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怎么就被丑化成人尽可夫的形象了呢?
潘金莲和武植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模范夫妻,《水浒传》成书于明末,《金瓶梅》又是以水浒传的情节为蓝本。但是我就很疑惑,从潘金莲出生,到《水浒传》成书的200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才导致潘金莲被丑化成人尽可夫的形象?难道是名字中“金莲”二字,让人们产生联想?或是明朝的儒学思想导致的男尊女卑?就算以上有情可原,那么武大郎为什么也被丑化成“三寸丁谷树皮”的形象了?
谢邀,以下是自己见解。
首先《水浒传》这本书全程式英雄传奇的叙事方式写一百单八好汉,同《三国》(历史英雄)一样,女性人物都很少。而《水浒》中女性形象大体分为三类:(1)梁上三位“女英雄”——母大虫、母夜叉、扈三娘;(2)四大淫妇:二潘(金莲、巧云)、阎婆惜、卢氏贾夫人;(3)贞洁林娘子,此外还有两个老太婆(王婆、阎婆惜之母)。纵观整部作品,这其中女性描写几乎都是对女性的贬低,第一类是“汉子”;第二类失贞,其他女性人物出场次数都低于前二者。与社会伦理道德相联系,相比之下,第二类女性更受读者关注。而潘金莲的恶名结局也是由于《金瓶梅》一书对她的私生活的放大化,如果《金瓶梅》主角更换成潘巧云或其他女子,那潘金莲的影响也会相应弱化。但《金瓶梅》除了讲它是一部描写风月之事的世情小说之外,更有一定意义上的悲剧性:潘金莲的“金”象征财富、而庞春梅的“梅”是花,象征女色~而金瓶中的梅花是没有生命力的,象征了财色的短暂、虚幻的悲剧。财色到头一场空的结局。本意在描写色情小说,实则写出过分追求财色的坏下场,旨在警告世人合理控制对金钱、权利以及美色的追求。综合两部作品,对潘金莲放纵的私生活的暴露,其行为与传统观念“妇徳”形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因此将她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至于武大郎嘛,之前记得有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作者同他之间一个误会,让他背上千古冤名。
文学名著中夹杂私货,这是屡见不鲜的事情。《铡美案》对陈世美的抹黑是作者出于对陈世美的怨恨,那施耐庵又是出于什么目的要妖化作为历史人物的潘氏呢?个人认为,施耐庵此举与个人恩怨无关,倒是受社会舆论所影响,就像《三国演义》里刘备以正面形象示人,曹操却被塑造成善妒的奸雄。让我们开一下上帝视角,想象一下在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年代,潘武夫妇的友人出于私怨,捏造谣言,诋毁潘武夫妇,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那个年代可没有新闻发布会,于是潘武夫妇的恶名便传了下来,施耐庵又不是考古学家,自然不了解原委,遂有了《水浒传》里潘金莲勾搭西门庆,毒死武大郎,后被武松杀死的情节。楼上说《水浒》中女的女性角色主要分为母老虎一类的凶悍女性自己潘金莲为代表的失贞淫荡女性,其实并非如此,林冲娘子的形象不可谓不贞烈,如此分类,有些以偏概全。
姓名:施耐庵。生卒:元贞二年(1296年)-洪武三年(1370年)
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
请问施耐庵为什么要诋毁一个他死后几十年的人物?是如何未卜先知地将其写到自己的书里的?
现在流行的翻案风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本毫无逻辑、毫无依据、违背常理的强行翻案。四大名著里写某人是坏人,那某人在“历史”上就一定是好人,不这么说就不能展示自己想法与众不同,众人皆醉我独醒。然后就有人用反常规的观点去吸引眼球,然后就有如前两个回答一样根本罔顾事实如何,强行按照自己的想象长篇大论地分析一番。而更多人看到新奇的观点,不去求证一下是不是出于事实基础,就盲从盲信,到处传播。
讨论小说虚构人物的原型,应该按照他们的行事、性格、背景设定,而不是姓什么,历史上有一个武植是好人,就不许写姓武的戴绿帽了?历史上还有个武则天呢,怎么不说施耐庵是在诋毁武则天?至少他本人应该知道武则天,但肯定不会知道几十年之后会有个武植。同理包公案里的庞太师,原型根本不是庞籍,也不是作者要黑庞籍,作者让反派姓什么就是黑同姓的人?百家姓就那么多,让作者怎么取名?宋仁宗温成皇后的父亲张尧佐,曾被包拯弹劾贬官,死后追封太师,你说就因为不姓庞,他就不能是庞太师的原型了?
还有说“《铡美案》对陈世美的抹黑是作者出于对陈世美的怨恨”的,网络上陈世美翻案文里的陈世美“原型”陈年谷,据说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个清官。但包公案这类话本小说并不是只有一个作者、一个版本,是在民间说书艺人和小说家们长期流传中最终定型的,而恰恰陈世美这个人物在明朝安遇时版本的包公案中已经出现,安遇时死于1620年,陈年谷生于1625年,陈年谷不可能是陈世美的原型,根本就不该照着陈这个姓去找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