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问题》2023年第2期要目

  《青少年犯罪问题》 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 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全文并订阅后续更新。 “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277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综合)131家,非核心期刊52家,集刊85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3年5月31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98819位作者的295046篇文章,总期数17586期,总字数26亿,诚挚邀请您的期刊入驻“北大法宝”,扩大影响,增进传播,服务法治。

  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采购热线: 010-82668266

  《青少年犯罪问题》2023年第2期要目

  【主题研讨:人工智能刑事立法与司法争议问题研究】

  1.人工智能刑事立法与司法争议问题研究

  陈波(3)

  2.人工智能犯罪的知识解构与刑法应对

  孙道萃(4)

  3.系统观念指导下的人工智能刑事立法研究

  马路瑶(20)

  4.人工智能刑法讨论的有效性探析:拆解、批判与步骤

  王克文(33)

  5.算法辅助量刑的风险成因与规范进路

  ——以美国实践争议为切入点

  陈慧君(45)

  【刑事法研究】

  6.秩序生成视域下非法经营罪异化扩张研究

  ——基于批判性观点的省思

  张旭、史云舟(60)

  7.论刑法中的目的性限缩

  ——内涵、类型与路径

  于改之、肖宸彰(72)

  8.反思静态刑法解释观

  赖隹文(84)

  9.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行为方式的学理审视与司法适用

  孔忠愿(106)

  【青少年犯罪研究】

  10.论学生网络欺凌的法律规制模式

  吴亮(125)

  【青少年法治】

  11.美国学校搜查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协调及其启示

  郑曦、张晴(133)

  12.未成年人保护立法中的系统协同

  何积华(144)

  【主题研讨:人工智能刑事立法与司法争议问题研究】

  1.人工智能刑事立法与司法争议问题研究

  作者:陈波

  主题导引:2020年以来,人工智能领域立法连续三年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计划,其重要性不言自明。随着元宇宙技术与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不再局限于传统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开始向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人文社科等领域拓展。在知识快速更新的当下,诸如人工智能刑事责任、刑法适用、归责路径等人工智能衍生问题也正被学界广泛讨论。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刑法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规制是智能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因此,本刊特邀数名专家学者对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刑法问题进行进一步研讨,以多维研究结构为基础,以期在知识动荡中推进“人工智能刑法学”的前沿探索进程。

  2.人工智能犯罪的知识解构与刑法应对

  作者:孙道萃(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刑法学研究会)

  内容提要:人工智能为当代刑法体系孕育了一场知识蜕变的大变革时代。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等犯罪的基本特征相继发生变动,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体系的量变也在发酵,旋即策动当代刑法体系的演变态势。但有待澄清与厘定人工智能犯罪这一前提问题,以明确当代刑法应对的逻辑基准。人工智能与传统犯罪的交互与碰撞不止,加速呈现这类新型犯罪的规范面貌与轮廓。对于“工具型”“对象型”人工智能犯罪,要兼顾传统罪名、特别是计算机犯罪与纯正网络犯罪的关联性与“扩张适用”潜能,分别确立“嵌入式”“特定式”应对逻辑。对于“独立型”人工智能犯罪,宜倡导“建构式”的理论应对机制,防止因刑法规范供给不足引发刑事风险的外溢;特别是立法完善不宜搁置不前。

  关键词:人工智能;犯罪异化;犯罪类型;嵌入式;特定式;建构式

  3.系统观念指导下的人工智能刑事立法研究

  作者:马路瑶(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系统观念指导人工智能刑事立法具有理论优势,能够避免“技术决定论”在主导立法中走向极端,避免立法决策顾此失彼。在系统观念的指导下,人工智能刑事立法应坚持“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安全和发展,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保障人工智能的发展真正造福人类社会;二是统筹多方参与主体,在人工智能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的现实基础下,应合理确定各方参与主体的刑事责任,确定适格被害人;三是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应在国内立法中遵循法秩序统一性,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贯通国内立法与涉外立法。

  关键词:人工智能;系统观念;总体国家安全观;法秩序统一性;涉外法治

  4.人工智能刑法讨论的有效性探析:拆解、批判与步骤

  作者:王克文(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检察院)

  内容提要:人工智能刑法呈现出多维特征,存在现实价值,但是目前的讨论缺少统一范式和上层反思。“人工智能刑法讨论何以有效”的命题得以提出,并结合目前主流的研究范式,可以拆解为:一是场景讨论可否独立支撑起人工智能刑法讨论的有效性;二是场景讨论是否触及体系讨论;三是如何展开人工智能刑法的讨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自动驾驶汽车、游戏外挂以及个人信息等成熟场景都进一步引发了更多值得讨论的问题,触及了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即体系化的必要性。通过场景讨论部分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三步人工智能刑法的未来发展方向:细化场景讨论,进一步分析原理沟通的可能;以可解释性为中心,双向促进人工智能刑法的发展;全时段、全过程促进人工智能刑法共同体的建立。

  关键词:人工智能刑法;场景;自动驾驶汽车

  5.算法辅助量刑的风险成因与规范进路

  ——以美国实践争议为切入点

  作者:陈慧君(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在美国算法辅助量刑的司法实践中,就算法的辅助地位、法官自由裁量权与被告人诉讼地位等问题,存在争议。算法固有偏见及其程序不透明等内在风险,以及算法辅助量刑规范体系缺位的制度性风险,不仅严重限制了被告人的算法知情权,而且使经由算法辅助的量刑裁量权不受约束,有碍程序公正的实现。为从实体与程序上实现公正量刑,应对辅助量刑的算法进行规范化。在算法层面,应当坚持算法公开原则,明确商业秘密不得阻碍算法披露,并以一致性标准与算法留痕促进算法公平。在诉讼层面,应当对算法知情权构建具体的权利束,在算法证据规则上区分由检察机关提出与被告人异议而分配不同的证明标准与证明责任。

  关键词:算法辅助量刑;潜在风险;算法公平;程序公正;规范进路

  【刑事法研究】

  6.秩序生成视域下非法经营罪异化扩张研究

  ——基于批判性观点的省思

  作者:张旭、史云舟(吉林大学)

  内容提要:通过文献计量法量化既有关涉非法经营罪扩张的理论研究成果,以此描摹针对非法经营罪扩张的批判性观点占据主导地位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明晰针对非法经营罪扩张否定性观点出现取向惯性与常态的滥觞;对其中批判性观点予以总结与提炼,深度复盘内在逻辑与思维进路;厘清非法经营罪扩张中的肆意延展与异化扩张,以此弥合存在于理论与实际间的负向评价与正向需求之“裂痕”,进而完成基于非法经营罪批判性观点的省思。

  关键词:非法经营罪;秩序生成理论;罪刑法定;异化扩张

  7.论刑法中的目的性限缩

  ——内涵、类型与路径

  作者:于改之、肖宸彰(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内容提要:目的性限缩是依法的目的对隐藏的漏洞进行补充的重要方法。法的目的分为法条目的和法典目的。目的性限缩包括从有罪到无罪,从重罪到轻罪,从加重犯到基本犯三种基本类型。可以从法益保护的角度进行目的性限缩。在该当性层面可以从犯罪目的的角度进行目的性限缩。在违法层面可以从法律冲突的角度进行目的性限缩。

  关键词:目的性限缩;犯罪目的;目的犯

  8.反思静态刑法解释观

  作者:赖隹文(海南大学)

  内容提要:静态刑法解释观的特点是理念保守、固守文义、过度追求立法原意,由此导致刑法解释方法的不当选择与刑法解释限度的狭隘把握,也使得刑法未能适时回应当下社会的流变,损伤了应有的规范机能。静态刑法解释观存在无法适应从传统到现代之变迁的局限,消解不了网络时代犯罪新样态的视域盲区,在追诉时效、刑民交错、公共卫生、刑法体系反思等细域也渐渐步入绝境,以致刑法面临功能限缩的尴尬处境。对罪刑法定主义的形式化坚持不应扼杀刑法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过度消极过度稳定实质是过度保守,既不能有效形塑新的行为规则,也矮化了刑法在社会调控架构体系中的本来角色。社会宏观格局的变迁全面波及犯罪的微观样式呈现,以进化论视角而不是静止视角审视犯罪,调整、改变以传统社会为背景建构起来的理论叙事话语已无可争辩,动态刑法解释观是最终的逻辑归结与价值选择。

  关键词:刑法解释;静态刑法解释观;动态刑法解释观;网络犯罪

  9.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行为方式的学理审视与司法适用

  作者:孔忠愿(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为增强与新《证券法》之间的协调性,《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进行了联动修改。其中,本罪三项新型操纵市场行为的增设是对其行为方式的明确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修正前本罪行为方式的规定违背了明确性原则,仍有必要对明确性原则的具体内涵、判断标准与实现路径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澄清。此外,在体认立法上的犯罪化与司法上的犯罪化的语境下,犯罪化的概念应当重新界定。本罪增设三项行为方式虽系刑法修正,但并非立法上的犯罪化。在刑法修正与刑法解释的关系问题上,刑法解释的终点,即为刑事立法(刑法修正)的起点。但是,刑事立法(刑法修正)的起点,不一定是刑法解释的终点。在刑法解释所能辐射的范围内,除非基于价值上的重大考量,否则刑事立法无需加以修正,给予刑法解释足够的空间。本罪中兜底条款的规定为新型操纵证券、期货市场行为的刑法规制提供了充足的法律供给,同时也是本罪适用的难点所在。主流观点关于兜底条款的解释规则存在概念混同、标准混乱、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难以兼顾等诸多缺陷。应重构兜底条款的解释规则,提倡兜底条款相对从属性说。

  关键词: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明确性原则;犯罪化;刑法修正;兜底条款解释规则

  【青少年犯罪研究】

  10.论学生网络欺凌的法律规制模式

  作者:吴亮(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学生网络欺凌属于侵权行为和冒犯性言论之结合,相应法律规制注重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公共空间交流秩序,同时协调冒犯性言论限制与言论自由保护之间的冲突。国内外现有的三种规制模式(私人规制、合作规制、法律责任规制)均有各自优劣,不宜绝对化。我国应当协同适用合作规制和法律责任规制:一是遵循政府规制的辅助性原则,提倡渐进性、多层次的规制责任配置结构;二是引入网络服务提供者审查的元规制原则,使其守门人责任配置实现信息管控与用户权利保障的协调;三是确立学校管教的修复式正义原则,重视扩张教育场域和修复学生群体关系。

  关键词:学生网络欺凌;法律规制模式;合作规制;法律责任规制

  【青少年法治】

  11.美国学校搜查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协调及其启示

  作者:郑曦、张晴(北京外国语大学)

  内容提要:为保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管理秩序,赋予学校搜查权实属必要,但此种权力可能与学生的隐私权之间形成冲突,需要对二者加以协调。美国通过New Jersey v. T.L.O.等案件确定了学校搜查权的宪法属性,设置了较执法机关搜查更低的启动标准,从而确立起学校行使搜查权的基本制度框架。美国通过判例对学校在有特定怀疑和无特定怀疑两种场景下进行的搜查做了必要限制,此外还通过相关成文法的规定适当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以期实现学校搜查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协调。参考美国的经验和教训,我国应当明确学校有包括搜查在内的充分教育管理手段,并为学校搜查权的行使提供必要的程序简化和制度保障,与此同时,还应运用比例原则对学校搜查权进行必要限制,从而实现其与学生隐私权的必要平衡。

  关键词:学校;搜查权;学生;隐私权;比例原则

  12.未成年人保护立法中的系统协同

  作者:何积华(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缺乏系统协同的观念,导致保护网络不健全,国家儿童保护的顶层设计和立法框架不完善,需要建构各系统协同的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本文从系统协同理念的法理基础出发,对我国保护立法进行梳理,分析我国目前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主要问题,我国亟待在儿童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下,提高儿童权利、儿童福利与儿童参与,建立儿童保护专门机构,为青少年司法社工者赋权,织密法律保护网,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立法宏观方略的完善。

  关键词: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系统协同;少年司法法

  《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我国公开发行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专业期刊,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一贯注重反映有关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以及犯罪学领域的新动向、新观点、新问题、新经验;致力于整合犯罪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资源,深化和繁荣青少年犯罪研究,推动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控与青少年权益保护事业的发展,杂志已经连续两届被遴选为CSSCI期刊,曾荣获法学类核心期刊称号。

  责任编辑 | 刘卓知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宋思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