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949年一名士兵在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却说:那是首长,别瞎想
原标题:1949年一名士兵在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却说:那是首长,别瞎想
1949年,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部队飞渡长江后顺利攻克南京之后,国民党政府就已经丧失了实际统治权,其残留人员不断逃窜,一路跑到广州,凭借着十几万人的兵力仍然想要负隅顽抗,作最后的垂死挣扎。
为了能进一步拿下广东,中共中央做了详细的部署,调动4兵团和15兵团的大部队分三路开始向广州进军。
在沿途的东莞、韶关、从化等地,解放军部队势如破竹,短时间内将大小城市全部拿下,兵锋直指广州,敌人大肆吹嘘的“鄂湘赣防线”被轻松突破。
到了10月2日,广州战役全面打响,在我军三面夹攻之下,经过了三十四天的激烈战斗,广州这座燃起革命之火的城市终于宣告解放,人民部队开进城市,获得了百姓们的夹道相迎。
获得光荣的胜利之后,城内自然是一片把酒言欢、觥筹交错的气氛,而负责这次战役的几位最高领导也在众人的要求下拍了一张合照。
然后在第二天,也就是11月11日,这张照片登上了广州日报的头条,照片中清晰可见四位我军统帅:洪学智、邓华、叶剑英、陈赓。
听闻广州解放的这个好消息以后,全国各地的部队都沉浸在欢歌鼓舞之中,而在四野12兵团下第46军中有一位年轻的战士,他在读完了那份报纸后,心中却充满了疑惑。
第二天,他终于按耐不住,跑到连队的指导员那里,激动地表示自己找到亲生父亲了。
指导员自然很为他高兴,但随即看到他手指着报上的照片,大吃一惊,脸色骤变,不苟言笑地对战士说:“你不要乱想,那是兵团司令员。”
没错,这位名叫邓贤诗的战士,用手指着的,正是15兵团总司令邓华。
邓贤诗
除了指导员以外,其他战友也都不相信,邓贤诗犹豫着从自己的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一张很小的照片,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经历了很多年岁月的洗礼,边角早已微微泛黄,熟悉邓贤诗的人都知道,自从他加入部队以来,这照片他从来都是贴身保存片刻不离的。
战友们都知道,邓贤诗从小就没有父亲,被母亲一个人拉扯着长大,所以对他的思念之情非常理解,大家本身肯定是不太相信的,只能聊以安慰。
但在邓贤诗的坚持之下,指导员还是详细地对比一下照片,再看了一眼报纸上邓华的长相,发现和邓贤诗还真有几分相似,毕竟事关重大,指导员很快还是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最终竟然发现,邓贤诗真的是邓华失散多年的亲生儿子!
这是怎么回事?邓华和邓贤诗分别这么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当初为何失散?邓贤诗怎么也进入了部队?
1910年,邓华出生于湖南省郴州永宁乡,他的家境是不错的,邓家是当地一个书香世家,于是邓华年纪很小的时候便被送入了私塾学习,后来二十五岁的时候离家前往长沙,进入了岳云中学读书。
在学校里,邓华也和其他人一样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之后深深为其而着迷,早就有了一颗投身革命的心。
不过由于出生于旧式家族,此时的邓华其实已经成亲了,不仅有了妻子,还生下了一个襁褓中的孩子。
这个女人名叫邱青娥,是永宁乡当地一个村子里的姑娘,在结婚前,邓华甚至从未和她见过面,因为这是传统的包办婚姻,只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可。
邓华听说了邱青娥的情况后,原本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一则自己是个思想先进的进步青年,怎么能还搞旧时代那一套,二则自己和邱青娥毫无感情基础,加上她是个目不识丁的女人,这样的结合他根本没法接受。
为了这件事,邓华和家里人闹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亲情的压力毕竟是很大的,而且父母以不让他去长沙上学相要挟,邓华最终只能咬着牙成了亲。
而邱青娥之所以被邓家看中,自然是因为她身上有着传统观念中女性的很多优点——贤德、淑良、温顺,而邓华的性格非常好,很明事理,他虽然对这段婚姻很抵触,
但他却清楚这一切都是旧社会的错,而自己的妻子是无辜的,所以邓华从来对妻子还是很好,没有把任何不满发泄在她的身上。
随着邓华中日在外奔波,邱青娥在家中操劳事务,总是能做得面面俱到,邓华对妻子也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情,但他明白自己始终是要远走的,要出门实现自己的报复,要去救国,所以他心中反而生出了愧疚。
不过这种事始终瞒不住,而且在不久后,1926年的时候,邱青娥忽然怀孕了,邓华马上从长沙赶回家中,亲眼见证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出世,他为孩子起名邓贤诗,心中非常高兴。
此时的邓华家庭美满,他多么希望能就这样留下,过一段平静、安宁的日子,但不久后,蒋介石就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湖南共产党组织遭遇严重破坏,外界的局势已经无比紧张,为了革命他必须动身。
所以邓华还是坦诚地对妻子讲了实情,作为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邱青娥很显然根本不懂丈夫口中所谓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是什么东西,但她竟然还是表示了坚决的支持,她告诉丈夫,放心大胆地去,自己会在家里照顾好老人和孩子。
邓华闻言感动无比,忍不住潸然泪下,他临行前在心里默默发誓,等到战争结束、革命成功,自己就归隐山林,和妻子、孩子好好过日子。
但此一去,便是漫长无边的岁月。
离乡后的邓华投身湘南起义,随朱德、陈毅一路转移至井冈山,后来又参加了每一次的反“围剿”战斗,在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已经是红1军团第2师的政治部主任了。
后来抗战爆发,邓华首先便参与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随后长期在晋察冀地区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是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
1945年抗日战争获得胜利之后,从中央党校进修完成的邓华,被调任到东北任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戍司令,在这里打土匪、战国军、团结群众。
之后的大战将开前,被委任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在秋季攻势中,邓华带领部队创下了十七天内连续攻下五城、全歼敌三个师的辉煌战绩。
从辽沈到平津,邓华又根据上级指示,负责解放天津,几个月后转战广东,最后打进了广州城里。
而在几十年前的湖南永宁乡,另一边的邓贤诗在父亲离开后,便开启了一段艰难坎坷的人生,他自记事起就再也没见过父亲,父亲留下唯一的东西,就是一张面容年轻的照片。
这个没有顶梁柱的家庭,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老人、幼子全靠邱青娥一个人照顾,可想而知她的压力有多大,虽然一开始邓华和家里还有书信联系。
在抗战刚开始的时候,他和林彪、聂荣臻一起,参与、领导了平型关战役,在获得了这次中国抗日的第一次大捷后,邱青娥拿着信跑到儿子面前读给他听,告诉他从未谋面的父亲在做着多么伟大的事。
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身负巨大压力的邱青娥的身体还是被压垮了,在她二十八岁的时候,终因疲惫和疾病去世了,此时家中的二位老人也已经不在,只剩下邓贤诗一个人孤零零地留了下来,他才十岁,根本不知如何生活。
好在乡亲们都知晓邓华在外抗战,对他十分敬佩,于是经过村里长辈的发话,此后邓贤诗便由全村百姓一起抚养。
这个时候的邓华也收到了家书,看到的却是妻子去世的消息,他固然悲痛万分,但前线战事吃紧,只能把伤痛压在心底,不过在这之后,他也失去了和家中的联络。
在湖南,吃着百家饭的邓贤诗逐渐长大,他和父亲一样通晓事理,眼看着到处都在打仗,乡亲们自己生活也非常不易,实在不愿拖累大家,而且同时他也已经明白了父亲的伟大,所以万分想要找到父亲,于是便决定离乡去寻他。
乡亲们得知后多番挽留,告知他此时外面有多么危险,但邓贤诗早就想好,自己也要闯出一番天地,不能丢父亲的脸,最终大家为他凑了一些盘缠,目送着他走出了小村子。
抗战获得了最终胜利之后,身为晋察冀军区第4分区司令员的邓华终于得到了回乡探亲的机会,时隔许多年,他回到了永宁乡,但那座老宅里却是静悄悄的,再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
经过打听,他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离乡远走,在这样乱的时局下,想要找到一个人简直如大海捞针,邓华只能怀着满心遗憾默默返回了部队。
而离开家乡之后的邓贤诗四处漂泊,做过许多份五花八门的工作糊口,但始终没有找到父亲,后来他碰到中共的部队征兵,忽然想到这或许是个好办法,于是毅然加入了部队。
此后,他便一直在军中,随着大部队四处征战,直到1949年底,他看到了那张广州解放后登报的照片。
在指导员把事情上报以后,每一级长官都很奇怪,但搞不清楚状况,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层层上报,最后消息一直传到了12兵团最高领导萧劲光的耳中。
萧劲光并未直接去找邓华,免得发生误会面子上挂不住,他直接来到邓贤诗所在的连队,在亲眼看到了这个年轻战士后,和邓华是老相识的萧劲光发现他们的长相确实较为相似。
接着他便问了几个外人了解甚少的问题,邓贤诗毫不犹豫底一一作答,在听了邓贤诗的经历后,萧劲光心里已经大致清楚了。
几天之后,在和邓华的通电中,萧劲光问邓华,“你一直都叫这个名字吗?”
邓华答,“以前叫邓多华,后来自己改了名,这有什么奇怪的吗?”
萧劲光笑而不语,挂了电话后就找到邓贤诗,让他自己给父亲写一封信,自己会代他交给邓华,第二天,邓华展开信的时候还觉得奇怪,直到他看到开头:“亲爱的爸爸.......”
难以想象,这对失散了多年的父子竟然以这样的方式重聚了,而邓华心中一直牵挂的儿子,竟然真的找来了,这是他长久以来的一个心结,他知道自己虽然是为国征战,但终究是对不起妻子和儿子。
所以邓华抛下了繁忙的事务,立即赶到邓贤诗的部队找到了他,两人相对无言,但心中都感慨万千,邓华想让儿子马上跟着自己走,回头给他安排一份比较好的工作,也好补偿他。
但邓贤诗却一口回绝了父亲的好意,他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深受他的影响,这一路走来靠的也都是自食其力,现在仍然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
邓华十分尊重儿子的选择,他鼓励邓贤诗在部队一定要努力表现,而邓贤诗则要求父亲千万不要以司令的身份给自己照顾,他要独立自主地立功。
在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和妻儿子女失散,最终能团圆者少之又少,而邓家父子不仅得以重聚,儿子还一直以父亲为榜样,也进入了革命部队,并且拥有着无私、独立的思想,实为难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