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的诗范例6篇

  华兹华斯的诗范文1

  关键词:华兹华斯 花鸟意象 自然 神性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行者,他的大部分诗作都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和对自然的咏赞。艺术评论家罗斯金称他为那个时代英国诗坛上的风景画家。他曾说“又和花鸟做伴可真欢畅”[1],可见他对自然的热爱和皈依感。而在其作品中,“花”与“鸟”也成为了他吟咏大自然时经常使用的两个意象。本文将用“花”、“鸟”这两个意象,从造化的钟灵、精神的皈依、上帝的使者这三方面简析华兹华斯花鸟意象的深层意蕴。

  一.造化的钟灵

  华兹华斯对大自然有一种无限崇敬和眷恋之情, 提倡返朴归真, 回归大自然。由幼年经历可知,华兹华斯对大自然怀有深厚而虔诚的感情,欣赏其中的自然之美并对其顶礼膜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花”意象的描写上,以《咏水仙》为例,华兹华斯洞察了自然的极致之美。

  突然我望见密密的一群――

  是一大片金黄色的水仙;

  它们在那湖边的树荫里,

  在阵阵微风中舞姿飘逸。

  象银河的繁星连绵不断――

  辉映着夜空,时暗时亮;

  水仙就沿着湖湾的岸边

  黄灿灿的一片伸向前方;

  我一眼望去便看见万千――

  一边欢舞一边把头频点。[2]

  诗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在微风中欢快摇荡的金色水仙,花海漫漫,灿烂如天上的银河,时暗时亮又增添变幻的动态之美,使读者体味到如临其境的震撼,水仙本来就是美丽的化身,又被赋予金色这夺目的光彩。黄水仙在这里是造化的钟灵毓秀,是自然的恩赐。美景天成,华兹华斯字字句句都表露了对眼前所见的欢欣与愉悦。又如《草莓花》中:

  草莓花为上天所钟爱:

  身上更有雅意温情在。

  你我查尔斯再来这里,

  有红熟草莓欲露还藏,

  垂缀在株株的花梗上,

  在密密的枝叶里掩映,

  莫动,为明天这般美景![3]

  诗中描写几个儿童采花,比较大的一个劝同伴不要采草莓花。因为草莓花花朵虽朴素,来年却能结出清甜的果实。不同于黄水仙的辉煌灿烂,草莓花的朴实无华也同样是华兹华斯歌颂造化钟灵于此的触发,平凡的外表下孕育着高尚,无私奉献与供给。通过儿童天真无邪的话语,以花意象赞美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这些都是对华兹华斯诗歌最表层的理解。

  二.精神的皈依

  在华兹华斯看来,大自然雄伟开阔,深沉蕴藉,能启迪人性中的博爱与善良, 能医治人类心灵的创伤。“花”、“鸟”意象在这其间极具代表性,它们往往寄予了华兹华斯对人生的思考和理想,更是脱离现实之外的治愈创伤的精神皈依。

  华兹华斯早年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理想, 青年的他怀着一腔热情欢迎法国大革命的到来,热衷于实现人类的自由。然而紧接着一连串令他眼花缭乱的“暴力”事件使他受到了难以承受的打击。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迅猛发展,在利益的驱动下,自然遭到了致命性的破坏,人性也随之发生嬗变:人们已经没有了往日的信仰,只剩下自私冷漠、金钱至上的理念。华兹华斯深刻的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的可怕,诗人想用他诗中表现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崇尚来重新建立已被破坏的传统美德,在自然中找回宁静天堂,感化人心。

  华兹华斯的《致云雀》反映的是诗人在社会中遭受到创伤后,投入到自然的精神家园中所看见的飞鸟而引发的感触和宽慰。诗歌是这样开头的:

  带我上,云雀呀! 带我上云霄! 因为

  你的歌充满了力量;带我上,云雀呀! 带

  我上云霄! 唱呀唱,唱呀唱,唱得你周围

  的云天一片回响;请把我激励和引导,帮

  我找到你看来合适的地方。

  看到矫健的云雀在云端振翅翱翔,直上云霄,那快乐的歌唱使诗人如痴如醉。此时的华兹华斯又重获面对坎坷前途的信心与勇气,发自内心的呼喊,甚至还享受到了挣脱死亡恐惧后的自由。华兹华斯从云雀的翱翔得到继续坚持的鼓舞,得到精神的慰藉,可见其通过精神皈依自然实现心灵的宁静的方式。

  《咏水仙》中,诗人像一朵孤云独自在山谷中漫游之际,偶然看到了一大片金黄的水仙花在湖边树荫下迎风摇摆,翩翩欲舞。这片延绵不断、明艳照人的金色水仙,仿佛从天而降的精灵,向诗人昭示了欢乐、希望以及不为世俗玷污的纯粹惊艳的美。诗人心情为之一振,在喧嚣中生出的种种烦恼、忧郁、迷茫、孤独,都一扫而空。他从这片不期而遇的绝美水仙花中汲取勇气与信念,看清了前路不再迷茫。他又一次在精神的皈依里得以慰藉,找到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

  三.上帝的使者

  华兹华斯信仰泛神论,因此他把人类社会,人的个性,自然界都视为是无处不在的上帝的意志的反映。华兹华斯心中的自然既是物质的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泛神论认为,上帝的灵光就体现在他的每一种创造物上,每种上帝的创造物都与上帝一样是有神性的,并且相互依存。华兹华斯认为,“上帝的灵魂不在天国,就在大自然中,大自然无处不有上帝的精神存在。大自然是人类与上帝的纽带”[4]。

  《岩石上的樱草》一诗,鲜明地表达了“上帝――自然――人”的紧密联系。平凡的岩石上那棵“羞怯的樱草”,其花朵忠实于花梗,花梗忠实于根须,根须紧贴岩石,岩石紧偎大地,地球“守着它那片空间”,“一切由上帝筹划”。樱草俨然成为了上帝的使者,是神性的代言。

  在另一首诗《苏珊的幻想》中的“画眉”也同样是上帝的使者,给迷失在城市工业文明中的人们传来上帝之音。在华兹华斯的心里,“鸟”是上帝的使者,给身在樊笼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带来安慰,让他们得到片刻的安宁和舒缓。华兹华斯通过“鸟”这一意象,把大自然神化了。使其具有至高无上的力量。在其《序曲?卷六》当中就提出“大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君王”。“鸟”就是上帝与人类沟通的桥梁,它是一名使者,来行使上帝赐福人类的权利。“诗人是用‘鸟’来诠释那个宏伟、博大、深不可测的美――上帝的存在。”[5]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华兹华斯广泛运用以“花”、“鸟”为代表的自然意象表达他对自然的态度与人生思考。

  首先,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华兹华斯出生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成长于湖光水色之中。诗人生来性格敏感孤独,沉浸于自己内心的自省,所以他与花鸟为友,与自然常伴。法国大革命的失败是华兹华斯人生一次转折,失望的华兹华斯理想幻灭,回归自然,从29岁开始,华兹华斯在湖畔地区定居直至终老。自然界既是他现实中的家园,也是他的精神家园。他虔诚地膜拜自然,洞察自然,感受自然。这为他的创作提供的极好的素材,他对自然独特的感悟力也给予了他的诗歌卓越的感染力和艺术品质。

  其次,这与华兹华斯的诗歌意象选择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19世纪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变革的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已成必然,华兹华斯所处的世界一直发生着轰轰烈烈的革命和政治运动,世界处于混乱失序状态,人们面临普遍的精神危机,人性逐渐发生嬗变,金钱关系成为人际交往的基石,自私冷漠的社会风气蔓延。华兹华斯将自己诗歌的主题定为人类的心灵,关注人类的生存。他相信人的本性和价值,相信自然的净化作用,也相信诗歌对心灵的昭示作用。当他试图通过诗歌来改善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时候,便动用了自己所熟悉的自然的净化力量。

  最后,这与西方文化中密切相关。这种偏向自然主义的泛神论把神熔化于自然之中,认为万物皆是上帝的代言。在泛神论思想的指引下,华兹华斯相信人与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源于上帝,都具有神性,只是人身上的神性被黑暗现实中无休止的纷争所蒙蔽,慷慨而无私奉献的自然与人类形成了鲜明对比。华兹华斯找到了人性进步的正确方向。通过“花”、“鸟”等等自然意象的描写,他不仅赞美了自然的神性,更感召人类净化心灵,自问内省,去树立自己的人性和人格。

  通过“花”、“鸟”这两个意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华兹华斯歌颂造化的钟灵,在自然中寻求精神的皈依,视自然万物为上帝的使者。“通过探索人类、自然、神性这三者的关系,抒发了人生的理想,显示出人性的本真。”[6]他把文学必须反映自然和人性中的一切自然的东西作为第一要义,他的作品是对无视工业文明造成人类本性巨大扭曲的一种无言抗争,是对自然的不朽礼赞。

  参考文献:

  [1]聂珍钊著《外国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六月第二版。

  [2](英)华兹华斯著《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3](英)华兹华斯著《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1月第一版。

  [4]罗俊容:《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植物意象》,《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六期。

  [5]高新华,刘春芳:《华兹华斯诗歌中“鸟”意象的指向性》,《东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三期。

  注 释:

  [1](英)华兹华斯著《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2](英)华兹华斯著《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3](英)华兹华斯著《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4]罗俊容:《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植物意象》,《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六期。

  [5]高新华,刘春芳:《华兹华斯诗歌中“鸟”意象的指向性》,《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三期。

  华兹华斯的诗范文2

  摘 要: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开启了英国诗坛的新诗风――浪漫主义,他重视普通人的生活,重视人类心灵,提倡人道主义,赞美热爱大自然。对于工业文明带给人民的伤害他深表同情,他批判反人道主义、批判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对人们生活带来的伤害,他的诗学理论建构出一幅乡村――城市突变对比的空间图,展现出英国社会文化、生活状态,其诗歌对文学、生态环境、社会生活方式的批判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华兹华斯;自然;批判;人

  文学艺术的新现象,不仅是在新社会制度统治确立时才产生,它还在旧制度内部,便随着能代表未来的新兴社会力量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尽管它最初只是一丝微弱的光亮,却预示着另一种艺术理想。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从萌芽到发展就是这样。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诗学理论具有独特的价值,在与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中,他们以农村下层人民生活为题材,着力开掘人的内心世界,歌颂大自然,以其真实感情、淳朴的语言和清新的风格开创了英国浪漫主义繁荣一代新风。

  华兹华斯讴歌自然以否定城市产业革命,雪莱称其为“大自然的歌手”,在为《抒情歌谣集》再版写序言中提出的一些观点集中反映了他的理论观点和风格,而这篇序言实际上标志着英国古典主义的终结和浪漫主义诗派的形成。其中华兹华斯对于诗歌本质的认识尤为独到:“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他把情感视为诗歌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对审美主体意识的强调,把感性情感带到一个高位,从某种程度上将感性视为与理性相对的元素,突破对于传统的束缚,重视人的情感,重视人这一主体。

  华兹华斯诗学理论的批判性也是围绕人这一中心主体在转,从他的诗学理论内涵可以总结出来他的中心思想是重视――人――这一主体,批判对人的不重视,忽视人内心的感受,华兹华斯诗学理论批判性表现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第一,对文学的批判

  华兹华斯为代表的一派人开创的新诗风为18世纪英国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管是在题材的选取上上还是语言的运用上行都与之前新古典主义文学区别开来。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在题材上要求返璞归真,写自然的农民生活,在语言上也要求选取平民语言,达到自然贴切的效果。华兹华斯笔下的田园诗是与现实生活相接壤,而不是像17、18世纪新古典主义笔下的田园诗:变成脱离现实生活土壤、极其造作和抽象的文学形式。

  而新古典主义所推崇的这种文学形式又可以追溯到之前的怀旧的田园主义传统。这种传统把过去的乡村生活方式理想化,给予那个时候的乡村很多美称,如“黄金时代”、“快乐的英格兰”等美誉。他们沉浸在他们的“黄金时代”,怀念那个没有剥削、没有苦难的快乐时光里。而他们所描写的诗歌里面那个美好的“快乐的英格兰”其实使他们虚构的,就如雷蒙?威廉斯在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田园诗的本身发展过程就是对封建秩序的一种选择性的美化过程”。在新古典主义诗人描绘的“哦,那些黄金年代里快乐的伊甸园”,也是诗人克雷布《村庄》里所反映的时期:“诗中不再有真相,尽管表示不屑吧,但要承认村庄生活充满了苦难”①。从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新古典主义诗歌中描绘的田园的场景是他们加工过的理想的世界,但是他们也还是要反映农事劳作的艰辛,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诗歌却有了重大的改变,他们把农事劳作的艰辛给抹掉、把乡村中的黑暗历史给抹掉只留下那些美好的意象,一步一步的虚构他们想象的快乐的土地而逃避去面对真实的生活场景,这一时期的文学所呈现的都不过是各种精致的剥削和压迫关系的表达、虚假的成像形象以及二元对立关系在不断的粉饰那个剥削的现实和人们的深重苦难。在乡村与城市文学的叙事传统中,那种二元对立论处在一种简单化的循环模式中――乡村就是纯真美好的一面,城市就是奸诈、邪恶无比的――文学家对城市的嗤之以鼻的心态转化成对乡村的无比赞美中,而对乡村的赞美又助长了文学家对城市的痛恨,这样文学就流于一种抽象的对比之中。

  不管诗人们所描绘的田园诗中是否是有土壤的,他们共同追求的一个就是对自然的热爱。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是具有创造动力的,它能让我们从其中获取有关我们自己的关于同情心的本性的真理。他认为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回归到一种单纯的状态,才能真正的自由,他把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的灵魂、精神世界成为描写的中心,描写对象也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乡村。

  第二,对生态环境的批判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积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快乐的英格兰”的时期,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它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人口的增长与日益贫瘠的土地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地主与佃农、劳工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一封建制度关系内部存在着的某些力量更是加速了新生产关系的出现。随着羊毛贸易增长,出现了大范围的圈地运动,这样许多村庄被摧毁,就如克莱尔《乡村吟游诗人》中的描写:

  这里曾经有通往自由的自然的小路,

  这里曾经有通往每个山谷的小路,

  圈地开始了,所有的小路都被阻断,

  ……

  田地啊,鲁宾严重如此亲切的景色,

  草甸上盛开的花朵啊,草场上盛开的花朵啊,再见了!

  遭到清除的树木啊,你令我深深叹息,

  圈地开始了,你们所以的荣耀烟消云散!②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纷纷涌向城市做劳工,这样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秩序建立起来。

  这种新的秩序、新的生产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华兹华斯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国工业化的高涨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式建立,需要积累更多的资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生产,到处都是厂房、到处都是冒着黑烟的高烟囱,使得原先绿意盎然的空间消逝不见了,就如华兹华斯所说“春天从不在这里露面,就像这里的自然界自愿衰亡”,他认为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凡现在使你着迷的一切,从你插手的日子就消失”。就像查尔斯?詹纳诗中写的那样:“我看不到翠绿的林间空地,看不到奔腾的溪流,看不到泉水从嶙峋的山上喷涌而出”。工业文明使得人们生活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在华兹华斯看来,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毁灭了人类天性,造成尔虞我诈自私自利的倾向,只有回到自然才能“重新感受已淡忘的往日的快乐,使人深情的回忆童年置身大自然怀抱时的快乐”,他的这种感受在《丁登寺赋》的描绘别明显:

  大自然对于我就是一切。――我实难描摹

  我当时的情状,那喧响的瀑布

  常引起我热烈的追求;那峭岩,

  那山岗,那幽深的树林,

  他们的雄姿秀色对于我曾是

  一种享受;是一种感情和爱,

  他无需从沉思冥想中的出来,

  也不必靠视觉以外的探求。③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里面,自然是具有神性的,是真、善、美的化身,在诗人心目中,大自然是可以陶冶人们的心灵和情操的,能增强人对生活的信念,甚至可以使人们认识、改变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在被工业文明摧残的生活中,见不到原来那个美好的世界了,到处都是污染,对坏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华兹华斯痛恨这样的生活环境,他呼吁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重新获得失去的真善美。他高呼“沐浴万物之光,尊自然为师”,认为“大自然就是我的一切”。在他的《写于早春的诗句》中,华兹华斯这样写道:

  长青花藤沿着樱草花枝,

  在绿乡屋上绕出一个个的冠圈;

  那是我的信心;每一朵花

  都欣然于吁吸中的空气。

  在我身旁的鸟儿蹦跳而嘻,

  我不能忖测他们内心的思维―

  但他们身躯小小的娜动

  都看来是狂喜。④

  在这首诗里他把“长青花藤”比作自己的信心,把“鸟儿”视为牵动着自己心灵的“狂喜”.也就是说。诗人将大自然中最为普通的事物作为自己心中的信仰。大自然是美好、神圣的。它总是给人带来欢悦、和睦的感受。诗人无疑也从大自然中找到了寻求自我精神解脱的通途。

  第三,对人文的批判

  从华兹华斯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贯穿他整个诗学理论的一个主要线索就是――人这一主体,他提倡写平凡的生活、用平凡的语言等等都是在为这一主体服务。而华兹华斯生活的年代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物欲滋长的年代,没有人,只有资本、金钱。

  现代文明酿造了人类欲望的恶性膨胀,在华兹华斯看来这不仅伤害了自然,而且也伤害了人的自身,使人丧失天真纯洁的心灵。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

  侵吞掠夺,贪婪,挥霍无度――

  这些,便是我们崇奉的偶像;

  再没有淡泊的生涯,高洁的思想;

  古老的淳风尽废,美德沦亡,

  失去了谨慎端方,安宁和睦,

  断送了伦常准则,纯真信仰。⑤

  对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对比,华兹华斯是以他的乡村经历为基础的,他的观念也受到乡村经历的影响,对于伦敦这座城市是“叹为观止,欢喜莫名”,但是即便在此时他也是感到奇怪的:

  人们如何生活

  正如我们所言,甚至比邻而居者仍然

  形同陌路,不知彼此之名。⑥

  对于现代城市中的这种”异化“,他感到迷惑:

  多少次穿行于人流的街道

  与人群一起前行

  自我思付

  经过我的每一张面孔都是一个谜。

  华兹华斯以这种反讽对比式的方式来写诗,反应这个社会的变化,来观照这个已经“异化”的社会人际关系。他看到的是一种充满陌生感、联系被切断的“新式社会”,在这里,无法找到对他人的认同感,然后就只有通过“色彩、光线和形状的舞蹈,震耳欲聋的喧嚣,摩肩接踵的人流浪潮”来感受自身及他人的存在。

  不管是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还是人性湮没的批判,归结起来都是围绕人这个主体在行动,呼吁人内心灵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宁静和睦。

  华兹华斯那些热情澎湃的诗句提醒我们:“要把包括人与自然在内的整体世界纳入思想视野,获得一种超越人类自身的生命意识,认识到其他生命形式以及一切事物的存在,自然不能仅仅根据人类的设计或者期望被还原.把这种意识融入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以及一切人类文化建构中,我们才有可能创造一个万物和谐、美好欢乐的新世界。”(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注解:

  ① The Village;George Crabbe;in Poetical Works of George Crabbe ;ed.A.J.and R.M.Carlyle;Oxford,1914

  ② John Clare.The Village Minstrel:And Other Poems?The Village Minstrel.Kessinger Publishing,2009

  ③ [英]威廉?华兹华斯,丁登寺赋.王佐良译.

  ④ [英]威廉?华兹华斯.黄杲砸.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⑤ [英]威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杨德豫译.华兹华斯、柯勒律治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⑥ The Prelude,a parallel text;ed.J.C.Maxwell;London,1971;256

  参考文献:

  [1] [英]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华兹华斯、柯勒律治诗选[M].杨德豫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 杨江正,胡正学.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史.武汉出版社,1989.

  [3] [英]雷蒙威廉斯著.乡村与城市.韩子满,刘戈,徐珊珊译.商务印书馆.2013

  [4]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5]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6] [英]威廉?华兹华斯.黄杲砸.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7] [英]威廉?华兹华斯,丁登寺赋.王佐良译.

  [8] 张哗.徜徉在大自然中的人.北方论丛.2001(6)

  [9] John Clare.The Village Minstrel:And Other Poems?The Village Minstrel.Kessinger Publishing,2009

  [10] Help stone ;John Clare;in Poems,ed,J.W.Tibble;2 vols;London,1935

  华兹华斯的诗范文3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 《孤独的刈麦女》 诗歌

  威廉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也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他的文笔清新、流畅、朴素、有力,题材多为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村生活,这种充满灵气的浪漫主义诗风一扫古典主义的略嫌呆板之气,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鲜多彩的世界。

  《孤独的刈麦女》是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以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为背景,清新流畅地将强烈情感自然流露。无韵白体诗的格律给了它自然的乐音,短小而又精致,其飘逸的文笔,汇同大自然的旋律,声声刺入煽情的灵魂,使肉体的麻木,不再衍生。诗文中穿透了音乐与地名的神秘结合,从眼前的歌声一直到遥远的夜莺和赫伯里底群岛的涛声,联想的丰富与迅捷展示了诗人想象力的活跃。

  华兹华斯于1790、1791年两次去法国,并在法国生活了两年,他目睹革命初起时的景象,非常之兴奋,并且加入了属于温和派的吉伦特派。1793年1月,华兹华斯因经济原因被迫回到英国,然而他还一直心系法国革命,但雅各宾派专政和拿破仑的崛起使得他的梦想幻灭,他在痛苦中度过了苦思的五年,只有通过大自然才能来抚慰自己政治理想和情感上的伤口,所以在华兹华斯的诗里总会有一种沉思甚至忧郁的情调。本诗中又一次体现了华兹华斯对人生的忧患——“只是唱自然的哀伤苦痛——昨天经受过,明天又将重逢?”这样的沉思进一步增加了诗的感染力,增加了感情的重量和哲学的深度,从而使诗文更加耐读。

  The Solitary Reaper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h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本诗的语言清新质朴,用民间日常生活的语言来代替“诗的词藻”,在诗歌格律方面的舒展、自由,富于音乐性,诗词自然,清新;意象既明朗素朴,又深刻隽妙,境界开阔,为浪漫主义抒情诗歌典范,隐含着淡淡的忧伤,读起来优美流畅,令人回味不已;即如诗中所述,尽管歌者已不再唱歌, 可余音缭绕,长久地在诗人心中回荡,读罢此诗,读者的感触想来与诗人相同,可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而对于诗人来说,其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已于诗歌本身融为一体;对于读者而言,了解一些其创作特点,则会有助于使已有的感知力更加细致入微,想象力更加丰富大胆,从而进一步体会其优美的辞句,动人的情感和浑然天成的结构,更好地欣赏英诗之美。

  诗人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乡间景象:一位苏格兰少女独自在田间劳作,她一边收割,一边唱着忧郁的歌。那优美动人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时而让我们忘记尘世的忧伤,时而让人内心充满惆怅。即便那歌声已经消失,但那悠扬的调子依然在诗人心中流淌回响。有歌有景,有静有动,诗人用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通俗的语言传递给读者一种莫名的忧伤。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选择了在田间乡陌劳作唱歌的普通农家少女为诗中主要题材,在平凡中蕴寓深厚的感情,正如他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所写到的:“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的确,他所说的是“普通生活的事件和情景”加之以丰富的想象,“使它在我们面前显得既奇特,又熟悉,令人喜爱,这便是浪漫主义的诗学。”诗人让我们感受的是在身边时时都存在的生活之美。即便这种美被人忽略,他还会提醒我们, 对我们说:“看! 那位独自在那边田地里的高原姑娘!”“啊,听!她的歌声漫过深深的丘壑。”

  那歌声如此的美妙,即使那能在阿拉伯沙漠中可歇息的树阴中,给疲倦的人们唱歌的夜莺也唱不出比这儿更悦耳的歌儿,“杜鹃的歌喉也没这么动听, 尽管它在春天的啼叫, 跨过大海的沉寂, 传遍遥远的赫布利底群岛。”夜莺和杜鹃愈加衬托了刈麦女那动人的歌声: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越是渲染夜莺和杜鹃的歌声之美,越能突出割麦女的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为姑娘的歌声平添了一分神秘,飘渺,悠远的美。“事件和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此段诗节充满了异域风情和瑰丽丰富的想象力,在富于特征性神秘意蕴的各种奇特现象中揭示了这种美的存在,进一步体现了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诗言志,歌永言。这少女唱的是什么呢?“也许是那悲哀的歌谣, 是为了那伤心的往事,遥远而古老, 和那多年前的战争纷扰,也许是歌曲的一段,唱的只是世人熟悉的事端?” 诗人所提及之事, 皆为世人为之伤心的永恒主题, 如战争,离别之苦,过去发生,今后也不会终止的自然的悲伤,失落和痛苦。在此诗人点到即止,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天地,歌词的主题从而得到无限的扩展延伸,姑娘那忧伤的歌声也升华成一曲人世间永恒的哀婉之歌。

  姑娘那忧伤的歌声为什么让诗人如此的感动?也许与其说刈麦女孤独,不如说是诗人感到孤独;也许诗人在借以抒发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的失落感;也许歌声唤起了他的压抑、孤独和苍凉之感;在芸芸众生和滚滚红尘之中,诗人倍感孤独的伤感悲戚之情难以掩饰,对人类命运的悲悯体悟跃然纸上。这使诗歌寓意愈加深远,使其在清纯自然中融入了严肃的哲理思考,这也是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诗人,遵循其创作原则,即着重描写了个人主观世界,以及对景物的内心反应和感受,较为深刻地探索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华兹华斯身体力行地隐居英国北部湖畔,体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18世纪,卢梭就曾呼吁返回大自然。作为处于工业化开端的诗人,华兹华斯深受卢梭影响,提倡返回与文明社会相对立的大自然。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在华兹华斯的创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生态整体主义。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或高于自然中其他万物的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之子,因此人类与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应该同一切生物平等相处。这些思想,都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得以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华兹华斯的很多诗歌都可以归入生态文学。而生态意识,恰恰是与启蒙理性相对立的。因此,它是华兹华斯诗歌反现代性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华兹华斯的诗范文4

  关键词:华兹华斯 自然 情感 理性 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94-03

  作者简介:王焱(1967―),女,辽宁沈阳人,文学学士,中国医科大学第二英语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被誉为英国湖畔派(The Lake Poets)诗人领袖的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先河。华兹华斯的诗歌在情感、题材、语言和创作目的方面都以自然为主题,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各种事物和景色来表达诗人内心强烈的思想情感。在诗歌创作方式上,华兹华斯运用了大量清新、自然、质朴的语言;在感情抒发上,惊叹于自然界的光、景、声、色对人类心灵的冲击和感染,用饱含深情、唯美且富有哲理的诗句讴歌赞美大自然。

  一、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在19世纪,“自然”的文化哲学外延达到了顶峰,因为当时文人墨客视“自然”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代表,这种自然观极大丰富了浪漫主义诗学的哲学内涵。充满感情和灵性的自然使浪漫主义诗人意识到:陶冶于自然之美是人性完美之源泉。在华兹华斯看来,自然具有三重意义:

  1.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是人身心的滋养者和抚慰者。它充满人性,自然界生长的万物能折射人生哲理,体验过不同寻常的个人生活经历的人们都可以寄希望于大自然来恢复平静的心境;

  2.自然与动荡不定的大千世界和浮躁不安的人类相比,显得那样稳定和永恒,自然界的守恒规律及和谐表象令人类敬仰,自然是真正的理性的象征;

  3.自然是极富神性的。华兹华斯认为自然是上帝的侍从,最能亲近上帝,回到自然正是当时人类精神追求的象征。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合情合理”是诗的最高标准。这一高标准不但超越了古老诗学中以理抑情的思想,而且昭示了后期象征主义的“自我隐去”、精神分析、原型理论、读者接受理论等。诗人借助语言文字而外显为艺术作品所抒发的“情”是个人情感与人类共同情感的融合;社会道德、信仰与文化积淀在诗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理”是诗人进行选材、构思的根本,这个“理”起着对“情”的“过滤”和“干扰”作用。

  二、情感与自然

  无疑,美丽而神秘的大自然激发了华兹华斯纯朴的情感和内心深处对自然的向往。诗人在他的自然之歌中,并不仅仅表达对自然的欣赏,而是在自然中寻找失去的时光和心灵的抚慰。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界不但有万物生长,而且赋予人类以情感和智慧,自然界中的美妙事物可以使人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使人领悟到自己内心的崇高与伟大。诗人如此崇尚自然可能与其独特的经历有关。华兹华斯出生于苏格兰西北部的湖区,游憩于湖光山色之间,性情深受大自然陶冶。他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美好,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但随着童年的消逝,他觉得童年时见到的大自然的神秘光彩也随之远去。于是他悟出一个道理,婴儿来自天堂,与自然是合一的。他渴望在自然中望见天堂的荣光,希望用心灵的眼睛看到那个不可见到的世界,因此才在诗作中流露出寻寻觅觅的真情。

  华兹华斯的个人经历只能唤起诗人面对自然时的热爱,这种自然流露的强烈情感是需要经过沉思来冷却和升华的。华兹华斯强调情感的重要性,他认为情感在诗歌创作中大体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在这种情感中沉思,直到一种反应使原来的平静逐渐消失,然后,一种与先前类似的情感便逐渐产生出来,并且存在于诗人的内心里。

  按照先后顺序,呈现不同的情感,首先是诗人面对自然景物时的抒怀,其次是在平静中对情感的追忆,最后才提炼成诗,即强烈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经历着质的变化和发展。很明显,前几种情感指的都是诗人的自然情感,而逐渐在诗人心灵中再次产生的情感则不同,它是一种艺术情感,是被压抑在诗人心里的深层情感储备。这种情感既是人类普遍情感的沉积,又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它不是私人化情感的宣泄,而最后以诗为载体的强烈情感则符合人类共有的观点和情感所构成的审美规范。

  三、理性与自然

  很显然,华兹华斯笔下的大自然绝不仅仅是那个弥漫着泥土芳香的自然,它是人类家园生命的象征,是一面旗帜,它永远召唤着诗人,吸引着诗人。自然是华兹华斯的人生理想,也是他的艺术准则。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界唤起了华兹华斯的挚爱真情,而这种自然流露的情感一经产生便受到了思想的指导与修正。对混乱不堪的社会现实、压抑的人性、坎坷的个人经历的沉思,使得华兹华斯诗中的自然具有丰富的理性内涵。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而不是纯粹个人情感的自由宣泄,优秀的诗人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深沉思考,情感的源泉才会受到思想的修正和指引。思想才真正代表诗人的情感,每一首诗都有一个目的。在华兹华斯看来,人的情感中包含着理性的价值判断,人的热情和理智根本上是一致的,沉思便是修正和指引情感的媒介。诗人只有具有非常的感受性,而且又勤于沉思,才能创作出不同题材的有价值且极富感染力的诗作。

  华兹华斯的沉思植根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理性反思,是“灵感激情―平静―再度体验”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介。

  华兹华斯的沉思首先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在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中,华兹华斯是唯一亲历法国大革命的诗人,这促使他对人类的信仰、情感、理性、沉思等重新进行反思。亲历法国大革命并对其进行理性的深刻反思使华兹华斯意识到,在失去理性的疯狂时代中,一个不会沉思的人必将停滞不前,固步自封,沉沦迷茫。锐意进取的诗人与他的诗歌肩负着体现人类理性与沉思的勇气的责任。

  华兹华斯对英国社会现状进行了又一重反思。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有两种强大的社会习俗引起了华兹华斯深深的忧虑。一方面,由于工业与商业的迅猛发展,形成拜金主义思想,人们对金钱、财富的贪婪与欲望成为主流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是日益发展的科学主义对人的心灵价值的漠视。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摒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沦为机器和金钱的奴隶。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人类忘却自身的义务和信仰,正是人性道德的堕落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扭曲的开始。在华兹华斯眼里,迷失的人类只有重返自然,去虚心吸纳大自然的启发,聆听大自然的和谐之音,才能获得人类自我的救赎,以寻求真正的自由。

  华兹华斯对英国文坛状况的反思更具有重大意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新古典主义诗歌走向穷途末路,在英国文坛上充斥着许多感伤的、内容贫乏的作品,文学翻译作品也充分迎合了当时的或感伤或暴力的风气。华兹华斯不失时机地提出要珍惜以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为代表的英国文学传统。华兹华斯极力主张打破传统的情感论,同时倡导善于批判地继承传统诗学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他认为对传统诗学中以理抑情的思潮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哲学思想、文化传统的影响下,通过诗人坎坷的个人经历及对现状的反思,华兹华斯赋予自然以全新的意义和使命。在华兹华斯眼里,万能的神以自然界的形式无处不在,它掌控人类的一切:从人类生命的起源到人类的发展和壮大。面对光怪陆离、纷乱不堪的现实世界,诗人陷入茫然,于是通过歌颂尚未失去质朴的自然来抒发无尽的感慨和哀伤。为了恢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物我交融,华兹华斯提倡回归自然。诗人的回归不是肤浅、简单的回归,诗人的使命不但要在自然中去发现、追寻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自然中获得快乐,还要从这一过程中捋出人性的失落和复归问题,以自然来启迪人生和拯救在他看来日渐沉沦堕落的世人的灵魂。他希望在自然中探索生活的真谛。华兹华斯的全部诗作中都是发韧于自然,回归于自然,情感与理性是这一回归过程的动力和基础。

  四、意象与自然

  每一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心灵运动的轨迹,是诗人情感发展过程的记载,而这种流动的诗情是由意象来体现的。意象是理性和感性瞬间迸发的结合体。在诗歌创作中,可知可觉的形象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即实现情与景的结合。诗人对情感的把握,对理性的思考都体现在意象之中,否则前者只能是一种朦胧的心理感受,而不具备审美意义。意象是艺术沉思形式化的最小单位,艺术沉思正是借助于审美意象而得到深化、明朗化的。在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中,审美意象的感情形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诗人通过沉思,伴随着形象,在创作中化无形为有形,而且,诗人独特的生活经历、思维取向与个性特征与这种形象是息息相关的。

  自然是华兹华斯诗作中永恒的主题,自然被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幻化为世间万物变化的伟大灵魂。意象引发了诗人无尽的想象,如果没有丰富的自然意象作为诗人驰骋想象的载体,想象就会变为无本之木,诗人也就无法看到自然的真与美德的融合与统一。《咏水仙》和《致杜鹃》是华兹华斯以自然意象作为想象的载体,闪烁着想象之光的名篇。诗人未泯的童心、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的理想跃然纸上,华兹华斯的创作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咏水仙》中华兹华斯写道:“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在此诗中,“水仙”这个意象是具有独立意识和情感的,它让本是“孤独的流云”的作者得到安慰,它们像人一样争强好胜,在风中起舞。华兹华斯在《咏水仙》中还写道:“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至宝。”这首诗表达了美不胜收的大片水仙花时常排解诗人生活中的忧郁,激发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华兹华斯热爱自然、崇尚自然,自然是其诗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他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认为情感是自然生命的表现,原始的情感能够表现世界的真谛,作家应该归返自然。华兹华斯一方面倡导个性解放,打破理念的羁绊,另一方面又善于借鉴传统诗学中的合理因素,批判地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他的作品不仅传承新古典主义以理抑情的思想,又弘扬了浪漫主义所讲的情感,从而实现了情与理的平衡、制约与融合。

  华兹华斯避开堕落的现世,回归自然,从自然中寻觅欢愉。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田园里人们的举手投足,都永驻诗人的记忆底片之上。由对自然的敬畏、敬仰、回味和沉思,实现升华、浓缩成诗的创作过程,正是使浮躁和孤寂的心灵得到巨大精神慰藉的心路历程,从而使人类获得自我救赎,心有所依。热爱自然,能使人走向成熟,进而热爱人类。

  参考文献:

  [1]王春.关于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主题的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2]华兹华斯.杨德豫 译.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张小钢.再论法国革命与华兹华斯的消极浪漫主义倾向

  华兹华斯的诗范文5

  关键词:华兹华斯;人化;英国风景;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6.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7-0179-05

  引言

  自然风景早已存在,但只是在被“人化”的过程中,才不断呈现其价值。“人化”有“物质化”和“精神化”两种方式,因而自然风景的价值总体上表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两大类,而且经历了一个从物质价值上升到精神价值的过程。就英国风景而言,其价值在华兹华斯(1770-1850)以前虽然已有诸多形式,但更多体现在地理存在、物质利用、宗教启示、绘画题材等方面。华兹华斯出现后,英国风景价值开始多维呈现,并达到了一个新境界。那么。华兹华斯如何使英国风景的价值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呢?

  一、确立风景独立的文学题材价值

  和爱情一样,风景本是一个重要的文学题材,中国在东晋时期就有了以自然风景为题材的山水文学和田园文学。英国乃至欧洲风景文学发育迟缓,远远晚于中国。但随着华兹华斯的出现,风景便开始具有独立的文学题材价值。

  古希腊罗马时代,萨福、维吉尔、贺拉斯都描写过自然风景,赞美过田园风光,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诗。文艺复兴以后。走向自然、赞美自然成为欧洲人的一大审美时尚,但在自然风景画派蔚为大观之时。风景文学流派并未形成,与中国“先有诗、后有画”形成鲜明对照。就英国而言,在华兹华斯之前,斯宾塞(1552-1599)、马娄(1564-1593)、莎士比亚(1564-1616)、纳什(1567-1601)、赫里克(1591-1674)、弥尔顿(1608-1674)、蒲柏(1688-1744)、汤姆森(1700-1748)、格雷(1716-1771)、柯林斯(1721-1759)、彭斯(1759-1796)等都有自然风景之作,但这些作品总体上看是将风景作为背景而非主题,而且描写泛泛风景不涉具体山水,也不能被称为风景诗,与曹操《观沧海》不能被认同为中国首篇山水诗一样。

  华兹华斯从四个方面对英国风景具有独立文学题材价值作出了特殊贡献。一是广泛创作风景诗歌,使风景文学具有量产性。华兹华斯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以风景为主要题材的诗人,终其一生不间断地创作了大量风景诗歌。在他的诗歌中,风景不再作为背景而存在,而是成为被尽情赞美的主题。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曾评价华兹华斯“在他的旗帜上写上了‘自然’这个名词,描绘了一幅幅英国北部的山川湖泊和乡村居民的图画”。二是描写英国实名山川,使风景文学具有具象性。考之中国文学史,谢灵运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山水之歌都能与具体的景点联系起来,其游历之处甚至在今天被开发为谢灵运诗歌旅游线。华兹华斯描写过英格兰的泰晤士河、瓦伊河谷、西北湖区(以下简称湖区),威尔士的斯诺登山,以及苏格兰的雅鲁河、高地风光等,为英国风景文学的定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诗歌艺术成就高,使风景文学具有可比性。华兹华斯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主要凭其风景诗歌,而且不在于这些诗歌数量多,更在于其思想成就和艺术质量高,《丁登寺》、《水仙》、《致杜鹃》、《绿山雀》、《致雏菊》、《威斯敏斯特桥上有感》等毫不逊色于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放在整个英国文学史上,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四是创立“湖畔派”,使风景文学具流派性。当时的人们公认“华兹华斯所创之诗篇风格新颖,独具一格”,将他和与其诗风相近的柯勒律治(1772-1834)、骚塞(1774-1843)并称为湖畔诗人。虽然1807年以来,《爱丁堡评论》等杂志和拜伦(1788-1824)等诗人责难和攻击华兹华斯等人,言其诗歌背离主流传统:但这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华兹华斯诗歌的划时代意义。

  可以说。正是华兹华斯的亲力亲为,才使得英国风景呈现出独立的文学题材价值,与中国山水田园诗相近的西方风景诗(自然诗)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才正式宣告诞生。华兹华斯以后,在英国、在欧洲,自然风景诗歌独立成派,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了重要成就。

  二、展示风景全新的审美愉悦价值

  华兹华斯的诗范文6

  [关键词]水仙花 大自然 精神抚慰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74-01

  一、创作背景

  华兹华斯出生于1771年,他最重要的作品都发表于1797年到1807年之间。华兹华斯被认为是英国最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抒情歌谣集》的发表标志着英国进入到了浪漫主义新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人们都在按照华兹华斯的方式去创作诗歌。那些浪漫主义时期桀骜不驯的杰出人物,即便是看不起他的浪漫主义三杰也不得不承认华兹华斯在诗坛上的地位。年轻的他才华横溢,引领时代潮流。正是华兹华斯让普通人们的生活成为了诗歌最重要的主题。华兹华斯拒绝描写空泛的神话题材、英雄史诗。他提出普通人的生活才是诗人应该歌颂的,并且诗人应该使用普通人能看得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30年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其基本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崇尚大自然,将大自然和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相对立;重视民间文学;艺术上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诗歌赏析

  和其他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一样,华兹华斯的个人性格和诗歌本身都深深地受他自己对大自然热爱的影响。他被称为大自然的祭司,由此可见,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华兹华斯一直生活在英国风景优美的湖区,领略着湖区秀美的风光。他和柯勒律治、骚塞一起被称为“湖畔诗人三人组”,他们一起赞美湖畔的平静生活、美丽景色。不过这种平静的生活所带来的灵感并未能获得另一个杰出三人组的认同。年轻气盛的“浪漫主义三杰”不喜欢华兹华斯的保守、成熟和平淡,他们希望华兹华斯这位前辈能和他们一起冲锋陷阵。

  《水仙花》全诗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写景和抒情。诗的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格调显得低沉忧郁。诗人一方面竭力捕捉回忆的渺茫信息,另一方面又觉得独自漂游,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大自然所赋予的美景。他把自己比做一朵流云,随意飘荡,富有想象的诗句暗示诗人有一种排遣孤独、向往自由的心情。在他的回忆中,水仙花缤纷茂密,如繁星点点在微风中轻盈飘舞。

  《水仙花》同样是一部描写大自然的作品。诗人用他那纯净、朴实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世界大概就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国,或者就是他生活的湖畔。在那儿,我们可以看到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水仙花随着湖畔的微风静静地荡漾。高高的白云下面,山谷深处,那一片片的水仙花突然不知道从哪里跳了出来,跳入诗人的眼帘,也跳到了诗人的心里,深深地扎着根。这是诗歌第一节展现给我们的画面。诗人仿佛赋予了我们一双可以穿越时空的慧眼,可以让我们也身临其境地看到那颤动的花枝,波浪般向我们涌来。诗歌的第二节进一步描写这些如繁星般点缀在星空的水仙花,那湖畔也成了花的海洋,又像是闪烁着星星的银河吸引着诗人的目光。水仙花们在这海洋中,在这银河里舞动着,跳跃着,像一群可爱活泼的精灵。诗人的心完全被这群美丽的精灵所吸引。

  如果说诗歌的第一、二节是描写美丽的水仙花以及湖畔的风景,那么在第三节作者把这水仙花的美进行了升华。那美已经不是平凡的美,而是超凡脱俗的美,是精神的美,充实的美。波光粼粼的湖面在欢跳,但都比不上这水仙花的舞蹈,那样轻灵,那样无拘无束。诗人已经把她当成了人生的伴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诗歌第三节的最后把这种快乐上升到了精神层次。诗人久久地凝视却没有领悟到这美和这快乐带给我的精神至宝。诗人华兹华斯在现实中的一切不如意到此刻似乎都烟消云散一般不见踪迹。那保守派的冷眼,那激进派的嘲笑,还有那些政敌的攻讦,这一切都消散在水仙花那优美的舞蹈当中。水仙花第一次抚慰着诗人孤独的灵魂。在这一节中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感受,有欢乐也有平和。诗人运用了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水仙花的亲近,这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大特点。他把自己比做一片漂泊的浮云,诗人在这一大片水仙花上俯视着它们。此外,诗人还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

  三、结论

  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在诗中强调了回忆过去的重要意义,抚慰我们灵魂的水仙花也是活在诗人的记忆里,没有这些宝贵的记忆,水仙花只能暂时开放,只能抚慰一时的灵魂,而不像现在这样时刻在抚慰着诗人。诗人希望自己内心的孤独能和水仙花一起跳着快乐的舞蹈。这孤独已经不再是孤独。

  【参考文献】

  [1]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