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伦理学-课件
1、商 业 伦 理 学北航北海学院导 论一、伦理学、经济伦理学与商业伦理学(一)伦理学与经济伦理学1、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何谓伦理学 就是研究道德的学科,是对道德现象的理论概括,又是道德行为的实践指南。(2)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善”、道德行为、人类的幸福、道德规范、义务、道德判断。(3)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道德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善”与“恶”的矛盾、“应有”与“实有的关系”、个体的发展要求和对他人、社会尽责任、义务的关系、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2、伦理学的类型与经济伦理学(1)类型的多样化 以现代西方伦理学为例:直觉主义伦理学、新实证主义伦理学、新托马斯主义伦理学、现象学价值伦理
2、学、宇宙神学伦理学等等。(二)经济伦理学与商业伦理学1、经济伦理学的基本含义(1)经什么是经济伦理 经济伦理是社会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中的伦理道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和经济生活中的道德因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作用下的综合体,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节各种经济利益,激励经济主体合理行为,并能以善恶标准正确进行评价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 2、商业伦理学的基本问题(1)商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1)商业道德与商业利益的关系。2)商业道德的结构。(2)商业伦理学的三个层次。微观、中观和宏观。在微观层次上,我们探讨单个的人雇员或雇主,同伴或经理、消费者、供应商或投资者做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在中层
3、次上,经济性组织如公司、厂家、而且包括了贸易联盟、消费者组织和各种职业联合会等等。在宏观层次上,经济制度和经济条件的形态。3、商业伦理学与经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二、开设商业伦理学课程的意义(一)中国思想家对商业伦理学问题的重视与研究的启示。(二)学科发展的需要。(三)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三、商业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商业伦理学的研究范式(二)商业伦理学的分析方式。1、历史分析的方法。2、阶级分析的方法。3、面向实践、面向问题的分析方法。4、价值分析的方法。5、经济学分析方法。本章小结:导论包括三个内容:第一,分析了伦理学、经济伦理学和商业伦理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二,从先贤启示、学科发
4、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论述了开设商业伦理学课程的必要性。第三,指示“沟通”是商业伦理学之研究范式。关键术语:伦理学 经济伦理 经济伦理学 商业伦理学思考题:商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上篇 商业伦理原理第一章 商业伦理的内涵第二章 商业伦理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 商业伦理与商业文化第四章 商业伦理与商业道德第五章 商业伦理的发展趋势第一章 商业伦理的内涵第一节 商业伦理的概念一、商业伦理的基本含义 商业伦理,就是指商人从事贸易活动中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二、商业伦理的本质 是指商业伦理所有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其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总和。第二节 商业伦理的特征一、伦理的一般特征(一)伦
5、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特点1、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2、现实性和理想性的辩证统一。3、在阶级社会中,伦理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又存在某些全民性的因素。(二)伦理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1、伦理具有特殊的规范性。2、伦理具有广泛的渗透性。3、伦理具有稳定性。4、伦理具有显著践行性。二、商业伦理的基本特征1、功得性。2、专用性。3、相对稳定性。4、超前性。5、滞后性。 第二章 商业伦理的形成与发展学习要点:1、中外商业伦理思想发展的主要阶段 2、东西方商业伦理的差异性与共生性 3、商业伦理发展的历史必须性第一节 外国商业伦理的形成与发展一、外国伦理思想发展的主要阶段(一)奴隶社会的伦理
6、思想。(二)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三)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思想。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人类伦理思想的新阶段1、它使伦理学从唯心史观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2、它彻底转变了伦理学服务的方向。3、它在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上实现了理论实践的统一。第二节 中国商业伦理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主要阶段(一)奴隶社会的伦理思想春秋时代,孔丘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思想体系。(二)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儒家伦理思想和佛家、道家宗教伦理思想兼行并进。(三)近代社会的伦理思想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孙中山“从欧美吸收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商业伦理的特
7、点(一)中国古代商业伦理的特点1、以爱国主义为前提。2、以诚信无欺为核心。3、以对消费者负责为重点。 (二)中国近代商业伦理的特点1、维护民族利益、抵抗商帝国主义的入侵。2、在经营原则上坚持“义在利先”、“至诚待人”、“信誉第一”、“薄利多销”等等。3、近代商人坚持了“仗义疏财,恤孤济贫,及进行善,造福社会”等善举。4、近代商人多以勤俭道德修养立身,勤俭创业者比比皆是。(三)中国当代商业伦理的特点1、利义的统一是商业伦理起码的要求、铁的准则。2、“信誉高于一切”是企业的生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备条件。3、提供真、善、美、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提高市场占有率
8、,增加企业的效益。4、让人生活得更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应成为商业道德追求的崇高目标。第三节 东西方商业伦理的共生性与差异性 一、东西方商业伦理的普遍性和共生性 二、东西方商业伦理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一)东西方商业伦理的演化过程及差异性1、东西方的商业伦理的演化过程。2、东西方商业伦理的差异性。(二)东西方的商业伦理特征比较 三、商业伦理多元化的利弊分析(一)商业伦理多元化的益处。(二)商业伦理多元化的弊端。本章小结案例1:商家“老字号”的文化传统案例思考:为什么老字号的文化定位和商业行为符合和满足社会大众的心态,得到广泛的认同。案例2:修德、本诚、立信案例思考:百年老字号企业如
9、何更好地发扬中国优秀的商业伦理精神。 第三章 商业伦理与商业文化学习要求1、商业文化的概念、本质特性、内容及功能2、商业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3、商业伦理是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 商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商业文化的含义(一)商业文化的概念:商业文化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以实现商品的价值为目标,以商品与服务为载体,通过商业交易活动,反映、传导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综合体。(二)商业文化的本质特性。1、商业文化的继承性。2、商业文化的兼容性。3、商业文化的开放性。4、商业文化的创新性。 二、商业文化的内容:文化一般具有三个层次内容: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1、商业环境文化。2
10、、商品文化。3、商业营销文化。4、商业组织制度文化。5、商业伦理文化。商业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商业道德,它是商品经存在和发展的普遍的、永恒的主题。商业伦理文化的实践体现是商人文化。商人文化的表现是“德、仪、信、智、情”三、商业文化的功能传导功能、展示功能、约束功能、创新功能、增值功能、振兴功能。 二、商业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对商业文化的认识不同。2、对商业文化学认识不同。3、将商业文化与“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相提并论。4、将“商业文化”理解为从商品经济产生出的文化。 三、商业文化的发展趋向1、区域发展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胡平在1994年就提出中国当前商业文化有三派:港派、海派、京
11、派。 2、商业业态特色的形成 经济发达国家百年来形成的各种业态,如百货商店、综合超市、仓储商场、连锁商店、专卖店、专业店、商业街以及便利店等在中国也相继出现。3、商誉建设 商誉是商业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珍贵财富。“名品”、“名店”和“名人”如在消费者中享有极高信誉的老字号全聚德、东来顺、同仁堂、果仁张、荣宝斋、盛锡福和内联升等。 四、传统商业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1、建设文化经济。2、加强企业伦理建设。3、强化整体和谐意识。4、提倡艰苦创业的精神。思考题:商业文化的内容和功能包括哪些方面案例1、抢注显示商业文化的匮乏案例思考:商标抢注风波告诉我们什么?请评述。 案例2、看步行街中走出的商
12、业文化 北京王府井步行街由商业网点演变成旅游景点 深圳东门步行街高举着挑战价格极限的大旗 天津滨江道步行街占据服装消费市场半壁江山案例思考:步行街中反映出的商业文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章 商业伦理与商业道德 学习要点1、商业道德的本质与特征2、我国商业道德发展的现状及趋势3、商业道德与商业伦理的关系第一节 商业道德的本质与特征 一、商业道德的本质(一)道德释义 所谓道德,则是从原来的风俗、习惯等内涵引申为道德原则、道德品质、道德评价和行为品质等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一词都包含着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二节 我国商业道德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商业道德发展的现状与成
13、效1、人们普遍转变了以往的轻商思想,积极参与商业活动。2、善于管理、参与竞争。3、利益观念发生变化,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二、我国商业道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交易中假冒伪劣、走私贩私,以次充好,“什么钱都敢挣”、“谁的钱都敢骗”等商业欺诈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在肆泛滥。1、拜金主义在人们的商业价值观中蔓延。“只要能赚到钱就是本事”的拜金主义观念。2、商业信用失常。(1)伪劣商品与假货充拆市场(2)经济合同失效。3、曲解商业竞争。有的经营者采取虚假、欺骗、损人利已等不正当手段,侵犯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4、经济欺诈,霸道经营 走私与出口骗税时有发生,屡禁
14、不止。在市场交易中,强买强卖、违反公平交易原则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我国商业道德的发展趋势(一)商业道德制度化。(二)商业道德规范层次化。(三)商业道德行为监督社会化。(四)商业道德教育专门化。(五)商业道德规范法规化。第三节 商业伦理与商业道德的关系 一、商业伦理与商业道德的概念差异“商业道德”与“商业伦理”在大多情况下也都是被用作同义词的,但是,无论在日常用法还是在其语源和历史用法中,二者仍有一些变化和差别。 二、商业道德是商业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商业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是商业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三、商业伦理与商业道德的区别四、商业道德是商业伦理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中国的商业伦理以丰富多彩的文化道
15、德遗产为基础,崇尚个人的修身和正义,表现为在社会组织和团体机构中井然有序的人际关系。这种传统的根基来自儒家、道家以及法家的思想学说,另外佛家思想也对这种传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如今,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西方启蒙运动的商业与社会思想也开始对中国的商业伦理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影响。本章小结关键术语 商业道德 3、从市场观念来看,市场经济蕴涵着商业伦理。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观念。4、从市场规范化来看,市场经济蕴涵着商业伦理。它要求运行各方信守诺言,恪守合同,按照市场惯例行事。 二、商业伦理已成为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西方国家在完善“看不见的手”的同时
16、,也在寻找包括商业伦理在内的“看得见的手”的协调作用。2、发展社会主久市场经济更需要商业伦理。3、现代市场经济呼唤商业伦理学。第二节 商业伦理的演进机制 一、商业伦理的自组织特性所谓的自组织系统就是: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造、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机协调结构的系统。1、开放性。2、自主性。3、非平衡性。4、非线性。5、涨落性。 二、商业伦理演化发展的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精辟地论述过西方商业伦理起源的具体条件1、经济条件商品生产的一般化和商品生产关系的主导地位。平等观念是西主商业伦理中的核心观念。2、政治条件独立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3、历史条件公元四五世纪日耳曼
17、人在欧洲大陆的横行。 三、商业伦理演化发展的诱因20世纪70年代起在美国,80年代起在欧洲,商业伦理学突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科。其原因是1、企业经营中的丑恶行为引发。2、决策层自身的需要。3、抵制社会经济化的需要。4、应对社会挑战的需要。5、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需要。 四、商业伦理演化的矛盾运动1、经济人假设的立论基础“利已”与“利他”、 “个人主义” “和整体主义”的矛盾。2、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的诸正义形式伦理的矛盾。3、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的矛盾。4、经济公正与政治公正的矛盾。 第三节 商业伦理的发展趋势一、东西方商业伦理的共融趋势1、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共融。2、股东
18、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共融。3、工具理性与实质理性的共融。二、商业伦理新观念的产生1、创新的观念。2、利润新观念利润是未来的利息。3、共同责任意识。4、服务创新意识。5、竞争合作意识。6、可持续发展观。7、科学的资源价值观。8、新型的生态生产观。本章小结思考题:1、商业伦理的自组织特性包括哪些方面? 2、商业伦理演化发展的直接诱因是什么?中篇 商业伦理行为第六章 商业行为的伦理分析第七章 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伦理第八章 商业管理中的伦理第九章 跨国企业的商业伦理第十章 商业伦理的经济学分析第六章 商业行为的伦理分析学习要点:1、商业人的道德性2、“看不见的手”的伦理特性3、斯密德的交换伦理观4、以公平为
19、中心的商业伦理观5、道德冲突与道德选择6、商业行为的伦理规范第一节 商业人与道德人一、商业人同时又是道德人(一)商业人在道德规范的协调中从事商品交换(二) 交易伙伴选择中的道德要求 交易者选择交易伙伴的道德考虑中最基本的一点是,双方均应有最低限度的信任,并认同双方的相互依赖性。 二、“看不见的手”的伦理特性古典经济学家奠基人、同时也是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主题的相互冲突问题。“斯密问题”,人们给出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把经济人、道德人理解为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两类人。另一种解释是:斯密直接指认“自利主导着大多数人们” 三、斯密德的交换伦理观(一)交易制度取决于伦
20、理选择 (二)市场是一个伦理的制度第二节 以公平为中心的商业伦理观 一、商业行为的核心伦理准则是“公平交换”(一)交换主体的公平性所谓交换主体,是指拥有革种物品,直接参与交换活动的人或法人。交换主体的公平性意味着交换主体在商品交换中的主体地位的平等和自由。(二)交换内容的公平性交换内容的公平性涉及三种情况,一是指交换的物品必须限定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二是指交换的东西必须合乎道义。三是所交换的商品必须是合格的,而不能是假冒伪劣商品。 (三)交换比例的公平性交换比例的公平性是指交换比例的等价或等值性;等价交换使用交换达到公平,因此,等价交换原则是交换领域的基本道德原则。1、合理定价。2、货真价
21、实。3、分量足额。(四)交换程序的公平性 是指交换必须遵循公平合理的规范和程序。1、交换要有明确的普遍的市场规范。2、交换主体要遵守市场规范。3、执法者要严格执行法律规范。(五)交换手段的公平性 巴黎公约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在工商业事务中违反诚实的习惯做法的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三大类1、垄断(1)独占(2)兼并(3)股份保有(4)董事兼任(5)独家交易。2、限制竞争行为(1)限制销售价格(2)差别待遇(3)掠夺性定价(4)搭售和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条件(5)强制交易。 3、不正当竞争(1)采取欺骗手段从事交易(2)底毁竞争对手(3)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广告(4)巨奖销售(5)制造困难、妨碍竞争
22、对手正常经营(6)商业贿赂(7)侵犯商业秘密。 二、商业行为的伦理原则 公平交换是商业伦理的核心1、公平平等 指在交换过程中,各交换主体的人格平等、权利平等和义务平等,建立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利益均等。2、诚实守信 是要求交换主体在交换活动中诚实经营、信守承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3、互惠互利 指在交换过程中各交换主体以双赢为目标,抓住机遇、互通有无、文明经营、礼貌待人、协作竞争。4、遵纪守法 是指在交换过程中各交换主体要遵守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法令,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在宪法和各项经济法的下公平竞争、自主经营。 第三节 道德冲突与道德选择 一、商业道德冲突商业道德冲突,又叫商业价值冲突,是指商业
23、人业人员在面临某种道德境遇时,往往会依据不同的道德原则或规范,做出不同的选择。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新旧商业道德的冲突往往会有以下表现:1、“义”与“利”的冲突。2、“公”与“私”的冲突。3、“公平竞争”与“等级秩序”的冲突。 二、商业道德选择(一)商业道德选择及其形式。(二)冲突中的商业道德选择的目的与手段。(三)商业道德选择的心理机制,它是一种自觉、自主、自控的联结方式中运行方式。1、商业道德选择首先来自认识的选择性。2、商业道德选择体现在道德情感上。道德情感通常由三个环节组成,即兴趣、情绪和情感。3、商业道德选择体现在道德意志上。 三、商业道德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对商业从
24、业人员个体或群众的道德活动所作出的善恶价值判断。(一)商业道德评价的作用1、评判商业从业人员。2、协调商业人际关系。3、激励商业从业人员。(二)商业道德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1、商业道德的自我评价。2、商业道德的社会评价。 第四节 商业行为的伦理规范一、义利并重 二、公私兼顾 三、依法办事四、公平买卖1、自愿交易 2、等价交换 3、正当竞争 五、讲究诚信 六、忠于职守 七、热诚服务本章小结思考题:1、如何理解“斯密问题”?2、实现公平交换需要坚持哪些商业伦理原则?第七章 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伦理 学习要点:1、商品经营者在处理与商品供应者、消费者、其他商品经营者之间各种利益关系时所面临的种种伦理道德
25、问题,以及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和原则。2、现代流通形式电子商务的活动的特点及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3、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电子商务伦理建设第一节 商业企业与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伦理 一、商业企业与商品生产者的关系(一)商品购进是指商业企业在组织商品流通过程中,向商品的生产部门收购商品的行为。商业企业与商品生产者之间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二)商业企业与商品生产者的契约关系 契约关系是他们经济利益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经济关系的契约化。契约化是商业企业与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交换实现双方利益的重要中介。 契约签订后,由于人的自利心和社会上不道德的违约现象十分普遍,在签约各方面前就会有
26、多种伦理性的选择;一是不管对方是否履约,我主是一定要履约的;二是边合作边看,对方好好履约我方也会好好履约,否则我方也不履约;三是不管对主是否履约,反正我方不打算履约。从这个意义上说,契约关系也是伦理关系。 二、商业企业与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伦理问题(一)商业企业与商品生产者相互拖欠债务的问题商业企业与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债务拖欠情况严重,主要表现两上原因1、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用关系。2、国有企业内部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弊端。(二)回扣问题 在收到商品或劳务全部付款后退回其中的一部分款项回扣公开。一方面,销售方为了提高销售量使出各种手段,频频进攻,或用现金、实物、购化券来支付回扣,以提高需方单位经办人员的
27、购买积极性;另一方面,购买方对比问题防不胜防。(三)商业企业与商品生产者之间关系的不平等 三、商业企业与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伦理规范1、平等 契约主体是平等的,无论是商品的需求方还是供应方。2、自主自愿 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充分尊重和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意志自由。3、诚信合作 离开合作就不会有市场契约第二节 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伦理一、商业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一)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怎样才能化解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冲突,一要靠法律,二要靠道德(二)商业企业与消费者的权利与责任消费者要求享有以下权利(1)安全权(2)知情权(3)选择权(4)表达意见权(5)环境保护的要求。企业应当做到
28、:(A)提供能达到安全标准的产品(B)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时不用欺诈手段,对产品可能产生的伤害要明白告知消费者(C)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交易(D)倾听消费者的抱怨和投诉,并积极作出改进(E)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最大限度地在企业内消化因减少污染带来的成本上升。 二、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伦理问题(一)产品的伦理问题在经营中未向消费者披露与商品相关的价值、功能、用途和安全性,或是使用廉价代用品而未告知消费者商品质量已改变,在商品品质方面欺瞒消费者,或是产品包装和标签注明的内容同包装内的内容不相符;等等。诸 如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等。还有一种比较隐蔽的或者是不容易为人们所辨别的非道德的商品经营行为,即
29、商品本身并非假冒伪劣,也未以次充好,但是商品的名称、包装等方面采用了一些哗从取宠、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做法。(二)定价中的伦理问题在流通领域中,价格上的欺诈行为主要是价格欺诈和暴利行为,表现为:1、以打折为陷阱的价格其诈。2、用无形产品的非正常溢价牟取暴利。(三)服务中的伦理问题服务中包括伴随实体商品销售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和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服务。伦理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商品销售后不能兑现此前承诺的条件,如保修、上门服务等;二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服务中的不平等的格式条款。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和店堂告示等,不平等的格式合同被称为“霸王条款”(四)广告中的伦理问题 商业企业要通过广告介绍推销自
30、己的商品,消费者通过广告了解自己所需要的购物信息。存在伦理问题的广告是那些借用广告手段或方法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和欺骗受众、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广告行为。 三、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伦理规范(一)恪守承诺(二)讲求信誉 信誉可以起到降低交易双方成本的作用:一是消费者由于商家的信誉减少了对商品和服务的忧虑。二是商品企业可以因良好的信誉降低争取消费者的成本。(三)引导合理消费第三节 商业企业之间的伦理 一、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商业企业的经营目的是为了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一)竞争的概念 竞争就是对立的双方为了获得他们共同需要的对象而展开的一种争夺、较量。竞争一般包括主体(也称为
31、竞争者)、竞争的对象和竞争的场所等三个基本要素。竞争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夺取竞争者共同需要的对象。竞争的产生必须满足以下两上条件:一是参与竞争的各方面有共同的需要;二是竞争对象的有限性(或称稀缺性)。(二)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以两种状态存在。一是商品企业之间由于竞争而对立的关系。二是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三)商业企业之间竞争的伦理意义1、竞争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全面提升人的素质。2、竞争缘自人们相互关系发展的需要,并促进人们主体机能的发挥。3、竞争能较好地体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4、竞争体现了道德关系的特殊矛盾性,即个人利益和整体
32、利益的关第。 二、商业企业竞争中的伦理问题(一)不正当的价格竞争价格竞争道德讲究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1、低价倾销排挤竞争手段 2、以行政手段进行价格垄断排挤竞争对手。(二)底毁他人信誉(三)侵犯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指内容不公开,但被法律和道德规则允许并可以得到法律和道德规则保护的企业持有的信息和知识。 三、商业企业竞争的伦理规范1、平等 平等是自愿的基础,只有处于平等地位,竞争各方才能谈论自愿,公平等原则。2、互惠互利 从自身利益出发,商业企业应遵守竞争道德,与竞争对手互惠互利。3、公平竞争 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核心标准,是商业竞争的根本道德原则。4、竞争与合作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33、,也是合作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永恒的,但竞争并不一定意味着你死我活。第四节 电子商务中的伦理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与特点(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世界贸易组织阐述:“电子商务可以简单地定义为,通过电子通信网络进行产品的生产、广告、销售和分配”广义的解释,即认为电子商务包括一切采用电子技术或以电子为媒介的商务活动;狭义的解释,即认为电子商务特指以互联网为运行平台的商务活动。(二)电子商务的特点 1、开放性和全球性 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载体的贸易方式。2、虚拟性 交易双方的主体身份及双方从贸易磋商开始到签订合同。到订货、交货、支付的全过程都可以在一个虚拟的电子空间完成。在交易双方眼中,不但市场是
34、虚拟的,店铺和交易大厅是虚拟的,而且交易对手也是虚拟的,交易对手仅仅只是一个企业或个人名称的代码或电子邮伯的地址。3、低成本、高效率 4、便捷性 5均等性 6、动态性、发展性二、电子商务中的伦理问题1、虚假信息泛滥 2、商业欺诈问题严重 3、商业诽谤问题 4、网上隐私问题 5、商业信息的安全问题 6、知识产权问题三、加强电子商务伦理建设(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电子商务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快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建设的基本思路是:(1)制定一部纲领性、基础性的电子商务。(2)没有必要对有关电子商务进行全方位的新立法。(3)在具体立法时,要遵循保持技术中性、权责平衡、市场推动及企业自律等原则。(二)
35、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三)加强电子商务主体的伦理道德教育 商业伦理作用机制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社会的道德舆论,二是个体的道德良心。本章小结关键术语:低价倾销 电子商务思考题:1、商业企业在处理消费者的利益关系时应遵循那些伦理规范。 2、简述电子商务中的伦理障碍及对策。第八章 商业管理中的伦理学习要点:1、商业管理伦理的特点2、商业管理伦理的内容3、商业企业管理中的伦理第一节 商业管理伦理的特点一、商业管理伦理的概念及意义(一)商业管理伦理的概念商业管理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的指导下,对商业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决策、控制、协调、监督,以取得最大的
36、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果的过程。商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商品管理、价格管理、储运管理、服务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各个方面。管理伦理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道德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二)管理与伦理的关系1、管理目标的实现依赖伦理道德的引导。2、管理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对伦理准则的把握。3、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更需要建立一种伦理准则。(三)在商业活动中讲究商业管理伦理的意义1、讲究商业管理伦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2、讲究商业管理伦理是保证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条件。3、讲究商业伦理有利于企业提高长远经济效益。首先,经济效益来自正确
37、的决策。其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取得经济效益的根本。最后,树立良好公众形象是企业争取长远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二、商业管理伦理的特点(一)商业管理伦理强调管理客体的自我调节性。 (二)商业管理伦理注重管理客体作为“目的人”。管理权力只是一种手段,管理客体才是目的。从“手段人”到“目的人”是管理的进步。1、对“手段人”的理解 。“手段人”的管理者提出“尊重员工”, “尊重员工”不过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而已。2对“目的人”的理解。“目的人”的管理者提出“尊重员工”,是基于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应该享有多种权利的认识,并且把员工看成社会的人,因而员工理应受到尊重,在尊重员工的过程中提高
38、生产经营管理的效率。3、对“既是手段人又是目的人”的理解。“既是手段人又是目的人” 的管理者提出尊重员工时充分考虑了人性的弱点和优点,在操作上对“手段”和“目的”进行了整合(三)商业管理伦理重视管理中的相互关系及其相关性1、管理伦理关系中的离散性。2、管理伦理关系中的受控性。3、管理伦理关系中的相关性。 第二节 商业管理伦理的内容一、商业管理伦理的要素分析商业管理伦理的构成要素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商业管理伦理意识、商业管理伦理关系和商业管理伦理活动。(一)商业管理伦理意识1、商业管理伦理规范意识 (1)人本原则 (2)效率原则(3)创新原则 (4)和谐原则 2、商业管理伦理思想意识。(二)商
39、业管理伦理关系 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在一定道德原则、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支配下,在管理活动中所形成并以一种特有的活动方式存在的特殊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根据主体和客体的不同这一标准将其划分为四类:(1)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2)组织内部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3)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4)组织与管理行为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三)商业管理伦理活动 是指商业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的一切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行动。二、商业管理伦理的管理主体分析(一)宏观商业管理伦理 宏观管理伦理的主体就是开展管理活动的社会主体,即国家和政府。在宏观层面,国家对商业管理活动的伦理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度来规范流通
40、领域中的各种行为。制度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宪法(2)制度安排(3)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二)微观商业管理伦理 微观商业管理伦理的主体是组织中的个人。微观商业管理伦理指的是各种组织内领导和成员在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或规范。管理者必须具有以身作则、勇于负责、开拓创新、严于律已、宽于待人、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秉公办事、不谋私利、造福社会、奉献国家等道德品质。被管理者的组织成员的伦理道德素质也不可忽视,它同样关系着组织的道德状况和命运。因此,广大组织成员在伦理道德素质上不仅应具备正确的人生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还应具备爱岗敬业,遵守劳动纪律、维护管理秩序、勤于学习、勇于开拓
41、、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等道德品质。三、商业管理伦理的过程分析1、决策伦理 是指调节管理决策过程中伦理关系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2、组织伦理 指的是调节组织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3、控制伦理 指调节控制活动过程中人们之间关系的种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第三节 商业企业管理中的伦理一、商业企业管理伦理的含义商业企业的管理伦理是企业在处理公共关系(包括企业与消费者、供应者、竞争者、政府、社区、自然环境、企业所有者、管理经营者、职工以及职工彼此之间、职工与物质之间)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二、商业企业管理中的决策伦理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或实现一个目标,从提出的若干个备选行动方案中
42、,选择一个满意合格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和抉择的过程。(一)商业企业决策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不重视伦理的现象1、把生产经营活动中看作纯经济活动。2、在经营活动中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3、只重视经济效益而不重视社会效益,将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决策的唯一标准。4、决策中缺乏必要的伦理分析。(二)决策者个人价值观和道德水平对决策伦理的影响。个人价值观问题研究的权威罗基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将价值观分为两类,即最终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最终价值观工具性价值观生活舒适(生活富裕)有抱负(工作努力、充满热情)令人兴奋的生活(积极的生活)思想开朗(思想开放)成就感(持续的贡献)有能力(能干,有成效)和平的世界(无战争
43、和对抗)快乐(高兴,愉快)美好的世界(大自然和艺术的关)清洁(干净、整洁)平等(手足情义)有勇气(维护自己的信仰)家庭安全(照顾所爱的人)宽容(愿意原谅他人)自由(独立、自由的选择)乐于助人(为他人的利益而工作)幸福(满足感)诚实(诚挚、真诚)内心和谐(无内心斗争)有想像力(大胆、有创造力)成熟的爱(灵与肉的亲密关系)独立(自力、自足)国家安全(防御外来进攻)智慧(聪明、有思想深度)快乐(愉快、休闲的生活)逻辑性强(思想有一致性、有理智)获得拯救(被拯救的、无尽的生活)亲善(亲切、温柔)自尊(自我尊重)顺从(有义务感、彬彬有礼)社会认可(尊重,欣赏)有礼貌(谦恭、文雅)真正的友谊(亲密的伙什关
44、系)负责(可靠、可信赖)智慧(对生命的成熟理解)自我控制(自我克制、自律) 表9-1 最终生活状态和行为模式 在对美国管理协会成员中的60000名经理和主管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在个人价值观中最具有影响的是负责、诚实和有能力这三个工个性价值观和自尊、家庭安全和自由。能否做出下个合乎伦理的决策,通常涉及决策者个人秉承什么样的价值观、利用伦理的勇强弱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到决策伦理的性质,如果处理得当,就会做出一个伦理性的决策;反之,就会产生一个非伦理性的决策。2、决策者的道德水平对伦理决策的影响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能否做出合乎伦理的决策,不仅取决于决策者的个人价值观,而且取决于决策
45、者的道德水平。劳伦斯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在每个相承的阶段上(个人道德按照阶段顺序发展),个人道德判断变得越来越不依赖于外界的影响。 (三)如何做出伦理化的决策 伦理化的决策是以关心、维护、保障利益相关人的权、利、义为取向,力求让所有的利益相关人成为知情者和参与者。企业在决策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决策应当考虑各方利益相关人。2、重大决策应当尽量采取群体决策方式。3、注重决策行为的科学化。三、商业企业管理中的组织伦理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设定,而构成人的集合。(一)组织设计中的伦理要求及其相应的规范1、以
46、要为本,合理分工。2、适度的职权分配。3、公平灵活的用人机制。4、和谐的人际关系。(二)组织结构中的伦理要求及其相应的规范1、不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组织谋求自身利益的底线。2、贯彻义利并重的伦理价值观。3、组织应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4、组织应树立服务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这是组织结构伦理的最高要求。 四、商业企业管理中的控制伦理控制是管理职能的最后一种职能,也是管理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它通过决策实施过程的反馈信息与既定的计划、决策、标准和方法对比分析,发展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一)商业企业管理中的控制行为是一种伦理行为1、把握信息的准确性。2、控制过程的灵活性。3
47、、制定标准的适度性。4、有选择的控制。(二)控制中的伦理规范1、实事求是,准确控制。2、以人为本,尊重权利。3、上下协调,以德服人。4、事前控制,防患未然。本章小结关键术语 管理伦理 商业管理伦理案例:管理伦理价值观:沃尔玛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 第九章 跨国企业的商业伦理学习要点:1、经济全球化要求商业伦理的全球化。2、中国的商业伦理必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相应地变化。3、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跨国公司的道德问题成为学术界重视的问题。4、考克斯圆桌商业原则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的商业伦理一、全球化的商业伦理要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在谈到全球化时曾指出:“作为一个概念,全球化既指世界的压缩,又
48、反映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整个世界正在逐渐变成一个“地球村”,不同国家、民族和企业成了一个经济共同体,在很多经济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为保证国际经贸活动的正常进行,WTO制定并强化了许多原则。(1)公平贸易原则。(2)互利互惠并尊重贸易伙伴原则。(3)透明度原则。二、全球商业伦理的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问题的凸显需要普遍经济伦理的确立。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是占主导地位的。上此产生的后果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伦理的形成和推进过种中并不享有平等的话语权,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把符合其利益和标准的全球经济伦理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结果是全球
49、经济伦理很大程度上是按照西方的模式推进的,建立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经济伦理则显得困难重重。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商业伦理的要求我国企业界需要经历一次企业伦理观念上的革命。1994年,美、日、欧企业界的领袖在瑞士的考克斯通过了考克斯圆桌委员会商务原则。该文件为我国21世纪的企业伦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除了企业之外,政府在重建经济伦理的事业中责无旁贷。作为经济活动的引导者和裁判者,政府在确保经济活动的有序、公正、合理等方面有负有重要责任。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商业伦理一、跨国公司伦理的一般理论(一)功利论 某跨国公司行为能够为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但是道德;反之,便是不道德。功利论强调跨国公司行为的后果
50、,并以此判断跨国公司行为的善恶。(二)道义论 道义论认为,某些跨国公司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不是由跨国公司行为结果决定的,而是由跨国公司行为本身内在特性所决定的。(三)相对主义论 它是指事物的对与错及某跨国公司行为恶与善的判断标准,因不同社会而有异,这是由不同国家二、跨国公司的伦理行为及其约束人经济领域的角度看,国界正失去其原有的意义。跨国公司在为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为东道国带来了大量负面影响。在全球经济中,跨国公司单向的扭曲的唯利是图、有意识地实施败德行为的现象屡有发生。跨国公司在目前全球化进程中的道德沦丧和违法行为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批判,越来越多的人要求跨国公司必须尊重他们的价值观
51、并对社会的整体利益负责。各个国家政府、政府间组织、民间组织等相继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约束跨国公司的行为。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改善公司治理的自愿行动正在兴起。 第三节 考克斯圆桌商业原则一、考克斯圆桌商业原则概述“考克斯圆桌”(Caux Round Table)是一个由来自北美、欧洲和日本的100多名商界领导组成的国际组织。“考克斯圆桌”的成员们开始了这样一个进程:确定共同准则,调各不同准则,以便能够制定一个能够广为接受并尊重的、共同的经济行为原则。这些原则根植于两个基本概念:日本的“共生” 概念和更具西方特色的“天赋尊严” 概念。二、考克斯圆桌商业原则的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关键术语经济全球化 考
52、克斯圆桌 考克斯圆桌商业原则 思考题:1、如何约束跨国公司的伦理行为? 第十章 商业伦理的经济学分析学习要点1、对商业伦理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可能性2、商业伦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假设3、商业伦理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4、商业伦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5、商业伦理的博弈论分析方法6、商业伦理的信息经济学分析方法第一节 经济学分析的可能性一、商业道德的基础是商业利益道德从不漠视利益的存在,相反,道德与利益有本质上的相关性。二、商业道德的稀缺性道德是一种稀缺资源,为了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必须进行选择、优化和合理配置。第二节 商业伦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假设一、商业道德主体的“最大化行为”假设二、商业道德主体的“有限
53、理性”假设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假设第二节 商业伦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假设一、商业道德主体的“最大化行为”假设二、商业道德主体的“有限理性”假设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假设第三节 商业伦理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一、商业伦理的成本收益分析(一)道德成本与道德收益商业道德成本是指道德主体在 实施其道德行为过程中所有的物质费用和精神耗费的总和。商业道德的道德收益是指商业主体实施其道德行为所得到的反映在商业利益上的报偿。(二)商业道德效益商业道德效益=商业道德收益商业道德成本(三)商业道德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商业道德的私人成本则直接由商业道德行为私人支付、容易为私人所计算和考虑的费用和损耗。在道德的经济学分析领
54、域,商业道德的社会成本并不总是若干单个私人成本的简单加总,而是由私人成本与外部成本的总和构成。外部成本是指由社会或其他直接负担,不易被个人所考虑却最终分摊给个人的费用。(四)商业道德与商业败德的成本收益分析1.商业道德成本收益分析是通过对商业道德行为的道德成本与道德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对该道德行为作出合理评判的分析方法。2. 商业败德的成本收益分析商业败德概指不道德的商业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有害的商业行为。商业败德的成本是商业主体实施败德行为所支付的或可能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机会成本,即将时间、财产等资源用于实施败德行为而不作他用所放弃的可得利益;二是由于商业败德而受到各种惩处,包括直
55、接或间接造成的自由、信誉、财产、权利等的损失。 二、商业伦理的制度分析(一)商业伦理是约束商业主体行为的非正式制度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伦理道德同样是一种能推动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制度。(二)商业伦理制度的变迁和影响1.商业伦理的起源和变迁 (1)社会伦理道德观。(2)商业经验总结。2.商业伦理制度的经济影响 主要从降低交易成本、弥补市场缺陷和规范交易秩序三个方面体现。三、商业伦理的博弈分析博弈论是指一些个人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从各自允许选择的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一)博弈中的心理成本与道德机制青木昌彦首先给出了存在“欺骗”的物品交易的一次性囚徒
56、困境模型,然后引入了道德准则后的博弈报酬结构,说明道德准则通过“心理成本”而使得“诚信”成为交易双方的理性选择。 信任不信任诚实欺骗委托人代理人 0.0 5.5 5.10(二)重复博弈与道德机制图103诚信博弈树重复博弈是动态博弈的一种特殊形式。动态博弈指的是各博弈方面的选择和行动不仅有先后次序,而且后选择、后行动的博弈方在自己选择和行动之前可以看到其他博弈方的选择和行动。重复博弈是基本博弈重复进行构成的博弈过程。诚信机制的核心是,当事人为了合作的长远利益,愿意抵制欺骗带来的一次性眼前利益的诱惑。从重复博弈的角度看,诚信机制的建立必须具备如下四个条件:(1)博弈必须是重复的,或者说,交易关系必
57、须有足够高的概率持续下去;(2)当事人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即贴现因子高,从而有积极性建立信誉;(3)交易方的不诚实行为能被及时观察到;(4)当事人必须有足够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对交易对手的欺骗行为进行惩罚。具备了这几个条件,一个公平、信任、诚实的商业道德水准较高的商业社会就会出现。 四、商业伦理的信息经济学分析(一)交易信息的基本形式1.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 这种共同的交易知识即公共信息,是能被所有的交易参与者获取的相关信息。私人信息包括三种类型:(1)关于个人自身特征的知识,如个人的工作用力和信用等级;(2)个人行为的知识,如努力程度和工作热情等;(3)个人对环境状态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知识,主要指个
58、人对交易信息的掌握和认识程度。 2.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 所谓完全信息是指交易参与者拥有的对于某种交易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交易是完全信息交易。完全交易中的信息没有可能成为商品,也没有交易价格;所谓不完全信息,是指交易参与者不拥有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全部知识。 3.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 所谓信息对称,是指有关交易的知识在相互对应的交易参与者之间的公布是对称的,也就是说相互对应的交易参与者关于交易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相同的。 不对称信息是指有关交易的知识在相互对应的交易参与者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相互对应的交易参与者关于交易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相同的。隐藏信息隐藏行动事前(1)逆
59、向选择事后(2)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2)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二)不对称信息模型的分类表10-1 不对称信息模型的分类(三)委托代理:基本的道德风险模型(四)网络贸易信息有对称条件下的商业道德网络贸易即利用现代开放的互联网络,买卖双方不经谋面并按照电子交易标准所进行的种类商业活动,其商业动作模式主要表现为网上购买商品与服务、网络电子认证、在线电子支付等。在电子商务运作中,消费者和经营商达成交易时并未有真实的见面,消费者需要为确定经营商的信誉情况、身份的真假而付出更多的信息搜寻成本;同时,消费者掌握的所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信息比传统交易活动所了解的要更少,也需要付出更多的信息搜寻成本。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上分析,电子商务的方式使交易者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差距更大,从而使信息优势更优,信息劣势更劣。本章小结下篇 商业伦理建设第十一章 商业伦理教育与修养第十二章 商业道德约束第十一章 商业伦理教育与修养学习要点:1.商业伦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2. 商业伦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3. 商业道德修养的含义、方法和境界第一节 商业伦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一、商业伦理教育是现代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