着那山高,总不满意。

  C.这些经典之作,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地阅读。

  D.班主任王老师三顾茅庐苦口婆心,终于让刘丽同学打消了辍学打工的念头。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开辟/精辟 差使/差强人意 窗明几净/几次三番

  B.富饶/环绕 变换/焕然一新 循规蹈矩/拒人千里

  C.中间/间隙 看见/图穷匕见 兴师动众/兴高采烈

  D.描摹/蓦然 蹉跎/见风使舵 错综复杂/无影无踪

  5.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冠冕(miǎn) 窒(zhì)息 修葺(qì) 咄(zhuō)咄逼人

  B.怠(dài)慢 商酌(zhuó) 府瞰(kàn) 参(cēn)差不齐

  C.摇曳(yè) 轩(xuān)昂 蹒(pán)跚 纽捏(niē)作态

  D.瞥(piē)见 睥(pì)睨 诡谲(jué) 栩(xǔ)栩如生

  6.应用:本假条有诸多错误,请至少找出四处并改正。

  7.默写。去年今日此门中,________。(《题都城南庄》)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草色烟光残照里,________。(《蝶恋花》)________,盖以诱敌。(《狼》)敏而好学,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孔孟论学》)

  8.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他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体验的10篇文章。一些文章生动地描述了他身边的人物和故事。比如小时候家里的女工____(人名)给他买《山海经》,闰土的父亲教他在冬天的百草园里____(故事情节);青年时期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时,____(人名)给予他教诲和鼓励。

  二、阅读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官阙,今タ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对上述有关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两句表达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运用“转”“低”写出月光的流转和时间的推移,“无眠”指诗人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表明诗人思念亲人的形象。

  C.“但愿人长久”,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D.“婵娟”本义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明月。

  2.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10.文言文阅读。

  一

  谢生应鸾,客其叔文涛先生临淄县署,继为费县令借司笔札。一日,坐轿拜客,书片纸付下役李升唤舆伺侯。及出视,乃骡车也。生怒叱之。李曰:“适奉明谕,止言备舆,未言备轿。”生曰:“汝真钝汉,舆即是轿。因轿字不典,故通称舆字。”李笑曰:“昔淮南王《谏击闽越书》,曾有‘舆轿逾岭’一语,何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