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雯丽的两部经典:一样的惊艳美丽却截然不同的结局

  《乱世佳人》以女主人公的斯嘉丽的爱情纠葛和人生遭遇为主线,生动的再现了南部种植园经济由兴盛到崩溃、奴隶制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所取代这一美国南方奴隶社会的崩溃史。

  

  电影《魂断蓝桥》拍摄于1940年,以两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写了出身贵族、热情浪漫的上尉军官罗伊与出身平民、美丽纯情的芭蕾舞女演员玛拉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门第观念造成的不幸。

  

  电影《乱世佳人》和《魂断蓝桥》是费雯丽奠定其国际电影巨星地位的两部佳作。

  战争、爱情和生活的磨难是这两部电影的共同主题。

  《乱世佳人》中斯嘉丽历经重重磨难,战胜千难万险,为爱坚守,电影的结尾,斯嘉丽对美好明天仍然充满信心和希望;

  《魂断蓝桥》种玛拉迫于生计沦落风尘,最终在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绝望中葬身滚滚车轮,香消玉殒。

  两部电影的女主人公均有英国电影巨星费雯丽扮演,一样的惊艳美丽,一样的气质不凡,但是命运结局截然不同。

  比较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完全可以看出:红颜未必薄命!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是,性格迥异和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是造成两位女主人公命运截然不同的关键因素。

  1、斯嘉丽冰火交融的多元性格

  《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首先表现出的是冷酷自私,虚荣任性,不择手段。

  

  为了报复卫斯理娶美兰,赌气嫁给了一点都不爱的查尔斯,把婚姻当儿戏;

  为筹集三百元钱税款,就不惜抢走妹妹思艾伦的未婚夫弗兰克,毫不顾忌姐妹情分;

  为了金钱嫁给自己内心厌恶的白瑞德;在经营锯木厂时,她极尽软硬兼施之能事,甚至不惜诋毁别人,以便招揽更多的生意。

  当白瑞德提醒她不要坑害穷人时,她竟说:“偷穷人要容易和安全的多。”为了生存,她的冷酷和自私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中,也不难发现斯嘉丽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性格坚强、精明能干、敢于担当。

  她是一个率直、坚强、向往生活的人,对将来充满希望,具有一种强烈的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的精神和顽强的生活能力。

  情场上的失意、内乱中的战火纷飞、破败家园的战后重建、爱女的不幸夭折、丈夫的离家出走等都没有使她向命运低头和屈服。

  她面对困难发出了生存宣言:“上帝为我作证,我是不会屈服的,我要度过难关。”

  

  她为了与卫斯理的一言之诺,就在炮火连天中坚守在一座围城里为自己梦中情人的妻子并护送其成功突围;在照看美兰的过程中,斯嘉丽这一人物形象也越来越高大,显露出人性最美的光辉。

  历经千辛万苦,死里逃生,回到陶乐庄园,为了带领大家生存下去,她一改往日娇小姐的恶习,整天辛勤的耕耘,甚至有勇气开枪打死了闯进自己家园的北方士兵。

  此时此刻,她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战斗女神,坚韧而高大,勇猛无比。

  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中,他牢记父亲曾对她说过的话,面对艰难,她坚信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

  她的坚韧品格和担当精神让人敬佩!

  2、玛拉富于幻想、精神脆弱、懦弱悲观的性格

  作为影片《魂断蓝桥》中的女主角,玛拉对美好生活充满幻想却逆来顺受,思想单纯且心理脆弱,向往幸福却缺乏担当,面对现实懦弱悲观,结果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被剧团开除后,玛拉和朋友凯蒂陷入生活的困境。

  当得知罗伊阵亡的消息,她被现实彻底击垮了。

  从表面上看,沦落风尘是玛拉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因为饥饿和贫困是很好的借口。

  实际上,根本原因是玛拉面对困境缺乏勇气与信心,不敢直面人生。

  困难正如黎明前的黑暗。战胜黑暗,必将迎来光明,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最后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能否坚守到那最后的几分钟。

  但是玛拉没有在困境中坚守,而是选择了沉沦。

  玛拉在滑铁卢车站拉客时意外的遇到罗伊,罗伊“死而复生”,两人战后重逢,但是自己已沦落风尘,无法面对罗伊。

  

  因此,在欢迎两人归来的家庭宴会上,罗伊在玛拉眼中看到了恐惧。

  玛拉向往幸福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但是她既没有勇气毫无保留的向罗伊道出实情以求得宽恕,也不能继续欺瞒罗伊,而将自己沦落风尘的事实永埋心底。

  她无法承受这种良心的痛苦煎熬,也没有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只能是用死来逃避。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玛拉经不起打击,更无法坦然,脆弱的性格是造成她悲剧的根源所在。

  1、斯嘉丽对待爱情热烈而执着,无怨无悔,永不放弃

  斯嘉丽对待爱情热烈而执著,不抛弃,不放弃,穷其一生,无怨无悔。

  从她对卫斯理一见钟情之后,不管情况如何变化,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即使他已经娶她人为妻,她甚至都不曾想过就此妥协和放弃。

  为了这份“糊涂的爱,盲目的爱”,她冲破礼教,打破矜持,主动向卫斯理表明心迹。

  当她得知卫斯理和美兰订婚的消息属实后,因爱生恨的她赌气嫁给了美兰的兄弟查尔斯。

  

  查尔斯战死沙场,斯嘉丽对卫斯理的爱也更加执着。

  她长久地、勇敢地、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盲目但纯真的爱,她将对卫斯理的爱当做自己奋斗生活的精神支柱。

  她拥有对爱情的绝对信仰,只是在守望爱情的征途中搞错了对象。

  她对于卫斯理的爱情就像是水中花,镜中月那样的虚无缥缈。

  热恋一个有妇之夫,自然违背道德伦理,但是她的这种爱是执著、纯真而感人的。

  “自从卫斯理带着灿烂的光环闯入她少女玫瑰色的梦幻,她便毫无保留的奉献出盲目而纯真的痴情。”

  对斯嘉丽来说,卫斯理就是她的全部。

  她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他而存在。

  她为他痴、为他狂,为他奉献了一切:美德、尊严、亲情、灵与肉和青春。

  正是斯嘉丽对待爱情如此的始终如一,绝不会心猿意马,始终沉醉在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中,她才没有用心去发现自己的真爱,也多次失去了发现真爱的机会。

  

  她对不爱自己的人爱得死去活来,全然不知道白瑞德也痴心的爱着她。

  白瑞德这个影响斯嘉丽一生的男人,在见到斯嘉丽第一面时,就爱上了她。

  白瑞德总是在她最彷徨、最无助时给她帮助和温暖。

  白瑞德说:“斯嘉丽,哪怕是世界末日,我都爱你,因为我们太相似了,我们都太坏了:自私、狡猾,而且都善于识穿别人的伪装。”

  也许,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的性格使他们相互吸引,这样的爱,是自然之爱、原始之爱、精神之爱、灵魂之爱。

  然而,女儿的不幸夭折,美兰的病逝,卫斯理的出现,再次让两人关系紧张。

  她对卫斯理的不能忘怀,使白瑞德伤透了心,因此他选择了离开斯嘉丽。

  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当斯嘉丽终于醒悟过来,认识到自己真爱的人是白瑞德时,她就毫不犹豫的离开卫斯理赶到白瑞德身边,表达自己对白瑞德的爱。

  

  虽然白瑞德还是离开了她,但是她并没有绝望,电影的结语:

  “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这句话向我们昭示着,斯嘉丽会为真爱而拼搏,会为真爱再做执著的追求。

  2、玛拉对爱情被动消极和轻易放弃

  玛拉向往美好的爱情,但是她是被动、消极的等待爱情的到来,遇到挫折则轻易放弃,缺乏坚守爱情的毅力和维护爱情的勇气。

  当初玛拉与罗伊在桥头一见钟情,罗伊的英俊潇洒、活力四射、充满激情激活了少女玛拉的爱情,但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发展始终是在男主角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两人在地铁里躲避轰炸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个人决然不同的性格。

  罗伊和玛拉在烛光俱乐部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玛拉认为战争时期谈恋爱毫无意义。

  而罗伊认为在死亡阴影笼罩的战争时期能认识玛拉使他感到比和平时期更具有热情。

  

  尽管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渴望与憧憬,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爱情原动力,因此当爱情遇到挫折时,玛拉就只有轻易放弃,经不住时间和苦难的考验。

  当她无意间在报纸上得知罗伊阵亡的消息时,她的内心是那么的脆弱,她的爱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以至于她在罗伊母亲面前语无伦次,弄的罗伊母亲莫名其妙,愤然离开。

  她以为罗伊已死,于是放弃了一切希望,成为了妓女。

  难道一个女人在国家处于战时情况下、生活面临极端困难时只有沦落风尘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吗?

  斯嘉丽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处在战火纷飞的围城中仍然坚强生存,成功突围,战后能够放下娇小姐的身份下地耕作以养家糊口,玛拉为何不能放下芭蕾舞演员的身份到工厂做工或到饭店帮工以养活自己呢?

  因此,当在车站招揽生意的玛拉,见到“死而复生”的罗伊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当两人紧紧相拥时,玛拉花落的晶莹的泪滴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喜悦、激动,更多的是悔恨、无奈。

  面对罗伊的再一次求婚,玛拉的心中比喜悦更多的是撕心裂肺的痛。

  罗伊带玛拉回到庄园,玛拉心中却藏着深深的恐惧。

  

  退一万步,即使不与罗伊结婚成家,也可以选择离开罗伊,让时间去医治心灵的创伤,若干年后也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玛拉还是逃离了庄园,在滑铁卢大桥上孤独绝望,万念俱灭,最终走向了疾驰而来的军用卡车,以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的解脱造成了罗伊终生的痛苦。

  斯嘉丽和玛拉都是聪慧美丽的女人,并且都与自己所爱之人一见倾心,然而他俩的人生命运在战争年代截然不同,根源在于她们的性格和面对爱情的不同态度。

  玛拉的悲剧命运源于她太脆弱了,面对生活的磨难缺乏坚持斗争的勇气和信心,而采取妥协和逃避的方式。

  而斯嘉丽面对一连串的逆境和挫折,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依然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积极勇敢地追求幸福。

  因此,可以说:性格和观念决定命运!

  如果女性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并追求想要的幸福,就必须有自主的能力和一颗百折不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