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公司 | 基因检测进入下半场,荻硕贝肯如何突围?
原标题:酷公司 | 基因检测进入下半场,荻硕贝肯如何突围?
1936年,前苏联医生伏罗诺伊(Yuriy Voroniy)将一位脑炎死者的肾移植给一位26岁的汞中毒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成功完成世界上首例人与人之间的肾移植手术。
几十年后,约瑟夫·穆雷(Joseph E.Murray)和唐纳尔·托马斯(E.Donnall Thomas)将异体移植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穆雷使用全身照射和细胞毒性药物预防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在1954年首次成功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
托马斯则通过甲氨蝶呤来抑制免疫系统引起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顺利开发了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
1990年,二人纷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后,移植免疫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中。
“但移植免疫排斥问题依旧不容忽视,免疫排斥治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率以及器官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化、精准化的免疫排查对于患者预前预后都尤为重要。”上海荻硕贝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荻硕贝肯”)创始人郑仲征表示。
荻硕贝肯创始人 郑仲征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免疫治疗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相关的检验需求也迎来爆发式增长。2011年,郑仲征创立了荻硕贝肯,专注于为免疫系统介导的各类疾病提供检验服务。
历经十年多的发展, 荻硕贝肯的业务范围覆盖 移植免疫、神经免疫、肿瘤免疫等领域,并完成了免疫代谢与免疫指纹大数据建设, 成功走出一条精准医疗的产业化之路。
01
为什么要进行基因检测?
一般来说,器官移植多会引起排斥反应,有的排斥反应发生的非常快且凶,器官往往几个小时就会坏死,病人也会很快死亡。这属于“超急性排斥反应”,常见于异种器官移植和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出现血型不符、预存抗体的情况。
目前,临床上的主要解决办法是在术前进行ABO血型、HLA配型等,以选择那些供体和受体之间排斥反应最轻微的器官进行移植。
“目前,我们公司在血液检测、HLA配型等领域都有布局,以血液检测为例,我们的血液病例已积累100,000+例、血液病标本累计800,000+份。”郑仲征介绍说。
在器官移植之外,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造血干细胞移植即把造血干细胞作为“种子”,输注到经过大剂量放疗、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血管里,进行自我更新、增殖、分化,最后发育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但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成功与否,与供者细胞在受者体内的植入情况,即嵌合体的形成有关。“移植后,我们需动态检测嵌合状态,及时判断患者的植入效果 ,以实现早期的临床干预治疗。”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较为罕见,包括多发性硬化症、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因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致死、致残性等特点,如何推动人们深度认识神经系统疾病,提高临床对此类疾病的诊疗水平也成为了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检测成为渠道之一,部分抗体已经被列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条件,我们通过对神经系统自身抗体进行正确检测和客观评估,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及时发现问题和实施治疗。”郑仲征说。
02
基因检测:免疫治疗精准、有效的法宝
随着新型疗法的出现及其对患者预后的显著改善,血液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了靶向免疫治疗时代。 PD-1/PD-L1、CAR-T等免疫疗法已成为冉冉上升的“新星”——
患者部分肿瘤细胞通过高表达PD-L1蛋白来结合免疫细胞上的PD-1蛋白,从而抑制免疫细胞的攻击。 而PD-1抑制剂的作用,正是打破这种PD-L1和PD-1的结合,从而激活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完成对肿瘤细胞的攻击。
但现实情况却是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以上疗法,例如肿瘤突变负荷(TMB)高的患者,PD-1抑制剂的有效率更高,生存期更长,更适合接受PD-1治疗;携带JAK1、JAK2、BM2、HLA、STK11等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能对PD-1抑制剂天然耐药。
此外,PD-1/PD-L1、CAR-T在恢复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免疫系统攻击人体正常的组织、器官,包括皮肤、结肠、内分泌器官、肝脏和肺等,这些统称为 免疫相关毒副作用(irAEs)。
“因此,在实施治疗前, 基因检测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患者和医生可以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选适合的治疗措施,从而实现个性化治疗。”在郑仲征看来, 基因检测可以说是免疫治疗精准、有效的法宝。
03
基因检测进入下半场,荻硕贝肯如何突围?
200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盟和赛莱拉生物技术公司分别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基因组草图,瞬间引起世界瞩目。无论是生物学家、诊断行业专家,还是投资界,都期待基因检测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遗传医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时代由此开启。
2008年,《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介绍了新一代测序技术,与Sanger测序法相比,新一代测序技术的重要突破是通过将单个DNA分子固定在某种基质上,能够允许对上百万个不同的DNA分子同时进行测序。
在国内,基因产业近年来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基因检测技术被列入“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基因组学”也被纳入“十三五”百大项目。
此后,基因测序技术不断更迭,从传统的sanger测序到NGS再到单细胞测序,精准医学由此掀起了一阵浪潮,一批基因检测公司相继建立。
但不容忽视的是, 从基因检测到临床,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随着一些新的靶点被发现,基因检测技术上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突破;此外, 基因检测的伦理、法规与社会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和解决。
在基因检测的下半场,企业只有不断突破前瞻性技术、精细化打磨运营体系、在保障质量前提下控制成本,同时完善品牌建设、开拓市场、进行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才能在这场基因检测“战争”中突围。
“荻硕贝肯历经11年的发展,已从 细分市场品牌、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和服务上下游三个方面建立了从技术创新、产品生产到服务供应链的完整体系。”郑仲征说。
市场品牌即建立客户强依赖性,只有良好的质量体系、完善的服务体系和一流的权威专家解读体系,才可能形成市场优势与壁垒。
“11年来,我们一直在移植配型、术后监测等领域创新布局,获得了广泛的临床认可以及国内公认的主导地位。”郑仲征说。
“这也是我们占据国内市场70%左右的份额,不用强依靠资本就能活下去的原因”。
在基因检测之外,荻硕贝肯也围绕其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布局,郑仲征说:“从公司名字——荻硕贝肯(音译Tissue bank)就可以看出,我们从成立之初就围绕 组织工程学与 免疫学两个学科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转化;在组织工程学领域,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的同种异体组织产品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015年,荻硕贝肯开始将目光瞄准在 体外诊断试剂上,“我们要将技术创新在服务上应用成熟后,再开发成产品,以延长创新技术的生命周期。”
然而,即使做足充分准备,荻硕贝肯一开始还是走了一些弯路。“如果创新这么容易的话,就不叫创新了。幸运的是,我们很快调整方向,并在试剂盒领域拥有一定的成绩。”
04
加入医谷,快速奔跑
不容忽视的是,生命健康领域的企业想要加速跑,政策上的突破与支持必不可少——
2021年2月9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9号)发布;
同年7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正式发布;
同年12月29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实验室自建项目”(LDT)在张江获得真正的落地实行。
“在此之前,一系列政策也在张江先试先行,推动了张江企业不断开拓创新路径,快速发展。这也是我们在2015年搬到张江医谷的原因。”郑仲征坦言,此次LDT落地张江,既助力张江医谷为浦东引领区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也让医疗诊断企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在大好的形势和机遇下,我们也将加速奔跑。”郑仲征介绍,未来2-3年内,荻硕贝肯的发展前景十分明朗:
一批突破性创新技术将逐步收获成果,并有50个发明专利获得授权,而且得到转化;
将发表100篇SCI文章,参与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
将从移植免疫诊断向免疫特检领域全面突进,向10亿元产值冲刺。
“期待未来的某一天,通过我们建立的专业化的临床免疫系统特殊诊断平台,免疫诊断学科的建立与临床广泛应用将成为现实,使临床免疫诊断成为继血常规、生化常规等之后的临床常规检查。”对于未来,郑仲征充满了期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