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鬼才”李恒宾:“创作”风格自成一派

  在李恒宾身上,你似乎看不到他的傲气。他的谦卑、随和,他的文化素养、个性,都在无形之中散发着一股魅力。

  采访前,李恒宾刚刚结束了手上的工作,不过从他说话的语气里,丝毫听不出他的疲惫。

  清净、独处、一台电脑、一架钢琴、一把吉他、一支麦克风、一对耳机,李恒宾说这就是我的“日常”。

  

  音乐人李恒宾。受访者供图

  我对“火”没有欲望

  入行多年,李恒宾尝试过多种音乐方面的工作,从歌手到作曲、作词、到编曲、混音、以及母带,每一项的工种既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份学习与积累的经验。

  而在不断尝试的过程当中,李恒宾也发现了作为一个制作人最大的“乐趣”所在。

  “音乐制作人的日常就是负责歌曲监制的各个方面,不单单包括歌曲、乐手、歌手,需要实时关注每首歌曲的细节情况、音乐制作人需监督歌曲的生产和整个制作过程。”

  他说,“我做音乐,对能不能火没有欲望,一切顺其自然,因为我比较在乎的是整个过程。”

  只做有“文化底蕴”的音乐

  李恒宾是一个非常有态度和个性的音乐人,他从来不会为了一时利益而去做那些常常被网友吐槽的“网络神曲”,直接一点来说就是只火一段时间的“口水歌”。

  因此,李恒宾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和立场。

  这句话激励着文艺工作者的同时,貌似带着不屑,特别是对当下盛行的“快餐式文化”。

  “最近很多一些网红歌手和经纪公司不断的向我发出邀歌请求,但都被我拒绝了。因为我这个人比较死板,不够变通,用朋友的话说。我不想去做迎合市场的音乐,因为这种音乐不能长久,无法持续性。所以,我只想做有“文化底蕴”的音乐。”他说。

  学“音乐”不是非要当音乐家

  13岁自学音乐、14岁便独立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首作品。从自学成才,到成为一名专业音乐人。在他的背后,也许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是占据成功最大的组成部分。

  对于李恒宾而言,音乐只是意味着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他始终没想过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人。

  “要有梦想,既使遥远。”李恒宾说。

  被问及为何会自学音乐,是不是想成为一名音乐家时?

  李恒宾回答,“学音乐不是非要当音乐家,而是我们需要战胜懒惰,焦躁等负能量。变得自律、变得平和、远离不良习惯,找到属于自己岁月的状态和热情。”

  “从艺”需要敢于尝试

  回顾李恒宾一路走来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在音乐的这条道路上,他经受过了太多的冷嘲热讽。之所以还能坚持,是因为他真的热爱。

  李恒宾觉得,“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敢于尝试,做艺术也是一样的,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天资聪颖的,只有经历过一些事情,才会慢慢的去明白一些道理。”

  艺术的伟大,其实就是一群平凡的人去选择了它。

  “从艺”不一定就是为了出名,保持初心很重要。

  在李恒宾看来,“从艺先从德,从艺先学人。文艺工作者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还不能触碰道德红线,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创作”风格自成一派

  采访中,记者问李恒宾,您认为,您在音乐制作上有哪些独特的创作理念或者方法?

  李恒宾认为,“音乐制作不仅仅是要有好的歌曲和唱功,也需要有好的创意和技术。我会根据歌手的风格和个性来设计适合他们的音乐风格和形象。同时,我也注重技术的应用,比如在混音和制作过程中使用一些特效和声音处理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很少会去对标别人的歌曲去创作,不会因为当下流行哪种风格的歌曲就去照着来做。”

  “创作”风格自成一派,是“音乐鬼才”李恒宾一直以来对完全原创的一种态度。

  最后,身为一名顶级的音乐制作人,李恒宾时刻都在坚持着做自己,从容而稳定、真实且努力。

  文/王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