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本书、8部影片、3个播客,请吃下编辑部的这份安利|假期推荐
第一财经YiMagazine编辑部
岁末将至,我们的特别策划——编辑部推荐又如约而至。虽不能说我们的推荐部部都是年度TOP级别,但绝对都是大家搜肠刮肚一番后,最想推荐给大家的那些作品。
今年,我们还有了一些小变动。考虑到春节期间买书不易,所以这次大家还推荐了一些影视剧和播客节目,尽可能让内容和载体都包罗万象,以充实你的假期时光。
好了,来收下这份曾经打动过我们的诚意推荐吧,希望它们也能给你带来一些收获,哪怕是单纯地收获一些感动和快乐也挺好。
书籍
。
Book
01
《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上海人民出版社
铁路就是19世纪的互联网,把人流、物流甚至信息流的集聚水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因而也极大改变了当时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地方性时间被铁路时刻表统一,马车的悠闲被火车的飞驰取代,人们开始习惯快,习惯浏览全景,习惯做自然的看客,习惯在车厢里互不言语,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乘客也成了某种商品……铁路塑造了现代生活的哲学。(江睿杰)
02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
[美] 刘易斯·芒福德
上海三联书店
这本书不仅可以游历各个国家城市的文化鼎盛时期,更可以从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去理解城市规划的理念。对于城市爱好者可以当作一本空间时间双维度的游记,弥补疫情不能出国门的遗憾。对城市规划专业者来说,这本经典读物常读常新,到底城市为谁而建?(陈舒逸)
03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
刘志伟/孙歌
东方出版中心
一本几年前出版的学术对谈集。刘志伟教授对明清社会经济史和历史人类学的造诣颇深,这种交叉学科的研究经验,能让他在孙歌教授的“引导”之下,将阐释历史观和认识论的过程做得很有新意。这本小书证明:在《十三邀》之外,中国可以、也应该再产出一些更高质量的对谈作品。(许冰清)
04
《创新公司》
[美]艾德·卡特姆 / [美]埃米·华莱士
中信出版社
创意人才、创意产品和创意公司该如何管理?巅峰期的皮克斯显然是个中高手。本书作者Ed Catmull曾被乔布斯盛赞管理能力之高,但他其实也是从在高校中做科研起步,让皮克斯的企业文化逐渐成型,并将想象力和执行力有机组织起来。对于很多号称要做品牌和文化的公司来说,皮克斯的经验显然值得长期借鉴。(许冰清)
05
《异国事物的转译》
张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中国的城市历史研究中,上海史是一个佳作频出的分支。而《异国事物的转译》又是在上海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了“跑马场”这一个文化属性和象征意义浓重的符号,将上海发展早期的租界扩张、殖民文化、体育发展、“洋为中用”等话题融于一体,趣味性和深度兼备。
值得一提的是,《异国事物的转译》所属的“启微”书系内佳作频出,《广州贸易》《打造消费天堂》等同样值得推荐。(许冰清)
06
《科学哲学》
[英]齐亚丁·萨达尔 著/ [英]波林·凡·路恩 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本书的作者齐亚丁·萨达尔和插图艺术家波林·凡·路恩用简单清晰的思路诠释了科学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涉及科学的基础、方法和含义。这本书的核心问题涉及什么是科学,科学理论的可靠性和科学的最终目的。作者还列举了大量实例,特别是在结尾处对后常态科学的解释,列举了现代科学议题受到影响的几个主要因素,例如相关利益群体的协商、参与科学决策的人、决定科学目的的问题、决策程序的问题、整体评估的问题等。为了控制科学这个怪兽,现代西方学界可以说尽力使用了混合的方法,但是科学的确定性也被扩大化的沟通取代,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西方世界对新冠疫情这样简单的科学问题发生了复杂多变的争论与反应。我相信读过这本书,你也能在繁杂的科技信息中看出科学背后的出发点。(徐如)
07
《小俄罗斯——一个犹太女人的生死命运书》
[美]苏珊·谢尔曼
安徽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描写的年代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作者是美国作家苏珊·谢尔曼,曾出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惠蒂尔市学院艺术系主任,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曾读于该校。整体风格有些像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讲述了那个发生在动荡年代,乌克兰犹太小镇的爱情故事。书中对犹太民族的日常生活有细腻的描述,对当时犹太民族遭受的压迫与屠杀做了直白的叙述,但是爱情故事有些单薄,而且结尾那句“……你现在是美国公民了。现在你安全了。”实在是把美国当成了美丽的“天选之国”。(徐如)
08
《寻找赉安》
吴飞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如果你是上海旧城区的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在写这本书之前,吴飞鹏就对上海近代建筑情有独钟,著有《漫步上海老房子》。这本书是他对上海老建筑的著名设计师亚历山大·赉安的研究、探访过程的记录,为读者介绍了这位法国设计师的生活、职业生涯和作品。作者不仅对主要作品进行了亲身探访和解读,还在书的结尾附上了赉安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作品目录。对建筑艺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带着这本书在上海参观了。这本书就像一部纪录片,详细介绍了探访过程,经历的人和事,参观过的建筑、城市和乡村,用心记录了丰富的感想。但是书中夹杂了太多未解的疑问,例如赉安的死因、感情生活的细节、洋行的运作,最后也没有单独的篇章完整地介绍赉安和他的赉安洋行,使得赉安的故事被碎片化地插进了作者的旅途中,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也许这也是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的价值吧?(徐如)
09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贺雪峰
东方出版社
作为社会学界有名的华中乡土派代表,武汉大学社会学家贺雪峰多年来关注中国乡村的问题,正巧赶上近年“乡村振兴”的热门话题,此书算是他过去几十年对于乡村研究主张的思考集锦。
其中核心观点,也是近年来与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农村宅基地是否允许流转的问题。贺雪峰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心理层面来解释了他坚持的原因。他也在乡村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实践方法,比如养老互助团体和村社集体这样的组织,以及中坚农群体的培养。所有这些建议都是基于他对于中国农村细致的调研观察,东部沿海农村,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其与中国大部分农村在自然资源和工业发展上存在着强烈不平等,而后者占了中国农村数量的95%。另外,从社会学家视角,他更关心乡村中的弱势群体如何过上低消费但高精神福利的生活。
从个体心理、精神健康和生活充实角度思考农村问题,是在只求快速发展之外一种难能可贵的视角,也是社会学家存在的人文价值凸显。(张云亭)
10
《城乡中国》
周其仁
中信出版集团
与贺雪峰对农村宅基地流转持不同意见的是经济学家周其仁。作为中国当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周其仁不仅目睹甚至亲历了从1980年代以来的城市和乡村政策的制定。本书从1954年中国第一部宪法开始,详细罗列了中国土地政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化过程。受经济学家科斯的影响,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是产权的确立。但作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辅以自己在农村几十年的调研作为详细案例分析,让读者看到产权确认在乡村的困境。这其中,他尖锐地指出了行政力量主导的城市化弱于工业化,房地分离,集体与国有、产权使用权定义不清等诸多问题,其背后既有着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政策法规严重滞后等原因,又在于“市场化”的不充分。
事实上,不管是贺雪峰还是周其仁都承认,农村现有的劳动力数量仍然需要大量转移到城市,中国的城市化仍在发展过程中,人口的聚集是经济发展的象征。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城市?借用作者的话:“经济自由是行为主体对机会以及由机会带来的机会的选择——这构成了城市化的微观基础。”(张云亭)
11
《吉卜力秘辛》
[日]押井守 著/钟嘉惠 译
东贩出版
“因为公众领域很少有对吉卜力和宫崎骏的批判,所以我要出这本书”,光是押井守这个出书意图,就值得期待。在同是导演且和宫崎骏合作过的押井守(据说还发生过口角)看来,吉卜力那些大受好评的作品,“几乎全是让人吐槽吐不完”的电影,比如创造了票房奇迹的《千与千寻》就漏洞百出。在以访谈为形式的本书里,押井守尽显吐槽功力,比如对于吉卜力的三大“巨头”:宫崎骏、高畑勋和铃木敏夫,就被其分别冠以“宅男鼻祖”“臭知识分子”“特务头子”的名号,从中也可见证日本动画界的发展历程及动画人的奇妙“友谊”。(倪妮)
12
《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
[以色列] 丹尼尔·卡尼曼 / [法] 奥利维耶·西博尼 / [美] 卡斯·R.桑斯坦
湛庐文化
《思考,快与慢》作者的新书。书里给偏差和噪声做了定义上的区别,二者都是造成判断失误的主要因素。本书主要探讨噪声及其类别,以及如何减少噪声的干扰。比如,卡尼曼认为,噪声包括水平噪声、模式噪声、情景噪声三类,这三类噪声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决策判断。书中给出了一些帮助预判和减少噪声的方法,可以当作启发式工具书来读。(文思敏)
13
《详谈:赵鹏》
李翔
新星出版社
大概是详谈系列里最值得一读的一本书。赵鹏非常灵敏、通透,35岁从中央办公厅辞职,由普通经理做起到自己创立BOSS直聘,也是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船长”了。赵鹏讲了很多,关于选人、对招聘行业的思考、找钱以及人生鸡汤。鸡汤还不错,挺醇厚。(文思敏)
14
《精酿啤酒革命》
[美]史蒂夫·欣迪
中信出版集团
精酿啤酒正火热,从城市中心越来越多的精酿酒吧和商超货架上的瓶装精酿啤酒就能感受到。不过,关于到底什么是“精酿啤酒”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很难讲清楚。
精酿啤酒行业起步于美国,这本《精酿啤酒革命》细致讲了精酿啤酒探索者们从1960年代开始跌跌撞撞试错,接着一步步挑战行业巨头的历史。这段历史既是一个精彩的“大卫挑战歌利亚”式的商业故事,也能帮助你在看酒单的时候了解IPA、双倍IPA到底怎样由来的。
作者史蒂夫·欣迪是布鲁克林啤酒厂的创始人,这家啤酒厂现在是美国销量最大的精酿啤酒品牌之一。三位中文译者都是中国精酿啤酒行业最早一批入局的从业者。了解精酿啤酒,从这本书开始很合适。(董思哲)
15
《追寻现代中国》
[美]史景迁 著/温恰溢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有种戏剧性意味,疫情激化了全球化积压的种种矛盾,“分裂”成为一个新的议题,恰赶上美国汉学家集体谢幕。2020年12月,曾写就《邓小平时代》的社会学家傅高义去世,时隔一年,《曹寅与康熙》《王氏之死》的作者、历史学家史景迁也离开了。此时读《追寻现代中国》既是对他的缅怀,也是重新审视中国从近代而现代的契机。他节选了1600年至1949年的断代史,认为明末以来的际遇也是中国当前问题的缘由。这批汉学家离世后,不知是否还能期待有兼具通达的态度与流畅叙事能力的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使者。(赵嘉)
16
《林励儒文集》
林砺儒
广东教育出版社
林砺儒早年留学日本,历任中国第一所公立中学校长,大学校长,1952年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长,至1977年去世。他在1930年代率先倡导中等教育应重视全人格培养,不应为成绩和职业所困。文集收纳了他在伦理学、教育哲学、中国现代教育等各方面的思考,展示了一位真正的教育家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思考深度与创新魄力。在这个最令我们焦虑的话题里,中等教育的价值,教育人才的专业能力都被忽视了。林砺儒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最被低估的教育家。这本文集,得从孔夫子网上找,印量极少,无再版。(赵嘉)
17
《十九世纪西方演剧与晚清国人的接受》
孙柏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在哪里第一次观看《哈姆雷特》的?他们当时的观感如何?喜不喜欢?看惯了京剧昆曲,对于西方舞台上的爱恨情仇究竟能否感同身受?这本严肃的学术专著,截取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奇特的、被遗忘的片段,从而探讨了晚清时代,少数能接触到西方主流文化的中国人,如何以自身思维特质认知了一个陌生的文化现象。清代驻外公使曾纪泽日记这么写的:“至戏园观剧。所演为丹国某王弑兄,妻嫂,兄子报仇之事。”(赵嘉)
18
《古罗马24小时历史现场》
[英]菲利普 马提札克 著/郑焕升 译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版)
来伊瑞亚给背叛自己的艾尔巴纳斯写了分手信,她想象着他自以为收到的还是甜言蜜语,打开一看知道他永远失去了她,他该多么绝望啊。但接着她想到,这不也就是她失去了他吗?为此她一跃埋进了枕头里,再次淌下泪滴——这发生在137年的罗马帝国,白昼的第四个小时。从入夜后第六个小时,到黑夜里的第五个小时,24个罗马居民向我们展示了何为生活,他们是面点烘焙师,占星师,女奴隶,角斗士,浴场服务生,元老院议员,照顾孕妇的母亲,上学的孩童,失恋的少女——而我们则忘了何为时间。(赵嘉)
19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
[日]阵内秀信 著/刘东洋、郭屹民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这其实是阵内秀信出版于1985年的一本著作,但确实直到今天,这种观察城市的视角仍然扎实有趣。
作为一个对历史科目本身有些头痛的人,这本书终于让我将我平时看到的东京与它的历史脉络联系在一起。那些可能出现在生活片段里的地名,与地理、历史就这样一直关联至今。我们自己写《一个人在东京》和《制造东京》时,关注的是发展变化中的新东京,如果将时空视角往前一些,那些山与谷的关系、阶层与建筑的关系、街道的构造,就一点点在面前织起了一张来自江户时代的大网。
这种感觉让我有些迷恋,虽然是阵内秀信的著作,自己却好像建立起与一座城市的私人认知路径。它的价值也许超越了信息本身,是一种与城市产生关联的“旧视角”,可以复刻到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地球角落。
另外,也关联推荐一部有趣的电影《决算!忠臣藏》,虽然是在历史事件基础上改编的喜剧片,却让人从财务视角重新看了一遍当时地方与幕府的关系。如果你有机会去江户东京博物馆看到当年消防队的历史与模型,说不定也可能会有一瞬间的城市记忆在某个角落复活呢。(赵慧)
20
《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
杨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岁时,司马迁开始壮游,南游江淮,北涉汶泗(汶水和泗水,位于山东)。壮游对司马迁的意义不只是推动他写出了《史记》,更是决定了他以什么样的态度记录历史,那就是寻觅和建构超越于人物动机行为、事情前因后果等人事之上的“更高原则”。孔子继承周公,司马迁继承孔子,都是在做这一点。“一定要有历史的模式我们才会知道在古今之变中哪些事情重要,哪些没那么重要。”杨照这句话既是在评论司马迁,也是说给我们所有人听的。信息爆炸时代,你选择报道什么或倾听什么,都可以参考一下这条原则。有幸壮游很好,倘若暂时没有这样的时机,也可以借由杨照这本导读司马迁的书,接近被文言阻隔遮蔽的思想和抱负。(吴洋洋)
21
《复杂》
[美]梅拉妮·米歇尔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今天,复杂系统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但这完全不会削弱任何一个初读这本书的人将要产生的震撼。它介绍的东西与其说是一门知识,不如说是一种世界观,那就是世界究竟是由什么组成并如何运转的,以及原本边界分明的事物原来有着共同结构。过去10年既是信息爆炸的10年,也是知识爆炸的10年,如果你还认为或感觉知识之间是有边界的,推荐你看下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圣塔菲研究所的研究员,同时也是侯世达的学生,后者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被一些人认为是奇书。(吴洋洋)
影视
。
Movies & TV shows
01
电影《圣母》(法)
导演:保罗·范霍文
影片讲述了一位从小就被送到意大利一座小城修道院的修女,通过耶稣附体等“神迹”,年纪轻轻就成为手握重权的修道院院长,但随后又遭检举,受到罗马教会严厉审查,跌到“谷底”甚至险些丧命的故事——如今类似的“造神”及“塌房”事件已屡见不鲜。而除了欺骗,这名修女更大的罪名则是与其他修女的不伦恋情——她是有历史记载的首位女同性恋者。是的,这个发生在罗马教皇统治的黑暗中世纪时期的故事,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虽然她陷入了对权力的疯狂迷恋,但考虑到在那个黑暗年代,如此坦然正视自己一切欲望,又堪称勇士。(倪妮)
02
电影《小妈妈》(法)
导演:席琳·席安玛
短短70分钟的电影小品,如果简单概括,即“穿越到过去和妈妈做闺蜜”,而更简单粗暴的介绍当然就是“法版‘李焕英’”。不过事实上,两部电影风格、立意都大相径庭。《小妈妈》着重探讨的不是什么母女情,而是女性如何在缺席的母亲、年轻的外祖母以及“符号”般存在的父亲这种孤独成长环境中实现自觉和自省。(倪妮)
03
纪录片《幻想工程故事》
导演:莱丝莉·艾沃克斯
因为玲娜贝儿这只小狐狸的横空出世,“迪士尼乐园”逐渐从一个地理位置遥远的主题公园,变成了日常高频出现的话题。玲娜贝儿频繁上热搜时曾经一度非常厌烦这种一拥而上的追捧,但一切不满都能在踏入迪士尼乐园的那一瞬间被消解。米奇和米妮出现在眼前、背景音响起,一个Dream Castle就此展开,梦幻的感觉还会随着游玩项目、花车巡游不断被推向高潮。
这部6集的纪录片就讲述了世界上多座迪士尼乐园创意和建造背后的故事,一群充满灵感与智慧的工程师组成了迪士尼的“幻想工程团队”,成就了这个“世界上最梦幻的地方”。小小世界、七个小矮人矿山车等多个游乐项目从创意到实施的过程都能在纪录片里找到。推荐和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自述《一生的旅程》、纪录片《走进皮克斯》一起来看,看完再去迪士尼和达菲家族拍照可能会更有感觉。(施歌)
04
电影《最后的决斗》2021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电影讲的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合法的决斗。简单来说是一个骑士和一个乡绅为了一个女人决斗,女人是骑士的妻子,宣称自己被乡绅强奸,乡绅否认,唯一能裁决的方式就是决斗。骑士赢了,那么妻子是清白的;乡绅赢了,那么妻子会因诬告而被施以火刑。三幕式的架构、罗生门的讲述,呈现了三种视角下的“事实”。每位演员每幕从表情到台词的细微差别都如同一个个小刺直扎谎言与真相的最深处。在我看来,80多岁高龄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虽然讲述着800年前的故事,却仍然能够映射现在依然可能发生的、一桩强奸案背后复杂的多面性。影片更富有力量和讽刺的在于,结束时的那一行字幕:在两个男人都死后,女人没有再嫁,幸福地过了余下的几十年人生。我想新加入的女性编剧角色的确以足够直白和饱满的情感在影片结尾夺回叙事,也暗示着这场跟女人清白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清白之战”, 最终以男性视角打掩护,却用女性真相击碎一切。如果你对性、婚姻、荣誉的男女差异感兴趣,不妨看看这部剧。(李叙瑾)
05
动画《黄金神威》
原作:野田悟 导演:难波日登志
令人惊艳的作品。乍看觉得是个18世纪初在日本北海道展开的淘金与逃亡故事,但很快就能发现细节量极大,且着重讨论两个方向:历史之间的历史,以及事件背后的人。历史之间的历史,意味着要深入少数民族、边境地区,甚至是冲突地带这些被正史一笔带过,很难深究的缝隙内;事件背后的人,则意味着饱满的人物故事,以及各种或隐或现的关联。很少有机会直面这种近似于艺术品的漫画作品,要珍惜。(许冰清)
06
动画《三月的狮子》
原作:羽海野千花 导演:新房昭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孤独中二(偏消极厌世方向)的美强惨将棋少年。随着故事展开,三姐妹家和欢乐多的将棋前辈们用各自温柔的关爱告诉他生活另一种美好的样子。不懂将棋也能看(片中甚至拍了一套将棋喵教程想企图教会我们),主角的成长线不在于将棋的变强,而在于如何接纳善意敞开心扉,是作为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作者羽海野千花也是名作《蜂蜜与四叶草》的作者,非常擅长生活化的描写,总能给人带来一些对自己的审视。当然,搞笑功力也是一流。最后必须吹爆导演新房昭之,在日常向的故事里也能丝滑穿插各种华丽、独到、具有冲击力的气氛渲染手法,不愧有鬼才之称。他居然已经年过60了,依然保持如此旺盛的创作力,真是令人佩服。(许诗雨)
07
《星空下的仁医》
出品方:TVB
个人认为今年TVB无可厚非的年度最佳。万千星辉颁奖礼之后有多少人意难平就说明它有多值得。它令人舒服的点在于剧情的展开和病例之间环环相扣以及编剧草蛇灰线的能力。剧情最后所有线索收束到一起,揭秘多年前的悬念时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酣畅感。另外,剧中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线篇幅不大,不烦不腻。值得一提的是,富家子和穷家子都需要肺部移植,但只有一个肺源的故事。看过《误杀2》再看这个故事,可以对人性有另一种感悟。(当然也得承认肺和心脏还是不太一样)(许诗雨)
08
纪录片《再见了所有的福音战士!庵野秀明的1214天》
出品方:NHK 主演:庵野秀明
推荐语:从1995年10月4日播出电视剧集《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第一集,到2021年3月8日《福音战士新剧场版:终》公开首映,绵延26年的“EVA系列”完结。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社会反响,它毫无疑问是上世纪末影响最深远的动画作品。
而这部纪录片完整记录了这个系列的灵魂——导演、编剧庵野秀明——完成最后一作时经历的漫长的1214天。即使不是作品本身的爱好者,但只要你是任何形式的创作者,这都是一个值得反复咀嚼的记录,并且充满共鸣。(肖文杰)
播客
。
Podcast
01
“八分”
尽管刚刚开播的第四季《八分》变成了看理想与喜马拉雅专供节目,但过去一年里,《八分》还是为中文世界贡献了难得全面、深入、平和的社会议题讨论机会,以及真的非常佩服梁文道先生的好脾气。(许冰清)
02
“随机游走”
通过强大的嘉宾阵容,以及类似研讨会的系统准备,《随机游走》可以说触及了学术类播客的一个新高度。其中有几期介绍研究方法论,或是治学与生活的节目,对于没有经济学基础、对科研没兴趣的听众其实也很有价值。(许冰清)
04
“迟早更新”
难得可以反复收听,且每次都能收获新启发的中文播客节目。内容兼具广度、发散性、超前性和审美,确实达到了“探讨科技、商业、设计和生活之间混沌关系”的目标。每年春节期间的日更节目“迟早过年”,更是值得期待。(许冰清)
*最后打个广告。我们出品的播客《商业就是这样》刚刚荣登了小宇宙年度新播客,也欢迎大家来听听哦。在苹果播客、喜马拉雅、Spotify、网易云音乐、小宇宙、QQ音乐等平台搜索“商业就是这样”(注意是搜这个名字)就可以找到我们啦。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春节快乐,虎年大吉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第一财经》杂志1月刊现已开始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