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经典诗句范例6篇

  端午节经典诗句范文1

  在端午节联欢会上的讲话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举行的仪式或庆典。全民认同并参与,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国节日,从元日到除夕,计十四个,其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端午、中秋、年(春节)三节。

  端午节起源,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疫辟邪。唐宋时称为“端午”(“五”“午”相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军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泪罗江以殉国难。版权所有

  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屈原和他的学生作品结集《楚辞》。《楚辞》与《诗经》并称中国古典诗歌璀灿星空中“双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离骚》诗句优美,想象丰富,开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先河。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端午节经典诗句范文2

  先看2009、2010年安徽高考诗词鉴赏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E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汩罗江。

  问1.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2.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岁 暮③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④,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③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④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3.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问4.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这两道大题、总共四小题的解答,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分别对诗歌主题意蕴的探究和艺术手法的分析。

  一、要充分挖掘诗词题目的内涵,并注意分析诗句与诗题的内在情感联系。

  “小重山”是词牌名,对于解读诗词内容无实际帮助,故可以忽略,“端午”即时诗题,是名词,我们就要从这个名词的特点和内涵这个两个角度着手打开思绪,亦即“端午”这个词能给我们带来哪些联想。首先,我们要想到端午和屈原有关,而屈原又是爱国诗人,以对美政理想的执着坚守而著称,联系我们必修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蜀相》、《马嵬》等以名词为题的诗词来进行类比,我们可以推测作者以此为题,可能有对伟大诗人屈子的怀吊,也可能是借古人的酒杯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但到底是借古抒怀?抑或是借古讽今?我们只能联系诗句去求证。

  二、要结合作者的生平,联系诗词的写作时代背景,注意分析诗句与作者、注释信息的内在联系。

  要解答问3,就必须分析诗句与作者杜甫这个我们必修课本中详细介绍过的信息和注释③、④中的信息提示的内在关系。根据注释信息我们可以推断: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此时,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寂寞壮心惊”肯定与作者对时局的担忧相关,与其想要报效祖国,却只能“客居阆州”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慨有关。而这都与我们必修课本中对其“忧国忧民”,而一生“壮志未酬”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形象定位相契合。

  三、要充分解读出每句诗词语句所承载的信息,注意分析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诗词的语句,如果粗而言之,要么是写景,是为景语;要么是状物,是为物语;要么是写人,包括古人(用典)和抒情主人公自己,是为人语;要么是叙述事件,交代背景,是为事语;以及直接表露出抒情主人公主观情感的词句,是为诗眼,也即为情语,要充分解读诗歌的情感意蕴,就必须分析他们与情语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1.景语与情语

  诗词中,所有的景语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具体而言,抒情主人公是采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来传情达意,细而分之,又可以分为三种:以乐景显乐情,诸如陶潜的《归园田居》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以哀景现哀情,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以乐景衬哀情《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等。

  2.物语与情语

  其实,物语是景语中的一类,之所以把它单独列出,是因为很多时候,诗人喜欢借物传情,以“拟人”或是“象征”的手法,赋予外物(尤其是飞鸟)以自己的主观情感,来外化自己的情感志向,典型的如杜甫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鲍照之“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等。当诗词中有些物象单独出现时,就要特别注意它可能就是诗人在移情于物,借物传情了。

  3.人语与情语

  人语有两种,一种是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的展示,也即对抒情主人公肖像、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直抒胸臆”,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情致。如《谒金门》中的那个“手捋红杏蕊”的女子,《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年华易老而又壮志难酬、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爱国诗人陆游自己等。另一种是借助我们熟知的历史中的人物来说事,叫“借他人的酒杯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其目的有的是为了借古抒怀,如杜甫之于王昭君(《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有的是便于借古讽今,如李商隐之于唐玄宗(《马嵬》),都属于典型的“用典”手法。当然诗词的作者借用古人,本身就有对古人的情感道德评价,字里行间有羡慕、崇敬或凭吊悼念之情,我们文题中问1的解答,就需要分析“谁复吊沅湘”、“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这些直接赞美屈原的言辞与“空惆怅”、“无人解”这些情语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其实在以屈子自比。既有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更是借此无人凭吊屈原,和《离骚》的“无人解”,来抒发作者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

  端午节经典诗句范文3

  关于端午节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

  本周六是我们流行了几千年的端午节了,说起端午它的历史可悠久流长了,它是纪念我国著名的诗人、爱国主义者屈原的节日。现在成为我们国家法定的节假日,这一天全国人民都放假,划龙舟,吃粽子,共同缅怀这位为国献躯的伟大爱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的楚国在列强环视的状况下,却不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错误,依旧墨守陈规,没有改革的锐志,在国力方面远远地被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面对连年的战争失败,割地求和,统治阶级采取的办法是偏安一隅,置国家存亡不顾,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在国内倡导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旧贵族遭到了诋毁攻击。

  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一片冰心,穿透了两千年的时空,依然光耀在中华大地。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知道自己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的学习的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这都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的祖辈怀持爱国的理念,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扫净了自鸦片战争之后弥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阴霾,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来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关于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旳各位老师、亲爱旳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XX年的xx月xx日,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ji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XX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关于端午节演讲稿

  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这次端午文化座谈会上,刚才,各位专家学者从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等不同角度做了精彩的发言,讲得非常好。在此,我代表本次座谈会的主办单位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节日祝贺!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我国也把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了。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推动中华文化历史不断发展壮大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源远流长,它作为我国人民对以爱国诗人屈原等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先驱表达缅怀之情、崇敬之意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特点,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人们抒发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节日。我们这次座谈会就是贯彻中央精神的具体行动。借这个机会,我就弘扬端午文化,凝聚爱国精神,谈几点我自己的感受:

  一、要突出爱国主义这一主题

  端午节自春秋战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究其由来,说法不一,但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为最广最深。 也正是因为利用端午节的各种祭奠活动纪念屈原,表达人们对屈原同情和崇敬之情,才赋予了端午节浓浓的爱国情愫和民族情结。可以这么说,屈原精神是端午节的节魂。因此,我们要引导人们过好端午节,首先就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当前,就要进一步弘扬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抗震救灾精神,一手抓好抗震救灾,一手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上来,坚持做到抗震救灾、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为建设以实力、活力、压滤机滤布 竞争力为标志的沿海经济社会强省做出各自的贡献。

  二、要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经过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我国形成了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要深入挖掘端午节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即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当前,组织端午节文化活动,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是以端午民俗传统为主题,开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比如书法、绘画、摄影、征诗、评诗以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等。特别要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爱国诗歌朗诵吟唱、爱国诗歌散文征集等活动,引导人们感受传统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是以普及民俗知识为重点,滤布 开展民俗知识讲座与展示活动。如端午民俗文化系列讲座、包粽子比赛等等。

  3.是以弘扬端午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跑旱船、武术表演,结合奥运会火炬在我省传递,积极引导城乡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形成健身热潮。

  4.是以除旧布新为重点,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如查字典乡群众正确认识端午插艾、佩戴香囊、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的科学内涵,结合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通过大力整治庭院居室、公共场所、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积极引导城乡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态文明意识。

  三、要努力营造节日氛围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群众并不陌生,但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了解端午节,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宣传引导工作,所以希望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安排对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专题介绍,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访谈、公益广告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介绍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人文典故、传统习俗,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要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深入宣传和报道各地组织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的情况,通过创作、宣传体现端午节思想文化内涵、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精品,制作播出反映传统节日的影视作品,组织文艺团体深入基层开展文艺演出,开展各具特色的节庆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端午节、认同端午节、喜欢端午节、过好端午节,使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

  谢谢大家!

  关于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终人散空愁暮, 招屈亭前水车注。”

  刘禹锡这首《竞渡曲》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

  传统节日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春节、端午、中秋节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彰显着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分布如此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节日民俗的存在。这些节日已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节日,体现着共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更应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节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在漫漫的消失或降低,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学习,也要关注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

  现在,许多旅居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历经几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国外生活,但是依然保持着我们的传统,他们虽然身在国外,依旧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我们的民族节日.然而,现在我们国内的学生却喜欢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巧克力;看的是日本的动画片及韩国电视剧,过的是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我们的民族节日却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

  xx年,韩国将端午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xx年,端午节被正式认定为韩国的非物质遗产。用骇人听闻来形容这个消息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至少它发人深思。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却成了别国的珍宝,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内心又会作何感想

  同学们,我们肩负着老师和家长的殷切期望,面对如此的现状,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复兴中华文化,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的事实,但我们可以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来勉励自己。当父亲或母亲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时,你能否为他递上一杯热茶当你的朋友陷入困境的时候,你能否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当你对别人许下承诺时,你能否言出必行、信守承诺当你自己在考试中失利时,你能否不灰心不放弃,而是寻找原因,总结教训我们在做好这些平凡的小事的时候,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传承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如果人人都做好这些平凡的小事,那将会是一件不平凡的大事。

  悠悠50xx年的灿烂文明,就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我们不能让它断流;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应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挽救中华文化。

  关于端午节演讲稿

  社区的广大群众:

  你们好!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端午节经典诗句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1.从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入手

  古典诗歌按照所描写内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边塞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等。诗歌描写的内容不同,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也不同。比如,边塞诗大多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部分边塞诗表现的是诗人对连年征战的厌恶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咏物诗大多表现的是对所咏事物的喜爱,借以表现自己高洁的志向和节操;咏史怀古诗大多表现壮志难酬和昔盛今衰的感伤;山水田园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寄情于景观中,或畅想于山水外,或蕴理于风物内,或寄兴于田亩间。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009年全国卷3)

  解题思路:这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词。词的上片重点描写作者生活在乡村的生活环境,词的下片通过对比手法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表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2.从诗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入手

  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关键词主要指能直接传达出作者情感的词语,比如“愁”“悲”“怨”“泪”“喜”等词。我们在鉴赏诗歌情感时若能抓住这些词就能轻松地判断出作者的情感。

  小重山 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09年安徽卷)

  解题思路:这首词中能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是这些词:“空惆怅”“总堪伤”

  “无人解”等。“空惆怅”中“惆怅”本身就是一种情绪,要探求这种情绪蕴含的思想感情,我们首先有必要弄清是什么触发词人“惆怅”,联系上阕内容可知词人“惆怅”源自词人在端午节见到世人只忙于庆端午,而无人吊屈原,这可以看作是外在原因。接着我们更要追究词人的行为透出何种深厚思想情感。“谁复吊沅湘”的发问隐含了词人的主张――我们应该吊祭屈原,显示出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相对于“空惆怅”要略难一些,它包含了两层意思:①无人解作者;②无人解屈原。顺看这两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两点感受,前者可归结到词人孤寂落寞,后者可归结到只有词人理解景仰屈原的忠义之气。

  参考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后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3.从诗歌所选取的典型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特定意境入手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韵味的诗意空间。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掌握一些具有常见意义的意象: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2009年山东卷)

  解题思路:本诗中重要的意象是“悠悠”和“红袖凭江楼”。“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其实这个词能够传达出作者无尽的愁绪,这种愁绪犹如江水一样,悠悠无尽头。再加上风正紧的初秋肃杀之气,作者内心的哀愁更加浓重,正当作者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看到这么一幅风景图,作者的思家之情开始变得更加浓重,于是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所以如果考生能够抓住诗歌当中重要的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特定意境,就一定能揣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或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郁;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比,越发衬托出旅思的悲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端午节经典诗句范文5

  龙舟起源于东南沿海的古越人。古越人善于驾驶独木舟,他们信奉蛟龙为图腾,“是以剪髪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1 ]1976 年浙江鄞县石秃山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靑铜钺,上面刻有龙舟競渡的图案,终于有了实物佐证。此外,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的一面残铜鼓上,有舟船競渡的图纹,图中的船体狭长平浅,首尾微翘,桨手们作奋力划桨姿态,船上的指挥面对桨手作有节奏的鼓动和指挥。桨手们的头上都有雉尾装饰,且向后飞扬,反衬出船体飞速前进。[附图1,上]广西贵罗古墓出土的铜鼓上层,有完整的龙舟競渡图像[附图1,下]。它们的时代约相当于战国至东汉(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 [2]。

  我们现在不知道古越龙舟的结构怎样,从铜銊、铜鼓上的图样看,当然比后世简单些,但古朴的艺术性非常突出。有史以后有关龙舟的结构、取材、大小、长短、形制,龙舟的人数、桨手的培训、挑选等,文献上少见全面的记载,直至明朝的《武陵競渡考略·競渡考》中才有详尽的记载。[3]《競渡考》虽然有龙舟的大小尺寸,却没有形象的图画。但可以与现存最早的宋代龙舟图联系起来理解。宋代龙舟种类之多样化,出乎今人的想象。其大型的龙舟有多层的楼台亭阁,豪华非常,当是天子所乘的龙舟。其余龙舟也有大小不同,或八桨,或十桨,都是可以競渡比赛的。[4][附图 2]

  龙舟发展到后来,內容趋向复杂。如龙舟競渡的时间定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前后举行,龙舟节和端午节重合,家家都要裹粽子、吃粽子,龙舟上也必备带粽子。并且有关龙舟的传说积累很多,最流行的是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因为据说屈原是五月五日自沉于汩罗江的,粽子是给屈原吃的,一说是给蛟龙吃的,以求保全屈原的屍体…等等。但在南朝·梁(公元502~557)的《荆楚岁时记》中,对五月五競渡的起源,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按五月五日競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荊楚方言,称大船为舸)取其轻利,谓之飞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提龙舟,称之为飞凫。二是作者摘引邯郸淳(人名。邯郸,复姓)《曹娥碑》的原文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其三又引《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5 ] 笔者按,《曹娥碑》全文已佚,这里的摘引,易致误会。因曹娥是东汉(浙江)上虞人,传说她的父亲是五月五日投江死,曹娥沿江哭父,后跳入江中抱父屍而出,是个孝女故事。伍子胥是春秋吴国故事,似乎张冠李戴。也有可能《曹娥碑》文字中提到伍子胥的故事,才不矛盾。但不论曹娥或子胥,都非屈原。《荆楚岁时记》作者宗懔是楚人,他也听说过龙舟起源于越王勾践,只是详情不知。这都说明南朝时,五月五的競渡还存在不同传说。唐朝的诗歌中有以龙舟競渡为纪念屈原的,也有不是指屈原的(详后),到了明朝《競渡考》中,开头就说:“競渡事本招屈,实始沅湘之间。…故划船之盛,甲海內。盖犹有周楚之遗焉。宜诸路倣傚之者,不能及也。”不过《競渡考》是专讲武陵(今湖南常德地区)的競渡情况的,当然以沅湘为起源地。

  屈原是公元前299 年自沉于汩罗江的,当年,楚怀王为秦所执,过两年客死于秦。在屈原自溺之前两百余年的吴越两国,已有龙舟競渡活动。查屈原《楚辞》中提到的船名,计有“舟”字:“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6];有“舲船”、“吴榜”:“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7]舲船即通常帶窗的小船。榜是船桨,也可指船。有“桂舟”:“美要目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8]桂舟指用桂树木制造的舟。所称的舲船、桂舟,吴榜都是其他处也见使用的词,与龙舟无关。所以司马迁详细叙述屈原如何遭遇楚怀王和襄王的迫害,最终被谪于南方,作“怀沙赋”之后,“怀石自沉汩罗以死。”紧接着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司马迁批评他们“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最后又说;“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9] 如果屈原自沉汩罗以后,当时楚国的百姓们即以划龙舟、投角黍纪念屈原,如此重大之事,司马迁决不会弃而勿写,却连百余年后贾生投书吊念也予以记载。

  上述考古出土的吴越青銅钺上龙舟競渡的图案,那时还没有统一的汉字,古越文已消失,不可能找到史籍上的记载。先秦文献里还没有龙舟这个词,《史记》里也没有。笔者查阅最早提到龙舟的是西汉《淮南子·本经训》,《本经训》的主导思想是主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反对木、水、土、金、火五种物质财富的“遁”(遁,指奢侈浪费),其中的“水遁”是指农业丰收以后“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此遁于水也。”汉时的龙舟鷁首,在水上游乐时,还有音乐伴湊,相当繁华热闹,不属于競渡的龙舟,刘安认为是一种不应有的奢侈之风。[10 ]但有人引《穆天子传》的记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因而说:“龙船在西周穆王时就已出現了。”[11 ]这是不足为信的。因为《穆天子传》相传是记述周穆王出游四方的事,内容荒诞,带神话性质。如说穆王一次行猎,得“麋麕豕鹿四百有二十,得二虎九狼”之类。这书相传是晋时人盜魏襄王墓出土的遗物,从晋时算起,距离周穆王也已有两千五百来年,郭璞为之作注说“舟皆以龙鸟为形制,今吴之靑雀舫,此其遗象也。”[12 ]郭璞这是以晋时吴地的靑雀舫形制,推论解释两千多年前的“龙舟”,是没有说服力的。

  与龙舟密切相关的是角黍和端午的问题。

  角黍的最早记载在晋·周处的《风土记》,此书已佚,《齐民要术》引《风土记》

  注云:“俗以先二节(指端午节夏至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糉(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尙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齐民要术》又引《食经》及《食次》的内容,角黍也可用糯米做。[13 ]说明古代的粽子可兼用糯黍和糯米制作,其起源当甚早,但那时还没有和龙舟发生关系,这里不作讨论。

  《风土记》所记的做角黍和端午节吃粽的风俗,起因于秦汉时期,那时中原人民迷信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后汉书·礼仪志》里讲一年四季里应该注意的礼仪,其中仲夏之月云:“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14]。到南朝时这个风俗更为完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繫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名拟甚多。”[15 ]。有的地方在这天用菖蒲叶做成宝剑狀,挂在大门上,认为可以驱赶疫鬼消灾,还有打扫房间,饮雄黄酒(有杀菌消毒作用)等。这些活动,全国都有,只是内容大同小异,流传至今。如所众知,端午以后,天气转热,流行性传染病开始流行,饮食不小心,就容易得病,端午节民间的这些活动,可以视为古人的卫生防疫活动。

  把端午节吃粽子、挂五色线禳灾等和龙舟连在一起,组成为共同风俗的,当在晋以后,其中起有关键性影响的当是纪念屈原投江之事。 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五百年后的南朝·梁·吴圴在《续齐谐记·五花丝粽》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皆汩罗遗风也。”为什么用五色丝纒粽,吴均有个故事交代,说是汉时长沙有个姓曲的人,路上遇到一个自称三闾大夫的人,对他说,谢谢你们年年祭祀我,只是祭品常被蛟龙吃掉了,以后请你们“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緾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楝叶五花丝遗风也。”[16]这个故事托古到汉时,人们无从对质,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里仍没有牵涉到龙舟競渡,只提到蛟龙偷吃角黍的事。这与沿海一带崇拜蛟龙为图腾,粽子专门为祭蛟龙而制作的,完全不同,也可以反证龙舟最初不是起源于华中地区。

  现在所知,歌咏龙舟競渡早而多的当推唐诗。笔者从《全唐诗》查得咏競渡的诗有九首(可能有遗漏),其中卢肇“競渡诗”别无新意,元稹“競舟”诗则是批评岳阳赛舟的时间太长,农民负担太重,与本文无关。其余七首多少都有启发,尤以张建封的“競渡歌”最为生动,令人如身临其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即桨)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船桨)。……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互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競脫文身请书上……”[17]这首长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末句“競脫文身请书上”中的“上”,是为了同前两句末的“赏”及“往”押韵,其叙述的词序应为:“上书競请脱文身”,说明参加競渡的桨手们要文身代表蛟龙,競渡毕,经过上书的手续,解除文身。显然这还保留着古越人纹身的风俗。二是全诗详写龙舟競渡的景象,没有提及纪念屈原,却清楚交代文身手续。张建封官御史大夫,曾任徐(州)、泗(州)、亳(州)节度,属今苏北皖北地区,故所写的“競渡歌”,反映的是东南吴越古风。而储光羲“观競渡”[18]、白居易“競渡”[19]、刘禹锡“競渡曲”[20]及李群玉“競渡”[21]等诗中,都提到屈原。 储诗云:“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末句并与丰收联系:“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大有年即丰收年)白诗云;“競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别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较灵均死几多。”刘诗云;“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传浮彩舟;灵圴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檝从此起。……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招屈亭是沅江边纪念屈原的亭子,至少立于唐以前)。张 说《岳州观競渡》中有句云;“土尙三闾俗,江传二女游。”[22]“三闾”是“三闾大夫”,即屈原的官职。“二女游”是指周昭王时东瓯献二女,善歌笑,后二女和王同乘舟,夹拥王身,同溺于水的故事,与龙舟无关,这里从略[23]。这诗说明唐时已把競渡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但有地区性,即地点在湖南岳州一带。同时“二女游”的传说还在流行中。

  到宋朝的黄公绍,有《端午競渡櫂歌(櫂即棹,船桨)》十首,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競渡的,其第四首云:“贺灵鼍,贺灵鼍,几多翠舞和珠歌;看到日斜犹未足,湧金门外湧金波。”灵鼍即鼍龙,鼍是鳄鱼,即龙的原型之一。这是典型的古越人贺灵鼍遺风,没有牵涉到纪念屈原[24]。

  明·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把屈原和龙舟的故事更进一步完整化、通俗化,书里详述屈原受廹害的种种情况,最后屈原“叹曰:楚事至此,吾不忍见宗室之絶灭。忽一日,晨起,抱石自投汩罗江而死,其日为五月五日,里人闻原自溺,争棹小舟出江拯救,已无及矣。里人乃为角黍,投于江中以祭之。系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攫食也。……龙舟競渡之戏,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又说:“ 宋元丰中,封原为清烈公,…后复加封原为忠烈王。 髯翁有过忠烈王诗云:‘峨峨庙貌立江旁,香火争趋忠烈王。侫骨不知何处杇,龙舟处处吊沧浪。’” [25] 冯梦龙把龙舟起源归在楚国,然后东传到吴国。冯梦龙不知道这类传说各地都有各自的说法,其特点是结合地区历史风情。如浙江绍兴地区传说古越国勾践曽于五月五日在这一带操练水军,龙舟競渡是仿照水师操作。江苏苏州(古吴国)地区的传说则是龙舟競渡起因于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害,投屍钱塘江,所以后来钱塘江江涛汹涌澎湃,还有子胥的女儿驾舟追潮故事…等。

  当然,龙舟競渡并不局限于汉族,壮、苗、侗、布衣、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类似龙舟活动。如大部分壮族地区都过端午节,人们用糯米包成卷狀,中夹猪肉,煮熟后作为节日的食品,一部分投入江里祭奠屈原。有些地方这一天整天只吃凉粽,表示对屈原清孝,当月不剃头,表示对屈原崇敬。端午的中午,把雄黄酒喷洒到房屋四周,以避邪疫。全家老少都喝一两口雄黄酒,有钱人家还用雄黄酒洗身,表示消灾。在门口插艾草、枫叶或茅草等,屋里熬醋液,烧柚子皮等,认为它们散发出来的气味,可以驱邪。靠近河边的壮族,举行龙舟活动,龙舟用长竹扎缚而成,约七八个人一组,競赛的情况和汉族地区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宁明县当地传说,古时候的蛟龙叫“图额”,是壮族的雌性水神,宁明县五月五纪念的不是屈原,而是白母娘。当天先在室內祭祀祖先,然后换衣,化妆,打扮一番,去看龙舟競赛。在競赛时,还要放鞭炮和地炮,炮声和呐喊声此起彼应,十分热闹。与他们祖传的《端阳节歌》所唱的一致:“划船恭敬白母娘,鞭炮地炮响连天。”壮族地区龙舟的演变,更为明显地说明端午纪念屈原是后来受到汉族的影响,他们最初祭祀的白母娘(蛟龙图腾)才是与古百越族同源。[26] 端午节也是湘西和贵州部分地区苗族的节日。有关裹粽子、挂艾叶、饮雄黄酒、祭祀祖先等,都大同小异,有的还要祭五谷神。贵州东北部间于四川湖南之间的松桃县,地处酉水上游,端午节有划龙舟的习惯,但西北部的苗族是以跳芦笙为主[27]。纳西族的端午节,一切和其他地区相同,上引《后汉书·礼仪志》所提到的“续命缕”,纳西族称“续命线”,长辈们要在十五岁以下的男女小孩手腕上,绕上五种颜色棉线,说十五岁是人的生命一道“坎”,缠上续命线,可以度过这一道“坎”。这是对 《礼仪志》的一个注释[28]。拉祜族的端午节则类似汉族的植树节,这天各家各户都在村旁和房屋前后种植树木、竹子等,同时禁止在这一天砍伐树木[29]。凡此可以说明端午节的习俗,因地而异,不一定都划龙舟。

  综以上所述可知,尽管龙舟、端午和粽子的起源都很早,屈原自溺也很早,但它们彼此联系在一起,是逐渐形成的。历史人物凡是生前受到人民拥护的,死后必受到纪念追悼,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类似屈原的在先秦还有晋国的介子推,吴国的伍子胥,汉代的曹娥等。何以随着时间的推延,独有屈原取得突出的地位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本文作这种分析,不是肢解这个古老的传统风俗,恰恰相反,笔者的意图是想从这一现象入手,探讨中华民俗的道德伦理精华是怎样发展演化的?它们对于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和修养起着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其实现代社会也类似),需要解决的有四大问题。一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个体生存的保障;二是“人丁兴旺,子孙繁衍”这是家族、种族绵延的保障。三是“祈禳消灾,趋吉避凶”这是身体健康的保障。四是“孝悌忠信,仁义道德”这是社会稳定、精神健康的保障。几千年以来,农业社会人们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是所谓“天人合一”,或天、地、人的“三才”思想。人与天上的诸神及祖先在精神上是沟通的。龙是司理雨水之神和司理生殖之神,绘画和雕塑之龙是静态的,动态龙的形象化就是龙舟和龙灯(笔者另有专文探讨舞龙灯是生殖崇拜的升华)。所以,获得龙的欢心可以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获得龙的欢心可以“人丁兴旺,子孙繁衍”。至于第三个问题,古代人不可能知道细菌、病毒等病原物,它们心目中人之所以得病,是由于某种致病的“凶神恶煞”作祟之故,一年之中,五月被视为恶月,是最易得病之月,于是有了一系列端午节禳灾驱病的措施。现在看来虽然无稽,却不能否认它具有警诫和预防作用。最后第四个问题是最为复杂的,除了儒家经典古籍的教导,在民间风俗上也自有其优良传统。把端午节、划龙舟同纪念屈原投江自溺联系在一起,就为第四个问题树立高尚的学习榜样,同时这四大问题也获得统一的解决。

  屈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善良诗人,更是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社会公正、平等的偶像。司马迁说他“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騒"”。称赞屈原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之自溺,绝非他个人的不平和忧愤,而是楚国的悲剧,也是后世国家政治腐败屡屡重演的悲剧。屈原是以自溺抗议政治腐败的“变白以为黒兮,倒上以为下”[30]的精神堕落。人民所以怀念追悼的正是这位“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民意代言人。年年端午划龙舟,也即是人们年年期盼政治清明、相信好人永生的愿望。

  参 考 文 献

  [1 ]汉·刘向《说苑》卷十二《奉使》,见《百子全书》第一册 浙江人民出版社 据扫叶山 房 1919年石印本影印 1984

  [2 ]庄礼伦,浅谈东南亚古代铜鼓装饰艺术,收入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编《铜鼓和青铜 文化的新探讨》第88~91 页 广西民族出版社 南宁 1993

  [3 ] 《武陵競渡考略》原作未见,此据《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第52 卷 《端午部》第 019 冊,45 页 上海 中华书局影印 1934

  [4]《古文明大图集》编辑委员会,《中华古文明大图集》第七部《世风》 第76章

  436节 競渡食粽度端午 第190~191页 人民日报出版社 北京 1996 韩国大 宇集團赠书

  [5] 据《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第52 卷 《端午部》第 019 冊,44 页 上海 中华书局影 1934

  [6]《楚辞·九章·哀郢》据 黄凤显 注释《楚辞》156 页 华夏出版社 北京 1998

  [7]]《楚辞·九章·涉江》据 黄凤显 注释《楚辞》151 页 华夏出版社 北京 1998

  [8]《楚辞·九歌·湘君》据 黄凤显 注释《楚辞》51 页 华夏出版社 北京 1998

  [9]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卷八十四)南宋黄善夫刻本 上海 上海涵芬楼影印 1937

  [10] 汉·刘安《淮南鸿烈解》卷八《本经训》 转引自《百子全书》第五册 浙江人民 出 版社 据扫叶山房1919 年石印本影印 杭州 1984

  [11]曹景文,深受人民喜爱的龙舟競赛,见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史百科》(上)《民俗

  卷》279 页,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2]《穆天子传》卷五,转引自《百子全书》第七册 浙江人民出版社据扫叶山房 1919 年石印本影印 杭州 1984

  [1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志》(梁·刘 昭注补)第五 《礼仪·中》据《四部丛刊》 初编 (史 部)上海涵芬楼据日本藏宋刊本影印 上海 1935

  [14]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粽饐法第八十三

  缪啟愉校释 516页 农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 1982

  [15] 南朝·梁·宗懔《荊楚岁时记》五月 转见吴玉贵、华飞主编《四厍全书精品文存》第27卷 团结出版社 北京 1997

  [16] 梁·吴圴《续齐谐记·五花丝粽》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第O一九册 44 页 中华书局影印 上海 1934

  [17]《全唐诗》(上)275·695 页(中)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扬州书局本影印。1986

  [18]《全唐诗》(上)139·324 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扬州书局本影印。1986

  [19]《全唐诗》(上)441·1099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扬州书局本影印。1986

  [20]《全唐诗》(上)356·887 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扬州书局本影印。1986

  [21]《全唐诗》(上)568·1451页(中)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扬州书局本影印。1986

  [22]《全唐诗》(上)88·229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扬州书局本影印。1986

  [23] 晋·王嘉《拾遗记》卷二 周昭王 转引自《百子全书》第五册 浙江人民出 版社 据扫叶山房1919 年石印本影印 杭州 1984

  [24]《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第52 卷 《端午部》第019 冊,51 页 中华书局影印 上海 1934

  [25] 明·冯梦龙、 蔡元放编《东周列国志》下册 第九十三回,886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1979

  [26] 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壮族端午节

  585~586 页 ,知识出版社,北京 1993

  [27] 同上,472 页

  [28] 同上,387 页

  端午节经典诗句范文6

  合:安平的相亲父老们,大家晚上好。

  女:今天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诗人节、浴兰节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恶月恶日避邪说等等。

  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过节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主要习俗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浴兰汤、配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饮雄黄酒、吃五毒饼、咸蛋等,当然最多最普及的是吃粽子了。

  女:好的,既然咱们说道粽子上了,那么我们就说说今晚的的主题:你参与,我赠“粽”,只要大家积极参与我们的活动,就有机会得到好吃的粽子和其他的精美赠品哦。

  男:下面正是开始我们第一轮的“你参与,我赠粽”活动:

  女:我们大家都知道粽子非常的好吃,有哪位观众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吃粽子吗?(参与者有精美的礼品赠送的)很好,为了纪念屈原,唐朝诗人文秀曾经写过一首《端午》 诗句

  男:这个我知道是这样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的直臣冤。

  女:没错,这首诗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男:那下面谁能把这个故事跟大家讲讲。(让台下观众参与说说,说过的有精美赠品)大家说的很对。

  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弟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男: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女: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了吧,行了我自己也在这里跟大家上了半天的课了,下面咱们来轻松一下,听一首壮志豪情的歌曲——《精忠报国》,下面有请我们的杜昊给大家演唱这首屠洪纲的精忠报国。

  男:很有气势对不对,的却,我们泱泱大国,就是要有这样的气势,我们台下的观众也应该拿出这种气势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在自己得到实惠的同时,也跟大家送来了欢乐。

  女:那好,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经典的老歌,齐秦的,“无情的雨,无情的你”。演唱者,安红翠。希望大家同样喜欢,我们把掌声送给安红翠有请。

  男:非常的好听,我看大家都陶醉了,我也陶醉了,的确非常的好听,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啊,我们只能听到这里了,接下来,就到了我们第二轮的“你参与,我赠粽”了。

  女:这一轮的互动呢也非常的简单,那就是有奖问答,题目呢非常简单,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正是开始了,规则很简单,由主持人发问,台下的观众积极参与抢答,先举手的观众拥有回答权。回答正确后,我们会有粽子相赠。

  男:第一个问题:我们诚信购物中心哪天为固定的商品处理日?(每周六)

  女:第二个问题:我们诚信购物中心一共有多少层卖场?(四层卖场)

  男:第三个问题:我们诚信购物中心里,男装在几楼?中老年在几楼?(男装在三楼,中老年在四楼)

  女:第四个问题:我们诚信购物中心二楼主要经营什么商品?回答出四种就算合格了。(主持人灵活掌握)

  男:接下来的问题会越来越难的,同样的,我们的赠品数量也会

  随着问题的难度而增加的哦,大家一定要加油了!!

  女:第五个问题:我们诚信购物中心的招工处在哪里?电话是多少?(招工处在办公区三楼的人力资源部,招工电话是:7968008)

  男:第六个问题:我们诚信购物中心与安平其他销售行业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也是我们的企业特色,让您买货退货都舒心)

  女:第七个问题:我们诚信购物中心最晚营业到几点?盘点日最晚营业到几点?(最晚营业到9:00,盘点日营业到8:00)

  男:第八个问题:我们诚信购物中心,是什么时间正是在安平营业的?答案20xx.10.29)。

  女:第九个问题:我们诚信购物中心一楼一共有多少个门口可以供大家出入?请说出具体的方位(东北门,西北门,西南门,西北门,东南门员工通道)

  男:第十个问题,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我们诚信的企业精神和宗旨分别是什么?(精神:诚以致远,信立天下。宗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构建诚信和谐商业空间。)

  以上的十个问题,主持人可以根据现场的互动情况来宣布正确的答案,尽量给出观众回答的时间。最后经过主持人互动实在是没有互动参加的人了,主持人在给予观众答案。

  女:经过这一轮的互动呢,我相信各位对我们诚信购物中心应该有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接下来,我们就听一首好听的《今生缘》演唱者张春雨、杜文斌。有请

  男:大家说好不好听?要不要再来一首?那好,我们有请杜文斌

  再来给我们唱一首《再说一次我爱你》。有请。

  女:唱的真是深情款款啊,我都感动了,诶,你说,要是当初唐伯虎点秋香的时候也能这么的跟秋香唱上两句,秋香不早就答应他了吗?

  男:不是吧,秋香不是嫁给唐伯虎了吗?

  女:没有,我看的那个版本的就是没有!

  男:你看的哪个版本的啊?

  女:就是这个版本呗!下面请大家欣赏小品《新唐伯虎点秋香》

  女:看看是不是,秋香没有嫁给唐伯虎。

  男:那还是因为那个什么…….你知道因为什么吗?

  女:又来了,别卖关子,因为什么啊?

  男:因为唐伯虎没有信仰。所以秋香没哟看上他,他要是有点追求,有点信仰。秋香不早就跟他了吗?

  女:说的简单,那你说,什么叫信仰?

  男:这个还不简单,我也有助手,我的助手还会用唱的方式告诉你,什么叫做信仰

  女:好的,下面我们有请齐国洋给我带来这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