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峠 最后的武士》:别当成战争片看,它是一部历史片

  刚刚看完《峠 最后的武士》,影片以明治维新前夜的戊辰战争为背景,正好在我的研究范围,于是我便从幕末史的角度谈谈吧。

  首先是根据这几天的观察发现,不少人还不会打电影名。电影名叫《峠 最后的武士》(日语:峠 最後のサムライ)

  这个字念:

  

  不是垰(kǎ)、不是裃(kǎ)、不是拤(qiá/qiǎ)、也不是挊(nòng)。

  作为日文汉字(とうげ)指山顶,在片中及幕末史上常用于地名。如会津战争中的“母成峠之战”,母成峠就是一个地名。

  好,纠音完成,下面进入正题,从几部分点评一下这部电影。轻微剧透,谨慎阅读。

  一.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在1868年,德川庆喜大政奉还、鸟羽伏见之战旧幕府败退后,以江户开城为幕府划上了句号。随之新政府将矛头指向了东北地区的会津藩及对新政府抱有戒心的奥羽诸藩,战事一触即发。夹在双方中间的北陆越后国小藩长冈想要保持中立,并劝双方议和...

  

  大政奉还

  开场德川庆喜宣布大政奉还时的讲话,将幕府塑造的不错。阐述了为日本的统一与和平而奉还政权,近年来的作品大多改变了玩弄阴谋/不战自败等抹黑的老旧观点;片中也提及了水户学思想的原因,比较全面。接着叙述了萨长不惜发动战争,使大政奉还的结果与最初的意志相违背。

  

  戊辰战争

  片中明确了长冈藩的立场,不再是传统叙事的尊王(倒幕)派与佐幕派两分法,而是分为了幕府、倒幕、佐幕和这部片中关键讲述的中立派。这样拍出来的历史电影,就比两波人乱糟糟的打成一团有深度多了。

  新政府逼迫长冈藩在戊辰战争中做出选择,如果选择恭顺,就会被命令攻打会津藩,这是希望中立的长冈藩所不愿意看到的。为此家老河井继之助决定要在保全名誉的情况下换来和平,而非一味退让,即实施“武备恭顺”,即保持武力的情况下向“朝廷(即新政府)”表示臣从。并亲自递交请愿书,努力促成双方议和;最终长冈的方案没有被新政府方接受,萨长军队攻入藩领,北越战争爆发,长冈藩随即加入奥羽越列藩同盟与会津、仙台、米泽等藩共同抗战。

  以前有人说,“恭顺了还要保持武备?萨长可不就得打你嘛?”但事实上武备恭顺在戊辰战争时期并不算少见,很多藩国都采纳了这一方案,更何况首创也不是长冈藩,早在1864年的禁门之变后,败退的长州藩就向幕府表示我们在“武备恭顺”了。

  二.形象塑造长冈藩作为一个对幕末政局影响无关紧要的小藩,希望保持中立,守护一亩三分田。同时藩内还存在尊王和佐幕的意见,既不能违背朝廷,又作为谱代大名不能不顾幕府的恩情,其矛盾在影片中得到很好地表现。

  (为什么说长冈是小藩呢?这里用石高(内高)来衡量一下:截至幕末时期,长冈14万石,对比萨摩86万石,长州97万石,会津40万石,仙台100万石,可以看到不论在新政府方还是同盟当中,长冈石高都是很低的,直接表现就是钱粮少、人口少、兵力少)

  土佐藩士岩村精一郎的傲慢如历史上一般,在小千谷谈判时体现的淋漓尽致;河井继之助和谈的诚恳、战斗中的坚决、与亲友的真情等,也将这一人物刻画的很好。

  

  岩村精一郎

  藩国和人物的形象都塑造的很饱满。遗憾的是,或许是限于时长、节奏,片中没有表明历史上河井因中弹感染破伤风,长期忍受病痛折磨,最终病情恶化到无力回天的地步。使不少观众并不理解他的死,感到突兀。

  三.影片观感:

  萨长军队服装既统一又奇怪,完全没有历史上真实的“散装官军”的感觉,这点略微失望;不过西军趁着大雾渡过信浓川发动袭击那一段,展现了新政府军兵力众多的压迫感。

  

  道具场景相当优秀。衣着、盆景、和室、庭园、寺院等;礼仪、观念融入其中,一部充满和式元素、很传统、古朴的武士电影。

  

  和室

  

  庭园

  

  竹林

  节奏舒缓,能把历史故事叙述得很好:影片前三分之一的部分,似乎在叙述与战事、时局无关的生活内容,看似祥和,却是暴风雨前的宁静,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一种压迫感;剧情中民众的逃亡、长冈城的焚毁、大胆的反攻计划、友军的叛变、等等,都是很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地方;河井中弹后在诸多伤员之间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令人动容;

  并通过一些细节,将武士之间的身份尊卑也表现得很生动,使人颇有真实感,有如身临其境。

  不知道有没有观众注意到河井继之助家中牌匾上的四个大字「常在战场」?这也是剧组用心加入的细节。它正是长冈藩的藩训,而河井指挥下的藩国、藩军无疑是贯彻了这样的藩风。

  

  从另一个角度说:文戏比较多,而且相当多的内容在有一定历史的基础上观看才会感觉到其中的趣味,因此可能会让相当一部分观众失望吧。

  四.欠佳之处

  除了上面提到的服装、节奏以外,还有其他问题:对主角及身边的三四个人刻画尚可,但对其他角色的描绘就显得贫乏了,甚至让观众记不住名字和脸;

  立意上来看,本来“最后的武士”用于形容河井、还是长冈藩的武士们都是恰当的,然而影片整体来看却未能表现充分,它提到了时代的潮流、武士的末路、失败的命运,但力度欠缺、程度不深。某种程度上来说影片承接不住这个名字(副标题),没有让人充分感到将武士的悲壮和末路的凄凉,“最后”二字不够彻骨。也许比起看电影,读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原作可能更会领会到其中的含义。

  战争片段确实拍的比较粗糙,且不论几乎没有什么镜头,场面、动作、还原等方面也做的一般。它没有太多战役场面,也罕有打戏,不如前段时间上映的《燃烧吧!剑》那样热血、畅快淋漓。我想很多观众可能不了解长冈藩的历史,但是很多人对“长冈加特林”还是津津乐道的,而且之前的预告片中还宣传得像一部战争片,然而实际去看以后这些在片中都是无足轻重的部分,所以观众可能会有心理落差,给出的评分也许并不高吧。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我对它的评分还是要高于燃剑。不建议所有人都去观影,只推荐幕末史/和文化爱好者慢慢品味。

  因此最后给出观影提示:不要当成战争片看,它是一部历史片。

  如果对戊辰战争感兴趣,欢迎看我往期的作品,文章视频版都有,做了一次浅析:

  「三分戊辰战争」一字不差的视频文字稿(精修版)

  【三分戊辰战争】第一期 从大政奉还到鸟羽伏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