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 用埃里克森人生成长八阶段剖析自我
之前有部剧叫《都挺好》,带火了“原生家庭”这个词,大家纷纷开始讨论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因而更加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经济条件还不错、父母乐观开明、家庭和睦的环境里,回过头看,对我的人格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
埃里克森有个著名的人生成长八阶段,现在我已经到了第六个阶段吧。
一、婴儿期(从出生至一岁半)——建立信任
这个时期当然我是毫无印象的,但我坚信自己是在爱与期待中降生的孩子,这种确信源自于父母的恩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相濡以沫以及他们从小到大对我倾注的关爱。据我妈说,我是这一辈中唯一一个“女霸王”,“家族地位”不言而喻。
信任他人、感受世界的温暖和善意,是家人教会我的第一件事。长大以后,这个想法依然没有改变,始终相信真诚待人,我也必然会被温柔以待。
二、幼儿期(一岁半至三岁左右)——自主独立
作为一个女生,虽然没有被重男轻女的思想困扰过,但也没有因为站在相对弱势的群体就被特殊对待、特殊教育。
父母从小给我灌输的观念是,做独立女性,女性甚至可以比男性更加优秀。
早早与父母分了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房间从记事起就没让我妈来打扫过,这样的好处慢慢在成年以后显现出来,所有经由我打理的物品都能知道确切位置。
长大后,才开始感谢他们把大部分的决定都交由我做。比如中考、高考择校,想学什么兴趣班,跟谁一起外出旅行,今后的职业发展等等。虽然也会有产生分歧的时候,最终也摸索出了一套解决办法——饭后大家坐在餐桌上开个简短的会,沟通、交流。一个人走向成熟,是各方面的成熟,身体、心智、看待事物的想法,父母作为我们人生的参与者最能感受到其中的变化,很多时候父母也希望了解我的想法。
![]()
三、儿童期(三岁至六岁)——探索、好奇心
我几乎是一个被放养长大的孩子,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陪我,但还好,有图书、动画片和同龄玩伴,我的童年从未缺席并且丰富多彩。
虽然小时候的玩伴现在大多都没有联系了,但他们曾经带给我的快乐都是真实存在的。
也去了很多兴趣班,跳舞、电子琴、唱歌、书法、绘画,有些兴趣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而有些则草草收尾。“多才多艺”曾一度是我的标签,而正是这些看起来“没有用”的兴趣,潜移默化影响着我的性格、审美甚至职业选择。
有时候觉得拥有一个爱好比学习成绩来得更加重要,它们让我即便孤身一人也感到充实快乐。一个人阅读一本书直到日暮西沉,一个人看一部经典电影、做做手帐,闲来无事挎着单反出门去发现身边的小美好,给闺蜜画一副油画作为生日礼物,心情不好写写日记发发牢骚、加油打气、跟自己对话,反正也没人知道,努力跳出舒适圈,去参加不同的活动,见识不同的人群。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不尽相同,让自己快乐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永远保持探索新鲜事物的勇气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
四、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勤奋与自卑
“多才多艺”有时候也不是个好词,它意味着可能大多数时间我可能都在搞一些不正经的事,所以从小到大我的成绩都算不上好。
庆幸我遇到的老师对我都很宽容,大概是由于做了八年语文课代表的缘故,我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都是语文老师。小学语文老师善于带动大家上课的积极性,又经常讲我最爱听的小故事,从此爱上文字;初中语文老师很喜欢我,一个老师的重视是好好学习的动力;而高中语文老师经常推荐一些书籍和电影,给我今后的鉴赏与审美能力打下了基础。
得承认,至今我仍是一个成绩普通的人,对喜欢的课投注精力和热情,不感兴趣的科目,可能结果就是凉凉。人生苦短,精力有限,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大概也没什么不对吧。
![]()
五、青年期(十二岁至十八岁)——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
每个父母都会头疼孩子的叛逆期,而我的成长过程中似乎省略了这个阶段,或者说,去得特别快,也会因为做错事被训被打,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用沟通来解决问题的。
我缺点毛病肯定也是不少的,不过认识我的人总说我莫名其妙地乐观,乐观到幼稚,快乐的人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我愿意做让自己快乐,也让身边人快乐的人。
天大地大,再困难的事睡一觉都会好起来的。
六、成年早期(十八岁至二十四岁)——亲密与孤独
我的成长史在这个时期就未完待续了。
十八岁那年特别迷茫,迷茫未来有太多不确定,迷茫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
曾经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颓废、焦虑、思考人生,思考出了一条仍然不确定但好歹有了目标的路,现在我还在为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努力奋斗着。成长是不是人必经的溃烂我不知道,只知道我想要做眼底依然有光芒的大人。
![]()
从高中开始写日记,陆陆续续写了三本,现在仍会抽时间写一写,不为别的,生活中总有感到烦躁和焦虑的时候,跟自己对话真的很有必要,而对未来的规划和自己的要求,当某天翻回去看的时候,发现大多数不知不觉间已经达成了,真的很神奇,大概是自我暗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