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故事,听说还和徐州汉画像石有关……
今天是8月4日,
小编还请屏幕前的各位闲暇时
仰望夜空,满眼尽是群星交织,
可想象那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隔河相望,
但终归会在七夕这天相拥,互诉衷肠。
作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民间代代传诵,
寄予了人们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情感
这个爱情故事,
听说还和徐州汉画像石有关……
且慢!
让我们追寻这段神话故事
一起来看!!!斗转星移【讲述着那一段爱恨别离】
七月的夜空,人们夜观天象,
最显眼的便是天河阻隔的牛郎和织女星。
“斗转星移”本来是一个自然的天象,
被人们赋予了神奇的想象,
成为一段爱情的佳话,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
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定在七月七日呢?
《三国会要》引晋周处《风土记》云:
“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七月七日为良日”,
故把它作为一个庆贺秋收的吉庆农事日子。
《史记·天官书》记载,
“河鼓三星,在牵牛北……
自昔传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此星也。”
————
“古时的人们望着漫天星辰,散发自己的思维,
将世间美好的想象和浪漫寄托在星空中,
连成故事,连成一篇篇诗歌。”
清 姚文瀚 七夕图轴 局部 来源故宫博物院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分别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每一篇都讲述着古时人们心中最淳朴的爱情观,愿意为心上人不惜一切,甚至献上生命。
正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所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大概是当时人们能想象出的最浪漫的事情了,
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
经历无数次的改编,无数次的口耳相传,都令人难忘,
哪怕是三岁的孩子,也能说出这些故事的大概内容。
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西周时候就有了,《诗经 · 小雅 · 大东》中有一段文字: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诗经》中的这段文字虽然还看不出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
但禁不住人们的改编,以及对这个故事背后的无限畅想,
承续着《诗经》的这首诗,
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有了更感人的情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到了东汉时期,人们认定了七月七日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写道:
“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除了文献的记载,汉代还有许多牛郎、织女的图像叙事。
当年,汉武帝在长安附近开凿了昆明池当做天河,在池畔的两端树立了牛郎、织女的圆雕石像,
而此石像现在仍存于陕西庆安县斗门镇里。
可见,只要想到银河,爱情,七夕,忠贞不二,
一旦和浪漫有关,便情不自禁想到牛郎织女,
他们早就成为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或许在现在的夏日的夜晚,
老人带着孩子,指着天上的星辰,
讲述着这个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是位浪漫主义者】
除了文字记叙外,古人们不断发挥想象,用当时的“照相机”记录下这段浪漫故事,
也愿意告诉后人——
看,比起浪漫,
我们一点都不输于现在的玫瑰,鲜花,礼品,还有钻戒。
那些汉代壁画和画像石,
是古人对爱情最纯真的写照。
在全国发现的汉代壁画和画像石中牛郎织女的图像有10余幅,
有的侧重表现天象中星象位置,
有的是侧重表现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陕西靖边县渠树壕壁画墓的牛郎织女图,
牛郎的头上方有三连星,
牛郎牵着一头白色的牛与织女隔河而望;
织女头上方有三角形连星,织女坐在织机上正在织布。
牛郎与织女间绘有黑色的飘带表示天河。
这幅图像中表现的内容
与乐府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意境完全相同。
陕西定边县郝滩东汉壁画墓中的牵牛星造型独特,
一红衣男子在牵牛,牛背上有一个硕大的圆鼓,
这幅图像表现的是 “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
中间的亮星为大将军。
在民间的传说中,
中间的亮星是牛郎,两边的小星是牛郎织女的儿子。
民间传说,“天上一日,地下一年”,
虽然这句话只是想要表达的是天上时间之长,神仙生活之自由,
对织女来说,虽说和丈夫天各一方,
但是好在每天都能在鹊桥上相会,
但是对牛郎来说呢,一年见一次,
人生能有几个一年?那能见几年呢?
但即便如此,每次见面,牛郎想必也会用自己最好的一面
迎接自己的心上人吧。
1935年南阳卧龙区白滩出土的“牛郎织女”画像石,
画中部刻一白虎昂首张口作奔走状,
虎身上方横列三星相连当为西宫七宿中的参宿。
画左上端刻一兔,
兔周围环绕相连七星即西宫七宿中的毕宿,
表现是“月离于毕”的祥瑞天象。
画左下角四星相连成四边形,
内有一女子侧面跽坐,
应为玄武七宿中的婺女。
画右端刻一男子牵牛,牛上方横列三星相连,应为牵牛星。
说到徐州的牛郎织女,
收藏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牛郎织女相会图”,
构图模式与以上举例中的画像并不一样,
它采用了象征意义的手法,
将牛郎、织女的故事画在天庭之中。
这幅画像出土于睢宁县张圩一个单室小墓中。
画面中间为一对高耸入云的阙门,应该是天阙或天门。
《楚辞·九歌·大司命》:“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在牛郎织女的神话中,
“天阙”象征着将牛郎织女相隔的天河津关。
天阙的右面是织女星,这里没有出现具象的织女,
只是画出织女星座的三连星,星座下有一戴胜鸟,
这个大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织衽鸟”。
织衽鸟头戴华丽的大冠,
这里以戴胜鸟和三连星象征织女。
天阙的左面画着一字相连的三连星和一对交颈的凤鸟,
三连星就是形如扁担的“河鼓星”。
鸾凤交颈作为象征符号表现了夫妻团圆、幸福美满,
象征着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
————
如何表达自己的思念?
如何表达自己想要见到心上人的急切?
如何表达可望不可及?
如何表达有情人却无法在一起?
一幅画,对我们来说,银河只不过是寥寥数笔,
但是对于牛郎和织女来说,
却是无法相见的天河。
古人有话说【七夕应该做点什么?】
在牛郎织女这个神话故事里,喜鹊要负责搭桥。
科学家测定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的距离16.4光年,
牛郎和织女两星相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为了使这段故事完整起来,
出现了喜鹊搭桥渡河的桥段。
宋代的《奚囊橘柚》记载了这么一个和喜鹊有关的故事:
【袁伯文七月六日过高唐遇雨,宿于山家。夜梦女子甚都,自称神女。伯文欲留之,神女曰:“明日当为织女造桥, 违命之辱。”伯文惊觉,天已辨色,启窗视之,有群鹊东飞,有一稍小者从窗中飞去,是以名鹊为神女也。】
南宋 林椿(传)十全报喜图 局部 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所以每年七夕的头一天,
我们几乎都看不到喜鹊的身影。
原来他们都去为织女搭桥约会去了。
乌鹊搭桥、七夕相会情节的加入,
标志着牵牛织女神话的最终成型。
除了这些,七夕还有这些习俗
↓↓↓
一,系五彩绳
《江山县志》中还载有七夕投彩绳的习俗。"七月剪午日系臂彩绳,投之屋,谓助驾鹊桥。"是说端午时系在腕间的五彩绳,到了七夕节就要剪掉投上屋顶,好让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搭桥。
清 佚名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七月乞巧 局部 来源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七夕,大家或许可以选择一种比较复古的过法。比如和姐妹一起拜双星:
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风土记》
北宋 佚名 乞巧图 局部 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二,“花式”乞巧
根据《开天遗事》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学着唐代宫人在七夕夜里把特别小的蜘蛛放在盒子里,等到第二天一早打开来查看结网情况,“视蜘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
可以对着月亮用五色线穿九孔针,穿过了就代表乞到了巧。还可以参照明代的《帝京景物略》,复原“丢巧针”的习俗: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之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之桐荫乞巧 局部 来源故宫博物院
三,吃吃喝喝
如果要和爱人约会,则可以按《风土记》,去吃时令的黍粥汤面:
"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北人唯设汤饼,无复有糜矣。"
再按《千金方》喝点苜蒲酒:
"七月七日,取苜蒲为末,酒服方寸匕,饮酒不醉,好事者服而验之,久服聪明。”
清 黄钺 群蕤藻夏册之石榴菖蒲 局部 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浪漫的爱情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或许在未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会进一步演绎,
但是,
她蕴含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永远不会变。
最后,让我们用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来结束——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资料参考:国家人文历史 觅渡君 博物馆丨看展览 徐州杂记 文史e家
图片资料:国家人文历史 徐州杂记 文史e家 觅渡君 博物馆丨看展览
文字:武利华 张瑾 梁玮钢
编辑:梁玮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