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语》连载之[十四]

  历史上有许多权倾一时的官员在建功立业之后,都没有汲汲于功名,营营于富贵,而是选择告老还乡,去过怡然自乐的老年生活。例如西周姜尚,大周立国后,不愿牵扯皇室之争遂退隐山林。《道德经》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以独立的姿态站在历史舞台,以完整的自我人格从容穿越历史,为社会留下厚重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人,有几个;能超越功名利禄,而大隐隐于市,如滴水入海,微茫之处,不见波澜的人,又有几个?

  自我,是不强求、不包装,却特色鲜明;无我,是似有似无,大隐于市的浑然。现实中,有自我的人,为功名利禄羁绊,世俗是最难超越的屏障;而无我的人,却容易逃避有我的过程,而直接规避红尘。最完美的解读,是自我在逐渐累积的心灵蜕变中,走向无我,从世俗走向超脱,从复杂走向通透,从个性走向共性。

  而有理想不理想化,更具有现实意义。

  理想,意味着希望,意味着生命青葱依旧,意味着力量的涌动。随着成长的现实和岁月不堪的打磨,理想往往逐渐模糊。在吃穿住行和工作家庭的琐碎奔忙之后,静立窗前,望着夜幕下的一弯月牙,似乎偶尔会模模糊糊地回想起曾经的理想的影子。可是烟头一掷,转身回屋,那影子也就飘飘忽忽越走越远了。有理想并且能够坚持,已经很难。

  还有一种人,几乎脱离了世俗的羁绊,一心投入实现自己理想的路途上,每时每刻心中都在勾画似乎不远的将来理想实现时候的美丽蓝图。他也会在月色下望着月亮一次次发呆,那个理想的影子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漂亮,但转身,瞬间发现屋内一片狼藉,可谓心怀壮志凌云,可脚下竟然没有立锥之地。

  项羽是一位光明磊落、襟怀坦荡、面临绝境不肯苟且偷生、失败得令人扼腕叹息的本色英雄,后人无论是褒扬还是贬斥,都激昂无比,从没有温和平缓的评价。他是一个理想化英雄的化身,霸气、柔情、道义。其个人魅力太强,无论是倾慕者还是批判者,都无形中被项羽的霸气感染。但他的一生,也证明了一个道理:过度理想化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与项羽相比,刘邦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他适应了时代,最终成就了一代王朝。项羽比较理想化,他气势恢弘,但缺乏柔韧圆通的智慧,不能适应复杂环境,失败也是必然的。

  理想是珍贵的,过于理想化,则流于虚幻。理想不可一蹴而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面对磨难的准备,没有忍辱受重的精神,没有执一不失的心念,没有谦卑躬行的心态,那么这个理想就是空中楼阁,就是理想化的幻想。

  PK古今

  苏轼: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王阳明: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吕坤: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黑格尔: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爱因斯坦: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拍案惊奇

  一个感性理性兼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力量无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