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李白为何钟情于求仙问道

  盛唐闻名于世的有什么?多不胜数,不论是唐三彩还是唐代诗歌,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而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必然是大诗人李白,我们启蒙所学不外乎《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而已,唐诗最先接触的就是李白的诗,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唐诗中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就属李白的最多,各位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呢?

  唐代诗人多不胜数,留下的诗篇更是多如牛毛。但是大多数诗人写的诗都是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描写,或者对世道的不满自己悲惨命运的哀怜,这样的诗歌显然是不适合给小孩子看的,李白的诗就不同了,由浅入深,飘逸浪漫,这样的诗歌可以启迪智慧,培养孩子奇思妙想的能力。李白的诗中带有仙气,这样的诗读给孩子听再好不过了。那么李白曾经热衷于出士,最后却一心求仙问道呢?

  李白的出生就带有仙气,在李阳冰的《草堂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是李白的母亲怀着李白的时候梦到了太白金星,于是就给孩子取名李白,字太白。以天上的神仙名讳作为自己的名字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李白的仙气从他的诗中就可以看出,贺知章看到李白写的诗句连连惊呼:“你莫非是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到了凡间吗?”从此李白就有了谪仙的称呼。

  李白不仅仅被人称作谪仙,他确是也对求仙问道有很大的兴趣,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李白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跳脱的思想,在李唐时代,因为道家的始祖老子原名李耳,于是李氏以老子后人自居,道教在当时是非常盛行的,著名的就有袁天罡、李淳风的道教名人。李白自幼就喜欢去道观和道士们聊天,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李白耳濡目染非常向往仙境,用现在的话来说,李白就是一个旅游爱好者,对美丽的景色和新鲜事物非常的向往。但是年轻气盛的李白也有自己远大的志向需要舒展,他也渴望功成名就,然后在归隐山林的高洁形象,于是打算出士。

  李白出士时曾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司马承祯,这个人可了不得,在道家也是跺一跺脚颤三颤的主儿,是道家宗师级的人物,看到李白觉得他有慧根,希望李白和自己寻仙问道走访名山大川,得证逍遥自在。但是李白心中还有自己的理想,于是并没有答应,但是李白少年心性,这么年少就得到司马承祯的欣赏自然是非常欢喜的,于是作了一首《大鹏遇稀有鸟赋》,在这篇赋中,李白以大鹏鸟自居,将司马承祯比喻为稀有鸟,二人傲视天下人,认为天下间只有司马承祯可以与自己比肩,道教清静无为,司马承祯并未强求李白,至此二人分道扬镳,李白雄心勃勃的去了大唐国度。也许这就是道家所有的时机未到。

  李白怀着壮志豪情来到了长安,可惜事以愿违,事情并没有向他想象中的方向发展,李白没有的到当时的唐玄宗的重用,御用文人不过是玄宗养来为自己取乐的玩物而已,心高气傲的李白怎么能接受这样的侮辱,于是此时的李白养成了酗酒的恶心,但是李白与酒正是绝配,这杯中之物正是李白的机缘,李白的灵魂。没有酒的李白是谪仙,手中有酒有剑的李白才是酒中剑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且放白鹿访名山。离开长安的李白就是逃出牢笼的鸟儿,这样的才是大鹏振翅时机。

  赐金放还,李白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游历生涯,期间他偶遇了正值少年不得志的杜甫,二人相见甚欢,同游名山。李白也正式行过道家仪式成为道人。李白诗中多是奇幻的仙境,“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一切的一切与其说是李白想象出来的,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李白真的去过仙境,不然为何华夏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出了一位这样的仙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