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多图:央媒、省媒、湖南卫视新闻联播等集中报道第三届十八洞相亲会(附视频!)
原标题:现场多图:央媒、省媒、湖南卫视新闻联播等集中报道第三届十八洞相亲会(附视频!)
2月16号,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成功举办第三届十八洞相亲会,经过参观十八洞精准扶贫成果展展厅、体验苗族婚俗迎亲接亲、喝酒鬼酒拦门洒,参加创业就业长廊展示、舞台才艺比拼、非遗学习展演等环节相互认识和了解,最终五对青年男女当场牵手成功,另有一对台下互有好感的男女嘉宾牵手成功。
该活动的举办,吸引了包括新华社、中新网在内的央级媒体、省级媒体红网的特别关注和报道,湖南卫视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了1分15秒。
(视频:湖南卫视新闻联播第三届十八相亲会报道)
新华社
2月15日,杨云妃在和妹妹杨云秋合开的苗绣坊内绣苗绣。
2月16日,第三届“湘西十八洞村相亲会”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举行,来自湖南、贵州两地的一百多位单身男女嘉宾参加。 今年29岁的杨云妃是土生土长的十八洞村人。过去,杨云妃的父母以种田谋生,收入微薄,还要养活四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她们家也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0年中专毕业后,杨云妃去往吉首市打工。随着十八洞村发展得越来越好,2016年4月,杨云妃回到村里当旅游讲解员,2018年,她与妹妹杨云秋加入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开起苗绣坊,生意十分红火,收入比在外打工更高。 工作稳定后,杨云妃也开始考虑个人情感问题,她希望找到一位与她真心相爱的伴侣。
新华社照片,花垣(湖南),2019年2月17日 杨云妃相亲记 2月15日,杨云妃在和妹妹杨云秋合开的苗绣坊内整理苗绣制品。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2月16日,杨云妃在妹妹杨云秋的帮助下戴好头饰,准备前往相亲会现场。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2月16日,杨云妃前往相亲会现场。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2月16日,十八洞村举办相亲长龙宴,杨云妃在长龙宴开始前帮忙铺好桌布。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2月16日,在相亲会前,十八洞村举行了一场苗族婚礼,杨云妃(中)在传统的拦门酒礼仪中唱拦门歌。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2月16日,杨云妃踏上相亲会舞台展示自己。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2月16日,杨云妃在和参加相亲会的单身男嘉宾交流。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2月16日,杨云妃在和参加相亲会的单身男嘉宾交流。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新华社长沙2月17日电(记者席敏 张玉洁)农历正月十二上午,小雨霏霏,寒意袭人。苗寨火塘中炉火正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村民们冒着寒意,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村内小广场。
“脱贫又脱单”“嫁到十八洞村来吧”……呼声此起彼伏。不到9点,小广场上已是一番热闹景象。
来自湘西州内甚至外省的上百名男女单身青年正聚集在这里,参加第三届十八洞村相亲大会。
人群中,穿着盛装、略施粉黛的29岁苗族姑娘杨云妃格外显眼。当天一大早,她就开始梳妆打扮。她打算在这天的相亲大会上,为自己找一个“如意郎君”。
地处武陵山区的十八洞村,曾经沟壑纵横山岭难越,村民们生活贫困。找对象在这里成为“老大难”问题,2013年,40岁以上的大龄单身村民还有30多个。
2013年,“精准扶贫”理念首次在十八洞村提出。近年来,干部群众一起努力,用一条蜿蜒宽敞的道路,打开了与山外的“通道”,旅游接待、特色农产品销售、农家乐经营等业态快速兴起。
路通了,思路活了,收入也增加了。十八洞村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去年的12128元。
杨云妃曾是村里典型的“穷姑娘”。爷爷奶奶年迈多病,她和弟弟妹妹要读书,父母仅靠不到3亩耕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中专一毕业,杨云妃就外出打工。
看到村里的变化,杨云妃在3年前毅然回到家乡。接受扶贫工作队安排的免费培训后,她成为村里一名导游,去年又加入苗绣合作社,在家开了苗绣工艺品店。如今,她已成为十里八乡闻名的“巧姑娘”。
“脱贫了,我要再脱单。”有了稳定的收入,杨云妃大胆地构想自己的另一半:不论收入,踏实、人品好、勤劳就可以,今后,两人一起用勤劳双手致富奔小康。
和杨云妃一样想法的还有35岁的邻镇姑娘杨冬霞。得知十八洞村今年又要举行相亲会,杨冬霞和妹妹杨冬梅一起报名。
相亲会舞台上,这对穿着漂亮苗服的“姐妹花”表演了自己创作的苗歌《精准扶贫好政策》,展示了多才多艺的一面。一脸笑容的杨冬霞大大方方地说:“这首歌既是对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精准扶贫好政策的感激。”
“从2013年到现在,全村已经有30个单身青年结婚了。”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石登高掰起指头数了数。他大笑着说:“以前穷,找对象是愁人事。现在收入上去了,找对象还得相互看对眼才行。”
淅淅沥沥的小雨伴随着十八洞村相亲会一整天,单身男女青年在雨中谈着笑着,一朵朵玫瑰花递到了心仪的人手中,空中的寒气仿佛也被驱散。
中新网
农历正月十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处处洋溢着欢乐与浪漫。当地的单身男女正通过一场大型相亲会寻找意中人,十八洞四组村民、29岁的施志春用一首吉他弹唱《传奇》收获了三朵“心动”玫瑰。
花垣县合兴村“姐妹花”35岁杨霞(右)和29岁杨冬梅携手参加相亲会。
“今天特意打扮了一番,还穿上了苗服,就想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姑娘。”施志春说,曾经的十八洞村因偏远、贫穷,外乡女孩都不愿嫁进来;现在的十八洞村是全国脱贫典范,村民思想素质提升了,“腰包”也鼓起来了。他相信自己很快就能脱单。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湖南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曾深陷贫困,2013年时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人民币,下同),225户中有136户是贫困户。
相亲会前的苗家接亲仪式队伍走在村里的沥青马路上。
201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十八洞村,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如今,十八洞村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成为小康示范村寨。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十八洞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确定了劳务经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乡村旅游五大产业,形成产业扶贫合力,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记者在十八洞村看到,泥泞山道变成沥青马路,自来水进村入户,村头出现银行自助存取款机,村里建起山泉水厂,村民房前屋后绿树盈盈,无线网络覆盖全村。当年那个贫困、冷寂的小村落已变身热闹新景区。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该村共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
“全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长到2018年的12128元。”十八洞村村支书龙书伍告诉中新社记者,村里脱贫了,外出的女儿们回到了十八洞,外乡的姑娘们嫁进了十八洞,20多个大龄“光棍”纷纷脱单。
今年32岁的十八洞四组村民龙先兰以前经常酗酒。在扶贫队的帮助下,他拜师花垣县养蜂专业户学习养蜂割蜜技术,“钱袋子”鼓起来了,并与隔壁村姑娘吴满金喜结连理。
“以前,十八洞的大龄单身男青年整天无事可做,谁都不愿把自家女儿嫁过来。现在,他们积极上进,忙着发展产业,外村女子也愿意嫁进来一起携手奋斗。”吴满金透露,去年,龙先兰养了50多箱野蜂,光500多斤原生态蜂蜜就卖了10万元,他还牵头成立了十八洞苗大姐养蜂合作社,向贫困户免费传授养蜂技术,“现在,我们在县城买了新房,补拍了婚纱照,日子红红火火”。
当天,花垣县合兴村姐妹花35岁杨霞和29岁杨冬梅一起参加了相亲会。身穿红色苗服的她们用苗语合唱了一首《精准扶贫好政策》,并现场成功牵手心仪对象。“我听说了很多十八洞大龄单身男青年脱贫致富的故事,很受感动,也对十八洞村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杨霞说。(完)
2月16日,第三届十八洞相亲会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举行,村民们特意为龙琴琴与黄振纳夫妇举办了一场复古苗族婚礼。图为苗家阿婆用红线在新娘龙琴琴的脸上剐蹭,寓意新婚美满、多子多福。
两人相识于2018年第二届十八洞相亲会并牵手成功,于2019年1月7日登记结婚。
龙琴琴说,她想把外地的丈夫带回村里创业,一起办农家乐,携手奋斗致富。图为新娘走下花轿参加婚礼仪式。
苗族姑娘们摆起了拦门酒迎接迎亲队伍。
两位新人起了合卺酒。
新人在全村人的见证下叩拜父母。(杨华峰 摄)
中国评论通讯社
近年来,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名气越来越大,相亲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单身男女参加,逐渐成为湘西乃至周边地区单身人士交流沟通和自由婚恋的平台。
今年的相亲会大幕由广西小伙黄振纳和十八洞邻村的苗族姑娘龙琴琴盛大的苗族婚礼拉开。他们是在去年十八洞相亲会上相识的。百余名嘉宾和游客现场见证了两位新人的爱情。
杨云妃穿着苗服盛装、略施粉黛,让她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苗族婚礼结束后,她站上相亲会的舞台,勇敢地向台下的男嘉宾介绍自己:“大家好!我来自美丽苗乡十八洞村梨子寨,今年29岁,希望今天找到我看上和看上我的人。”
杨云妃所在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地处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脉腹地,过去,因群山阻隔交通滞碍,村民生产不便生活贫困。2013年,40岁以上的“光棍”还有30多人。
2013年,中国“精准扶贫”的理念首次在十八洞村提出。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成为中国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路径。在第一个5年里,中国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累计减贫6600万人以上。
杨云妃曾是村里不折不扣的“穷姑娘”。爷爷奶奶年迈多病,她和弟弟妹妹要读书,父母仅靠不到3亩耕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中专一毕业,杨云妃就外出打工。
近年来,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蜿蜒宽敞的道路将十八洞村展现给山外的世界,旅游接待、特色农产品销售、农家乐经营等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
十八洞村不仅在2016年脱了贫,还逐渐发展成为小康示范村,到村游客越来越多,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去年的12128元。
3年前,看到家乡的变化,杨云妃回到了村里。接受扶贫工作队安排的免费培训后,她成为村里一名导游,去年又加入苗绣合作社,在家开了苗绣工艺品店。如今,她已成为村内村外闻名的“巧姑娘”。
生活越来越好,杨云妃的婚恋观也发生了变化。
“我更期待找到爱情。”她说,以前想结婚是为了找依靠,现在有了稳定的收入,没有合适的宁愿不找。
“以前农村姑娘结婚是追求找个好人家‘吃饱饭’,现在姑娘要求的是两个人能一起努力‘吃好饭’。”42岁的“媒婆”吴菊珍告诉记者。
吴菊珍在网上看到十八洞村相亲会向全社会征集“媒公媒婆”,就主动报了名。她和不少男女嘉宾交流后发现,“独立”“有责任心”和“看对眼”是这次男女嘉宾普遍对“另一半”提得最多的要求。
“尽管在湘西农村地区,大龄未婚男性依旧占单身青年的多数,但勇敢、主动追求爱情的却大多是女青年。”相亲会承办方活动策划人杨胜告诉记者,近两年来报名更积极的是女性。
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是贫困农村女青年婚恋观的另一大变化。过去在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嫁到城里”对不少年轻女性而言是“高攀”。
“现在不同了。”杨云妃笑着说,“以后就算我嫁给城里人,户口也不会迁过去。”
“最好能让他把户口迁到十八洞来。”在场的十八洞村民们起哄道。
湖南红网
苗族婚俗展示
苗族婚俗展示
八人秋千
相亲环节
非遗文化展示。
红网时刻湘西2月17日讯(记者 欧阳琴芳 通讯员 杨胜)2月16日,“相约十八洞,牵手奔小康”第三届十八洞相亲会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隆重举行。近百名单身青年男女参加相亲会,他们通过参观十八洞精准扶贫成果展展厅、体验苗族婚俗迎亲接亲和八人秋千、喝拦门酒、创业就业长廊展示、舞台才艺比拼、非遗学习展演等环节相互认识和了解,最终五对青年男女当场牵手成功。
“脱贫脱单共致富·创业就业学非遗”是本届相亲会主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单身男女搭建互相认识、增进了解和轻松自由的交流平台。今年相亲会还特意增添了创业长廊,专为前来参加活动且有创业产品的单身男女而设置,十余名单身男女在创业长廊里展示自己的创业成果,销售自己的创业产品,相亲工作两不误,爱情事业双丰收!参加创业长廊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增收的28号男嘉宾田韬说:“我想通过相亲大会这个平台,找到一个能和我一起干事业的女人,所以今天我带着自己的野生香菇产品来了,希望我能遇见那个她。”
除此之外,现场还有土家族打溜子、吹糖人等民族非遗文化项目展演,“我第二次参加相亲大会了,大家在相亲的同时,又可以感受和学习湘西非遗。”参加相亲大会的1号男嘉宾王自友说。
目前,“相约十八洞 牵手奔小康”大型相亲系列活动在十八洞村已经成功举办三届。一直以来,“十八洞相亲会”在脱贫脱单的社会问题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质朴、接地气的民生脱贫脱单主题,一直是“十八洞相亲会”的主线,它已成为以十八洞村及周边村寨单身男女为主,延伸至湘西州以外乃至全国各地单身男女踊跃参与的大型相亲交友活动。
本次活动由湘西州文广新局、湘西州人社局指导,花垣县委宣传部主办、县人社局和就业局、十八洞村委会承办,县农业局协办。湘之西乡村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执行承办。
来源:红网湘西站
编辑:彭婷
现场多图
稿源:新华社、中新网、湖南红网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