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媒介伦理.ppt
广播电视媒介伦理 2007-12-17 “拍虎英雄”和“正龙拍虎” 一篇网上的质疑文章:一张照片的真伪为何就这么难以澄清?如果说地方权力碍于利益和面子尚有“骑虎难下”之缘由的话,那国家林业局凭什么也不愿正视公众的“虎视耽耽”?……“虎照事件”现已演变成一个公共事件,如果(不追根究底)……这个关系政府诚信与否的事件就只能这样“虎头蛇尾”地了结……网友“虎口拔牙”的勇气和执拗可资赞赏,……(但)与权力的“虎踞龙盘”相比,人们追求真相的权利却“虎落平川” (作者:高立学) 道德与伦理重要吗? 真真假假华南虎。两个相关而不相同的问题: 一个与野生动物有关:陕西省镇坪县真的有华南虎吗?如何保护濒危动物? 另一个与道德伦理有关:拍的是真老虎还是“纸老虎”?其中有什么样的动机和隐情? 反映出社会对诚信的呼唤,对政府公信力的关注,对为人道德的审视 背景:虚假消息泛滥成灾,人们为利益不择手段…… 美国著名报纸的造假事件 有152年历史的美国《纽约时报》2003年5月11日刊登一篇长达7500字的文章“自曝家丑”,称根据报社内部调查,几天前才离职的记者杰森·布莱尔存在严重作假和抄袭等问题,73篇报道中至少36篇存在抄袭等问题。后总编辑和主编双双辞职 造假事件的当事人杰森·布莱尔 1980年的9月,《华盛顿邮报》发表 《吉米的世界》。 1981年3月简妮·库克 凭此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后取消 中国新闻传媒的假新闻案例 《新闻记者》从2001年起每年评选十大假新闻 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国竟占8个(2001,《市场报》、《南方都市报》) 诗人汪国真卖字求生(2002,《天府早报》) 比尔·盖茨遇刺(2003,《中国日报》网站) 新闻从业人员平均寿命45.7岁 (2004,《江南时报》) 18岁少年作家因情自杀 生前高考作文获得满分(2005,《法制晚报》) 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 (2006,《华商报》) 以上基本是正规报纸,低俗小报上没有真名实姓,乱编时间、地点的杜撰消息更是满天飞 炮制者一审被判损害商品声誉罪 现年28岁,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临时人员” 2007年6月间,化名冒充建筑工地负责人,对制作早餐的陕西省来京人员谎称需定购大量包子。后携带秘拍设备、纸箱和自己购买的面粉、肉馅等,让人制作了20余个“纸箱馅包子”。与此同时,秘拍了制作“纸箱馅包子”的过程,采用剪辑画面、虚假配音等方法,编辑制作了虚假电视专题片《纸做的包子》 该虚假新闻于7月8日在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造成国际不良影响 一些不同的观察和分析角度 首先,是造假记者的胆大妄为与“幼稚无知”,他难道不知道电视的公开性使它很难掩盖吗?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越是吸引眼球的轰动事件,越难瞒天过海。如果他是心存侥幸,铤而走险,那么,是什么样的竞争压力逼他出此下策,竟至冒这样的风险呢?他是所谓的“新闻民工”吗(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出事的总是“外聘人员”)?至少提示了加强新闻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是媒体把关人的严重失职。这样重大的“食品案件”,在播出前为什么没有经过复核和确认?这种并不难发现的造假真相,为什么没有在流出之前发现并被制止?尽人皆知,我们的媒介把关人工作得十分辛苦;那么,他们在把什么样的关?又怎样在把关呢?可见,新闻把关工作也有教训可循 最后, “纸箱馅包子”案假装以“暗访”“偷拍”为欺哄手段,试图瞒天过海,提示了认识暗访偷拍利弊的必要性 伦理、道德与法律 法律与道德:国家的刚性秩序;社会的习俗约束 案例:在华南虎的问题上,郝劲松的公益诉讼与网友们的诚信声讨 道德与伦理:道德:外人的行为评价;伦理:个人的内心抉择 案例:柳涛和李科(稍后分析) 伦理往往是两难抉择,对和错的模糊性。法律和道德通常有更鲜明的是非 溺水救母?救妻?文革中的英雄,不救自己的孩子? 两种伦理观 职业伦理是传媒人对自己的道德期待,是对理性与现实、道德与利益、动机与结果等冲突的内心选择 道义论 (deontology, duty)也称义务论、动机论。彻底的义务论认为:一个行为正当与否无须考虑它的结果,而只需看其本性或准则是否合乎某种标准。温和的义务论认为:在实践中的正当行为需要考虑到结果、效益,但是正当的动机优先于“好”的结果。代表人物是理性批判论者康德 目的论者(teleology,purpose)也称效果论,设计论。温和的目的论认为:正当的动机固然重要,但“好”的结果更为优先。彻底的目的论认为:“好”的结果完全独立于正当的动机,并支配着善。正当只是一种达到好的最大值的手段,甚至只是一种名义。 “好”就包括了正当,“好”的东西会自动给出正当的理由。“好”的目的可以证明一切手段,代表人物是功利论者边沁 PEACE Model Purpose (目标)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