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宝典|教资科目二知识点梳理(每周一练)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记忆保持时间是指从识记材料开始到能对材料再认或再现之间的间隔时间,也称为记忆的潜伏期。儿童记忆保持的时间长度可以从再认和再现的潜伏期来看。再认和再现的潜伏期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具体见下表。

  在幼儿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中,存在两种独特的现象:

  (1)幼年健忘。幼年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3—4岁后才出现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

  (2)记忆恢复(回涨)现象。记忆恢复是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儿童身上和不完全的学习(没有达到透彻理解、牢固记忆的学习)上,并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2.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无意识记指事先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幼儿识记的基本特点是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1)无意识记占优势

  ①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记。3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他们不会进行有意识记。而在整个幼儿期,无意识记的效果都优于有意识记。

  ②无意识记的效果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由于识记加工能力的提高,幼儿无意识记继续有所发展。

  ③无意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幼儿的无意识记,不是由幼儿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产生的,而是幼儿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附带产生的结果,是一种副产物。

  (2)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有意识记的发展,是幼儿识记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2—3岁儿童出现有意识记的萌芽,但是有意识记在学前末期才真正发展起来。幼儿有意识记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①幼儿的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成人在日常生活和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经常向他们提出识记的任务,如在讲故事前,预先向幼儿提出复述故事的要求等。

  ②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识记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例如,幼儿在玩“开商店”游戏时担任“顾客”的角色,“顾客”必须记住应购物品的各种名称,角色本身使幼儿意识到这种识记任务,因而他就会努力去识记,识记效果也有所提高。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成人提出的要求恰当,能够使幼儿明确识记的目的任务,并且幼儿的识记效果能够得到成人或小朋友集体的评价,或者受到赞许,或者得到奖励,这样的识记效果优于通过游戏进行识记的效果。

  ③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儿童达到有意再现或追忆较高行为类型的年龄略早于有意识记。

  3.较多运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开始发展

  根据对识记材料是否理解,识记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识记。意义识记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识记,也称为理解识记或逻辑识记。

  (1)机械识记用得多,意义识记效果好

  ①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的原因,一是因为幼儿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够留下痕迹;二是因为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对许多识记材料不理解,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识记。

  ②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儿歌的识记比不理解的诗歌效果好。另外,幼儿对理解了的内容识记保持的时间也较长。

  (2)幼儿的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都在不断发展

  在整个幼儿期,无论是机械识记还是意义识记,其效果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两种识记效果的差距逐渐缩小,其原因是两种识记相互渗透,特别是意义识记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机械识记中,使得两种识记的区别越来越小。

  4.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在儿童语言发生之前,其记忆内容只有事物的形象,即只有形象记忆。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形象记忆所借助的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所以效果最好。而生疏的语词,在幼儿头脑中完全没有形象,因此效果最差。

  (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幼儿期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在发展。3—4岁的幼儿无论是形象记忆还是语词记忆,其发展水平都相对较低。而后,两种记忆的效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详见下表。

  (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距日益缩小,这两种记忆效果之所以逐渐缩小,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形象和语词都不是单独在儿童头脑中起作用,而是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幼儿可以将熟悉的物体的名称叫出来,那么物体的形象与其相对应的词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另一方面,幼儿对词的熟悉,是必然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词和物体的形象是不可分割的。

  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两者之间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在形象记忆中,虽然物体或图形起主要作用,但语词在其中也起着标志和组织记忆形象的作用。在语词记忆中,主要记忆内容虽然是语言材料,但是记忆过程也会用语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记忆支柱。随着儿童语言的不断发展,形象和词的相互联系也就越来越密切,两种记忆的差别也相对缩小。

  5.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逐渐发展

  (1)记忆意识性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记忆的意识性开始逐渐萌芽、发展。有意记忆的出现意味着记忆意识性的萌芽,而元记忆的发展则意味着记忆意识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记忆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记忆任务,包括认识到记忆的必要性和了解需要记忆的内容。

  ②估计到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困难,努力去完成任务,并选择记忆方法。

  ③能够检查自己的记忆过程,评价自己的记忆水平。

  (2)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是学习者采用的接受信息、提取信息的方式。它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儿童常见的记忆策略有:

  ①视觉复述策略。幼儿在记忆过程中使用的最简单的策略,就是将自己的视觉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要记住的事物上,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

  ②特征定位策略。儿童对目标刺激“贴上”某种特定的标签以便于记忆。有研究发现,5岁以上的儿童具有这种特征定位的策略。如要求儿童把小物品藏在一个有196个格子的棋盘中,并要求儿童尽可能多地记住物品所藏的位置。懂得特征定位策略的儿童会选择具有某种特征的位置,如在棋盘的某一角落放置物品。具有这一特征的位置不易忘却,且便于寻找。

  ③复述策略。在记忆过程中,儿童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便准确、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复述是一个常用的有效的记忆策略,也是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必要手段。有研究发现,10%的幼儿园儿童已经掌握了复述策略,而小学五年级85%的学生能自觉地运用复述策略。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使用复述策略的能力和复述的质量都在提高。

  ④组织性策略。主体在记忆过程中,将记忆材料按不同的意义,组织成各种类别,编入各种主题,使它们产生意义联系,或对内容进行改组,以便于记忆的方法称为组织性策略。

  ⑤提取策略。个体在回忆过程中,将贮存于长期记忆中的特定信息回收到意识水平上的方法和手段,称为提取策略。

  【真题】

  【2014下半年?5题】按顺序呈现“护士、兔子、月亮、救护车、胡萝卜、太阳”的图片让幼儿回忆,有些幼儿回忆说:“刚才看到了救护车和护士、兔子与胡萝卜,还有太阳与月亮”,这些儿童运用的记忆策略为(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习惯化策略

  【解析】儿童常用的记忆策略包括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等。其中,组织性策略是主体在记忆过程中,将记忆材料按不同的意义,组织成各种类别,编入各种主题,使它们产生意义联系,或对内容进行改组,以便于记忆的方法。本题中,幼儿按照图片的意义,将救护车与护士、兔子与胡萝卜、太阳与月亮进行分类组合,运用的正是组织策略。

  【其他选项】本题的易错选项为B项“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不属于儿童常用的记忆策略,而属于学习策略。在学习策略中,精细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的区别在于:精细加工策略是无中生有,增加信息;组织策略是忠实原材料,创造新形象。

  【答案】C

  【2012下半年?2题】分析下表所反映的幼儿记忆特点。

  表:幼儿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效果的比较(对10个物或词能回忆出的数量)

  【参考答案】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主要特点有:

  (1)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幼儿对熟悉的物体的记忆效果优于熟悉的词,而对生疏的词的记忆效果显著低于熟悉的物体和熟悉的词。对熟悉物体的记忆依靠的是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所借助的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所以效果最好。熟悉的词在儿童头脑中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因而效果也较好。至于生疏的词,在幼儿头脑中完全没有形象,因此效果最差。

  (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在发展,记忆的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种记忆的差别相对缩小。形象和语词都不是单独在幼儿头脑中起作用,而是有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幼儿对熟悉的物体能够叫出名称,那么物体的形象和相应的词就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幼儿熟悉的词,也必然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词和物体的形象是不可分割的。在形象记忆中,物体或图形起主要作用,语词在其中也起着标志和组织记忆形象的作用。在语词记忆中,主要记忆内容是语言材料,但是记忆过程要求语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作支柱。随着儿童语言的发展,形象和词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两种记忆的差别也相对缩小。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因而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社会财富,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那么,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这种方法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真题】

  【2017上半年?2题】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的原因是( )。

  A.个人天赋

  B.社会分工

  C.国家性质

  D.教育水平

  【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答案】B

  【2015下半年?2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智育与体育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解析】马克思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答案】D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 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

  该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

  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二)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处在这一水平阶段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1.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三)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1.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同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条文的、较确定的概念。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考虑到未成文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道德判断已超越了某些规章制度,更多地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准则。

  【真题回放】

  【2015下?16】中学生小辉因害怕被教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辉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

  A.相对功利取向 B.惩罚服从取向

  C.寻求认可取向 D.遵守法规取向

  【知识点】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解析】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其中,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题干中,小辉因害怕被教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这说明小辉的道德发展处于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答案】B

  【2015上?18】小李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对权威应绝对的尊敬和顺从。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李的道德发展处于( )。

  A.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知识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解析】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从低到高依次分别是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又称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总是考虑到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小李的道德发展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答案】C

  【2017上?25】辨析题: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知识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这是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因为个体的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性,因此相同年龄段的人并不一定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比如,很少有人能达到普遍伦理阶段。因此,题干的说法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