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行吗?1400年后,有一大将用5万人命解开谜题

  三国时代有个未被实行的军事构想,他引发的长达一千多年的争论一直没停过,这个构想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这个构想的发起者是蜀汉大将魏延,他曾向诸葛亮提出过这个构想,但被诸葛亮否决了。

  这也是千百年来蜀汉粉丝们的一大遗憾,认为子午谷奇谋能够让蜀汉力挽狂澜。

  

  1400年后的明末,就有那么一位大将用5万大军的性命证明了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几乎为零。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在当时未被实行的军事构想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认为他是可行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魏延和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

  底层将领的晋升之路

  关于名将魏延的早期经历,很遗憾,笔者翻遍了各种史书,都没有查到任何关于魏延的记载。

  只有《三国志》记载在刘备入川攻打刘璋时,魏延是作为刘备的部曲副将跟随刘备入川的。

  根据这个记载,基本可以断定魏延早期就是刘备军中一员底层将领。

  这样的话历史就对魏延很不友好了,同时期的名将,像己方阵营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敌对阵营的夏侯渊、夏侯惇、周瑜、吕蒙等名将,都会记载其早期经历的。

  到魏延这就是一片空白,这样的话自然就有人“看不下去”了。

  

  到了明朝,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决定要把魏延的早期履历“更新”一下,于是魏延就有了如下的“工作经历”。

  魏延,河南义阳人,是荆州牧刘表“单骑入荆州”后招募来的将领,但在刘表手下一直郁郁不得志。

  公元208年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击败后,经过荆州城前,希望城里的刘琮打开城门放他进去,但刘琮婉言拒绝了。

  

  此时的魏延仰慕刘备久已,他听了刘琮的话后大怒,违背刘琮的命令私自开城门迎接刘备,但刘备害怕这样会引起百姓恐慌,就没进城。

  再后来,魏延为了掩护刘备撤退,独站曹军大将文聘,后来因势单力薄向南投靠了长沙太守韩玄。

  

  赤壁之战后,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规划,开始征伐荆州南部四郡,长沙就是其中之一。

  攻打长沙的是关羽,与韩玄手下大将黄忠打了三次不分胜负,这让韩玄起疑心,认为黄忠通敌,想杀掉黄忠,这时候魏延挺身而出,救下黄忠杀了韩玄迎接关羽入城,投降了刘备军。

  魏延本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可谁知刚见到诸葛亮,诸葛亮就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劝刘备杀了魏延。

  这可让魏延大惊失色,刘备也认为魏延忠勇可嘉,不应该被杀掉,这才让魏延幸免于难。

  

  从上述罗贯中给魏延编的履历不难看出,就算魏延的早期记载缺失,也让罗贯中觉得魏延早期就是个郁郁不得志的底层将官。

  但魏延这个人还是有过人的本事的,而随后的入川之战就是魏延的“处女秀”。

  公元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请,率军入川北上前往葭萌关,帮助刘璋抵御汉中的张鲁。

  刘备驻守葭萌关期间,身为部将的魏延在战斗中多次身先士卒,吸引了刘备的注意力,并且成功的从一个不知名的部将升为有正规“职称”的将军。

  《三国志》记载:“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史书虽然没记载魏延在葭萌关参加的战斗规模有多大,但能让魏延从底层将官直接升为有职称的将军,可以想象当时的战斗有多惨烈。

  也就是从这开始,魏延慢慢成为了刘备的心腹大将。

  公元212年,刘备和刘璋正式决裂,并且从葭萌关起兵南下攻打刘璋,而先锋大将正是魏延。

  魏延也没有让刘备失望,以极少的兵马就迅速击败了刘璋的先头部队并且占领了军事要地涪城,并且在涪城多次击败了张任、邓贤、吴懿等川中名将,巩固了涪城战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的大军开始向南推进,公元214年,魏延作为刘备的先锋攻克了雒城,直逼成都。

  最终刘璋迫于无奈,开城门投降了刘备,刘备进而占领了川中,地盘横跨荆蜀,实力大增。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占领了汉中后,就在沔阳自称汉中王,并把王都定在了成都。

  但汉中是川中的门户要地,一定要留个大将驻扎把守,当群臣都以为刘备会让张飞来留守汉中时,刘备却出人意料的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

  

  这里曾有人发表过质疑,说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汉中之战魏延的具体表现,为什么刘备就突然高调提拔魏延呢?其实这并不矛盾。

  虽然史书并没有记载魏延在汉中之战的表现,但是笔者斗胆猜测,正是因为魏延在汉中之战表现得太过艰辛,功劳过大,甚至大过了阵斩夏侯渊的黄忠和刘备的三弟张飞。

  这才让刘备下定决心将魏延从一个基层干部破格提拔为“省长”的!

  

  具体证据在哪呢?

  刘备在宣布完任命后群臣居然无一反对,连脾气最火的张飞都默不做声,由此可见魏延在汉中之战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群臣包括张飞也认为魏延的功劳足以担任汉中太守这个职位。

  至于为什么没有被记载,笔者猜测很大可能是缺失,要知道魏蜀吴三国只有蜀国是没有史官的,是很容易出现史料遗漏缺失现象的。

  

  担任汉中太守之后,魏延也没让刘备失望,一直守着蜀汉的北大门十余年,随后的诸葛北伐,魏延更是大放异彩。

  魏延的深明大义

  据记载,刘备在宣布完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后,曾问魏延说道:“你如今当上了汉中太守这么高的职位,有什么想对本王和群臣说的吗?”

  然后魏延回答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豪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说,如果曹操率领天下的兵马来打汉中,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

  如果只是其他将领带领十万兵马来打汉中,我请求为大王吞掉他!

  

  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

  群臣听后无比赞叹魏延刚强自信,就连刘备听了都欣喜万分,认为汉中交给这样有自信的人那是完全没问题了。

  要知道,刘备集团接连大战,手上可用的兵马已经不多了,留给魏延守汉中的兵马更是少之又少,魏延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此自信,这让刘备很是欣慰。

  

  正所谓物极必衰,此时的刘备集团经历过鼎盛时期后就难免开始走下坡路。

  公元219年下半年,襄樊之战爆发,战争初期关羽虽然势如破竹,不仅击败了于禁的七军,还将重镇樊城包围,甚至逼的曹操差点迁都。

  但随着东吴方面的背盟,形式急转直下,最终结果是关羽战死,刘备在荆州的地盘尽数丢失。

  这个结果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从东吴手里夺回荆州。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史称昭烈皇帝,并与同年七月起兵讨伐东吴。

  临行前,刘备加封魏延为镇北将军,继续把守汉中,并不让魏延参与东征。

  东征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夷陵之战刘备惨败,不久后就病逝了。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继位后,继续按照刘备的思路,仍旧重用魏延,并将魏延晋升为都亭侯。

  

  此时的魏延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了,说他是蜀汉武将之首也不为过,论势力就连托孤的丞相诸葛亮也得敬让三分,因为魏延已然成了先帝刘备留下的嫡系大将了。

  公元227年之后,丞相诸葛亮巩固了后方,为了给日后的北伐做准备,便进驻了汉中。

  按理说此时的魏延完全可以和诸葛亮平起平坐,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情况出现了:诸葛亮进驻汉中之后,魏延毫不犹豫地上交全部兵权,并表示愿意听从诸葛亮的指挥。

  

  魏延的这一举动在当时是让人不解的,因为历史上镇边大将主动向中央上交兵权是十分罕见的,足以见到魏延以大局为重之心。

  于是群臣诸将都纷纷表示对魏延表示赞赏,就连诸葛亮也为之动容,上表朝廷升魏延为凉州刺史。

  在随后的日子里,魏延就开始跟着诸葛亮踏上了北伐之路,他作为武将之首,多次率领蜀军击败曹魏大将,就连司马懿都闻之色变,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当时的最强将领。

  

  北伐途中,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许多非常良好的战略建议,只有少部分没有被诸葛亮采纳,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得“最终幻想”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的每次北伐中,都给诸葛亮提建议说,希望诸葛亮给他一万部队,走另一条路进攻关中地区,然后和诸葛亮会师潼关,就好像当年暗度陈仓那样。

  但诸葛亮并没有采纳。

  虽然《三国志》并没有说魏延从哪里进攻长安,但《魏略》在后面做了补充: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建议说,因为驻守长安的夏侯楙胆怯而不堪一击,可以让他魏延率领一万人,其中五千人运粮,走子午谷直取长安。

  

  魏延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他认为长安的夏侯楙是曹魏的宗族子弟,没经历过战场,等见到穿越子午谷而来的魏延军肯定会大惊失色从而弃城而逃,魏延就可以占领长安。

  而一旦占领长安,咸阳以西的关中地区就一战而定了。

  这听起来是个很不错的计策,但是诸葛亮听后稍加思索就给否决了,这让魏延日后经常唏嘘不已,认为诸葛亮因为胆小错失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魏延惋惜归惋惜,但子午谷奇谋真的可行吗?

  笔者的看法是不行的,有三个原因。

  第一就是夏侯楙真的会一见到魏延就弃城而逃吗?

  虽然夏侯楙为人确实胆小,实力较弱,但是他守的可是长安呀!

  城池高深不说,并且守军兵力强大,就算魏延真的穿越了子午谷打到了长安城下,完全可以守到援军到来!

  其次夏侯楙是曹魏的宗族,他知道弃城而逃的下场,因此笔者猜测,他见到魏延之后,大概率会因为惊慌失措而坚守城池,况且魏延再厉害也只有一万人,根本不会对长安构成威胁!

  

  第二就是魏延的一万大军真的能否穿越子午谷吗?

  要知道这是有前车之鉴的,早些年曹魏大将曹真就想率领大军走子午谷进攻汉中的,但是路没走到一半,人就少了一半,不得已曹真只好退兵,这足以见的子午谷的路有多难走!

  就算魏延大军能走出子午谷,到达长安之后又能剩下多少人呢?

  这些剩下的人里又有多少具有战斗力的呢?

  笔者认为,就算魏延的大军真的走出了子午谷,也难逃成为长安守军“经验值”的厄运!

  

  第三个原因就是后世真的有人不信邪,偏要走子午谷,结果全军覆没!

  1400多年后的明末,反叛明王朝的第一代闯王高迎祥遭到了明将孙传庭、卢象升等人的围攻,被堵在四川地区无法向外扩张,于是高迎祥“灵机一动。

  他打算替魏延完成当年魏延没完成的夙愿,走子午谷奇袭长安!

  公元1639年,高迎祥率领五万大军,进军子午谷,打算穿越子午谷直抵长安城下,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明军也没想到高迎祥会走子午谷,因此,高迎祥一旦成功,将会对明军产生致命打击。

  

  可结果并没有出乎意料,高迎祥的五万大军在子午谷遭遇了大雨,行军极度缓慢,走了一两个月在走了一多半的路程。

  另一边,明军那边发现高迎祥的大军突然消失了,感到奇怪,一调查,发现在子午谷,于是就提前做好的准备。

  等高迎祥的大军走到子午谷谷口黑水峪的时候,五万大军损失过半,又遭到了在此埋伏多时的明军的伏击。

  结果就是高迎祥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俘,这正是血淋淋的失败案例啊!

  结语

  其实诸葛亮否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光是战术上的不可行,这个计谋在战略层面上对蜀国也是不利的。

  要知道诸葛亮的北伐大军最多七八万,如果魏延在子午谷失败,一万人的损失可是诸葛亮承担不起的!

  因此按照当时的情况,只有按照诸葛亮的一步步蚕食曹魏地盘的方针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