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720分,一个750分,两位高考女状元的成功有哪些相似之处

  一个720分,一个750分,两位高考女状元的成功有哪些相似之处

  不管对于高考学子,还是他们的父母来说,考入清华北大或者其他985、211大学都是梦寐以求的。那么,如何才能考出好成绩,成功进入重点大学呢?以下两位女状元,一个考了720分,一个考了750分,都进入清华大学。从她们成功的背后,发现她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给无数的家庭提供了很好的模板。

  第一位是2017年的四川理科女状元黎雨佳,1999年出生,以高考总分720分考入清华大学。第二位是2000年的河南理科女状元何碧玉,1985年12月出生,年仅14岁的她以高考总分750分考入清华大学。那么她们成功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相似之处在哪里呢?

  首先,她们第一个共同点就是她们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她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从小就开始培养她们学习英语,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对她们的学习除了引导没有过多干预,培养她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她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按计划学习。

  比如黎雨佳的父母以前大学英语不是很好,考四级非常头疼,所以从小就让黎雨佳学英语。而对黎雨佳来说,正是她父母这样的安排,在之后的初中高中比其他同学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其他学科。

  对于何碧玉来说,她在学习英语上是非常主动的,小学的时候就让她父母给她买英语教材,自己学习。由于她的自学能力强,除了英语,提前把初中高中的所有课程都学完了,所以她14岁就高考了。

  在学习计划方面,她们都是管理高手。在学习规划和时间管理上,都有着极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像其他小孩能拖拉就拖拉,甚至连学习计划都没有。而她们这个学习计划习惯对于后来的成功影响是极大的。

  其次,她们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往往兴趣对于学习是非常关键的。除了对每门学科感兴趣外,还打小就培养成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的良好习惯。特别是看课外书,通过大量看书除了能增加知识,提高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外,还能增强记忆力。而其他很多同学却把学习当成苦差事来完成,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甚至在做题上,黎雨佳在无聊的时候就经常拿两套题出来做做,“刷题”对她特别享受。面临高考其他同学搞题海战术,而她做题不在量,在质,通过做一定量的题型把难点盲点找出来分析总结就已经无敌了。其实题型也就那么多。如果光搞题海战术,虽然量上去了,没有很好的分析总结,不能举一反三,质是很难提高的。真到高考碰到变化了的题目,也就无从下手了。其实,题目无非就是外形在变,而核心还是那些知识点。

  再者,她们除了对学习非常感兴趣外,她们的兴趣爱好都比较广泛,而不是大家所认为的书呆子。比如黎雨佳喜欢音乐、旅游、看书和运动。黎雨佳在学校里还是运动尖子生,体育比赛经常拿奖,性格非常开朗。何碧玉也是非常喜欢音乐、美术和看书,在音乐方面,她特别喜欢弹钢琴,性格也比较活泼。

  这些兴趣爱好怎么成了她们高考成功的因素呢?前面已经提到过,她们是时间管理高手。而很多学生很难在学习和其他兴趣爱好方面把时间分配好,不是书呆子就是把太多的时间耗费在其他爱好上去了。对于书呆子美国有句很流行的谚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读书不玩耍,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往往很多人在这里把work翻译成工作,其实美国把这里的work说的是读书,就是书呆子的意思。

  最后,她们对高考都是比较淡定,心理素质过硬。因为她们非常自信,而自信来自于实力的体现。

  面对高考,黎雨佳非常自信地说:“我知道我有这个实力,考试的时候发挥得也比较好,所以比较淡定。”

  而何碧玉面对记者问及到高考是这么说的:“这次高考后,我对妈妈说估计考上没问题,还有可能是状元。”

  但是大部分考生在高考时都表现的过于紧张,由于紧张压力过大很多连正常的水平都没发挥出来,更别说超常发挥了。

  看了她们成功的相似之处是不是惊醒了各位。如果从小就把小孩教育抓好了,也许下一个状元就是你的孩子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