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飞经》书写技法指要
前 言
《灵飞经》字结体秀美,笔意潇洒,传为唐代钟绍京所书。
钟绍京(公元659年-公元746年),字可大,唐代兴国清德乡(今江西省兴国县)人,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又是江南第一个宰相。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著名书法家,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其工书亦善画,师从薛稷。其书画皆遒婉有法,《旧唐书》本传称:“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殿门榜,皆绍京所题。”小楷《灵飞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从唐朝至今,《灵飞经》历经一千多年来,墨迹本早已失传,刻本流传较多。我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先生曾针对《灵飞经》撰文,谈到《灵飞经》历经沧桑的逸闻趣事。《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写道:“《灵飞六甲经》是一卷道教的经,在明代晚期,发现一卷唐代开元年间精写本,它的字迹风格和砖塔铭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锋墨彩却远非石刻所能媲美。当时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题跋。海宁陈氏刻《渤海藏真》丛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两家似有抵押手续。后来董氏又赎归转卖,闹了许多往返纠纷。《渤海》摹刻全卷时,脱落了十二行,董氏赎回时,陈氏扣留了四十三行。从这种抽页扣留的情况看,脱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时被董氏扣留的,后来又合又分,现在只存陈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余部分已不知存佚了。”
“这四十三行在清代后期归了常熟翁氏,从影印文恭公同和的《瓶庐丛稿》所记中,得知在翁家已历三代。文恭的玄孙万戈先生,前几年来北京,欢然互叙世代交谊处,我第一询问的即是这四十三行,万戈兄慨然以摄影本见赠,还亲自抄录了陈氏累代的题语和文恭的若干条跋记。庐山真面入目以后,才真正看出唐人的笔法墨法,始知无论《渤海》、《望云》都一样走了样.尤其墨彩飞动的特点,更远远不是石刻拓本所能表现的。这次万戈先生把它交给《艺苑掇英》发表,使这四十三行《灵飞》,真面目与世相见,实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本人(马进峰)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资料库中看到,1989年《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才被收藏,因不知道启功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年代,据我推断,《艺苑掇英》在1978年在上海创刊,《灵飞经》在《艺苑掇英》公开发表可能在1980年以后的事情,因此,在此以前,《灵飞经》四十三行可能还存在于中国某个人手中,从启功先生的文章中就能看出来,启功先生看到的也只是万戈先生送的墨迹本的照片,我们还是比较幸运的,能够看到四十三行的墨迹图片,但是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78年到1989年之间,这样国宝级的文物流失海外,并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好在,我们能够到博物馆馆藏文献中或者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网站上能够看到,这也算弥补了我们的一种遗憾吧!
几年前,笔者开始对《灵飞经》笔法进行研究,从各种版本看,与《灵飞经》四十三行相比,稍显呆板,《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更能清晰的看出《灵飞经》的作者的用笔之轻巧,笔法之灵活,牵丝映带跃然纸上,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态之变化。因此,我于2018年下半年开始,针对《灵飞经》书写技法进行分析整理,现笔画部分基本整理完毕,针对有规律的用笔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体会到《灵飞经》的用笔之美,体会到中国传统小楷书法线条之美。现上传部分本人分析总结出的笔法技巧,待全部编辑整理完毕后,与朋友们共飨。
第一章 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初稿)
一、点画
1.斜点:
形态自左上向右下取斜势,斜度大约是45度左右,不同的字中会有不同的变化。书写时,凌空取势,笔毫空中落笔,由轻到重顿笔、稍驻,亦可回锋,笔毫轻轻离开纸面。写好斜点是写好其它笔画的基础,很多笔画都是由点到线,因此,写好斜点非常重要。
2.垂点
书写时,形态自右上向左下,微微略取斜势。轻轻顿笔,顺势向下或略偏左下,末端回锋。不同的字中垂点会有不同的大小、长短、粗细的变化。
3.平点
书写时,形态自左向右,由轻到重,顺势向右行笔,至末端回锋或向左下顺势连带下一笔画。要注意形态的变化与大小的变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