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儒释道”的传奇和尚姚广孝,为什么被后人称为“黑袍妖僧”

  明朝时期,涌现出许多传奇人物。明学创始人王阳明是明代唯一可以与孔孟相提并论的人物。

  今天我们谈论的也是一个传奇人物,但后人称他为“黑袍妖僧”。在妖僧看来,这个人就是一个和尚。说起明朝传说中的和尚,你们猜得出是哪一位吗?

  他就是精通“儒释道”(儒释道)的和尚道衍。他能做什么才能被后人称为“妖僧”?

  

  图:《黑袍妖僧》姚广孝剧照

  一般来说,古代被称为“妖”的人,都是有能力力挽狂澜的。你做了什么来“力挽狂澜”?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上台,在没有稳固基础的情况下急于削藩夺权。自古以来,“削藩”都是国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而建文帝·朱允炆此时削藩,对朝廷政局十分不利。

  在弱小的藩王一家乖乖服从的同时,强大的藩王却不愿意轻易放开手中的一切。就像燕王朱棣一样,他的封地比较强大,他怎么可能就这么放弃呢?

  但是建文帝的军队如果要打仗的话也不是弱羊。所以在起兵之前,朱棣也是权衡了很久。毕竟,开弓就没有回头路了。一旦起兵,胜则为王,败则亡。

  

  图:朱棣与朱允炆剧照

  正当朱棣犹豫不决时,道士姚广孝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那就是造反。朱棣向来十分倚重道衍和尚,如今道衍和尚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待一切尘埃落定,朱棣铁了心要造反。

  造反自然也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来让天下人民与自己联合起来,而起义的理由就是“清帝一方”。战争期间,双方交战不断。建文帝的军队也非常勇敢。三年来,朱棣的军队被封锁在封地内,难以扩张。

  如果消耗持续下去,粮草兵马的供应跟不上,那么这次起义就会以失败告终。关键时刻,正是道衍和尚给了朱棣另一个建议,那就是“避实就虚”,绕过建文帝军队的重重封锁,瞄准南京。

  这也是生死攸关的策略。如果大军进攻成功,那就是奇胜了。如果大军被包围到一半,就不可能退到封地了。

  

  图:朱棣人马全被堵在封地剧照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去赌。燕王朱棣采用和尚道衍的方法,率军直进南京,最终取得了胜利。如果不是道衍和尚的办法,朱棣可能就死在了战火之中。

  可见道衍和尚确实有力挽狂澜的能力,而且能想出不凡的方法,这也是他被后人称为“妖僧”的原因。

  那“黑袍”是怎么来的呢?一般来说,“黑”带有贬义。普通僧人穿红色袈裟。为什么来到道衍和尚面前,他们就突然变成了“黑袍”?其实这主要和儒家学派有关。

  

  图:道衍和尚姚广孝剧照

  朱棣起义成功后,朱允炆建文政权垮台,随后永乐王朝崛起。道衍和尚的聪明才智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受到朱棣的赏识,继续在深宫为朱棣出谋划策。

  道衍和尚精通“儒、释、道”三家之理,才华横溢。但道衍和尚却侍奉朱棣为“和尚”,这让他受到了儒家的黑化。那么儒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历史上,儒佛两派曾多次发生冲突,恩怨不断。自汉武帝统治时期以来,儒学就成为统治者维持政权的利器,因此儒学也成为正统思想。

  佛教的兴起,自然给儒家带来了危机感。如果皇帝信仰佛教,这还是可以容忍的。但是皇帝想要以佛教思想作为治国之策,所以儒家也不能坐视不理,毕竟这涉及到他自己的利益。

  

  图:朱棣与姚广孝剧照

  如今,姚广孝以和尚的身份掌管政务,触动了儒家代表人物的利益,怎么能容忍两种思想同时治国呢?

  因此,宫廷儒家代表故意黑化姚广孝,称他为“黑袍妖僧”。

  其实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典故。《梁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梁武帝原本信奉道教,后来突然皈依佛教。梁武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大兴土木,因此又称“菩萨皇帝”。

  后来梁武帝受戒出家,梁朝祠堂突然着火了。就这样,儒家学者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认为梁武帝太宠妖僧了,是受到了上天的警告。

  

  图片:姚广孝剧照

  现在,道士姚广孝赢得了朱棣的信任,主管一些政务。朱棣虽然不信仰佛教,但他重用佛教的人,引起了儒家官僚的不满。

  但是这些儒家官僚不敢唱反朱棣,所以只能用道衍和尚来发泄。因此,和尚道衍姚广孝被称为“黑袍妖僧”。

  文章作者:大辉

  整篇文章由大咖说事工作室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