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永恒哲学——《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

   读书笔记:么行·摩镜

  西方哲学已经发展了2600多年,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都有各自的观点和系统。这些观点和系统的内容非常丰富,不过也带来了问题,就是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门槛很高。

  如何降低学习门槛?

  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哲学的框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这个框架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包含哲学中都有的一些永恒的成分,二是哲学探索需要的一个完整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永恒哲学。可以通过这个框架判定哲学家的见解水平和系统是否完整。

  永恒哲学的定义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逻辑与认识、二是本体。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慧的表现就是探求根本。探求根本的方法需要依赖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在在理论上包括认识论、语言分析、方法论。

  逻辑属于认识论的范畴,逻辑强调思维严谨,推论正确。在认识的过程中,知道限制何在,有什么特色,能够认识到什么程度。可以参考图尔敏论证模型。逻辑与认知论是方法论,方法论的问题在于,如果不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就不会有价值。

  哲学家进行探求根本所做逻辑论证的过程中,通用的架构哲学系统的做法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构建系统。

  一般来说,本体有三个,分别是:人、宇宙以及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人:研究人类的可以称作人性论,就是有关人的本性的、人的本体的。

  宇宙:研究世界的可以称作宇宙论或是科学哲学,要知道这个宇宙有什么样的本体。

  存在本身:人和宇宙都要归结到一个超越界,作为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在哲学里面所谓的“存在本身”或宗教所说的“上帝”,就是这个意思。

  永恒哲学包含三个部分:形而上学、人性论、伦理学。 永和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

  永恒哲学形而上学的部分首先肯定有一个客观存在界。作为存在本身,它是万物生命、心灵的来源与归宿。如果没有它,一切都不可能存在。客观存在界在世间无所不在,同时又不等于这个世界,它超越了这个世界,也就是超越界。

  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命结构包括身、心、灵。人的灵魂中有一部分与这个客观存在界是相似、相通的。

  伦理学强调,人在这一生里面应该以什么作为目标。伦理学涉及实践,肯定了人生目标是要认识客观存在界。

  永恒哲学首先肯定有一个本体的基础,也就是客观存在界;其次它肯定,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生命,同这个基础的客观存在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的关联;于是,人生的目标很清楚,就是一个人不管在人生任何特定的时空里面,也不管有什么样平凡的或特殊的遭遇,最后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一点——要认识以及回归这个客观存在界。

  形而上学探讨的是有形可见、充满变化的万物背后的本体世界,即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也被称之为存在本身、神圣的实在界、本体世界、客观存在界。本文后面统一称为客观存在界。客观存在界在世间无所不在,同时又不等于这个世界,它超越了这个世界。

  客观存在界有层级结构,把宇宙万物分为不同的范畴,不同的范畴有排列的秩序。层级结构可以分为4个层次,从下往上依次是:物质、生命、意识和精神。对应的研究学科如下图所示。

  特殊说明下精神:精神是最上面的层次,只有人跨过反省的门槛,可以意识到自己之后才出现的。人可以通过灵魂与客观存在界的精神层次相通。 永恒哲学的形而上学

  客观存在界的每一个层次可以用5个标准来衡量,这些标准是:力量、延续、位置、统一性、价值性。

  力量:只要是存在,必定有它的力量。

  延续:一样东西一定会延续一段时间。

  位置:一样东西一定是位于某一个地方。

  统一性:一样东西是分裂的,就不能辨认了;所以它一定是一个完整的。

  价值性:一样东西是有而不是无;只要是“有”,就有某种价值可以肯定。

  这些标准的最高层次分别对应:全能、永恒、遍在、纯精神、绝对。这些最高层次就是形而上学的特色,也就是等于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形而上学的衡量标准

  形而上学的特征是:包容一切、各有定位、永远开放、精进不已、一切即一。

  包容一切:宇宙万物全部包容,没有例外。

  各有定位:任何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不能够越位。不能超出自己的层次。超出层次就会造成混淆。

  永远开放:永远对着可能的更好的信念而开放。修行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开放心态,就跟爬山一样,还没有爬到山顶,就先不要论断:你所见的就是一切。

  精进不已:在精神领域中不断地往上提升。真理可分为累积性的和非累积性的。累积性的真理包括像自然科学、历史学等已经存在之物的认知;非累积性的真理包括形而上学、在宗教、在艺术等。非累积性真理的特点是许多见解历久弥新,永远有它的价值。所以通过对非累积性真理的探索可以没有止境地上升。

  一切即一:宇宙万物的终极的境界。

  注:人通过各种滤镜看本体世界,看到的可能是真实的本体,也可能不是真实的本体。

  人是万物之灵,是客观存在界中的一个物种,人的基本生命结构包括身、心、灵。人的生命结构与客观存在界的层级结构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人的生命结构与客观存在界的层级结构的对应关系图

  人的生命有一个特色,人的每一个层次兼取客观存在界的两个层次,代表它可以连结成为一个整体。人的身心灵跟客观存在界四个层次连接之后,人的生命形成一种整体的力量,在结构上、发展上双方面都要兼顾。

  人最特别的是人有灵魂,人的灵魂与原始的客观存在界是相通的。因为灵魂可以认识并突破理性思维的局限。

  人的生命有一种二元性。二元性包括被动的我和主动的我。被动的我是被时空条件限定的我。这个我会有各种顺利或不顺利的遭遇,经常做一些复杂的选择,还要为后果负责任。主动的我可以进行自由的思考、修行与抉择,可以把它说成是超限定的精神的层次。人可以通过主动的我去探索客观存在界的精神。

  人要全面的认识自己,不仅要认识被动的自己,还要认识主动的自己,永远开放不断精进。然而主动的自己经常被忽视。

  伦理学强调,人在这一生里面应该以什么作为目标。伦理学涉及实践,肯定了人生目标是要认识客观存在界。

  伦理学需要探讨整个生命的全方位的与最根本的需求,可以浓缩为三个德目:就是谦卑、仁慈与真知。 永恒伦理学的三个德目

  《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介绍了西方2600多年数十位重要哲学家的哲学系统。通过永恒哲学的框架再去看这些哲学家,会发现不同哲学家构建系统的侧重点不同:有人偏重形而上学;有人偏重人的人性里面的心理结构、认识能力;有人偏重实践上,就是通过实践寻找人生的目标。透过永恒哲学框架这个透镜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的学习哲学。

   有机的对照与联合

  哲学是爱智慧,智慧是完整而根本的理解。完整指以人为核心,拓展到整个客观存在界,不忽略任何一个层次。根本指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包括痛苦、罪恶、死亡。

  架构哲学系统的方法:澄清概念、设定判准与建构系统。其中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可以帮助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最重要构建的系统是2+1的格局,即对自然界与人类这个“2”,可以做一个完整的思考,找到它的来源与归宿,就是最后的“1”。

  最后用三句话来描述哲学:就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与验证价值。

  特别说明:本文内容为《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中的课程内容的学习笔记,如有侵权请联系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