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张连钢:铸就大国重器 勇当科技创新排头兵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杨璐

  带领一个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在没有经验、没有资料、没有外援的“三无”状况下,破解了十几项世界级难题,建成了当今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作业效率最快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张连钢的故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从普通的码头技术工人,到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张连钢是如何“炼成”的?

  12月2日,山东召开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表彰会。张连钢作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代表,作了发言。

  1983年,张连钢大学毕业分配到青岛港,报名参加第一个集装箱泊位建设,从此与集装箱码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38年来,他先后参与了国家“六五”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国内第一台采用全可控硅直流调速集装箱桥吊的安装调试工作、“前湾三期智能生产控制系统”的开发应用、轮胎吊“油改电”技术的攻关,带领团队破解了十几项世界级难题,创造出一连串“全球首创”,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

  2013年,青岛港集团提出建设全自动化码头。当时,自动化码头是西方的专利,使用他们的专利,不但要花费天价,还要被他们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卡脖子”。面对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境地,张连钢抱着“为中国人争口气”的初心和决心,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探索。

  “为早日建成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我把节假日变成了工作日,办公室的灯光经常亮到下半夜。”在1300多个日夜里,张连钢团队“5+2”“白加黑”拼命干,补知识、查资料,开了3000多场专题分析论证会,写出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码头开工后,他们又昼夜奋战在建设现场,每天召开工程推进会,协同推进土建、供电、业务、设备、IT系统等十几个专业的建设。

  攻坚的过程面临许多重大难题,其中自动化码头的关键技术——自动导引车控制系统,经过数月攻坚却始终达不到要求。

  推进会上一片寂静,张连钢打破沉默:“我们没有退路,不能退缩、坚决拿下!”团队重新梳理研发情况,分析近万条工作日志,提出上千条优化建议,归纳出十几种算法模型,最终突破了这道难关。特别是自主研发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与国外方案相比,节省成本1.2个亿,车重减轻了12吨,电池寿命从两年延长到10年,并实现了续航时间无限制。

  由于工作压力太大,张连钢的身体又出现了状况,前胸到腿上全是紫癜。医生诊断,这是由于患肺癌做过肺部切除手术,并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低下造成的,医生叮嘱他要好好休息保重身体。从医院出来后,张连钢从药店买了些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带在身上,又赶回建设现场继续工作。

  就这样,张连钢始终秉承着“拼命干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的信念,带领团队实现了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破壁,让诸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码头建成后我们没有松懈,在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带领兄弟港口一起创新。”今年10月份,张连钢带领团队与日照港的工友一起攻坚,又创造出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把传统码头改造升级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全球港口提供低成本、短周期、智慧绿色发展的“中国样本”。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指引伟大事业。当前,山东港口正在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越学越感到热血沸腾、充满力量。”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和科技创新工作者,张连钢正带领技术骨干加快推进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新一代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系统、5G通信、北斗应用等10余项重点创新项目的研发落地,加快建设新一代自动化码头,率先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绿色示范港。

  张连钢表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责任更大,使命更重。“我将发挥模范作用,与同志们共同努力奋斗,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创造更多中国‘智’造,输出更多中国方案贡献全部力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