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是否存在真正的反战电影,又如何区分呢?

  原标题:是否存在真正的反战电影,又如何区分呢?

  特吕弗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反战电影,可是斯皮尔伯格又说,所有的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电影。亲战和反战真是一个模糊的界限,怎么区分一部战争片是不是反战电影呢?

  文丨冼顺展

  20世纪30年代的《西线无战事》被认为是最早的反战电影之一,它讲述了一群德国学生在一战中的经历,从应征入伍到军营训练,最终赴前线战斗。

  影片以直面战争的恐怖和残酷而闻名,但它又引人思考:是否存在真正的反战电影呢?

  《西线无战事》

  自电影发明之初,战争题材一直都是重要主题。历史上公认的首部战争电影(《RaisingOldGloryoverMorroCastle》)于1898年上映,从那时起现代史上几乎所有重要军事冲突都被拍成了电影。

  原因很简单,战争天生具有戏剧性,战争为影人提供一种创作空间。这里险象环生,人性各方面都被放大到极致,不管是勇敢或怯懦,背叛或忠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见不到。

  人们在谈论战争电影时,有两句话经常被引用。

  特吕弗

  “有些电影声称是反战片,但我不认为我看过真正的反战电影,所有战争片最后都以亲战终结”——特吕弗

  斯皮尔伯格

  尽管如此,但战争的伦理道德是一件微妙的事情,战争电影也是一样。

  事实上,大多数电影都处在亲战与反战之间的某个地带,那如何区分这两者呢?

  首先,我们举一部亲战电影的例子,1968年约翰·韦恩主演的《绿色贝雷帽》,它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亲战的立场。

  《绿色贝雷帽》

  该片意在回应不断增长的反越战情绪,并且得到了美军的全面支持,影片在拍摄前由军方认可了剧本。

  《绿色贝雷帽》呈现了一个非黑即白的战争世界,美军士兵勇敢善良,他们不惜置身险境,去帮助治疗受伤的孩子,而敌人却被塑造成另一种形象。

  当然我们无法从片中了解真实的越南共产主义,他们不过如道具一般,仅仅作为影片中美军的打击对象。

  《绿色贝雷帽》

  这部电影盲目歌颂了美军在越战中的正义形象。

  《绿色贝雷帽》

  话已至此,影片最终将战争描绘成必须发动且意义非凡的事情,死亡是一种高度的牺牲,美军的领导如同仁爱之手,带领世界走向更加和平安全的未来。

  该片聚焦于动作场面和军事事件,而非情感余波,对战争的形象进行了美化,而无需将战后影响纳入讨论。

  但即使如此,《绿色贝雷帽》一般的沙文主义电影也无法做到完全支持战争。

  《绿色贝雷帽》

  为了使电影真实可信,影片中必须包含伤亡的场面,如果主角们在全片毫发无伤,战争场面就可能变成一边倒的屠杀。但如果让某个主要角色死亡的话,就能展示出电影的本来面目,那是一个暴力不忍的地方。

  令人意外的是,反战电影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西线无战事》

  在《西线无战事》的一场戏中,士兵们被困在一个遭受轰炸的地堡里。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没有将焦点放在轰炸上面,只将镜头对准了士兵,看他们在幽闭紧张情境下的反应。

  《西线无战事》

  这展示出电影战争并不是作用在身体上的暴力,也是情感和心理上的折磨。

  在另一幕中,迈尔斯通突出了战争伤害的随机性,不像《绿色贝雷帽》里只有越共是伤亡的主体,《西线无战事》表明了战争是一种无差别的暴力。

  这一点,在片中英雄保罗被枪杀时尤为凸显,当时的他爬出战壕只为捕捉一只蝴蝶。

  《西线无战事》

  反战电影的一个核心特点,在于对所有角色的人性刻画。

  这个主题在《西线无战事》中出现了两次,其中一幕是士兵们想要弄清楚他们为何而战。

  《西线无战事》

  或许是那些英国人,不,我可不想射杀任何英国人,在上战场前,我甚至都没见过英国人长什么样,我想他们来这里前也一定没见过德国人。(《西线无战事》)

  后来,保罗被困在弹坑中,他被迫杀死了一个撤退的法国士兵。

  《西线无战事》

  他们为什么把我们送到这里伤害对方?要是我们抛开这些武器和制服,你或许会像凯特那样变成我的好兄弟。(《西线无战事》,保罗)

  在与死去敌人面对面度过的长夜中,保罗的内心充满了愧疚,不管是片中角色还是观众,都直面了战争的恐怖,以及战争双方人性的丧失。

  纵观全片,战争中的领导形象或是残忍、或是无能、或是冷漠,但由于种种原因,影片还是将战争呈现出更积极的一面。

  《西线无战事》

  经历战争洗礼,保罗与战友们发展出珍贵的情谊,影片中的战士友情具有理想化色彩,似乎因为共同经历战争而超越了普通民众间的感情。

  作为故事结构的自然产物,保罗出现在影片的另一个节点,经历个人成长后,他回归到日常生活,怀着只有上过战场的人才能理解的全新视角。

  《西线无战事》保罗(左)

  年轻人认为我是懦夫,只因为我告诉他们,为国家效力是假的,只有死亡才是真的。(《西线无战事》,保罗)

  尽管新的主流观点为战争是可怕的,但在过去,战争被认为是必要的且已完成其使命。

  作为一个电影人,你可以在影片中植入任何你想传递的政治信息,但如何去接受理解,则永远由观众决定。

  《黑鹰坠落》(2001)

  正如丹尼斯·罗瑟梅尔所指出的,在军事文化氛围中,总有一定比例的人口,会认为战争是浪漫且迷人的,而不顾导演的立场如何,导演拍摄战争电影的简单决定,却能够在未来对观众思想造成影响。

  不可避免的,有人在反战电影中看到某种美感,比如《野战排》;有人在亲战电影中看到恐惧,比如说《黑鹰坠落》。

  《野战排》(1986)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