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18岁 民法典这样保护未成年人

  

  从生前到死后,民法典影响着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和社会历程。18岁成年之前,无论是还未出生的胎儿、不谙世事的孩童,还是蓬勃朝气的少年,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1260条的民法典是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呢?

  下面请跟团团一起来学习~

  

  几个特殊的阶段

  胎儿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民法典在总则编“自然人”章节中,加入新规,将一个人受保护的起始点前移到了胎儿时期。

  “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这不仅为近些年热点的基因编辑等划出红线,也为一个生命从最开始提供法律保障。

  八周岁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用通俗的话说,八周岁以上的小孩,就可以“帮家里打酱油了”。

  十六周岁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八周岁

  “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我们再来看看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

  孩子不满1周岁父母能否提出离婚?

  《民法典》第1082条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是,女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

  这一内容与婚姻法的规定相同。这是对男方在女方怀孕、哺乳期等情况下,提出离婚的一种限制,是对妇女、婴儿和胎儿利益的保护。如果在上述期间,女方提出离婚或者女方有重大过错经法院确认的情况下,可解除婚姻关系。

  小孩拿父母手机偷偷

  给游戏充钱怎么办?

  《民法典》第19条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若小孩偷偷给游戏充值大额金钱,在法律上相当于与游戏服务提供商签订了服务合同,这需要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通俗说,未成年人充值是无效的,父母可以要求追回钱款。

  父母离婚时子女抚养问题,

  孩子的意见重要吗?

  《民法典》第1084条规定,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8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民法典》对父母离婚后,子女抚养的问题以年龄划分了三个阶段:不满两周岁的跟母亲;已满两周岁的,父母有分歧,要按“最有利”原则判决;已满8周岁的子女自行决定。8周岁以上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抚养权的确定与其权益密切相关,应当尊重他们的真实意愿,更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14周岁以上未成年人

  是否也可被收养?

  《民法典》第1104条规定,收养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第1114条规定,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养关系,但是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养子女8周岁以上的,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以往的收养制度更多考虑的是满足没有孩子的收养人的利益,这次明确了收养应当遵循最有利于被收养人的原则,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将被收养人范围放宽至所有未成年人,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拐卖和非法送养的不法现象,同时也将有利于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父母确诊新冠肺炎被隔离,

  孩子独自在家谁来管?

  “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结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民法典》对监护制度作了进一步完善,体现了我国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明确了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的职责,也是“最有利于未成年人”这一理念的彰显。

  

  

  家长和小伙伴们

  民法典还有很多亮点

  让我们一起继续涨知识吧~

  ??????《当哪吒遇上民法典》

  

  素材来源:综合自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教育报、北京晚报、河南共青团

  投稿请至:fq_online@126.com

  版权声明:转载请注明来自丰青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