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 文学缘何风靡全球 ——论欧美青少年文学的发展
1.从生理角度确立少年主体性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少年阶段(从12岁到18岁)有着与其他人生阶段不同的心智发育、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有心理学派认为,从出生到两岁,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协调、感觉经验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这个阶段被称之为感知运动阶段。两岁儿童已经拥有了复杂的感知运动模式,并开始操作原始符号。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使用表象和图画来表征世界,符号思维超越了感觉信息和身体动作的简单联系。7岁到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推理代替了直觉思维,但只能将推理运用到特定和具体的实例中。从11岁到15岁,孩子们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比具体运算思维更为抽象。
青少年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青春期的变化。当青少年身体内的荷尔蒙开始泛滥,女孩子可能表现得更为女人,男孩子表现得更像男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根据人体的解剖生理构造,男性更具有侵入性和攻击性,女性更具有包容性和被动性”。青春期荷尔蒙的分泌和身体的内在发育促使男孩和女孩有更明确的性别意识,开始关注自己在异性中的形象,性意识、恋爱成为其重要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情与性的关系也因此在青少年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欧美青少年文学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比较宽容。
2.从心理角度看少年的主体性
青春期少年与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和拒绝长大心理不同,少年主体性开始确立,显现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个性,并逐渐完善。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儿童,开始有意识地远离儿童身份;同时,他们尚未长大成人,身心置于成人世界边界之外,充满对未知的探求和观望,心智尚处于变动期,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确立,他们尝试着对世界和现实生活进行判断和评定。
青少年时期也是每个人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人生阶段。人格可以归纳为五大因素: 开放性、责任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研究工作者发现,青少年时期的人格不如成年人时期稳定,而气质作为人格的基础,被定型为一个人的心理风格和典型的反应方式。不同的人格特征受到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文化、风俗和历史塑造而成。少年的认知方式也是多样和独特的,青少年不再受限于将实际的具体的经验作为思维的参考,他们可以虚构想象情境,包括纯粹假设的可能性事件或极为抽象的命题,并试图对其进行逻辑推理。
青少年从心理、生理上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体验着成长裂变的阵痛。成长通常包括三个阶段:脱离童年、转折时期(青春期)和步入成人社会。人在12岁脱离童年时期,身体、心理和思想也与童年完全不一样。他们对异性开始感兴趣,对父母、师长的观点不再完全信服,开始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开始建构独立的自我,开始积极参与一些家庭之外的社会活动,拥有强烈的是非观,对很多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思考。脱离童年、自我意识加强、驻足成人世界之边、逐渐摆脱父母监护和追求独立性,是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特点。在这个过渡时期,青少年既有对童年的留恋,也有对童年的拒绝;既有对成人社会的憧憬,也有对未来的戒备和彷徨。心智的成长和身体的发育使这些意识逐渐加强,因此产生了青春期的叛逆。这种叛逆性表现为对客观是非的追问,是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当这种追问和求索得不到别人认同,他们会感到自身的孤独和突破既定现实的欲望冲动。这种孤独感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一种勇气,挑战任何既定的被认为不正确的常规和对现实中不合理现象的反叛。比如,S.E.辛顿的《局外人》、保罗·金代尔的《猪人》、斯蒂文·奇波斯基的《壁花少年》,都是以青少年的独特视角和语言描述底层少年的生存状态,显示了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内容和讲述方式。青少年刚刚觉醒的认知方式和懵懂又澄澈的价值观让他们具备了极为强劲的叛逆性。这种叛逆指青少年对既有的常规、权力和秩序力图以自己的力量完成世界的重建,但往往因自身弱小和无助而失败。
3.从文学角度看青少年的主体性
青少年文学创作的核心应该是青少年本身,应带有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强烈生命体验和心理诉求,而不是一些共通性的、一般性的和他人的故事。这种主体性包含三层意思:作家创作的少年主体意识、作品中以少年为主体的人物形象和以青少年为代表的接收方的主体性。首先,作家的主体性表现为将作家的具体创作实践、个人的主观创造性、想象力与精神自由,以及对少年的生命关照融为一体,创作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其次,作家在作品中对青少年人物赋予主体地位,把这些青少年人物当成独立的个体,当作具有自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独立价值的人,他们拥有自由的思想灵魂,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逻辑,而作家对他们的态度是一种不介入、间离式的关照和注视,而非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最后,接收方的主体性指青少年文学是契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文学作品,青少年读者群体在接收过程中产生共鸣或反感,获得自己的理解,形成接受或拒绝、欣赏或批评结果,在整个接收过程中,接收者自主发挥审美创造力,赋予少年人物应有的尊严、人格和价值的审美过程。这种为青少年而书写的文学类别从根本上摆脱了儿童时期那种避藏在成人羽翼之下对世界观瞄和感受的方式,使青少年激发出一种全新的感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