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泉

  农场主陶尔(马克斯·冯·西多 饰)有两个女儿,生女卡琳(贝吉塔·彼得松 饰)养尊处优,养女英格丽(古内尔·林德布洛姆 饰)虽然怀有身孕,但还是要像仆人一样为农场主一家干活。

  一大早农场主的养女就得早起干活。养女一直嫉妒农场主的生女卡琳的明媚人生,为此她呼喊北欧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奥丁祈求帮助。而另一边农场主夫妻在做虔诚的祷告,祈求保佑远离灾难。养女像牛马一样被使唤,不停的干活,而生女卡琳却还在熟睡中。按照习俗,这天必须让处女去教堂献蜡烛,陶尔让妻子去叫卡琳起床,而养女英格丽则为卡琳准备食物。英格丽恰好看到一只蟾蜍,对卡琳的嫉妒使她将蟾蜍放入食物中,以此诅咒卡琳遭受厄运。母亲好不容易才叫醒卡琳,再帮卡琳梳妆打扮。而父亲本想训斥一番,但奈何他只有这么一个可爱的女儿。

  陶尔将卡琳抱上马,养女也跟着一起出发,与卡琳一起前往教堂。蓝天碧水之间,行至一溪水处,住在偏僻小屋里的老头帮卡琳将马牵过溪水,英格丽看着前方黑漆漆的树林感到害怕,不敢前行。于是卡琳便独自穿越森林前往教堂。偏僻小屋的老头邀请英格丽进屋对她欲行不轨,英格丽慌忙逃走。

  卡琳独自穿越森林前往教堂,山上放羊的三个牧羊人看到独自一人的卡莉便心生歹意,吹着口弦琴吸引了卡琳的注意,他们邀请卡琳一起吃午餐,善良的卡琳欣然答应。而英格丽此时穿越森林看到了三个魔鬼模样的牧羊人,她默默躲在石头后面不敢现身。牧羊人吃完了卡琳的午餐后原型毕露。卡琳感到危险想要逃走,牧羊人挡住了卡琳的去路并奸污了卡琳。英格丽拿着石头躲在一旁,却始终没能鼓起勇气上前解救。两个牧羊人将卡琳一棍打死,之后又将卡琳身上的华丽衣服剥去,所带行李也被牧羊人尽数拿走。

  临近夜晚,三个牧羊人投宿在了卡琳家中,不知情的农场主义热情款待了牧羊人。农场主的妻子半夜担忧卡琳的安危,突然听到三个牧羊人中的小男孩发出惨叫,循声找去,她发现小男孩的嘴角沾有鲜血。牧羊人趁机拿出卡琳的衣服向农场主妻子兜售,谎称是自己妹妹的遗物。妻子假意说要和丈夫商量,将牧羊人锁在了屋中。陶尔决定独自为女儿报仇。

  此时养女英格丽跑了回来,向陶尔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并忏悔自己对卡琳的诅咒。陶尔用白桦树枝抽打身体,用热水洗净全身,他来到牧羊人的房间,将刀插在桌子上,而自己则坐在正中间的椅子上,自己要代替上帝行使惩罚恶人的职责。农场主以一己之力杀掉了两个牧羊人,接着连那个小男孩也被抛起来摔死在了地上。

  在养女英格丽的带领下,众人来到卡琳被杀的地方。母亲抱起女儿泣不成声,而农场主陶尔则走向水边跪问上帝,祈求主的宽恕。陶尔用双手将卡琳的遗体抱起,而刚刚被遗体覆盖的土地上突然流出了一股清泉。 角色演员角色简介 陶尔/农场主马克斯·冯·西多一位对上帝非常虔诚的农场主,卡琳的亲生父亲。在女儿卡琳被牧羊人杀害后,凭一己之力杀害了牧羊人为女儿报仇 卡琳/生女贝吉塔·彼得松农场主陶尔的女儿,生性善良。在前往教堂的路途中被牧羊人残忍杀害 英格丽/养女古内尔·林德布洛姆农场主陶尔的养女,也是农场主一家的仆人。因为受到农场主夫妇的区别对待以及对卡琳的嫉妒,从而诅咒卡琳 农场主妻子贝吉塔·瓦尔堡农场主陶尔的妻子,卡琳的母亲,非常疼爱卡琳这个唯一的女儿 牧羊人阿克塞尔·迪贝里/托尔·伊塞达尔/欧维·波斯拉三个一起放羊的牧羊人,对卡琳心生歹念从而将她残忍杀害,而他们最终也自食恶果 传说改编

  《处女泉》改编自瑞典中世纪的一则名为《凡格村的托莱的女儿》的传说。原传说中充斥着暴力与复仇的色彩,经伯格曼改编后该故事也由此被涂上了宗教的颜色,罪孽的和解与上帝的宽恕最终削弱了传说中的暴力与复仇,而成为该影片的主题。 电影选角

  影片中农场主陶尔的扮演者是瑞典著名演员马克斯·冯·西多,他与导演伯格曼自1950年代初就一起合作,总共参演了伯格曼十余部电影作品。在1956年受邀主演伯格曼执导的《第七封印》(1957),使得他一举成名。在《处女泉》中,他成功体现了一个在爱与恨的激烈斗争中的父亲的形象和复杂心态。 电影主题

  该电影改编自北欧的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表达了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主题。导演伯格曼通过农场主陶尔在爱与恨的冲突中的痛苦选择,表达出人的复仇本能与基督教观念的一种激烈冲撞。而影片最后处女泉的出现则象征着美与善转化为奇迹。 均衡构图

  《处女泉》中大量运用了均衡比例构图的手法,使得电影画面呈现出大体对称的一种图形结构。这种构图方式打破常规,用来表现影片中气氛、情调的渲染。在影片中陶尔得知女儿遇难后将一棵大树生生拔起的场景体现了这种构图方式,导演故意将地平线从画面中三分之一的位置调整到二分之一,使得画面被地平线一分为二,以此来表现出人物巨大的心理变化。 神论道德与自然伦理冲突

  《处女泉》用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讨论了一个根本性的神学问题:为什么在有一个全能的善的神存在的前提下,还有灾难产生。电影作为一个叙事整体从镜头语言到文化符号都深刻地质问、控诉着神的道德。陶尔在复仇前拔树的全景镜头的视觉冲击力强烈地表现在画面中空无一物,人力与天命,人与树、自然、上帝的对抗感最大限度地构成了画面的主体。这种对抗感又表现在对神圣物的亵渎上,电影中的歹徒作为牧羊人登场,然而在《圣经》中羊和牧羊人都是绝对神圣的符号。处女也同样是对圣洁的隐喻,牧羊人对其犯下的奸污、杀害的罪行更是连续触犯摩西十诫中的两条。电影中的伦理冲突是作为信徒的陶尔和作为父亲的陶尔所感受到的冲突,本质上讲就是神命论道德与自然法伦理之间的古老冲突。 时间奖项获奖主体结果 1960年第1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奖英格玛·伯格曼获奖 金棕榈奖《处女泉》提名 1961年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处女泉》获奖 最佳服装设计(黑白电影)马里克·沃斯·伦德提名 第18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处女泉》获奖 国家/地区上映日期 瑞典1960年2月8日 法国(戛纳电影节)1960年5月16日 美国1960年11月14日 法国1960年12月7日 阿根廷1961年2月15日 日本1961年3月18日 英国1961年6月2日 综合评价

  本片公映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兴趣,多数评论认为,本片极为成功,是伯格曼的最佳作品之一。它无论在伦理道德或风格手法上都继承了瑞典电影的传统,使人想起瑞典电影之父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的那些卓越的无声片,而在拍摄角度、照明和画面构图方面、则明显具有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有些场面,如穿越森林的跟拍镜头,林中的暴力镜头,则令人想起黑泽明的杰作《罗生门》。

  《时光网》评:“精心雕琢的声画充满静谧的力量,用一个寓言性的故事表现对上帝温和的观点,对信仰和人性的拷问反映出人类心中最朴实的情感。”

  少数评论认为,影片并不成功。它的一些拍摄手法,是对黑泽明的拙劣模仿。有人指责他运用自然主义手法,详细描写暴力场面,是为了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因为在电影中表现暴力,当时在瑞典尚属少见。有的报刊和观众也对此表示不满,要求有关当局对电影中表现暴力进行干预。 大众评分 网站评分评分人数链接 豆瓣8.6/1039,620 时光7.7/10402 烂番茄92/1005,000+ IMDb8.1/10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