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生沉浸于耽美?

  问了几个同学,都感觉好像是一夜之间“全民皆腐”了,感觉很莫名……

  ————28/09/2014已全面update————

  手机没法长篇大论码字……我回头慢慢补吧。

  有说是生理需求的,有说是情感需求的,我个人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是腐女群体内,也有不同爱好的,有人喜欢肉有人喜欢清水无可厚非。

  把自己的情感或者欲望投射到“不会受伤害”的男性身上,我觉得才是腐女行为的重点,而且这种投射和自己是否有男朋友、对方是否有女朋友,一点关系都没有。

  说难听点,男生可以看着AV把自己代入男优的形象里,可以看着鹿鼎记幻想自己也许是韦小宝再世,那女生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男性和男性之间的感情里?

  ————之后的update————

  昨天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在微博上已经放了链接,CP是最近一年来一直晃悠的一个RPS圈子里的一对,我之前写过一两篇短的,这两天也开始写长篇了。我在这里分析的问题,很多也是从我这个创作者和我的读者所给的反馈这些角度来看的。为什么我要去写,为什么我的读者要去读,为什么她们会有这样的评论,我想回答的是这些问题。

  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有必要界定一下。对我来说,“腐”与“不腐”是一个个人断定的事情,只要行为的发出者认为她可以被界定为腐女,那么她就是;题主说自己问同学是不是,判断也出自于此,一个人说“我是腐女”,那么她就应该是。给腐女设门槛和守则,和给网民设智商准入制度的行为,都是美好而不实际的。所以那些听说一两个名词就整天把“天下大同”、“捡肥皂”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上的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我要探讨的对象。

  不过我现在先不打算说这个,先按照既定的计划,把所谓“原生腐女”的产生原因说完。

  我不知道有多少女生是在对“女生之间的感情”感到失望和沮丧的时候开始从耽美里获得慰藉的;至少我是这样的。我和同好们交流一些有关RPS对象的信息时,也会深刻地感觉到男性和女性的同性间的相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在那个RPS圈子里,之前两个月曾经发生了一件地震般的事情,导致这个圈子的本体(也就是被我们用作同人范本的人)差点分崩离析,当然幸好没事。我曾经多次和朋友们说,如果那些人都是妹子的话,那么这群人估计早就散伙了,他们能坚持到今天,我觉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是汉子。

  女生之间,特别是典型的“小女生”之间,和男生之间的交流、关系构建模式完全不同;这年头女生之间因为小事反目成仇的例子太多,搞得连“闺蜜”这个词都有点带上阴影了,但是男生之间的互动就相对来说更利索、更直接、更有义气风范。这里自然有性别刻板印象的体现,但是对于女生来说,很多时候对这些事情是有切身体会的:女生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时比男生更为复杂,且较量手段更不“光明磊落”,如果有机会在一个男女比例超过1:4的环境里生活一段时间,我估计大家都会有体会。

  我是和我的一些高中同学一起开始接触耽美的;那个时候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男女比例大概是1:4.5的环境里,受够了女生之间的闲言碎语勾心斗角,关于这方面的事情我在别的地方说得太多了,这里就不提供冗余信息了。在厌烦了和女生的接触之后,我们一群人都不约而同地有了一个想法:女生的生活是这样的,那么男生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高中时代的男生,多少还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大家一起踢球,课堂小测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整天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就算是“锯人”,也依然都是好朋友,所谓“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你断我手足,我抢你衣服”。这种随性的生活态度是在女生环境中遇到困境的我们所羡慕而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也就开始在幻想,如果碰到一件事情,男生会怎么做。(当然这直接导致我后来五六年的性别错乱问题,不值得提倡。)

  从单纯的生活小事开始意图了解男生之间的生活,最后肯定要发展到更高层次的情感层面;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说“性”处于人类需求比较底层的位置,但是对于青春期及前青年期(青春期后-30岁)之前的中国女性来说依然还是奢侈品,所以在这里,我把性和情感并列了。男生们关系那么近,他们真的就只是好哥们儿么?他们彼此之间会不会产生情感依赖,而之后又会不会发展成爱情?毕竟对于大家来说,异性恋的萌芽的确是这么产生的,多说一句话都是有意思,那么由此类推到同性身上,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在当时一直摸索的问题。

  刚好,就男生的表现来说,friendship和bromance之间的分界线实在是太微妙了——高中的时候,文科班里男生虽少,可一个个都特别爱耍流氓,我们班有两位,下课的时候瘦的那个一定要坐在胖的那个大腿上,还曾经一起吃过一根香蕉,引得全班一片尖叫。如果换成男生和女生,这样的情况不被年级组叫去谈话才怪。那他们这样又该算什么呢?如果说还算友情的话是不是就略……那个啥……对吧……顺着刚才的思路,很容易就能联想到同性感情这个问题上;一旦想到的话,就可以说是有初步的“腐意识”了。

  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坑也是个RPS,是有关于赛车的,在这个男性非常集中的环境里,队友们之间的合作、对手之间互相较量又善意调侃,真的不会让他们产生“我离不开对方,我要和对方一直在一起”的幻觉么?我当时就是抱着这样一种想法开始接触整个耽美圈子的。而现在,在我当前的这个圈子里,我也是时时刻刻会把我的想法投射在文章里的,当然因为这个CP其中的一方和我的生活背景非常相似,我很方便地就能揣测他的想法,也很容易把我的一些判断借他说出来。举个栗子:“总之,我有很多打发时间的方式,对我来说b站更像是一个普通的看视频的地方。我平时看动画连弹幕都很少发,偶尔在游戏区看炒饭谷歌他们的视频,也都会把弹幕关掉。弹幕里交流的绝大多数是无关信息,个人感受,而绝大多数人怎么想的,我是真的不关心,与其和他们争辩,我还不如自己造轮子。”……“你不是那种当着人一面背着人又另一面的人,你是一个值得依靠的人。我有自己的判断力,我不会回头抱怨当时瞎了眼睛的。”

  (大家应该猜到我写的是谁了)(被拖走)

  至于为什么现在会出现大批量的“腐化”的现象,我个人认为真的不仅只是女性对于男性的兴趣,媒体在其间功不可没,不管是自媒体,还是网络论坛,乃至正式的公众媒体——而到了这一步,自称为“腐女”但其实并不那么腐的人,也就慢慢出现了。

  所有的文化现象都是从小范围扩散开来的。题主所问“越来越多的女生”不过是冰山终于露出了一头,在此前的十年乃至二十年里,基础已经在水面下存在了很久了。当我前文所述的那种腐女积攒到一定程度,已经大到可以对大众审美产生一定影响的时候,正规的创作者就会为了考虑到这些人的审美而开始在作品里添加或者暗示一些因素来吸引这些观众,或者允许这些观众以自己的兴趣来解读作品而不加阻拦。要说例子的话,我有两个:Steven Moffat和岛田庄司。

  而当耽美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就意味着它可以被大众消费、跟随和扭曲了。匿名用户的回答(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生沉浸于耽美?

  )里反驳了一个观点:腐行为不是跟风。我在此抱持怀疑——发展到今天,当这个概念已经在公众视野里待了很久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表现得沉迷于耽美,其中没有跟风是不可能的;除了原生腐女以外,我们必须要正视次生腐女的存在。当然匿名用户对腐女的界定就已经筛掉了这些人了所以我觉得没什么争论的必要……

  在很早以前,曾经有一句口号,貌似是“同人女理应比其他人更有文化”(原句不太记得了);事实上,在我刚刚接触耽美的时间,同人女依然是网络上比较prestigious的一群人——这并不是说她们被主流接受而拥有威望,而是说她们的受教育水平、审美观念、平权意识等在当时的网民圈子里是很高的,从而也多少有点“自恃清高”的意味;这样的观念在现在依然有残余,“看小言的就是不如看耽美的,看少女漫的就是不如看基漫的”,依然是某些自恃甚高的女生用来衡量自己和他人的标准。当这群人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以异性恋为主的社会当然会对她们所喜欢的东西抱有抵触态度,但又被那些和“腐女”标签并生的特征——高等教育、高层次审美和品位等——所吸引,就不乏有一些人开始跟风,在认为“腐女觉得好的,那就一定是好的”的同时,又没有真正对这个领域投入精力,而是叶公好龙地说两句。这群人我称之为“次生腐女”,她们并非出自对男性的好奇才加入这个群体,而是对“腐女”感到好奇所以才要挤进去;她们一般被批判为“伪腐”、“小白”、“luli”(我都不知道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但是回到我刚才的界定,“腐”是一个个人断定的事情,所以她们理应被划为腐女。题主所说的“感觉一夜之间全民皆腐”,就是因为有原生和次生两个群体的存在和叠加;在腐女群里,有人是像我之前所说的那样,希望通过耽美把情感和欲望投射到男性身上的,也有人就是纯属跟风看热闹,试图凑上那个高端洋气上档次的标签的。

  我不知道题主的同学究竟是哪种,是原生还是次生类;可能有人会认为“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了啦”,乃至试图否认她们的存在,不过我个人见过这样的情况:一个试图和我套近乎的妹子和我说她是个腐女,但是聊下去之后就发现这妹子除了菊花以外一无所知了(那时候“捡肥皂”还没流行起来)……

  单纯地对耽美感兴趣,其实归根到底也是女性对男性的一种兴趣和向往。这种向往不单纯是肉体方面的,也不单纯是精神方面的,而是二者皆有的。而耽美发展到了今天,在这个社会群体里,成员也不再只是那群单纯对男性感兴趣的人,也逐渐混合进了一些对耽美这个标签感到向往、追随的人。

  这样的混合体,加上青春期女性对男性了解的缺失,也引起了不少误解,乃至闹出了许多笑话。自然会有“一切都看脸”的人,也有“你的处男膜被我捅破了”这样的人,甚至也有“以后要把孩子培养成同性恋”、“男人之间的爱才是爱,异性恋都是生育狂热”的人。否认这些人的存在,对于客观分析这个社会现象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

  面对“猪队友”的存在,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说“这些人不配叫腐女”,而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出现”。

  就此补充完毕。开放一切评论。

  p.s.看了一下自己接下来的草稿,我觉得我还真是会把同人文写成“严肃探讨人生”的那种人。就像我会把这样一个回答写成一个社会现象分析一样。

  其实想提出一点,那就是可能有些腐女 包括我 都是隐性的跨性恋者 我从小就希望自己是男性 并渴望体验男性的生理和心理经历 但在性向上 我又是喜欢男性的

  故在看耽美bl文章的时候 比较喜欢看所谓 强强类文章 并喜欢代入其中一人 渴望以男性身份与男性心理或者肉体相爱

  当然 大部分腐女可能并不是这种想法 我只是提出一点点小观点

  作为一个资深的腐女,仅代表自己回答一下。

  我觉得女性,多半会喜欢看类言情的小说(不排除女性喜欢看武侠,科幻,侦探,恐怖,玄幻,但她们会大多喜欢言情),以前有牡丹亭,后来有红楼梦,近年三个大批次的言情教母分别是——琼瑶、亦舒以及席娟。不好意思,当年上学的时候,也偷偷摸摸看了很多,被老师抓住当然更多.。。。。。。跑题ING

  但言情小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看不下去——当代言情背景,男未婚,女未嫁,除了爱得不够,还有什么能真正阻止他们在一起?!古代言情背景,礼教大防,奔着为妾,没结婚谈毛恋爱;结了婚就是斗姨太太。。。。。心塞啊

  言情,说白了,不就是有点暧昧,有点纠结,有点浪漫的小白文。言情的冲突写出来,如果写不好,特别容易让人觉得这个主角的性格太幼稚了,但如果是角色性格方面的欠缺和幼稚,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纠结的,愉快的在一起就好了么……

  看傻白甜的言情,作为读者真的会心塞啊——猪脑子啊,这傻X的女主怎么还不去死啊。。。。太玛丽苏了,男主眼瞎才会喜欢这么作的女人好吗?。。。。。。。为毛女主什么都好,却非要跟如此奇葩的男人苦苦纠缠?作者你几个意思,放学别走我们聊聊人生。。。。

  于是为了写得好看,越来越多的言情,写的根本不是爱情故事了,而是复杂的设定,变成了不好看也不精致的社会伦理世情小说……

  言情没法看,狗血的都是一群奇葩。。。。不狗血的又太傻白甜。不是说言情都不好看,只不过年纪越大越挑剔,所以才没得看。但又喜欢看爱情方面的故事怎么办????

  当当当,耽美出现了!!!!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耽美不同,它的争议和设定,本身就冲突比较大,情节的矛盾说白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社会不认同男同,这个是主旋律,最大的矛盾完美的出现了。

  耽美的纠结和苦逼,可以是两个性格都很好,很成熟,甚至很健全的人格,但是由于合理的社会歧视而造成冲突、压抑和情绪,太正常了。于是我们的主角都是正常人,可以愉快的在一起反对社会舆论这个大BOSS,真心真意在恋爱,这个比较有代入感了。。。。。

  耽美是言情的升级版,如是而已~~~~~【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我一直喜欢看一类故事,这种故事类型可以套进无数故事里,那就是:

  阻力多大,在一起有多纠结,决定了这个爱情故事有多好看。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罗马假日里的欧洲公主与美国记者,到呼啸山庄里被收养的希斯克利夫和大小姐,到沈浪与王怜花,额错,到在那遥远的断背山,均是如此。

  经典的悲剧故事一定离不开相差巨大的背景和身世、阻绝两人的巨大阻力、纠结复杂的心情、以及其中凸现出来的无比深邃复杂的感情。

  如果我们把情感比喻成河流,傻白甜、玛丽苏、杰克苏们算一挂,平凡的世界算一挂,而我以上所举例子作为强情节强冲突注定悲剧一挂。

  第一类是漂浮在河面上的幻想,为河流增添色彩;

  第二类是我们的生活,像一条宽阔的大河平淡舒缓,静静流淌,平常连个水花也难溅起;

  第三类原本可能只是一条小溪,但硬生生被险滩、乱石冲撞出巨大的水花、深纵的河沟,可能这条小溪不够宽广,也可能很快就断了,又被后来的流水掩盖过去,但当初那些激流冲撞过处的刀痕斧印、那惊天波澜带来的巨大震撼,仍然深深镌刻在心上。

  力是很公平的。用岁月堆积起来的是厚度,用力量冲撞出来的,是深度。

  不知别人从耽美里获得什么,我自己是很明确的,喜欢的就是这种在极端情况下显山露水的深刻感情。BG里面当然也有,但少。耽美天然具备这种强冲突力,不需要构设任何,仅性别就能造成复杂、矛盾、纠结种种。

  任何复杂感情的背后,都有不可阻挡的澎湃情感在驱动,这是我喜欢耽美的根本。我喜欢一切单纯到只有喜欢的感情,超越性别(耽美/百合),超越年纪(密会),超越种族(雷斯林和噗噗)。

  顺便说一下,沈浪与王怜花那本叫《桃花》。

  我的逻辑如下:

  对于年轻女性来说,

  1. 男性是“不太会谈恋爱”的一个群体=>看男性谈恋爱有新鲜感满足感

  2. 男性面对年轻漂亮的女性太容易“不会谈恋爱也恋爱了”=>这是荷尔蒙和社会作祟,而不是自我审慎的过程,很难欣赏。而看男性和同性谈恋爱才有“真的在谈恋爱”的感觉。

  女生看到一个男人认认真真谈恋爱是很激动的,因为身边太少这样的人。

  一个男人认认真真谈恋爱,本身就是很神奇的剧情,无异于看一个草根当皇帝,看一个老人乘气球冒险,看一个少女杀人无数,看一个智障指挥乐团……

  女性面对男性的恋爱能力总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许多男性明明自己很性感或者很有才华,却不懂捉摸恋人的心情,不知道怎么让恋人开心。有人会说,这是你们女生的单方面想法,风格不同而已,男的还觉得女的不会恋爱呢?不是的,光在投入程度上就有很大的差别,女生非常关注恋爱的内容和方式,特别是少女时常幻想恋爱的方方面面,喜欢把它当作生活中的主体。女性之间经常交流恋爱的经验,对于正确的恋爱方式、感人的恋爱细节有许多共识;而男性之间很少交流恋爱,对于恋爱只有”有“和”没有“的认识,对于”好的恋爱“只有几个笼统的印象。男性总是在一见钟情之后忽然进入状态,乱打瞎撞希望一锤子买卖赶紧解决(从无到有就行了)……而女性的恋爱是审慎的,在开始之前就会想到所有的可能,在开始之后却会慢慢观察和反思,把握节奏享受其中的奥妙。

  这样的差异造成在现实生活中,男生经常跟不上女生的节奏;掌握恋爱主动权的男性往往是靠“并非恋爱能力的因素”吸引女性,接着再由女方带领完成恋爱——

  尽管男性不擅长谈恋爱,但当恋爱对手是女性,他就开启了简单模式。

  首先,男性对年轻漂亮的女性天生容易起化学反应,容易荷尔蒙迸发进入状态(女人的状态比较持续而男人的状态比较激烈),因为女主的颜,一颦一笑就浑然忘我不管不顾,在爱情剧中,从未有交往经验的男人忽然也能做出人模人样甚至惊天动地的事来。

  其次,如上所述,女性本来就擅长带节奏。她们会提出或暗示恋爱中她们的需求,由男性来领悟然后完成。(男性会觉得女性的需求很难捉摸,殊不知提供捉摸的内容是恋爱中重要的一环;没有捉摸和狩猎的过程,恋爱故事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故事也是成立的,但“我只要满足女方就好了”像交任务升级打怪一样的恋爱方式,未免还是智障的恋爱。

  第三,有无数社会因素,促成男性和女性的结合。比如父母想要抱孙子的渴望……许多父母和长辈看到孩子谈了个对象,就想方设法地撮合。又比如社会对于高龄未婚者的歧视和压力……有的剧直接以恨嫁为基调,男男女女搞得像种猪母猪一样,看到异性就发情,搞得人格非常low。

  最后也是最重要:恋爱剧中的男性相对于女性有社会资源的优势:阶级,家庭,金钱,名望,职业技能,这些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同样吸引女性,可以弥补他恋爱技能的欠缺。举个例子,《交响情人梦》中的男主就是个不懂恋爱的普通人但是他的指挥技能永远傲视群雄,始终吸引女主。

  上面四种情况,都是靠女性的自觉和弱势,把恋爱简化为其他问题,让男性通关啊。。。

  有太多经典的恋爱故事是这个模式:两个人第一眼相见,男的荷尔蒙迸发马上进入状态,女的心里想要但是遮遮掩掩害怕男方的家庭会伤害自己……实际上经典恋爱剧的矛盾核心往往是阶级隔阂和家族争斗,男男女女的爱情自然而然就被逼出来了(???)远到罗密欧与朱丽叶,近到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都是这个道理。男女主靠自己的性别和身份在剧情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留给两个“特别的、有性格有人格的人”的互动情节简直少得可怜。

  所以,男女之间的恋爱故事往往是模仿社会现实,是阉割版、注水版的恋爱故事。

  于是,一旦接受了同性恋的设定,恋爱故事就很容易变得简单纯粹,美好感人。

  耽美故事的男男之间,没有那么容易荷尔蒙迸发的,也没有家族攀附等问题,主要是以双方性格碰撞为基础的,纯纯的恋爱。

  双方都知道对方是个,并非为了性和婚姻而生的,也不是为了从物质上照顾自己而准备的,一个有人格、有自己独立人生的人。他们会准备好自己的诚意,郑重地接近、慎重地考量对方。

  对于他们,恋爱不是一方对一方的恩惠,双方的各得其所,而首先是迷茫和伤害;最后通过一起的努力才能得到幸福。

  他们的恋爱不能让家长安心,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不能生育,甚至不能在朋友圈秀恩爱。

  排除了这些乱七八糟的噪音因素,终于可以好好看一个恋爱故事了。

  在这样的故事里,两个人在一起,全靠自己的恋爱能力,我们能看到比异性恋故事中更加浪漫、性感、体贴的男性角色。

  至于为什么腐的女生突然多了 因为社会主义发展了啊~~影视文学总体突然多了 腐的作品也突然多了

  --

  其实我同意楼上 “女性只想欣赏男性” 或者“看到女性在爱和性中的立场感到羞耻” “喜欢幻想自己是男性”之类的 多年来的经典答案

  我这个答案,主题是”看男性谈恋爱本身就很有意思,而男性和女性谈恋爱少点意思“,还没见过有人往这个方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