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及摘记

  本书讨论的核心主题是伦理,切入点是叙事。

  其论证逻辑是这样的:

  一、定义

  伦理:“什么是伦理,所谓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伦理学是关于生命感觉的知识,考究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意义。”p4引子

  叙事:“叙事改变了人的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当人们感觉自己的生命若有若无时,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破碎不堪时,当我们的生活想象遭到挫伤时,叙事让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觉,重返自己的的生活想象空间,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无常抹去的自我。”p3引子

  另外,“叙事艺术(小说)的发达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事件。”p6引子

  叙事伦理学:“叙事伦理学想搞清楚一个人的生命感觉曾经怎样和可能怎样。”p5引子

  因此,叙事给予人一次按照自己意愿重新编织自身人生的机会,摒除现实对人的协迫。“叙事中的遭遇是依照人的自由意志和价值意愿编织起来的。”p6引子 因此,“叙事成为生活世界中的偶然性的大敌和女儿。”p161,意思就是在叙事中出现的偶然都是注定的偶然,这一注定是编故事的人为主宰的。

  二、现代伦理与古代伦理

  “倘若伦理就是整饬属己的生命经纬,现代伦理就不是像古老的伦理那样,依据一套既定的道德体系来整饬属己的生命经纬,而是依据个人的心性来编织属己的生命经纬,现代性伦理是个体化的。”p7引子

  进一步看,现代性伦理有两种: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

  其区别在于,人民伦理的大叙事让人跟着某种既定规则去做就行,而自由伦理天的个体叙事只是给你讲一个故事,你听完这个故事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会明白自己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想象。

  “别人讲的故事,不仅有助于我明朗自己面临的道德困境,也有助于我搞清楚自己的生存信念。”p8引子这就是叙事的力量。

  而在作者看来,“没有叙事,生活伦理是晦暗的,生命的气息也是灰蒙蒙的。”p11引子 而在叙事中,“让自己陷入多维关系网,充分理解生活世界的多层面和多面性。生命的多面性正式现代伦理的终极世界。”p161

  “现代伦理问题的确尖锐地出现在为数不多的一些现代叙事思想家讲的故事中,探讨现代性伦理不可能绕开这些叙事观望到的个体生命的伦理深渊,而探讨的方式只能是复叙事。”p11引子

  这就是本书写作的方式和目的。

  三、从丹东之死到昆德拉再到基斯洛夫斯基

  作者的论证中有一条时间线,既从法国大革命到东欧社会主义革命再到现代,通过丹东之死到昆德拉的思考再到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展现现代性伦理问题。

  1、丹东之死

  首先,丹东之死所提出的问题是:共和国的建立是否必须以放弃个人价值偏好为代价。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也推翻了古代的宗法神学价值。人义论代替了神义论,人民道德的公意取代了过去的神,成为正义之神,成为一切价值的裁判者。其逻辑是这样的:“人民是道德的化身,人民意志等于道德良心,等于正义。”因此,人民公意的自由就具有审判一切的权利,而“人民的国家既然是人民公意的道德体现,国家机器就应当享有完全不受约束的自由。”p20所以有了罗伯斯皮尔的恐怖统治和大屠杀。

  妓女玛丽昂提出的问题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偏好去生活,就是道德的行为,这种道德正当性在于自己感觉偏好的自然权利。“但人民公意的道德认为妓女是不道德的,这就产生了冲突。共同体的公意道德和个体的道德(感觉偏好)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专制的自由和个体的自由。

  而问题的实质是:谁能定义什么善,什么是恶?美好生活的定义权在谁手里?

  进一步分析,看起来势不两立的公意道德观和个体享乐道德观其实是从同一种生存感觉产生出来的。

  因为,“人民道德的诉求不过是私人的痛苦得到补偿的媒介。”而”痛苦是身体的自然本性受到损害或自然欲求受到阻抑。“p34罗伯斯皮尔和丹东虽然走的路不同,但殊途同归,“妓女玛丽昂和丹东是尼采的先驱,要求以享乐克服痛苦的消极自由,罗伯斯皮尔世马克思的先驱,要求以积极自由建立的道德公意的社会制度克服痛苦。”p35

  丹东派的观点是:“从痛苦中生发发出的道德诉求引出可以为了应然而推行道德革命的自由是不道德的。”p36

  然而,在探索的路上,身体的偶在性摧毁了两派的努力。“世界是一片混乱,虚无是即将分娩的世界之神。”p41

  最后,研究丹东之死的毕希纳叹息到:“人啊,自然一点吧!你本来是用灰尘、沙子和泥土制造出来的,你还想成为比灰尘、沙子和泥土更多的东西吗?”p45

  也就是说,无论是丹东、罗伯斯皮尔还是毕希纳,都没有找到答案。

  2、《牛虻》

  作者讲述《牛虻》所要指出的是:“除了了少数天才人物,人们在年轻时对用来填充青春热情的道德理想往往并不具有鉴别能力。时代中时兴的道德理想总是充满吸引力,没有鉴别力的年轻人以为时兴的道德理想就是自己性情的脉动。”p50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活的浑浑噩噩,以为自己活的有意义,其实只是随大流而已。

  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即“个体性情”和“偶然性”。“个体性情”可以理解成生命的能量冲动,即“私人的痛苦”和克服化解这种痛苦的努力。偶然性是指书选择何种渠道去疏解这种能量冲动是受时代制约的,也就是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是偶然的。“个体性情的脉动与某种道德理想的结合,其实是偶然的,正是这种偶然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p50而私人的痛苦造成的结果是:“人往往只是为了一丝细小的情感而抛出了整个生命,在情感的某一个尖锐点上牺牲了一生的幸福。”p73

  3、赫拉克勒斯

  十字路口的赫拉克勒斯的问题是:灵魂和身体的关系以及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传统认为,灵魂是高贵的,身体是邪恶,沉沦肉体欲望是不对的。现代启蒙勾销了身体感觉差异的不平等,无论什么样的身体感觉在伦理价值上都是平等的。p93然而,关于什么是美好出现了新的问题:“是否必须让身体拉住神明的衣襟才算真实的幸福?感官的快乐为什么不能算是美好的时刻。“p99

  在昆德拉看来,前一种态度就是“媚俗”,“所谓媚俗作态指传统道德中对一切崇高、美好的生命感觉的赞美,区分邪恶与善良,为美好而感动等等。”p97而“丧失或者唾弃对美好生命的感受能力,不再觉得生命中有任何东西令人感动,就是现代性自由伦理的品质之一。”p99

  在社会主义的道德文化语境中,“美好的未来”、“美好的事业”、“美好的时代”、“美好的献身”等等人民意识形态就是最大的媚俗。p102人民伦理的理想意识形态抹杀了个体的身体差异。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民伦理的网是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铁丝编织起来的,缠结在个人身上必使个体肉身血肉模糊。”p103

  但摆脱了人民伦理意识形态的意底牢结之后,身体差异依然无法凸显。也就是说什么是幸福依然还是一个问题。因为“没有差别的身体等于没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间。”p106

  然而,我们身体感觉的差异是来自灵魂还是身体本身呢?

  一种观点认为:“灵魂才使身体有超出身体局限的感受能力,有差异的肉身感受认识力是灵魂赐予的。”p107

  另一种观点认为:身体及其情欲竟然有自体自根的欢乐、不依赖于灵魂的欢乐。“p108

  所以问题在于:究竟是灵魂引导肉身认知,还是肉身引导灵魂认知?(前提是存在灵魂和肉身的区别)

  个体命运:个体命运是由个体的身体与灵魂的相逢牵扯出来的,没有偶然而在的个体身体与灵魂的相逢,也就不会有命运这回事。p113

  个体热情:个体的全部身体感觉投入某种价值偏好的喜欢什么的在世行为。个体热情的产生及需要身体也需要身体的影子,两者不可或缺。p132

  人生道路:所谓“人的道路”就是在自己的身体中经历的生活,由于我的身体的无法置换的。我与天堂的关系也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我的非如此不可的生命,我的个体使命。p147

  个体灵魂意识到身体的欠然就是罪的意识。罪让人在生之中感觉到死,罪感无异于灵魂把死亡带给了身体感觉。p147

  所以,作者的逻辑是,灵魂对幸福的追求指向天堂,但由于肉身的缺陷和必死的宿命决定了灵魂的飞升必然受到沉重的肉身的拖累,也即“人身的欠缺随着想象的增加而增加,个体幸福的偶在性的增长,必然导致个体的在世不但的加重。”p135因为灵魂和身体无法摆脱彼此。灵魂和身体的相遇决定了个体命运。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是死感和性感

  如果死被感受为个体灵魂与身体的断裂,爱欲就被感受为个体灵魂与身体的维系。p149

  4,昆德拉和卡夫卡

  昆德拉所要指出的是:“在理解之前进行判断,诸宗教与意识形态即建立于此欲望之上。”p164人生的道德相对性和模糊性才是根本,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

  小说的作用是“小说的真正敌人,不是近代的哲学和科学,而是现代之前的宗教-道德伦理的生活教条:区分善恶和对生活道德明晰性的要求。”p164“小说的唯一存在理由在于提供了一种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承受人生的相对性和道德模糊性的力量。”p166

  昆德拉所要说明的相对性和模糊性其实还是源于个体生命的偶然性,偶然才是决定的,任何追求必然的企图都会导致专制。“在这种消除偶然性的思想欲望中,隐藏着专制主义的萌芽。”p170

  这种专制变现之一是:“道德归罪是依教会的教条或国家意识形态或其他什么预先就有的真理对个人生活作出或善或恶的判断,而不是理解这个人的生活。”p178道德归罪拥有对个人生存的支配权。

  生存眩晕:兴奋的生活价值只在于心跳加快、两眼昏花的即兴的此刻状态,这才是一个人最属己的幸福状态。“兴奋的一刹那重于整个一生”。p188

  与昆德拉不同的是,卡夫卡的婚姻经历所表明的卡夫卡的挣扎和道德-宗教思考过程所要说明的是尘世的生活是一种修行,不要被恶所诱惑,例如婚姻,你只要坚持一种信仰,让后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就好了,天堂将向你而来。

  5、基斯洛夫斯基

  在作者看来,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是用寓意的语言把感觉的思想表达出来的人,其代表是《十戒》中的十个故事。

  无论多么美好的社会制度,生活都是机器伤身的。p250

  个体与自身性情的关系,是更为根本的伦理元素——伦理的在体性基础。p252

  人生的困恼都来源于人身的在体性欠缺与对美好的欲望之间的差距。p263

  人民民主制度是带有道德色彩的社会制度,人民民主的意识形态喜欢说:科学地解释了历史发展规律的“主义”学说已经解答了人生和世界的所有问题——包括伦理和道德意识的问题,人民只需要按“主义”道德去现身。但这种国家道德、全民道德的社会制度导致个体道德意识的空洞和冷漠,导致伦理的艰难。p283

  自由伦理的根基是依自不依它的自如欲望。p305

  道德规范安排了一个抽象的生活秩序,具体的生活自身就显得是 不断产生的例外。p288

  正如有了法律规范就有了犯罪,有了道德规范就有了道德困境。p288

  道德规范是缠绕在个体人生身上的价值观念,由此形成的生存感觉成为人伦关系的基础。p307

  制造商可以制造对商品的欲望,但制造欲望也还要依据欲望去制造,让某个商品尽可能符合欲求者的欲望,才可以提高商品的价格。p309

  虚伪则是模仿自己身上没有的生命热情。p311

  什么叫道德,道德把生活中的事分为善和恶,善是完满的,恶是有欠缺的。p315

  当你面临两个看起来同样有价值并且联系在一起的的存在目的时,选择任何一个目的就成了对另一个目的的伤害,你就无法避免选择带来的恶。p315

  只要做出一个伦理选择,就会出现恶的问题。p317

  偶然是生活中各种可能性的相逢。p318

  上帝创造了人身的意思是,人自身的生命意义被上帝从自然在性的生命挪到了非自然在性的生命——恩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