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术论文范文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由安徽省朱子研究会会长秦德文先生主编,合肥学院中文系张成权先生、张爱萍老师编著的《朱子语释》一书,在深入研读朱子著作的基础上,精选朱子语录,涵盖朱子论理气、心性、伦理、践履、自然、佛道、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治学、读书等十二章内容。每章均有引言和简释,概述本章内容并作题解,同时力求遵循朱熹原旨,对所选的朱子语录及其要义作了精当的诠释并加以一些扩展性内容。该书言简意赅,对于传播朱子思想、推动儒家经典普及化、大众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安徽大学诸伟奇教授的《四书学四题》认为,《四书》定于朱子,分别研究了元明清三代的四书学,指出,元代的四书学是“士犹笃志于研经”、明代的四书学是“讲义盛行,异学争锋”、清代的四书学是“回归、新变与困顿”。安徽大学王国良教授就朱熹理学的传播路径及其对徽州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行了考察,认为朱熹理学学派通过教育传播渗透到世风人情、族规民约之中,对徽州地区和谐社会的建构产生重要影响,为思想学说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例证。安徽大学赵华富教授考察了徽州宗族对朱熹《家礼》遵循的态度和原则,指出徽州宗族对朱熹《家礼》十分重视,徽州宗族对《家礼》的规定,特别是祠堂建设、祭田设置、族规家法、祭祀礼仪的规定所遵循的态度和原则,不仅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礼仪的规定进行重大变革。台湾师范大学张昆将教授就朱子对合下的权变伦理思考及其现代衍义作了探讨。安徽师范大学郭淑新教授解析了朱子经典诠释思想,认为朱子形成了章句训练训诂与义理阐发相互发明的经典诠释理念,以及唤醒•体验•浹洽•兴起互相贯通的经典诠释方法,为新儒学的兴起勃发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但朱子虽然极力在追求本意和阐发新意之间寻找平衡支点,有时却难免游离于这一支点。黑龙江大学魏义霞教授探讨了朱熹的价值哲学,指出朱熹秉持儒家的道德诉求,不仅接续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原始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话题,而且在理学的框架内诠释义利观,并且将理欲关系、公私关系一起纳入其中,这使义利观与理欲观、公私观成为朱熹价值哲学的基本内容,并且呈现出三位一体的逻辑架构,朱熹借此将儒家的道德诉求和价值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福建省委党校李永杰博士总结了朱子敬畏伦理对现代性的三条补救价值,分别为在追求物欲的同时注重边界意识、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放弃精神涵养、懂得在追名逐利中的抽身反盛。安徽理工大学高旭博士考察了朱子的“持守”思想及其理学践履精神,认为存心、持敬和主静是朱子“持守”思想的基本内容,“持守”思想尤为重视“日用”之间的修身功夫,表现出强烈的践履性,试图促使理学家在切实有恒的德性修养中,存天理而灭人欲。安徽大学刘笑非博士对朱子、象山和阳明哲学终极天理实在性与内在性关系作了比较研究,指出三者都肯定终极天理的实在性,不同在于阳明强调心理一体的终极天理的实在性,朱子的工夫论既有向外的“道问学”,又有向内的“尊德性”,象山和阳明的工夫论重点在内的“尊德性”。安徽师范大学陈育德教授对朱子文道一体的文学观进行了现代诠释,认为可以从其陈旧保守的思想、立场中获得警示,进一步在文学领域里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消极影响,同时汲取其中合理的、有用的东西,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发挥积极作用。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黄柏翰副教授借由对朱子“太极”概念的分析,考察了朱子理学对佛老的吸收与转化,认为朱子理学并非转向佛、老,而是转化其中部分理论或方法作为儒学之舟的帆、桨。台湾华梵大学胡健财助理教授从朱子的山水诗探讨了他的山水情怀,认为朱子从早年的道佛思想到中晚年回归儒家,欲考察其著名的述理诗,更需要放在山水诗这个脉络中。泉州师范学院林振礼教授考察了思想史上朱子与大慧禅师的潮州之会这一历史公案,揭示出朱熹注解《大学》“格物补传”,“开一新传统”之序幕的隐微之处。上饶师范学院周茶仙副教授以江西为例,分析了地方家族与朱子学的发展流传状况,指出地方家族是朱子学在各地各时期发展流传的土壤与媒介,要探讨南宋朱子学的发展流传,必须从地方家族的视域中去考量。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教授以亡秦为例,论述了朱熹的史学观。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长朱茂男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宣扬践履“朱熹思想文化”,积极推动海峡两岸青年学子考察朱熹文化遗存,重走“朱子之路”,他就朱子文化在现代的传承、实践与创新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思考。

  二围绕朱子学而生发的其他哲学议题

  在探讨朱子教育思想及其学说之外,亦有学者著文考察了其他哲学议题,彰显了新的学术思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余秉颐研究员归纳了方东美关于宋明清新儒学理论归趣,论述的三点内容包括关于自然主义的新儒学、关于宋明清新儒学三派“见解歧异的原因”、关于儒家“道统”观念。南京审计学院肖建新教授考察了宋元之际徽州学者许月卿的字号、贯里、生卒年。台湾元智大学助理教授刘芝庆探讨了韩国重要的阳明学者郑齐斗的经世之学,指出其经世思想源于阳明学立场。厦门大学谢晓东博士探讨了韩国儒学大家李栗谷对人心、道心的诠释,指出李栗谷的人心道心相为始终说,是一种独特的人心道心论,但该学说存在明显的内部矛盾,是一种不稳定的观点。浙江海洋学院程继红教授以义乌学者黄溍《文献集》所记浙东士人墓志铭为中心,考察了黄溍对宋元浙东地域儒学特征的描述及其谱系的建构。福建省闽学研究会丘山石先生由李侗与朱熹“复卦见天地之心”一番答问考察了李侗对朱熹建构理学思想体系的影响。芜湖市委党校肖美丰教授以《心体与性体》为中心,对牟宗三评朱陆无极太极之辨做出评价。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苏敏老师从宋明理学主要代表对天人合一关系、仁在生态哲学中的含义以及人的生态行为实践等方面的探讨,揭示了理学哲学体系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

  三儒学与当代经济以儒学为基本内容的传统文化

  在当代商业化浪潮的裹挟下命运如何,对社会转型产生了何种影响,引起了学界、商界的广泛关注。来自港台、内地的企业家、学者撰文探讨了儒学与当代经济的关系。原台湾大学校长、名誉教授孙震先生从“扩充利他抑追求自利”、“追求自利与现代经济成长”与“21世纪企业家的使命”三个方面对21世纪企业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做出总结反思。原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王世华教授从学理角度对徽商的内涵和外延作了界定,从徽商的魅力、文化自觉及文化信仰等方面深刻阐发了“徽商精神的当代价值”,认为有文化有信仰,才能有敬畏,才能自觉地去践行,升华为文化自觉,而这正是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最大区别。台湾欧洲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朱高正先生考察了朱子学对徽商的影响,指出朱子学深刻影响了徽商数百年,徽商的最大特色是商与儒密切结合,徽商是儒商的原型。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朱国光教授讨论了朱子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思维间的关系,认为朱子家训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朱子“百学须先立志”等传世名言中可以吸收企业管理思想。台湾著名律师吕荣海先生探讨了儒家精华和现代法制如何融合会通的问题,认为仁、义、诚信等美德虽然不能带来“短利”,却是经营公司、治理公司的“长利”。

  四总结

  综观本次学术研讨会,诸多论文新意频出,富有创见,朴实深邃、稳健典雅,考证精微,史料翔实,扩充了朱子学研究的学术视野,夯实了朱子研究的学术基础。不过在扎实推进朱子研究的征程中,应该进行一个长时段的学术梳理,进行学术反思,以便人们获得研究的观照和定位,真正将朱子学研究推向深入。同时切实开展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要突破文史哲壁垒,对朱子进行哲学、史学和文学等学科的立体、交叉式研究。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比较教育评论;主题;方法;国家分布;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5-0025-06

  学术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显示该学科的学术地位与学科特性的重要载体,对一本高质量有影响的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学科研究的方向,这是对自身学科的回顾和对以后研究工作的准备。《比较教育评论》(以下简称《评论》)是一本在比较教育领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每年期刊的第四期都会一次比较教育的论文目录,这些目录搜集了当年所刊登文章所参考的文献,一些西方比较教育研究者通过分析这些参考文献的特征与倾向性,统计分析当年美国比较教育学科领域所关心的领域与全球教育所急需解决的问题。2007第三期的《评论》中,罗萨林德(Rosalind Latiner Raby)发表了一篇题为《五十年来比较教育评论参考文献回顾――对此领域的反思》的论文。论文从历年文章数量、文章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地区等维度出发,对五十年来《评论》所刊登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分析。通过作者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球比较教育领域研究问题发生的变化,研究地区重心的转移,总结出比较教育领域学者们未来研究的方向。由此可见,对自身学科领域发展的关注对学科领域学者今后研究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本文以2003年至2010年2月《评论》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地域、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阶段等维度出发,探究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动向,借鉴和学习它卓有成效的经验。研究对象包含29期《评论》共计140篇学术论文,其中2006年刊登论文最多,达27篇,2003年刊登15篇论文,为近八年来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最少的一年。

  一、学术论文研究国家分布分析

  由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对某一个国家教育问题的研究是比较教育研究的惯例研究方式,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就是从学习他国的教育经验发展而来的。学术论文研究地域的变化动向可以反映全球教育问题的分布状况,分析学术论文研究的地域变化可以使比较教育研究者在研究中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在整理文献中,笔者以洲为标准把地域分为北美洲、拉丁美洲与南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五大类,并从每篇论文研究国家数量方面入手,把论文涉及的国家又分为单一国家、两国、三国、区域、全球共五类。

  通过表1、表2的数据分类,我们可以得出近八年《评论》选择国家研究方面的一些特征和方向:

  (一)亚洲国家成为研究主体

  表1反映的是近八年来《评论》论文所研究国家的地域分布。这些论文大多数是研究单个国家,也有研究多个国家,但它们都属于同一大洲。从上表可以看出,《评论》最关注亚洲国家的教育问题,在85篇文章中涉及亚洲教育问题的文章共有34篇。2004、2005、2006三年中,每年都有6~7篇研究亚洲教育的文章。每年非洲、拉丁美洲与南美洲及欧洲研究数量一直比较稳定。北美教育问题研究数量较少。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中国教育的学术论文所研究问题包括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的公民教育,中国台湾地区学期教育券制度的改革、中国西北部地区教师幸福感以及自治区学校教育与内地学校教育脱节问题等。

  (二)全球多个国家的比较研究数量增多

  在所有研究国家的论文中有一半的论文研究单一国家,单一国家仍然是《评论》研究的主体。但区域研究与全球教育的研究近年来有所增加,OECD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是推动全球教育研究的动力。最近几年大型的跨国比较研究让人眼前一亮,如2010年《评论》第一期《不同性别教育期望差异的跨国研究:国家层次性别观念和教育系统的影响》一文就对29个OECD成员国进行了比较与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教育研究开始全球化比较已成为一种方向。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比较增多

  此外笔者从国家比较的角度出发,把研究两国及以上国际的论文分为发达国家比较、发展中国家比较和混合比较。通过分类和统计,笔者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混合比较较多,全球性的比较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这些比较更多是基于如PISA学生能力评价此类国际项目开展的,在《学校中男女学生在读、写、算等能力上的性别差距》(Xin Ma,2008,No.3)一文中作者阐述了1980年以来,美国等国学校男女学生在读、写、算、科学、理解等多方面能力的性别差距加剧现象,并引用各国PISA数据,试从国家政策、文化、家庭特征、师生比例、性别歧视等因素去分析此现象。

  (四)关注不发达国家与边缘地区

  在近八年来《评论》具体研究国家的118篇文章中,大多数文章都涉及东亚、东南亚、中东、非洲、拉丁美洲、东欧和中欧的不发达国家。《评论》还很关注边缘地区。《讲佛兰德语和法语的比利时学校,穆斯林青年受到排斥》(Michael S Merry,2005,No.1)一文研究的就是位于法国和比利时之间一个地区。除了地域上的边缘地区还有文化上的边缘地区,在论文《脱位的教育:以中国为例》(Gerard a Postiglione,2009,No.4)中,作者把地区看成了一个边缘地区,用比较法从多方面比较中国内地小学、中学与地区同级别学校的差异,论证地区学校教育的脱节问题。

  二、学术论文研究主题分析

  一篇学术论文会有一个研究主题,主题体现了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决定了研究者的研究内容。通过对重要学科期刊所刊登的历年论文进行统计分类,可以从中获得研究者们研究的新动向,也反映出学科研究的方向。笔者浏览了《评论》近八年的140篇学术论文,发现大部分论文都涉及多个问题,需要我们分类。在这里笔者参照了2007年《评论》中罗萨林德(Rosalind Latiner Raby)《五十年来比较教育评论参考文献回顾――对此领域的反思》一文中对参考文献的分类维度以及2008年《教育研究》杂志中徐辉《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新发展》一文中对论文的分类维度,把140篇文章分为教育制度、教育思潮、教育实践、学科建设4大类,4大类包含20小类。对于涉及问题较多的文章,笔者根据其核心主旨将其分类,如《中国农村母亲在对他们孩子的教育期望中实践着性别平等吗》(Zhang Yuping;Grace Kao;Emily Hannum,200,No.2)一文涉及到教育公平、质量评价等多个问题,但其主旨是研究中国西北部地区农村女童入学问题,所以将其归类为女性教育。以下是140篇学术论文的分类详情。

  通过在分类过程中对文章的阅读以及对表3所显示数据的分析,笔者从教育制度、教育思潮、教育实践、学科建设四大类入手分析论文特征。

  (一)教育制度仍是研究重点

  研究教育制度论文共有53篇,占论文总数的38%,其中以教育政策、体制改革和教育公平研究较多。教育政策方面多研究一国面对本国问题出台的政策,如《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学校就读率》(Yang, Juhua,2007,No.4)一文就了研究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与学龄儿童入学率之间的关系。体制改革方面教育私有化、市场化、分权化是研究重点,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体制改革。在教育公平方面,研究者关心学龄儿童入学、学习、考核等多方面公平,并从教育政策、社会阶层等多维度分析。此外对教育管理、国际组织、人员流动、教育政治也有研究。

  (二)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问题

  《评论》学术论文的作者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女性教育、种族教育、难民教育,对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质量研究较多。多民族地区弱势族群受教育的状况是他们研究的重点,《话语,分化,与问题:在后种族隔离时代开普敦穆斯林社区学校》(Aslam Fataar,2005,No.1)一文就是研究这类问题的代表。女性、少数民族、难民等在受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是美国比较教育学者重点研究的对象。而像“与身份认同相冲突的历史教学:卢旺达的经验”(Freedman, Sarah Warshauer,2008.No.4)此类边缘问题也很受研究者们关注。

  (三)研究主题紧跟时展

  全球化、多元化这一背景,许多论文给予了关注。论文题目出现“global”单词的文章就达10篇,文章主要涉及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问题、全球化背景下教师身份冲突。穆斯林教育也成为当下热点,共有9篇论文涉及穆斯林教育问题,多以文化多元化为文章主旨,分析问题。此外公民教育也成为当下热点,2008年的研究文章就多达5篇。《评论》的论文涉及到当下大家关注的各种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范围很广。

  (四)重视自身学科建设

  《评论》文章十分重视自身学科建设。每年都有一篇专门文章研究本年度刊登论文的参考文献。此外还有关于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的讨论。文化主义的比较教育研究、区域研究、全球化理论、现代性理论等也是研究重点。

  三、学术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比较教育领域的学者对方法论的维度划分有较大分歧,对于比较教育研究中所具体运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持多元化的观点。普遍的看法是,比较教育作为比较性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社会科学中的一切方法都可以运用到比较教育研究中, 应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来决定所使用的方法。笔者将研究方法分为文献法、调查法、理论分析、比较法、民族志、访谈法、历史法、实验研究八类。部分文章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笔者选取最主要的一种研究方法,从表4中可看出:

  (一)文献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140篇论文中运用文献法研究的文章占了70篇。这里的文献包括各种年鉴、法律法规、政策报告和研究数据等一手文献,也包含他人论文、著作里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研究者会对其运用的文献进行加工,这也是《评论》论文的一大特点。

  (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大部分论文在研究时都运用了多种方法。《种族和性别的争论和教师权威、学校制裁的压迫:以英国非洲、加勒比国家小学生为例》(Cecile.Wright;Debbie.Weekes,2003,No.1)一文作者参考了政府数据,访谈了一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又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三)实证研究占据重要位置

  主要以调查法进行研究的论文有22篇,民族志研究的论文有13篇,以访谈作为研究方法的文章有9篇。这些取得一手资料的实证研究论文占总文章数31%。在以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中,也有较大一部分是以一手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在140篇论文中,实证研究在论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很多研究者在阐述了问题的来由,描述背景,展开理论后,整篇论文便围绕着实证研究展开。

  (四)定性与定量研究呈均衡态势,两者的结合更能体现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侧重定性的人文主义方法居于20世纪早期比较教育研究的主流地位,描述和解释是其主要方法。20世纪50年代后, 人文主义的方法被批评为不科学和缺乏清晰的方法论,强调引入定量的统计分析等。《评论》近八年间所刊登的论文,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方法的论文较多。由此可见,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都不能取代对方,两者的综合运用更能代表学科的发展方向。

  此外,笔者还从教育阶段角度把论文内容分为学前教育阶段、学龄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和各个阶段。其中涉及学前教育阶段的论文共2篇,学龄教育阶段为73篇,高等教育阶段为16篇,各个阶段为19篇。学前教育中学龄教育阶段仍是研究重点,这个阶段的研究问题包括了各个方面。高等教育阶段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则涉及公民身份认同、健康教育、女性教育、全球化等方面。

  四、对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启示

  《比较教育评论》杂志主要刊登美国比较教育学者的学术论文,但也有许多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比较教育学者发表的文章。所以《评论》不仅仅代表美国比较教育学者们研究的方向,也代表了世界比较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通过对近八年140篇文章研究主题、研究地域、研究方法、研究阶段的分类和分析,反观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重视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

  《评论》上所刊登文章研究的区域大部分都在亚洲、拉丁美洲和南美洲、非洲以及中欧东欧一些发展中国家。研究的重点有以下几个:中东地区穆斯林的教育问题,拉丁美洲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状况,南美洲教育私有化改革,亚洲一些国家的教育公平、中央权力下放、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非洲女性教育、教育公平以及种族教育等。可见《评论》的论文涉及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且大多基于实证进行深入研究。在我国,较多比较教育学者集中研究发达国家的教育,借鉴他国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多研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研究那些与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水平相似,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困难接近的国家,关注他们解决问题的措施。

  (二)研究主题明确,紧跟时展

  在给近八年论文分类过程中,明显能感觉到比较教育学研究者们注重的几个主题,包括种族教育、女性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公民教育、质量评价。这个几个主题已经成为西方比较教育学者研究的模式。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西方比较教育学者深入地研究了一些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教育问题,体现了比较教育学科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的学科特点。我国的比较教育学者关注教育政策方面问题较多,缺少多样化、国际化的研究主题。

  (三)研究方法多样化,注重实证研究

  从对论文研究方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方比较教育学者研究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每一年的论文都包含了各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齐头并进,多种研究方法混合使用。此外他们还很注重实证研究,大型的跨国调查、长达数年的田野研究、基于对一手数据的科学利用和分析都能在论文中看到。反观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者们所使用的方法,大多还停留在对国外文献资料的描述和介绍阶段,缺少实证研究。西方比较教育学者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四)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研究

  《评论》论文在研究问题时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论证。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在介绍外国教育现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对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教育问题解决的措施研究甚少。因此,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综合运用社会学、 历史学、 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思想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 从跨学科的视角对教育现状作出合理的解释, 推动比较教育学向更高水平的研究阶段推进。

  (五)重视学科自身建设与发展

  《评论》非常注重比较教育专业研究刊物的自身建设和学术著述的累积,每年都有至少一篇论文关注学科回顾和发展。我们应该加大对比较教育学科特性、学术价值与方法论体系的研究,深入关注那些在本土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本土社会特有的、能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教育话语,努力建立起体现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积极地向国外教育界展示我们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发展成果,力争在国际教育学术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推动中国比较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贝磊,鲍勃,梅森.比较教育研究:路径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徐辉,王正青.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新发展:主题、方法与地域分析[J].教育研究,2008(8).

  [4] Rosalind Latiner Raby.Fifty Year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Bibliographies: Reflections on the Field[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07(3).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美远程教育;对比研究;学术期刊

  【中图分类号】G2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4―0040―09

  引 言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术成果呈现与交流的平台,其所刊载的学术文章反映了该学科当时的研究状况。严谨的学术期刊理应在选题策划和稿件审核方面有比较严格的标准和流程,特别是选题策划方面,期刊编辑秉持的原则中,首要的是选题要反映当前研究与实践的面貌。因而,选择一份严谨的学术期刊,考察其中所刊载学术文章的主题分布,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在某个时期中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变化。同时,对教育教学具体领域的研究也是研究者对目前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考和总结。因此,通过分析和研究学术期刊在研究领域及研究内容方面的关注热点,充分发掘学术期刊在预测学术研究发展态势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为我国远程教育期刊编辑在选题策划等方面提供有益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我国的远程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和提供一些启示。

  近年来,关于学术期刊(特别是远程教育学术期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所刊载学术文章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作者情况、引文情况、影响因子等方面的分析,或是对不同期刊在这些方面的比较研究。而本项研究主要根据较长一段时间内学术期刊所载学术文章的内容、数量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来剖析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发展过程、当前热点及趋势。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 相关文献研究

  本研究主要从CNKI、Google Scholar、ECO、PROQUEST等数据库,以“期刊”、“学术期刊”、“科技期刊”、“学术研究”、“比较研究”,以及“Comparative Analysis”、“Academic Journal”、“Scientific Journal”、“Comparative Research”为关键词,获取中英文文献。

  在关于跨文化、跨语种的学术期刊与所属学科的学术研究的相关研究中,有徐庆宁[1]、郝晋萍等[2]、毛一波[3]、张玉华等[4]、张玉平[5]、陈光宇等[6]、王英辉[7]、邹文华[8]分别研究了我国和外国某类学术期刊在文献类型、报道时差、学科结构、出版周期、被检索机构收录等方面的差异。Mendler-Johnson和 Luise[9]、Soteriou[10]、Hon Fun Poon和Chris Rowley[11]分别研究了不同国家的某类期刊的文章。这些研究所涉及的期刊刊期都较短。涉及较长时期学术期刊的研究有:Craig W Trumbo[12](涉及八份传播类期刊的2,649篇文章)、Leona M English等[13](涉及英国和北美宗教教育杂志10年的文章)、Boncourt和Thibaud[14](涉及三份政治科学杂志从1973到2002年的文章)、袁会[15](涉及两份杂志近十年的选题)等的研究。

  关于单一语种或文化下的学术期刊的专门研究亦有不少,如:Wadhwa、Suresh K[16]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聚合物/塑料方面的学术期刊;Blank和Rebecca M.[17]比较了《美国经济评论杂志》学术文章的双盲或单盲同行评审;Cote等[18]采用引文分析方法研究了消费者研究杂志对社会科学文献的影响;Gentry等[19]研究了1986-1991年期间运输和物流期刊中作者的从属关系,并与之前三个时期的相关研究做了比较;张新平等[20]比较了中国期刊方阵与中文核心期刊;而孙景峰[21]、杨阳和王[22]、凤元杰 等[23]、李树民和许静[24]、余韬[25]、王昆欣和高飞[26]分别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科学、物理、管理学、医药学、电影类、旅游类学术期刊。

  归结起来,现有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结构、出版周期、被检索机构收录情况、影响因子、发行方式、出版介质等方面,期刊的订户、被阅读频率、被引用频率、出版格式、主题、评审方式、作者、研究方法等也受到了较多关注。

  国内针对远程教育学术期刊的研究也不少,例如,张伟远[27]就如何提高研究质量的问题,选取了中、英、美三国的五份远程教育杂志1997和1998年两年内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还有很多研究者针对特定中文期刊从不同角度对中英文的远程教育期刊进行了比较研究[28][29][30][31][32],大多关注学术研究的规范性、文章数量、 研究方法、数据处理 、研究主题、 论文撰写、文献题录信息等,但所采集的期刊信息跨越年份较短,多为两三年间的情况,很难反映较长时期内的研究趋势上的变化。

  2. 关于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

  为了更清晰和确切地对比研究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内容上的异同,我们需要一个较为科学和适用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分类标准。科学性当然是首要的标志,但“适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远程教育研究内容的分类,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如徐辉富[33]、黄盼和何仁生[34]、李爽[35]等在各自研究中提出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内容)分类,但大多都是服务于某项具体课题研究(如:为了研究远程教育专业人员分类,等等),或为远程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而做的分类,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缺乏系统性或不够全面的问题,并不适合本项研究对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丁兴富[36]将远程教育学科内容分为十五个细目,基本涵盖了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各个重要内容,但此分类过于“细致”,且混合了远程教育内容(如教学设计、学习支助服务、比较研究等)和层次(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培训等)。张伟远[37]在论述远程教育研究的时候特别指出:远程教育的研究和远程教育学科的研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还讨论了远程教育可以着重研究的重点内容,为我们制定研究内容分类维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归结和借鉴现有文献中对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内容的诸多分类,我们以为,远程教育研究内容可以从六个维度来剖析:

  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研究;重要领导的相关讲话、政策法令;远程教育国际比较研究与分类;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基础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心理学(及相应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远程教育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理论。

  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质量及质量保证;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政策制定与立法;测量与评估;成本效益研究;远程教育心理学、远程教育经济学等交叉理论的应用研究。

  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远程学习交互;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入学动机等研究;远程学习评价。

  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

  包括:国内外远程教学人员的培养和专业发展。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学过程和模式研究;课程设计与开发和使用;各专业学科的远程教学;各层次的课程和教育项目的建设与评价。

  资源与技术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关键技术的开发、教学应用和效果评价;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应用及相关研究;资源、技术与平台的标准和共享机制的建设。

  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样本数据

  本研究选择了《中国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综合版)》(后文简称“DEC”)和《美国远程教育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后文简称“AJDE”)两份期刊。前者为中国创刊最早、历史最久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为教育部主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主要关注中国远程教育的进展,也关注国外远程教育动态。《美国远程教育杂志》是远程教育界的著名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的Michael G. Moore博士主编,该杂志主要关注美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但同样不排除来自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远程教育研究成果。两份期刊的受众均为:高校中远程教育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教师和学生,远程教育及相关领域(包括E-learning、在线学习、成人教育,等等)和相关机构(包括远程教育院校、公司、军队,等等)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所分别关注的远程教育研究内容,从期刊编辑的视角,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者进而以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为窗口,剖析并对比2000年至2010年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在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方面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并试图通过发现两国远程教育在研究领域上的关注焦点的差异,从而为中国远程教育的实践研究和期刊编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借助CNKI和两刊各自的网站,并在两刊主编支持下,采集到了DEC和AJDE从2000年到2010年的全部出版物中所包含的学术论文,剔除了新闻/动态报道、访谈、书评等文章。这里所说的“学术论文/学术文章”,是指格式规范且结构上包含了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的学术类主题的文章。

  据统计,在2000年到2010年的DEC上总共收集到学术论文共2,011篇,而同时期的AJDE上总共收集到学术论文130篇。两刊各年度论文数量分布参见下表1。

  三、2000-2010年AJDE与DEC

  学术论文的数据比较与分析

  在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之前,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国情、刊期、每期容量不同等客观原因,两份期刊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刊登的文章数量有很大的差别(DEC共2,011篇、AJDE共130篇),难于就文章数量来做比较。因此,我们在逐类分析和对比分析时,将数据做了简单换算,以“当年某类文章数量占当年全部文章数量的百分比”,来替代“当年某类文章的数量”。

  1. 2000-2010年期间AJDE与DEC学术论文整体情况分析

  《中国远程教育》各年度文章统计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这十一年间,DEC中“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源与技术的研究”领域的文章数占到了各年度文章数量的大部分(最高百分比达到了61%,最低亦有41%),十一年中这两类文章合计占到全部文章总数的51%。而“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类文章在各年所占比例始终偏低,最高未超过9.68%(2010年),十一年中该类文章仅占全部文章总数的3.93%,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他几个类别下的学术论文数量每年都比较稳定,累计占当年全部文章总数的38%到50%。

  AJDE各年度文章统计见表3,由于该杂志刊载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少,2000至2001年每年仅出版三期,2002年(含)之后每年仅有四期,因此十一年中收集到的学术论文共130篇,且每年每类别下的研究文章亦不超过9篇,某些类别在某些年度的文章数为0。由表3可知:AJDE中“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类文章数占到了各年度文章总数的重头(最高百分比达到了75%,最低亦有16%)。其中,“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类的文章数量较稳定,除2000年外,其他各年份该类文章占当年度文章总数的百分比均高于20%,年均51.59%,十一年来该类文章占全部文章总数的51.5%。“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类文章每年均有出现,各年份该类文章占当年度文章总数的16%以上,各年度平均在22%左右,十一年来该类文章占全部文章总数的22.3%。其他四类文章所占比例较小,其中“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仅在2002年和2007年出现,分别占当年文章总数的8.3%和10%。

  图1显示了两份期刊11年各类文章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更清晰地体现了两期刊十一年来六个研究领域的文章的相对数量关系。在两份期刊中,“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和“资源与技术的研究”很明显是强势领域,而“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是受到较少关注的弱势领域。

  2. 2000-2010年期间AJDE与DEC各研究领域学术论文数据对比

  在分别对两期刊2000-2010年度的六个研究领域的文章数进行初步统计的基础上,参照表2、表3数据,绘制了图2到图7的分领域文章发表数量占当年发文总数百分比的对比折线图,后文将据此综合分析DEC与AJDE各年度、各类研究领域中的学术论文情况以及十一年来的总体趋势。

  图2至图7可以清晰地表示两期刊11年中各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数量分布与对比情况。纵坐标代表某期刊的某类文章在某年度的数量占当年该期刊学术文章总数的百分比。

  由图2可知,“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领域中,两刊各年该类文章所占比重都未超过20%,并同时在2004年、2008年出现两个波峰,而2002、2003、2005、2009、2010年,两刊都较少刊载这一类别的文章。2008年之后,两刊对此类研究的关注度都有下降。

  关于“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文章(图3),两刊同时在2001年出现峰值,并同时在2002、2004年出现波谷。其他年份中,两刊该类文章均有起伏,但DEC此类文章一直在25%上下波动,而AJDE此类文章在5个年份均未出现,其他年份该类文章所占百分比不稳定。

  两刊对“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都较重视(图4)。DEC此类文章保持在10%之上,并且可以明显看到,在略微的起伏中有逐年上升的趋势。AJDE此类文章所占比例始终在20%以上,且整个曲线都位于DEC对应曲线上方,显示了AJDE对此类研究的高度重视。

  图5显示,两刊对远程教育中的教师与学习支持者的研究的关注都有待提高。虽然两刊该类文章数量变化趋势差别较大,出现波峰、波谷的年份并不一致,但两刊十一年内该类文章所占比例都未超过10%。DEC自2007年以后,该类文章有明显上升趋势,说明DEC已经开始意识到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习支持者的重要意义。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两刊该类文章所占百分比一直在20%左右徘徊(除AJDE在2000年有过一个高峰),可见对该类研究的关注非常稳定(图6)。2009年以后,两刊对该类文章的关注都在上升,2010年AJDE上该类文章超过了30%。

  对于“资源与技术的研究”,两刊的关注度差异较大(图7)。2000年,两刊刊载的此类文章都出现了高峰,DEC此类文章超过了35%。但此后,自2001年到2007年,AJDE对此类文章的关注在逐步上升,从2001年的0%上升到2007年的20%,而同期DEC此类文章在逐步减少,从2001年25.7%下降到2007年的19.6%。2008年起,DEC此类文章保持在20%左右,而AJDE此类文章数量起伏仍较大。两刊对此类研究的关注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程教育中的资源和技术的建设在两国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当中有不同的重要性。

  四、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

  发展过程与热点分析

  以上对DEC与AJDE两刊2000-2010年期间刊发的学术论文在远程教育的六个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情况做了比较和分析,下面将重点结合我国远程教育实践,对我国远程教育近十年来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特点以及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进行分析。

  从前文图2可知,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在2000年中国远程教育试点开展初期受到较多关注,之后略有下降,2004年出现高峰后,在起伏中亦有所下降。可见,2000年前及之后几年,我国远程教育处于一个新的起步阶段,相关实践(如: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刚刚开始,一边备鞍一边上马,很多问题刚刚出现,与之对应的理论亦不完备,中国远程教育在懵懂中前行。与之对应的是,在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上,出现了很多理论探索与政策分析的文章。2000到2004年,该类别下的学术论文有很多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的被引频次。当然,理论的完备也不是一个无限期的过程。当关于理论的研讨达到高潮的时候,通常预示着其将告一段落。2004年之后,此类文章有所减少,也说明对于远程教育宏观政策和理论的关注开始有降低的趋势,中国远程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的眼睛在望向更具体、更基础的课题,比如2004年以后较为多见的远程教育系统的搭建、学习者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应用,等等。这一变化,对我国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情。理论大框架固然重要,但,相对于宏大课题而言,远程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很多脚踏实地的“小”思考,而这,往往是我国学界人士不屑于涉足的。

  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见图3)总体上是受到重视的,该类论文数量在各年度都居于前列,相关文章在2001年甚至达到了73篇。在前些年,该类下的论文主题也比较宏观,如: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与政策制定,以及立法,等等。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之后,此类宏观研究少了,更多见的是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及质量保证、测量与评估、成本效益研究、远程教育经济学等交叉理论的应用研究等。与之前的宏观选题相比,这些主题更贴近实践,研究成果也更有实践性的意义。该类别文章的前后变迁,特别是“去宏观化”,也体现了我国远程教育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向下延伸”,朝着更具体、更微观的方向延伸。从2007年开始,该类别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下降,稍有小起伏,这可能也在表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重心在向别的类别转移,对于系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但这类研究的数量并不会持续下跌,对于系统的研究是远程教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很多时候还是其他几类研究的基础。可以预见的是,此后该类研究还将继续向实践性、去宏观化的方向发展,相关文章的总体比例会继续调整,直到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

  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见图4)在2000年还较少,随后开始了有起伏的增长,相关研究主题较多地聚焦在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上。特别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了大量的跟学习者与学习相关的学术论文。该类别下其他受到关注的研究主题还有:远程学习交互,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入学动机等研究,远程学习成效的评价,等等。近年来,这一类别下的文章较多集中在“学习支持”方面,也跟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目前阶段的特点有关系:刚刚从关注课程和教学,转向关注学习支持服务,但还没有将焦点更多地放在学习者身上。从我国该类研究的成果数量来看,并参照美国同行期刊该类研究的特点可以预见,未来,该类别将逐渐出现更多关于学习者的文章,对学习者的研究是未来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文章数量上来看,相比其他各类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一直是不被重视的一类,在中美两国均如此。在DEC,2000年到2011年的11年里,仅有3个年份达到或者超过10篇。教师和其他支持者是远程学习中关键的“人”的要素,教师在远程学习当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应当受到重视。从图5看来,自2007年该类文章数量跌入谷底之后(当年仅3篇、1.79%),从2008年起开始呈逐年上升态势,到2010年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可见,对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和其他支持者的研究已经开始受到关注,但总体来看,关注程度还急需提升。任何现代的、时髦的技术都不可能代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过去和现在的实践已经证明,未来的实践还将继续证明。

  课程与教学是远程教育中学习者最关心的部分之一。总体来看,这一类研究受到的关注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图6),该类文章数量在2000年到2002年持续上升、达到顶峰之后,一直保持在30篇上下。这也跟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的特点有关系。在生师比极高的情况下,加强课程建设、关注教的过程,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比较便捷和省力的途径了。未来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将保持较大比例。的确,即使生师比相对较低的国外远程教育,也依然是重视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的,也依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资源与技术的研究类别的学术论文(图7),在2000年即已达到顶峰(64篇),随后逐年持续下降,2007年以后在30篇上下(20%左右)徘徊。2000年适逢“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各远程教育机构完成了最初的基础建设并开始招生。此后几年,远程教育的资源和技术是实践者们关心的一大焦点,也是远程教育系统建设中最实际的问题。待基础建设渐入佳境,基本的资源建设已接近完成,技术框架已然搭建完毕,此类研究随之减少。但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深入,资源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建设并加强共享,技术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更新,因而此类研究预计将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会持续下降。只是在选题上,未来一段时间内,资源与技术类的学术文章可能聚焦在更有实践意义、切实服务于实践的“微观选题”上,但这个“微观”并不是“技术化”的代名词,技术以前不应该、将来也不会是该类研究的核心,资源和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才应是恰如其分的核心。

  五、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和研究启示

  1. 关于本研究所用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分析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特点(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分类粗细得当),本研究将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分为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和资源与技术的研究六类。经过在本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可以看出,这样的分类体系能比较全面地涵盖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全部主题,并且所有主题在各个类别下的分布较为均匀和可信。此外,本研究所采用的这一分类体系突出了当下远程教育领域中热门的“学习”和“学习者”,将其单独分为一类,有利于更好地分析、比对。而且,研究当中发现,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在“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下文章数量都较少,也说明该分类方式确实能发现当前研究文章在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一些遗憾。

  不足的是,文献研究中,外文文献、特别是非英语的外文文献采集较少。这可能会导致本研究在最终确定研究领域分类时借鉴不足,理论基础不够全面。

  2. 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2000-2010年期间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本研究发现,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在2000年至2010年这十一年间,在六个研究领域所刊载的文章数量及变化趋势呈现出了一些一致性,差异也同时存在。如前所述(并参见图1),两刊在“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资源与技术的研究”领域均刊载了较多的文章,说明对此有共同的关注。“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文章在AJDE文章中总数排名第一,说明AJDE对此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此类文章在DEC排名第4,但近年开始有所增长,也意味着此类研究将是未来两刊共同关注的热点,两刊“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类文章的数量年度间增减趋势有差异,整体趋势依然较接近。两刊在“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领域的文章数量均较少,且变化较大,对这两个领域、特别是对教师的研究应当是未来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

  若某类文章在某年所占百分比超过该类文章11年中各年度所占百分比的平均值,则可认为该类研究在某年成为热点研究领域。表4总结了两刊十一年间共同出现的热点领域(AJDE计算各类文章年度平均值时,剔除文章数为0的年份)。可知,这十一年间两刊的热点领域在不断变化,这当然也与期刊编辑关注点的变化有关,但也能反映当时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点的变化了。两刊在7个年份上有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也体现了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所关注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内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也应该是近年来两国远程教育界人士学术交流的重要基础。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多做文章,促进两国学术研究和实践的交流沟通。从表4也可以看出,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是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的领域,相关的学术文章数量还将继续保持在高位。但这不代表其他类别的研究不会受到关注。根据前文的分析,对教师和支持者的研究将是未来的一个亮点和焦点,关注教师和其他远程学习的支持者,研究如何提高教师和其他学习支持人员的工作效能,实际上也是对远程学习和学习者的帮助。

  当然,本研究对期刊的选择也可能影响上述结论的获得。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期刊选择范围,并且不局限于中国和美国。毕竟当前世界范围内远程教育相关期刊,数量已然不少了。扩大期刊选取范围,有助于得到关于研究趋势、研究热点的更大范围内、更准确的研究结论。

  3. 本项研究对中国远程教育研究和学术期刊建设的启示

  本研究重点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远程教育期刊在十一年间所刊载学术论文的数量变化,并通过数量的变化讨论了其所反映的远程教育学术研究领域内容的变化和趋势的变化。

  从对DEC所刊载学术文章的研究主题在十一年中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预测:未来对于远程教育宏观政策和理论的关注有降低的趋势;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中,重点将由宏观课题转向与应用相关的实践课题;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有必要鼓励和引导对远程教育中的教师与其他支持者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将作为研究重点之一而保持稳定状态;对资源与技术的研究的关注,将有相对下降的态势。

  而对比DEC和AJDE的情况可知,纵使在教育制度、教育对象、社会环境等方面有诸多差异,但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关注点依然存在很多相通、相同之处。

  这些研究结论,或许可以帮助我国的远程教育相关期刊了解两国期刊在关注点上的异同,从中分析得出可以持续关注的热点、未得到重视但有关注价值的领域,以及正在受到较多关注并且未来有可能变得热门的研究领域。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术成果呈现与交流的平台,其所刊载的学术文章反映了该学科当时的研究状况。严谨的学术期刊理应在选题策划和稿件审核方面有比较严格的标准和流程,特别是选题策划方面,期刊编辑秉持的原则中,首要的是选题要反映当前研究与实践的面貌。因而,选择一份严谨的学术期刊,考察其中所刊载学术文章的主题分布,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在某个时期中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变化。同时,对教育教学具体领域的研究也是研究者对目前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考和总结。因此,通过分析和研究学术期刊在研究领域及研究内容方面的关注热点,充分发掘学术期刊在预测学术研究发展态势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为我国远程教育期刊编辑在选题策划等方面提供有益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我国的远程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和提供一些启示。近年来,关于学术期刊 (特别是远程教育学术期刊)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所刊载学术文章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作者情况、引文情况、影响因子等方面的分析,或是对不同期刊在这些方面的比较研究。而本项研究主要根据较长一段时间内学术期刊所载学术文章的内容、数量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来剖析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发展过程、当前热点及趋势。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 相关文献研究

  本研究主要从 CNKI、Google Scholar、ECO、PROQUEST 等数据库,以“期刊”、“学术期刊”、“科技期刊”、“学术研究”、“比较研究”,以及“Comparative Analysis”、“Academic Journal”、“Scientific Journal”、“Comparative Research”为关键词,获取中英文文献。在关于跨文化、跨语种的学术期刊与所属学科的学术研究的相关研究中,有徐庆宁[1]、郝晋萍等[2]、毛一波[3]、张玉华等[4]、张玉平[5]、陈光宇等[6]、王英辉[7]、邹文华[8]分别研究了我国和外国某类学术期刊在文献类型、报道时差、学科结构、出版周期、被检索机构收录等方面的差异。Mendler- Johnson 和Luis e[9]、Soteriou[10]、Hon Fun Poon 和 Chris Row-ley[11]分别研究了不同国家的某类期刊的文章。这些研究所涉及的期刊刊期都较短。涉及较长时期学术期刊的研究有:Craig W Trumbo[12](涉及八份传播类期刊的 2,649 篇文章)、Leona M English 等[13](涉及英国和北美宗教教育杂志 10 年的文章)、Bon-court 和 Thib aud[14](涉及三份政治科学杂志从 1973到 2002 年的文章)、袁会[15](涉及两份杂志近十年的选题) 等的研究。关于单一语种或文化下的学术期刊的专门研究亦有不少,如:Wadhwa、Suresh K[16]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聚合物 / 塑料方面的学术期刊;Blank和 Rebecca M.[17]比较了 《美国经济评论杂志》 学术文章的双盲或单盲同行评审;Cote 等[18]采用引文分析方法研究了消费者研究杂志对社会科学文献的影响;Gentry 等[19]研究了 1986- 1991 年期间运输和物流期刊中作者的从属关系,并与之前三个时期的相关研究做了比较;张新平等[20]比较了中国期刊方阵与中文核心期刊;而孙景峰[21]、杨阳和王瑄[22]、凤元杰等[23]、李树民和许静[24]、余韬[25]、王昆欣和高飞[26]分别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科学、物理、管理学、医药学、电影类、旅游类学术期刊。归结起来,现有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结构、出版周期、被检索机构收录情况、影响因子、发行方式、出版介质等方面,期刊的订户、被阅读频率、被引用频率、出版格式、主题、评审方式、作者、研究方法等也受到了较多关注。国内针对远程教育学术期刊的研究也不少,例如,张伟远[27]就如何提高研究质量的问题,选取了中、英、美三国的五份远程教育杂志 1997 和 1998年两年内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还有很多研究者针对特定中文期刊从不同角度对中英文的远程教育期刊进行了比较研究[28][29][30][31][32],大多关注学术研究的规范性、文章数量、 研究方法、数据处理、研究主题、 论文撰写、文献题录信息等,但所采集的期刊信息跨越年份较短,多为两三年间的情况,很难反映较长时期内的研究趋势上的变化。

  2. 关于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

  为了更清晰和确切地对比研究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内容上的异同,我们需要一个较为科学和适用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分类标准。科学性当然是首要的标志,但“适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远程教育研究内容的分类,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如徐辉富[33]、黄盼和何仁生[34]、李爽[35]等在各自研究中提出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 (内容) 分类,但大多都是服务于某项具体课题研究(如:为了研究远程教育专业人员分类,等等),或为远程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而做的分类,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缺乏系统性或不够全面的问题,并不适合本项研究对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丁兴富[36]将远程教育学科内容分为十五个细目,基本涵盖了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各个重要内容,但此分类过于“细致”,且混合了远程教育内容(如教学设计、学习支助服务、比较研究等)和层次(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培训等)。张伟远[37]在论述远程教育研究的时候特别指出:远程教育的研究和远程教育学科的研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还讨论了远程教育可以着重研究的重点内容,为我们制定研究内容分类维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归结和借鉴现有文献中对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内容的诸多分类,我们以为,远程教育研究内容可以从六个维度来剖析:

  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研究;重要领导的相关讲话、政策法令;远程教育国际比较研究与分类;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基础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心理学 (及相应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远程教育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理论。

  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质量及质量保证;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政策制定与立法;测量与评估;成本效益研究;远程教育心理学、远程教育经济学等交叉理论的应用研究。

  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远程学习交互;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入学动机等研究;远程学习评价。

  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

  包括:国内外远程教学人员的培养和专业发展。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学过程和模式研究;课程设计与开发和使用;各专业学科的远程教学;各层次的课程和教育项目的建设与评价。

  资源与技术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关键技术的开发、教学应用和效果评价;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应用及相关研究;资源、技术与平台的标准和共享机制的建设。

  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样本数据

  本研究选择了 《中国远程教育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综合版)》 (后文简称“DEC”)和 《美国远程教育杂志 (the American journal ofd is tance ed ucation)》 (后文简称“AJ DE”) 两份期刊。前者为中国创刊最早、历史最久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为教育部主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主要关注中国远程教育的进展,也关注国外远程教育动态。 《美国远程教育杂志》 是远程教育界的著名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的 Michael G. Moore 博士主编,该杂志主要关注美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但同样不排除来自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远程教育研究成果。两份期刊的受众均为:高校中远程教育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教师和学生,远程教育及相关领域 (包括E- learning 、在线学习、成人教育,等等) 和相关机构 (包括远程教育院校、公司、军队,等等) 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所分别关注的远程教育研究内容,从期刊编辑的视角,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者进而以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为窗口,剖析并对比2000 年至 2010 年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在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方面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并试图通过发现两国远程教育在研究领域上的关注焦点的差异,从而为中国远程教育的实践研究和期刊编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借助 CNKI和两刊各自的网站,并在两刊主编支持下,采集到了 DEC 和 AJDE 从 2000 年到2010 年的全部出版物中所包含的学术论文,剔除了新闻 / 动态报道、访谈、书评等文章。这里所说的“学术论文 / 学术文章”,是指格式规范且结构上包含了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的学术类主题的文章。据统计,在 2000 年到 2010 年的 DEC 上总共收集到学术论文共 2,011 篇,而同时期的 AJDE 上总共收集到学术论文 130 篇。两刊各年度论文数量分布参见下表 1。

  三、2000- 2010 年 AJDE 与 DEC学术论文的数据比较与分析

  在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之前,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国情、刊期、每期容量不同等客观原因,两份期刊在 2000 年至 2010 年期间刊登的文章数量有很大的差别 (DEC 共 2,011 篇、AJDE 共 130篇),难于就文章数量来做比较。因此,我们在逐类分析和对比分析时,将数据做了简单换算,以“当年某类文章数量占当年全部文章数量的百分比”,来替代“当年某类文章的数量”。

  1. 2000- 2010 年期间 AJDE 与 DEC 学术论文整体情况分析

  《中国远程教育》 各年度文章统计见表 2。由表2 可以看出,这十一年间,DEC 中“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源与技术的研究”领域的文章数占到了各年度文章数量的大部分 (最高百分比达到了61%,最低亦有 41%),十一年中这两类文章合计占到全部文章总数的 51%。而“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类文章在各年所占比例始终偏低,最高未超过 9.68%(2010 年),十一年中该类文章仅占全部文章总数的3.93%,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他几个类别下的学术论文数量每年都比较稳定,累计占当年全部文章总数的 38%到 50%。AJ DE 各年度文章统计见表 3,由于该杂志刊载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少,2000 至 2001 年每年仅出版三期,2002 年 (含) 之后每年仅有四期,因此十一年中收集到的学术论文共 130 篇,且每年每类别下的研究文章亦不超过 9 篇,某些类别在某些年度的文章数为 0。由表 3 可知:AJDE 中“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类文章数占到了各年度文章总数的重头 (最高百分比达到了 75%,最低亦有 16%)。其中,“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类的文章数量较稳定,除 2000 年外,其他各年份该类文章占当年度文章总数的百分比均高于 20% ,年均51.59% ,十一年来该类文章占全部文章总数的51.5%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类文章每年均有出现,各年份该类文章占当年度文章总数的 16%以上,各年度平均在 22%左右,十一年来该类文章占全部文章总数的 22.3%。其他四类文章所占比例较小,其中“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仅在 2002 年和 2007 年出现,分别占当年文章总数的 8.3%和 10%。图 1 显示了两份期刊 11 年各类文章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更清晰地体现了两期刊十一年来六个研究领域的文章的相对数量关系。在两份期刊中,“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和“资源与技术的研究”很明显是强势领域,而“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是受到较少关注的弱势领域。

  2. 2000- 2010 年期间 AJDE 与 DEC 各研究领域学术论文数据对比

  在分别对两期刊 2000- 2010 年度的六个研究领域的文章数进行初步统计的基础上,参照表 2、表 3数据,绘制了图 2 到图 7 的分领域文章发表数量占当年发文总数百分比的对比折线图,后文将据此综合分析 DEC 与 AJDE 各年度、各类研究领域中的学术论文情况以及十一年来的总体趋势。图 2 至图 7 可以清晰地表示两期刊 11 年中各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数量分布与对比情况。纵坐标代表某期刊的某类文章在某年度的数量占当年该期刊学术文章总数的百分比。由图 2 可知,“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领域中,两刊各年该类文章所占比重都未超过 20%,并同时在 2004 年、2008 年出现两个波峰,而 2002、2003、2005、2009、2010 年,两刊都较少刊载这一类别的文章。2008 年之后,两刊对此类研究的关注度都有下降。关于“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文章 (图 3),两刊同时在 2001 年出现峰值,并同时在 2002、2004年出现波谷。其他年份中,两刊该类文章均有起伏,但 DEC 此类文章一直在 25%上下波动,而 AJDE 此类文章在 5 个年份均未出现,其他年份该类文章所占百分比不稳定。

  两刊对“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都较重视 (图4)。DEC 此类文章保持在 10%之上,并且可以明显看到,在略微的起伏中有逐年上升的趋势。AJDE 此类文章所占比例始终在 20%以上,且整个曲线都位于 DEC 对应曲线上方,显示了 AJDE 对此类研究的高度重视。图 5 显示,两刊对远程教育中的教师与学习支持者的研究的关注都有待提高。虽然两刊该类文章数量变化趋势差别较大,出现波峰、波谷的年份并不一致,但两刊十一年内该类文章所占比例都未超过10%。DEC 自 2007 年以后,该类文章有明显上升趋势,说明 DEC 已经开始意识到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习支持者的重要意义。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两刊该类文章所占百分比一直在 20%左右徘徊 (除 AJDE 在 2000 年有过一个高峰),可见对该类研究的关注非常稳定 (图6)。2009 年以后,两刊对该类文章的关注都在上升,2010 年 AJ DE 上该类文章超过了 30%。对于“资源与技术的研究”,两刊的关注度差异较大 (图 7)。2000 年,两刊刊载的此类文章都出现了高峰,DEC 此类文章超过了 35%。但此后,自2001 年到 2007 年,AJ DE 对此类文章的关注在逐步上升,从 2001 年的 0%上升到 2007 年的 20%,而同期 DEC 此类文章在逐步减少,从 2001 年 25.7%下降到 2007 年的 19.6%。2008 年起,DEC 此类文章保持在 20%左右,而 AJDE 此类文章数量起伏仍较大。两刊对此类研究的关注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程教育中的资源和技术的建设在两国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当中有不同的重要性。

  四、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发展过程与热点分析

  以上对 DEC 与 AJDE 两刊 2000- 2010 年期间刊发的学术论文在远程教育的六个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情况做了比较和分析,下面将重点结合我国远程教育实践,对我国远程教育近十年来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特点以及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进行分析。

  从前文图 2 可知,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在2000 年中国远程教育试点开展初期受到较多关注,之后略有下降,2004 年出现高峰后,在起伏中亦有所下降。可见,2000 年前及之后几年,我国远程教育处于一个新的起步阶段,相关实践 (如: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 刚刚开始,一边备鞍一边上马,很多问题刚刚出现,与之对应的理论亦不完备,中国远程教育在懵懂中前行。与之对应的是,在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上,出现了很多理论探索与政策分析的文章。2000 到 2004 年,该类别下的学术论文有很多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的被引频次。当然,理论的完备也不是一个无限期的过程。当关于理论的研讨达到高潮的时候,通常预示着其将告一段落。2004 年之后,此类文章有所减少,也说明对于远程教育宏观政策和理论的关注开始有降低的趋势,中国远程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的眼睛在望向更具体、更基础的课题,比如2004 年以后较为多见的远程教育系统的搭建、学习者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应用,等等。这一变化,对我国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情。理论大框架固然重要,但,相对于宏大课题而言,远程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很多脚踏实地的“小”思考,而这,往往是我国学界人士不屑于涉足的。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 (见图 3) 总体上是受到重视的,该类论文数量在各年度都居于前列,相关文章在2001 年甚至达到了 73 篇。在前些年,该类下的论文主题也比较宏观,如: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与政策制定,以及立法,等等。近年来,特别是 2007年之后,此类宏观研究少了,更多见的是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及质量保证、测量与评估、成本效益研究、远程教育经济学等交叉理论的应用研究等。与之前的宏观选题相比,这些主题更贴近实践,研究成果也更有实践性的意义。该类别文章的前后变迁,特别是“去宏观化”,也体现了我国远程教育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向下延伸”,朝着更具体、更微观的方向延伸。从 2007 年开始,该类别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下降,稍有小起伏,这可能也在表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重心在向别的类别转移,对于系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但这类研究的数量并不会持续下跌,对于系统的研究是远程教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很多时候还是其他几类研究的基础。可以预见的是,此后该类研究还将继续向实践性、去宏观化的方向发展,相关文章的总体比例会继续调整,直到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 (见图 4) 在 2000 年还较少,随后开始了有起伏的增长,相关研究主题较多地聚焦在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上。特别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了大量的跟学习者与学习相关的学术论文。该类别下其他受到关注的研究主题还有:远程学习交互,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入学动机等研究,远程学习成效的评价,等等。近年来,这一类别下的文章较多集中在“学习支持”方面,也跟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目前阶段的特点有关系:刚刚从关注课程和教学,转向关注学习支持服务,但还没有将焦点更多地放在学习者身上。从我国该类研究的成果数量来看,并参照美国同行期刊该类研究的特点可以预见,未来,该类别将逐渐出现更多关于学习者的文章,对学习者的研究是未来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文章数量上来看,相比其他各类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一直是不被重视的一类,在中美两国均如此。在 DEC,2000 年到 2011 年的 11 年里,仅有3 个年份达到或者超过 10 篇。教师和其他支持者是远程学习中关键的“人”的要素,教师在远程学习当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应当受到重视。从图 5 看来,自 2007 年该类文章数量跌入谷底之后 (当年仅 3 篇、1.79%),从 2008 年起开始呈逐年上升态势,到 2010 年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可见,对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和其他支持者的研究已经开始受到关注,但总体来看,关注程度还急需提升。任何现代的、时髦的技术都不可能代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过去和现在的实践已经证明,未来的实践还将继续证明。课程与教学是远程教育中学习者最关心的部分之一。总体来看,这一类研究受到的关注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图 6),该类文章数量在 2000 年到2002 年持续上升、达到顶峰之后,一直保持在 30 篇上下。这也跟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的特点有关系。在生师比极高的情况下,加强课程建设、关注教的过程,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比较便捷和省力的途径了。未来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将保持较大比例。的确,即使生师比相对较低的国外远程教育,也依然是重视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的,也依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与技术的研究类别的学术论文 (图 7),在2000 年即已达到顶峰 (64 篇),随后逐年持续下降,2007 年以后在 30 篇上下 (20% 左右) 徘徊。2000年适逢“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各远程教育机构完成了最初的基础建设并开始招生。此后几年,远程教育的资源和技术是实践者们关心的一大焦点,也是远程教育系统建设中最实际的问题。待基础建设渐入佳境,基本的资源建设已接近完成,技术框架已然搭建完毕,此类研究随之减少。但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深入,资源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建设并加强共享,技术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更新,因而此类研究预计将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会持续下降。只是在选题上,未来一段时间内,资源与技术类的学术文章可能聚焦在更有实践意义、切实服务于实践的“微观选题”上,但这个“微观”并不是“技术化”的代名词,技术以前不应该、将来也不会是该类研究的核心,资源和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才应是恰如其分的核心。

  五、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和研究启示

  1. 关于本研究所用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分析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特点 (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分类粗细得当),本研究将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分为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和资源与技术的研究六类。经过在本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可以看出,这样的分类体系能比较全面地涵盖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全部主题,并且所有主题在各个类别下的分布较为均匀和可信。此外,本研究所采用的这一分类体系突出了当下远程教育领域中热门的“学习”和“学习者”,将其单独分为一类,有利于更好地分析、比对。而且,研究当中发现,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在“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下文章数量都较少,也说明该分类方式确实能发现当前研究文章在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一些遗憾。不足的是,文献研究中,外文文献、特别是非英语的外文文献采集较少。这可能会导致本研究在最终确定研究领域分类时借鉴不足,理论基础不够全面。

  2. 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 2000- 2010 年期间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本研究发现,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在2000 年至 2010 年这十一年间,在六个研究领域所刊载的文章数量及变化趋势呈现出了一些一致性,差异也同时存在。如前所述 (并参见图 1),两刊在“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资源与技术的研究”领域均刊载了较多的文章,说明对此有共同的关注。“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文章在 AJDE 文章中总数排名第一,说明 AJDE 对此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此类文章在 DEC 排名第 4,但近年开始有所增长,也意味着此类研究将是未来两刊共同关注的热点,两刊“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类文章的数量年度间增减趋势有差异,整体趋势依然较接近。两刊在“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领域的文章数量均较少,且变化较大,对这两个领域、特别是对教师的研究应当是未来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若某类文章在某年所占百分比超过该类文章 11年中各年度所占百分比的平均值,则可认为该类研究在某年成为热点研究领域。表 4 总结了两刊十一年间共同出现的热点领域 (AJDE 计算各类文章年度平均值时,剔除文章数为 0 的年份)。可知,这十一年间两刊的热点领域在不断变化,这当然也与期刊编辑关注点的变化有关,但也能反映当时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点的变化了。两刊在 7 个年份上有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也体现了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所关注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内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也应该是近年来两国远程教育界人士学术交流的重要基础。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多做文章,促进两国学术研究和实践的交流沟通。从表 4 也可以看出,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是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的领域,相关的学术文章数量还将继续保持在高位。但这不代表其他类别的研究不会受到关注。根据前文的分析,对教师和支持者的研究将是未来的一个亮点和焦点,关注教师和其他远程学习的支持者,研究如何提高教师和其他学习支持人员的工作效能,实际上也是对远程学习和学习者的帮助。当然,本研究对期刊的选择也可能影响上述结论的获得。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期刊选择范围,并且不局限于中国和美国。毕竟当前世界范围内远程教育相关期刊,数量已然不少了。扩大期刊选取范围,有助于得到关于研究趋势、研究热点的更大范围内、更准确的研究结论。

  3. 本项研究对中国远程教育研究和学术期刊建设的启示

  本研究重点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远程教育期刊在十一年间所刊载学术论文的数量变化,并通过数量的变化讨论了其所反映的远程教育学术研究领域内容的变化和趋势的变化。从对 DEC 所刊载学术文章的研究主题在十一年中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预测:未来对于远程教育宏观政策和理论的关注有降低的趋势;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中,重点将由宏观课题转向与应用相关的实践课题;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有必要鼓励和引导对远程教育中的教师与其他支持者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将作为研究重点之一而保持稳定状态;对资源与技术的研究的关注,将有相对下降的态势。而对比 DEC 和 AJDE 的情况可知,纵使在教育制度、教育对象、社会环境等方面有诸多差异,但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关注点依然存在很多相通、相同之处。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理论文献;分析维度;定量研究;趋势分析

  Abstract:Throughthemethodofstructuralquantitativeresearch,thisarticleevaluatesandanalyzestheliteraturesofhighereducationpublishedfrom1995~2005inChinafromtendimensionsincludingtitle,author,abstract,keywords,topic,choiceoftopic,terminology,methodology,conclusion,referenceandannotation.ThereisindicationthatthetheoreticallevelandacademicnormofChinesehighereducationresearchhasbeenimprovedalotduringthepast10years.

  Keywords:highereducation;theorycontents;quantitativeresearch;researchdimension;descriptivestatistic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有了长足发展,90年代中期以来更是硕果累累,研究者在提高高等教育理论水平和学术规范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展,研究的问题逐步深入,研究的方法不断走向科学,并且涌现了一批水平较高的著作及学术论文。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无论是理论研究本身还是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比如,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知识老化、观念陈旧、老生常谈的现象依然存在;从研究形式来看,研究中量化研究不够,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还相当缺乏,研究欠规范、不科学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等等,如果不从认识和研究上加以强调,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恐怕只能沿着不规范、低水平的轨道永无终结地运行。因此,我们认为对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理论文献进行全面研究是非常必要而且极为重要的一项课题。自2005年底以来,我们特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并拟以“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分析”为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但我们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从建国一直到1990年代初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同时大多数是经验总结或工作报告类文章,真正的学术论文或学术报告并不多,这为我们的统计和分析带来了困难。后经研究小组商量,确定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最丰富的1996~2005年为研究范围,对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多维度考察,运用结构式定量研究——“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比较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分析、描述统计、评价与比较,寻找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用简洁明了的数学关系来展现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普遍规律和总体趋势,以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规范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向着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一般来说,教育文献内容的次级分析主要有两种具体方法,一种是非结构式定性研究方式(学术界常简称为文献法),另一种是结构式的定量研究即“内容分析法”。在这里,我们正是采用这种定量分析方法对10年来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资料进行统计量化、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描述性分析,探索10年来的变化趋势,以便更好地理清我国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思路。可以说,我们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对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量化统计、比较、分析,从研究方法上是一种新的尝试,这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文献分析或文献综述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另外,我们在现存的文献中发现,目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多数是定性方法,尤其对文献内容的研究几乎全是对有关性质、作用和特征方面的定性描述与评价,从而得出结论。这种定性研究,其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特殊性,比较注重其逻辑关系,不太注重所分析文献资料的数量特征和整体状况,因而较难从直观上发现研究主题内的变量关系。而对文献资料的次级分析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通过对文献的性质、特征和属性方面的描述来揭示其逻辑关系,还需要从文献中各个因素间的数量关系入手进行研究,以从整体和普遍性意义上探求发展规律和趋势。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定量方法来对高等教育学理论文献进行次级分析。

  二、文献综述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收集到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著作(含教材)近300部,学术论文1800多篇次,其中只有近30部(篇)论著(文)探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问题。以下摘其有代表性的论著进行综述。

  首先从著作或教材来看,我国大多数著作或教材都是对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列举和简要介绍,比如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专列了一章来讨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认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与普通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样,有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历史法、个案法、实验法、统计法等等”,“在研究过程中,也经常要应用抽样、假设、比较等一般的研究方法”[1],并对以上几种研究方法及其运用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田建国编著的《高等教育学》也列举了有关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统计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调查实验和分析综合相结合[2]。邓晓春、王华春主编的《高等教育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按照纵横两条线索,将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用于准备阶段的搜集高教研究资料的主要方法,包括高教研究的观察法、高教研究的调查法、高教研究的实验法;第二类是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方法,基本上可归为两种:第一种为逻辑分析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科学抽象法,第二种为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绝对数和相对数分析法、平均数分析法、动态数列分析法、表格法和图示法等;第三类是高教研究的横向科学方法,包括高教研究的系统方法、高教研究的信息方法、高教研究的控制论方法[3]。谢安邦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中提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可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而对于某一课题的研究,往往是多种方法并用,只用一种方法的情况很少[4]。徐小洲编著的《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中认为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除以上几种,常用的还有观察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5]。

  除此之外,还有两部对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进行探讨的专著。一是张应强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作者认为,“描述——解释”研究范式,并不能真正适用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应该采用“反思——建构”范式来研究高等教育现代化问题。从人的价值理想和教育的本真意义出发,一方面以“事实研究”为基础,以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有一个客观把握,同时对之进行反思与批判;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精神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进行建构,提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可能发展方向[6]。二是陈廷柱的《学习型社会的高等教育》,书中对“反思——建构”的研究范式进行了讨论,认为“反思”虽然不等于对客观发展过程的“描述”,但“反思”显然要以客观现象为依据;“建构”虽然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但“建构”必须建立在对教育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之上[7]。

  在国外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的两部著作:一是《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作者主要从组织分析角度进行研究,从多学科视角对高等教育问题进行观察,将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组织、文化、社会学和政策分析的观点和方法综合应用于高等教育研究[8]。二是《高等教育系统》,该著作在对国外20多个国家进行广泛调查和深入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范畴分析模式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研究[9]。

  其次,从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方面来看,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也只有五六篇。比如,刘承波在《试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一文中指出:“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科学研究方法按其地位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层为哲学方法,中层为一般科学研究方法,下层为适应于某些科研领域或某种科学分支甚至某个科研课题的特殊研究方法。其基本结构为: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他认为借鉴上述科学研究方法建立高等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