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完美的电动车形态应该是什么样子?

  随着科技的稳步发展,人们的日常需求也在增加,日常出行更是有了质的变化,出行不只是出行,而是要体验出行。为此汽车市场上电动车发展势头迅猛,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各种概念车层出不穷,对于未来完美电动车的形态,你认为会是什么样子的?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动力,人类对未来汽车和未来出行的探索从未停止。随着新能源、5G、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人们对出行的预期发生根本性转变,汽车产品本身的完善,车企的焦点已经由单一的交通工具打造,转变为以移动出行为核心目的的场景设计。

  电动汽车的形态因为新的比例构架发生变化,这给电动汽车的形态塑造带来更丰富的可能性。比如,不需要进气格删导致前脸识别特征的变化,不需要发动机舱让设计师可以把A柱更多的前移、为座舱留下更多空间,电池堆积的平板型结构让整车重心更稳、同时在造型上要弱化厚重裙边带来的“肥大”视觉效果等

  在讨论未来完美的电动车形态之前,我们需要对未来的交通出行做一个全面的畅想。

  未来的汽车会成为智能移动终端,成为万物互联的入口和中心。汽车链接人与万物,承载着巨量的信息与服务,带动超过数十倍于当前的经济规模,汽车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绝对支柱产业。这些,基本上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

  对人们来说,自动驾驶不仅解放了人的手脚、视线和注意力,还将创造丰富的移动出行生活形态。当自动驾驶成为常态,汽车的内外饰设计将由使用场景定义,汽车可以是游人的流浪卧室、网红的移动直播间、情侣们的约会空间、宠物的移动城堡、绝命毒师的制毒基地……

  如何利用汽车的内部空间,如何围绕汽车做智能终端生态、做用户的生活方式和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将成为汽车企业的研发重点。

  汽车企业如何做出对未来出行的畅想呢?

  概念车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地探索未来交通工具设计形态和未来出行方式的手段,是汽车品牌对未来汽车形态畅想的重要载体。通过概念车,企业可以向外界秀肌肉,有效的塑造品牌形象,且这种方式是允许试错、可控的。

  别克Y-Job是汽车工业界公认的世界第一辆概念车,它是于1938年由美国通用汽车艺术和色彩部首任主任,美国汽车造型之父——哈利·厄尔(Harley Earl)设计出来的接下来就聊点硬核的关于概念车的东西,概念车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品牌愿景概念车。关键词:前瞻。这类概念车通常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和战略意义,比如BMW集团在2016年发布的Next 100系列概念车,包括旗下品牌宝马、MINI、劳斯莱斯,甚至还有一台电动摩托,表明BMW集团对未来移动出行时代的畅想,也告诉人们:“BMW集团对大家的未来出行是有很长远的思考的,我是不是超厉害!还有,你会不会路转粉?”

  - 设计语言概念车。关键词:预告。这类概念车是新一代设计语言的预告,在设计开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伴随新的设计理念发布。以此告诉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我要换设计语言啦,以后都不一样了呢!好好攒钱,等我量产!”大家熟知的马自达概念车,也是这个范畴,在后续量产的车型中会看到魂动设计3.0的传承。

  - 轻量产概念车。关键词:预热。这种做法现在被几乎所有的主流品牌采用。发布轻量产概念车时,基本上设计已经敲定的八九不离十了,单纯为了测试市场反应,也预热一下市场:“我要出新车了朋友们,大概长这样子,要买车可以等新款啊,看了车想买的也欢迎等我量产啊!”比如2018年发布的Honda e Concept,与量产后的Honda e没什么差异。

  - 探索型概念车。关键词:探索。当品牌在思考未来设计的大方向时,会通过概念车探索设计的更多可能性,这种概念车的设计通常不会用在未来的量产设计中。比如宝马GINA概念车,是在讨论一个关于未来汽车发展将会受到影响的特性的基本论述,它不仅仅回答了关于汽车外观的问题,主要探索了其所能提供的创作自由,更像一个科研命题。

  当然需要说明,一款概念车可能寄托多种企业意图,比如愿景概念车同时也有很强的探索属性,以及不能排除这类概念车承担预告下一代设计语言的功能。其中的尺度与程度,全靠企业自身运营。

  再来看看各主流品牌对未来电动汽车的畅想吧,你喜欢哪一种类型呢?哪一种能代表未来?

  在我从事汽车设计行业以来,发现车企对设计形态的追求在逐步弱化,对电动汽车而言尤其如此。如何塑造全新的用户体验、创造丰富的移动出行生活形态,正在成为车企的工作重点,对设计师而言,同样在经历着工作方向的重心转移。通俗地讲,以前的汽车设计讲究怎么美,未来的汽车设计讲究怎么用。形态再完美,终究是一副皮囊,如何与用户发生全方位的交互关系,即打造基于用户感官的体验价值与全新的生活方式,才是品牌应该关注的重点。

  以前老师常教育我们:1、设计师要做的是design,不是styling。2、设计师就是问题解决者。在看到Thomas Heatherwick与智己汽车共创设计的AIRO Concept后,我更加坚定伟大设计师所推崇的解决现实问题、创造新价值的设计思想。AIRO Concept承载着智己汽车对未来出行的理解,也是这位建筑届达芬奇、英国国宝级设计师对未来出行的理解。

  为什么和建筑设计师做设计共创?在我看来,是为了打破汽车设计师固有的思维定势,引入对“空间”有独到见解的建筑设计师,能从全新的视角看待未来的汽车形态和出行生态。当然,Thomas Heatherwick本人独具创造性的能力一定是智己汽车认可的。

  听Thomas Heatherwick,说AIRO设计的灵感来源

  IM智己汽车的视频

  · 277 播放

  在广州车展上,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总宣布AIRO将量产的决定,同时宣布智己Art Line战略的发布。从车展上公开的内容来看,AIRO提出了非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与技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场景化智能家居座舱的设计理念。当前各大品牌都把汽车当作第三空间、当作家,卷到都在做沙发椅时,智己汽车已经在按照家居设计的思维、系统化的做汽车内舱空间的设计,已经不仅仅是配置上向家居设计靠齐。

  作为一个兼具实用性与美学设计的家居座舱,智己AIRO在广州车展期间获得了很多关注与赞赏。官方对AIRO的定位是:移动智能生活空间“Life Hub”,整车提出的一些理念非常新颖。

  - 独具特色的外饰纹理设计,一改传统经典比例美学的设计方式,强化单一特征的重复运用,足够突破与创新,足够有记忆点。同时,采用无B柱Uni-Box车身架构对车内空间布局进行了全新的重构,让上下车变成一件宽心、有仪式感的事情。

  - 热拔插技术,是对多年以来汽车行业提到的模块化设计的一种落地。这其中一定包含对新技术的应用,我也特别想知道,究竟工程是如何做到模块化部件的“热拔插”的,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 空间衍伸,座椅布局可根据使用场景做各种变化,除驾驶场景外,提供躺平模式和社交模式。独具不同的是AIRO的座椅可以完全躺平,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应该是非常对味儿了(狗头.png)。

  - 净味工坊,延续智己L7的优势,体现对人体健康的高度关怀。如果空气质量这部分做得到位,今后或将形成智己汽车独有的品牌竞争力。

  - 宠物友好型设计。猫抓板、宠物安全绳等的设计,展现智己汽车关注生活的一面,一定会吸引很多年轻人宠物用户的关注,比如我就被深深吸引,带宠物出门虽然低频,但是刚需,所以还是需要对宠物针对性做些设计的。

  总的来说,光看官方图片上描绘的场景,确实让人有想拥有的冲动,而且这种冲动不是一般的强烈。高品质生活方式的打造,是未来移动出行生活方式的方向,令人神往。

  说了这么多,未来的电动汽车形态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有参考答案。人类对未来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包容的。就像AIRO这样,能为愉悦生活而创造的汽车,才拥有属于未来的最完美的设计形态。

  编辑于 11-28 21:00

  ?赞同 151??评论 17收起?

  射羿

  好么,是不是暗示房价太高了只能住车里了

  11-29

  金雄

  果然是广告

  11-29

  打开 App 查看更多评论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微信

  继续

  更多回答

  十一?

  同济大学 车辆工程硕士

  完美?

  鄙人还够不着这么高大上的话题,只能浅谈下更适合未来的电动车形态可能是什么样子。

  作为一个微不足道、微乎其微的小小设计狮,工作的这几年,深刻地感受到了设计是一个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下为展现新技术/思想、提升出行体验而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

  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随着智能、纯电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找寻未来出行载体的完美形态已然成为了每位设计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当然并不只是最近几年,回首过去,你会发现不管是在科幻电影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在纯电时代中,还是在燃油时代中,人们一直都在寻找,就如同海底探宝一般,任凭风吹浪打,日晒雨淋,我自一路前行。

  1、科幻电影中的飞行汽车

  在电影《第五元素》中,导演呈现出了一幅基于90年代米国某城区而打造的飞行交通体系,楼宇林立间穿梭的飞行器,这是那时人们对未来出行的畅想。

  上述电影中出现的出行载体形态,多数还是偏燃油车的经典比例——如长hood比例,强调整车的性能感;三厢形态,凸显整车的稳定性,整体上还是偏保守。当然星球大战的飞天摩托,这是与前两者不在同一个层级的出行工具,过于前卫,也只有霍格沃茨的飞天扫帚有的一拼。

  2、 燃油时代下的贴地飞行

  现在看到法拉利 512 Modulo,还是很激动。鄙人还清晰地记得它的视频,那是我同学在我萎靡时期打的一剂强心针,鸡血满满!

  法拉利 512 Modulo,60年代末的概念设计,超低趴的车体姿态,“canopy style”的车顶——向前推动即可开启的开蓬设计,未来感爆棚,你能想象到这是50年之前的概念车吗?

  而设计大师奥山清行也是深受512 Modulo的影响,才设计出了另一辆经典概念车——玛莎拉蒂Birdcage,俗称“鸟笼”。“鸟笼”在速度、感性和前卫方面做出了优雅的融合,她就如身着大师设计的时装、体态曼妙的模特。

  当然,不管他们形态上多么科幻前卫,他们都在以牺牲舒适性来强调速度感、未来感,这种手法在概念车、赛车上还是可以持续发散下去,但对于未来出行来说,特别是想要拥有好的出行体验,在如今大多数消费者对汽车属性有着自己独到理解的大环境下,这种形态就让他留给经典吧。

  3、 纯电时代下的体验出行

  鄙人一直认为,不同时代下存在着不同的载体形态,毕竟时间会告诉你“卷”字怎么写。

  那么更适合纯电时代的汽车形态又是什么样?一看到这个话题,我脑海总就闪过这些图片: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形态比例的突破——基于纯电车整车架构的变化,以ONEBOX的整车形态,呈现出长轴距的四轮四角布局。这也是鄙人认为更适合纯电车的整车布局。但他们还是主要从怎么科幻怎么做的显性形态出发,对于舒适/环保/空间等隐性形态的思考还是有待明确的。

  换句话说,显性形态设计已经卷得那么厉害了,隐性体验形态设计才是一条新路,也是一条心路。

  而这次广州车展智己所展示的AIRO,便是一辆突破显性、隐性双重形态的未来出行空间。

  Airo的造型在著名建筑设计师Thomas Heatherwick先生的设计下,兼具前瞻科技感与艺术感,在今年Goodwood FOS上的Future Lab展区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欣赏。

  这位Thomas Heatherwick先生,可大有来头,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当代达芬奇”的设计界奇才,他创立的Heatherwick studio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诸多著名建筑作品,如上海复兴艺术中心等。

  外饰设计

  整体造型看上去像是一个移动的家居空间,长轴距短前后悬带来的大空间,对开式的滑门设计让上下车体验更加轻松便捷;车变色玻璃,确保车内私密空间需求的同时,还可让乘客欣赏沿途风景。

  车身延续了Heatherwick studio作品中经典的波纹元素,这与极大多数汽车造型所追求的极致光影型面完全不同,如若一件可移动的艺术品。这可能就如Heatherwick所说一样吧:我们想制造一辆给人不同感觉的汽车。

  内饰设计

  舱内布局采用2+2布局,四个独立的座椅均可360°旋转,这增加了舱内的使用场景;两两相对的座椅和四叶草形态的桌面,让用餐/会谈/游戏/电影等场景都不在话下,一一满足;同时座椅还可彻底放倒,形成一张双人床,再加上变色玻璃,绝了!还要什么身份证,驾驶证就行;还有一个点是我很难想到的——宠物模式,Airo贴心设置了专属的“宠物安全带”,可以通过手机与车内屏幕联动,让宠物听到我们的声音。有了这个模式,铲屎官再也不怕宠物车内孤独了。

  据说,Airo已确认于2024年正式量产,鄙人还是希望能来个概念大还原,到时再来好好体验这辆更多元化、更美好的未来移动生活空间。

  我是十一,一个汽车界的小学生。

  至此!

  App 内查看?

  ?赞同 139??评论 25

  GlovesToAli

  全是airo的广告。。

  昨天 14:21

  dream

  最后几张图座位看起来好舒服,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体验到坐在无人驾驶汽车里解放双手懒洋洋躺着一转眼就到目的地的感觉

  11-29 ·作者回复了

  打开 App 查看更多评论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微信

  继续

  苏志斌?

  工业设计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乔布斯年轻时,在一次采访中引用了一个著名的研究:脊椎动物中,人类移动的能效比是垫底的;但骑上自行车后,就以极其夸张的优势抛离了原本第一名的秃鹫。他将个人电脑比作思想的自行车,让人们可以通过优秀的工具进行自我表达与设计创造。制作并使用工具不仅仅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也是人类一次次对自身进行升级迭代的重要手段。

  对于未来交通工具的设想和设计实践,其实人类已经进行过无数次了。

  距今约 6000 年前,人类驯服了旷野中的马匹;约 2000 年后,我们发明了轮子,设计出了马车;再后来内燃机被发明,汽车诞生。在二战后,我们一度疯狂地陷入对汽车的无边想象中。

  在所有科幻作品中,要说最浪漫的交通工具,我首推《攻壳机动队》里的塔奇克马。这群可爱的战车不仅有着绝佳的移动和通过能力,更能与人类自然地交流,在一次次的任务执行过程中逐步了解人类社会,并产生了自我意识与思想交流。他们很像我们最早的朋友之一——马。为什么当问前人想要怎样的交通工具时,回答会是“更快的马”?

  有一个标准答案是:一般用户无法看见未来,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得直接把未来放在他眼前。然而即便这话是从乔布斯嘴里说出来的,我们依然要注意到,持有这种主张的他把代表着未来的技术,设计成了人类天然熟悉的古老交互——触摸。

  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来看,技术永远只是手段。

  人们想要更快的马,不止是受限于眼界和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陪伴了人类 6000 年的朋友,它与我们之间是有情感联系的。人类天生渴望情感联结。关于未来车辆的设计,无论是什么形态,所有车企和媒体都在勾勒一个“车更懂你”的画面,这绝不是巧合。

  作为驾驶员,人类从来不是最优秀的。每一个新手司机都需要犯过许多错误、吃了许多亏后,才能晋升为一个少犯一些错、少吃一点亏的老司机。在不熟悉的城市街道里,面对复杂路口和交通状况时,人总是容易迷路、迷茫。未来的电动车必须熟悉所有的路线,并总能在各种分岔路和拥堵中找到一条最有效的通过路径。

  每一辆新车都是一匹识途老马,这是所有车辆在未来的基本功。

  但熟读地图的人未必能开好车,拥有海量交通数据的智能化车辆还需要使用这些数据的能力,才能自由地行走在车流间。

  马能看见大地、树木、河流、山坡,也能看见马房、人类、街道与其他同类。认识周围的环境,未来电动车依靠的是 360 度的雷达探测与视觉能力,能在车流中间像马群奔跑一般,自动地避让、超车,并且与其他车辆的行动路线相关联,在驾驶行为中不断学习和优化群体出行的行为模式。

  这是未来电动车必备的智能,不能认识环境并学习的车,还不如一匹马。

  但技术问题在未来必然有对应解,在各个厂商之间也会形成无限趋同的形态。因为大家面对的都是一样的环境和人。最终形成体验差异的,必然是车和人的交互关系。

  车辆对车主驾驶习惯的学习是最基本的,这一点是前两点的延续。但更进一步的自然语言交互,甚至是结合长期互动学习而习得的对人的兴趣爱好的理解,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和马之间的肢体接触可以建立起双方的互信,越来越统一、协调,这是两种智能生命之间的默契。未来电动车要成为更好的伙伴,情感属性必然是突破的关键之一。

  感性因素如此重要,是因为随着移动效率的智能化提升,车辆必然逐渐脱离“交通工具”这个旧概念的束缚,转为“私人空间”这样的新角色。

  移动的私人生活空间有一类常见的概念车,它们有着拉风酷炫的造型、前沿科技的表皮。然而,这些造型奇特的概念车从没让我们的城市交通变好哪怕一点点。以至于多年前,著名设计大师 迪特·拉姆斯 公开批评:“我们花费大量资源去制造不同造型样式的汽车,却没拿出可行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

  看到智己汽车发布的纯电概念车 Airo 时,我愣了好久。

  因为,它不太像一辆车。

  不少设计院校会在毕业展上放一些概念化的“移动空间”方案,但那些设计不需要考虑量产,仍是非常理想化的模型。智己作为一个新兴的电动车品牌,面向大众推出“移动空间”的概念,是很大胆和前卫的。

  未来的电动车会越来越多,作为智慧交通的一环,这些车辆不再是传统概念里的那个“车”了。我们不仅仅只是开车、坐车从一地到达另一地,更会在车上与家人朋友聚会、与孩子一起玩游戏,会和朋友一起带着宠物开向郊外,在树林、海边露营野食。车辆除了作为一种四轮交通工具,同时也是移动的客厅、私人的 KTV、随时扎营的帐篷,以及二人世界的私人影院。

  它是移动的生活空间,是随行的建筑。

  国际著名设计奇才 Thomas Heatherwick 为 Airo 赋予了一个流动形态的建筑造型,不仅与传统的汽车设计手法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也以这遍布车身的肌理,激发出观看者想要伸手触碰的冲动。这种冲动和接触会促成人与车之间的第一次感性认识。同时,滑动对开的车门形式,让整个车体设计脱离了传统汽车的三厢或两厢的固有印象,反而更像是灰姑娘故事里公主乘坐的那个南瓜车。

  在公主的故事里,这种马车的车厢就是一个私人生活空间。

  司机与乘客身份界限的消解在构造出“空间”这一概念的同时,“方向”也被消解了。

  传统的概念车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内核,那就是驾驶者。车内的一切都是在驾驶者周围,按照人机工学摆开的。与此对应的,是按司机视野、手臂范围制定的前后空间关系。这恰恰也是,车看起来像车的原因之一。

  但在移动的空间里,驾驶者就不再是核心了。随之而来的,是司机作为舱内乘客的新身份。

  Airo 提出了一种整车包裹式空间的交互概念。前排座椅可以在车辆停驶后转向后座乘客,变成一个围坐式的聚会空间。车机屏幕也会同时从驾驶模式切换为居家/聚会的状态。

  尽管这仍是一个概念设计,但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那就是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以及“移动空间”这个概念的兴起,汽车座舱再不会是一个固化的乘坐空间,而是会随着需求进行一定程度变化的灵活空间。在这种语境之下,不仅包裹着司机的设计会变得过时,就连头尾这样的传统形态模型也会被打破。

  所以 Airo 的整车造型不再刻意区分头尾的方向感,更加强调作为建筑空间的整体性与一体化。

  更进一步看,传统车辆设计是从工程堆叠中自下而上构建出来的,是一种由骨生皮肉的推演逻辑;但由于将“空间”作为整个设计的起点,所以 Airo 采用了 Uni-Box 厢体结构作为整车的框架,先构建出一体化的室内连续空间,再以流动的曲线将之包裹成一个“浑然无缝”的私人建筑。

  在未来,我们还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概念车和量产车采用类似的设计方法,来达成或逼近“空间VS无缝”这一组对应关系的落地。

  亭亭玉立的充电桩“充电桩不就是一个大方块上插一把充电枪么?”许多人脑海里已经有这种思维定式了。

  事实上,这类充电桩的设计是从传统加油站中借用过来的。但既然电动车不再需要进气格栅的设计,那么充电桩凭什么要延续加油站的交互惯性呢?

  与 Airo 一同发布的概念充电桩,没有沿用现有的设计形式。从远处望去,一条从地面上生长出来的金属曲线伸向空中,又从顶端轻轻下弯。充电插头被设计成了自上而下悬挂在金属管尖端的下拉把手,拉出线缆给车辆充电,拔出后自动回卷到桩内。在城市街道上,宛如一座座精致的景观小品。

  这个设计打破了固有的造型手法:插拔充电枪的动作,被优雅的下拉给替换了。这个创作思路很棒!

  对于设计系的学生而言,概念车是一次思想的实验,是探索自己想象力边界的练习。然而对于车企来说,对设计哲学、材料形态、交通命题的探讨,是在为将来量产车型寻找方向的。

  车辆作为人类最复杂的工具之一,在过去,它从速度与情感兼备但都不够好的马匹变成了一台台机械飞升的猛兽。但在不久后的未来,智能化会让乘坐其中的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届时,情感与艺术需求一定会成为下一阶段车辆产品经理与设计师们最关键的工作对象。

  很高兴看到智己汽车今天在这个方向上的探索,并且和各领域的艺术家、创作者们一起探讨未来移动空间的可能性。非常期待看到,这些设计概念在未来一步步转化在量产车上的过程。

  App 内查看?

  ?赞同 476??评论 90

  朱迪

  完美的电动车形态是充电五分钟续航八百公里

  11-29

  一棵奔跑中的树

  塔奇克马可不能算普通的交通工具,那是智慧型战斗机器

   ,无视地形。

  11-29

  打开 App 查看更多评论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微信

  继续

  陈子杨Dr.outside??

  临床医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外形不说,但充电方式就应该和三体那样,车只要在城市电场内,就是持续充电的状态。

  现行电动车只能说是一种过渡产品,赶上今年的限电后更是难堪。

  真正普及电动车,还得先解决能源问题。三体原文:

  即使在两个世纪前,这也是一项很普通的技术,之所以在当时没有普遍使用,是因为这种供电方式损耗太大,发射到空间中去的电能只有一小部分被接收使用,大部分都散失了。而在这个时代,由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成熟,能源已经极大地丰富了,无线供电所产生的损耗变得可以接受。

  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实现了,增大电池密度又有智子阻挡,现在唯一的突破口就是能源问题,能源问题解决了,电就和5G和wifi一样布满城市。

  车载电池只有在郊游没有电场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罗辑指着空中的车流说:“看那些飞车,它们耗油或用电池吗?”大史摇摇头,“都不用的,地球上的石油早抽完了,那些车也不用电池,就那么着不停地飞,永远不会没有电,很带劲儿的东西,我正打算买一辆。”“这就是你对技术奇迹的麻木了,人类有了无限的能源,这简直是和盘古开天地一样的大事!到现在你也没意识到这是个多么伟大的时代!”大史把烟蒂扔掉,想了想又觉得不妥,就又把扔到草坪上的烟蒂拾起来,扔到不远处的垃圾箱里。“我麻木?是你这知识分子想象得太远了,这技术,其实我们那时就已经有了。”“你开玩笑吧?”“要说技术我是不懂,但具体对这事儿多少还是明白一些,因为碰巧我曾使过一种警用窃听器,它不用电池,而且电也像这样用不完,知道是怎么整的吗?从远处发射微波给它供电。现在也就是这么回事儿,供电方式与我们那时不同而已。”罗辑站住了,呆呆地看了大史半天,又抬头看看空中的飞车,再想想那个电热杯,终于明白了:不过是无线供电而已,电源用微波或其他形式的电磁振荡来发射电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形成供电场,这个范围内的任何用电设备都可以用天线或电磁共振线圈来接收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