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 | 余华:写作时,他把悲伤留给读者

  图源网络 | 侵删编辑 | 枟溪

  \ | /

  ★

  如果你在读完余华的《活着》之后,感受到了人生的种种苦难。那么,我希望你再了解一下余华这个作家,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灵魂。“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是网友们在读完他的书,并且看过他的采访后的总结,也是对这位被人们认为有着“脱口秀”天赋且近年来活跃在网络上的作家的一种喜爱。

  ?  +

  +

  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作

  家

  2022/10/1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余华是家中次子,姓名两个字分别取自母亲和父亲的姓氏。3岁时,余华全家随父亲迁至海盐,余华从此在这个江南小城开始了漫长的童年生活。

  1977年,余华18岁,参加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落榜。1978年3月,余华被父母安排进入了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由于武原镇卫生院对面就是海盐县文化馆,余华每天看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不用正常上班,非常羡慕。但是,当时的文化馆工作人员都需要一技之长,余华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掂量之后,认为文学最有可能使自己进入文化馆,于是开始了写作尝试。

  之后的几年,余华一直坚持小说创作的尝试,直到1983年,余华24岁时,他接到了时任《北京文学》编委周雁如的电话,赴京改稿,这次改稿之行,使余华开始了写作历程的重要转折。

  1984年余华25岁,正式调入海盐县文化馆。1987年,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同时又在《收获》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从此开始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

  余华早前的创作主要受川端康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夫卡等作家的影响,结合童年时期在医院长大的经历,见过许多血腥的场面,所以他的创作以鲜血、暴力和死亡为主。

  1982年,余华读到了《伊豆的舞女》,自此难以忘怀,并对川端康成十分喜爱。川端康成的影响,可以在余华对精细、细致的叙述风格的追求、推崇中感受倍深,尤其是他早期小说中大量暴力场景的描述亦可谓“无微不至”。余华说过:“那五六年的时间我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写作基础,就是对细部的关注。现在不管我小说的节奏有多快,我都不会忘了细部。”

  余华的创作先于对卡夫卡的阅读,但根据他多次的回忆,他在文学道路上的一次决定性“新生”却源于卡夫卡。卡夫卡文学的想象性和梦幻性特点让余华开始反思文学的“真实性”,“文学的真实性是什么?当时我认为文学的真实性是不能用现实生活的尺度去衡量的,它的真实性还包括了想象、梦境和欲望。”

  余华还是一位音乐发烧友,大约在高中时,不通音律的余华凭借对音乐简谱的直观认识,将鲁迅的《狂人日记》谱写成音乐。成年后余华撰写了一系列谈论音乐的文章,以《高潮》为名结集出版,余华不止一次谈到“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后来在谈到《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许三观卖血记》的写作时,余华说,他运用了“重复”的叙事手段,而“重复”的运用,则是受到巴哈《马太受难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里重复旋律的启发;同时,他在语言上“努力使对话具有一种旋律、一种音乐感”。

  余华的作品往往直面暴力、血腥和死亡的场景,有着深刻的苦难意识,这在他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等作品中都有体现。他的小说语言幽默是极端的反差中的灰色幽默,是一种零度情感叙述,这种幽默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表达效果。

  莫言曾经评价余华说:“余华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人。他清晰的思想脉络借助着有条不紊的逻辑转换词,曲折但是并不隐晦地表达出来。”作家闫连科评价余华:“当所有的中国作家都不正面去面对中国现实的时候,余华正在正面面对。仅此一点,我们所有人对余华都应该保持一种尊敬的态度。”

  图源网络

  主要作品

  《十八岁出门远行》

  《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兄弟》

  《文城》

  图源网络

  名言名句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活着·麦田新版自序》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活着》

  太阳没有了,还有月亮。——《兄弟》

  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个人走向死亡,可是无限眷恋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两个人寻欢作乐,可是不知道落日的余晖有多么美丽。——《兄弟》

  我想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兄弟》

  因为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全新的过去,而且还可以不断地更换自己的组合,以求获得不一样的经历。——《在细雨中呼喊》

  回首往事或者怀念故乡,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静,即便有某种感情伴随着出现,也不过是装饰而已。——《在细雨中呼喊》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个人空间的狭窄是阅读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阅读打开了我们个人的空间,让我们的人生道路由单数变成了复数。文学的阅读更是如此,别人的故事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梦想是每个人余生具有的财富,也是每个人最后的希望。即便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还有梦想,就能够卷土重来。可是我们今天的梦想已经失去平衡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我感到自己是一颗回到森林的树,一滴回到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尘埃。——《第七天》

  ★

  资料来源:

  中国作家网

  百度百科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的“线索”》

  小伙伴们,你最喜欢余华的哪一部作品以及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呢,快来评论区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有偿投稿邮箱

  writer@mengyaluntan.com

  萌芽论坛官方微博

  

  ——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原文链接

  几时写作·萌芽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