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国产剧的天花板,回不去的经典
在北京平谷,有一个七侠镇。
十六年前,一个叫“佟湘玉”的老板娘,在这里开了一所“同福客栈”,集结了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普通人,上演了一出精彩搞笑的武侠戏。
十六年过去了,这部“下饭神剧”已经成为经典之作,当初从这部剧中一起走出来的演员们,也迈向了不同的命运轨迹。
经典是无法复制的,就连导演尚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之一点。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想起“同福客栈”时,还是能笑出欢乐的眼泪。
《武林外传》虽然被大众定义为喜剧,但实际上却是一部“武侠剧”。
剧中每个人的名字都有出处。比如佟湘玉出自于《龙门客栈》里的金镶玉,郭芙蓉出自于《神雕侠侣》中的郭芙和黄蓉,白展堂出自《三侠五义》中的白玉堂和展昭。
这些带着江湖义气的名字,都有着“不得志”的经历。
早年丧夫的佟湘玉,与小姑子相依为命;想当侠女的郭芙蓉,在同福客栈打工还债;少年成名的白展堂,为求安稳做起了跑堂;科举落榜的吕秀才,当了个能写会算的会计。
这些郁郁不得志的人,栖身于同福客栈,原以为远离江湖,却依然逃不过江湖的险恶,看穿了世间百态。
《武林外传》之所以能成为下饭神剧,主要是因为它的笑点来自于当时的社会现实。
《江湖月报》特约撰稿人慕容子,根据采访对象的地位悬殊差异,忽略事实,仅凭手中的“一支笔”就左右了“真相”,这个实际上是在讽刺当时媒体人乱说乱写的现象。
“鸡王争霸赛”则是讽刺揭露了各种综艺节目的潜规则,虽然剧情荒诞但却寓意明显。
在这群江湖人身上发生的事情,看似微小,但却都在讲述着做人的精神和道义。所以,这部剧看似搞笑,但却涵义隽永。
最初拍《武林外传》时,剧本不出名,导演尚敬不出名,这群演员也不出名。因此,投资方只给了前40回的资金,让剧组省着用。
这下子可难坏了导演和“同福客栈”的伙计们。
当时的摄影棚盖在北京的一个郊区,因为电压不稳,剧组只好配了200多个专业照明灯。再加上天气寒冷需要供暖,一部戏拍下来,足足用了40吨煤。
投资方给的钱全用在买煤上了,演员的片酬就自然很低。2006年,在普通人的工资都在小几千的时候,闫妮拍一集才拿2000块钱,其他演员也只有1000多。
为了节约成本,剧组把所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用到了极致。
所有的群演都是同一批人,大部分的布景也都是假把式,就连“武术指导”,都是莫小贝这个武校毕业生设计的招式。
虽然条件比较艰难,但拍出来后却深受观众的喜爱。但看着大家追剧追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投资方又增加了一倍投资,这才有了《武林外传》的后40回。
8个月的朝夕相处,让这群演员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在第80回大结局时,观众们看到的是,他们站成一排,脸上挂着微笑,对着镜头挥手说再见。但实际上,镜头外的他们不止一次用手抹眼泪。
自此,《武林外传》永远定格在那个挥手的瞬间。
《武林外传》火了,从七侠镇同福客栈走出来的演员们的命运,却大相径庭。
闫妮和姚晨,凭借此剧跻身于一线演员,身价倍增;沙溢虽然还活跃在影视圈,但再也找不到比白展堂更经典的角色;王莎莎曾经满心抱负,但却无奈地活在了一个靠颜值和流量蹿红的年代;倪虹洁周游世界开过民宿,想再回来拍戏已经缺少了当年的灵气。
同剧不同命,这就是现实。
2011年,导演尚敬召集原班人马重拍电影版《武林外传》。人还是那群人,可感觉已经不一样了。
当初在一起生活了8个月积攒下来的感情和亲密,已经随着岁月消失殆尽。拍电影时,每个人都忙忙碌碌,以至于整个剧组连一顿团圆饭都没有吃成。
一部经典的作品,肯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要素。但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之中,人不能永远生活在同一时空,拥有同样的思维。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员的成长,电影版《武林外传》没有再续经典,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武林外传》是一部既魔幻又现实的好剧。哭过笑过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真实的生活中。
正如40回时,老板娘佟湘玉举杯吟诗时道出的那句箴言:环境再美终是梦,珍惜眼前始为真。
有些往事,有些经典,过去了就过去了,不用去追。
活在眼前,活在当下,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