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信(105):由“女性教育”想到潘金莲
由“女性教育”想到潘金莲
昨日,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在与网友交流时表示,广东将试点从中小学开始女性教育,新规划预计今年三季度颁布实施。网友提出,有女孩子因减肥饿死,有人傍大款当三陪,这是女性教育的缺失。雷于蓝表示认同,称将从中小学开始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女性教育。(3月29日《广州日报》)
在中小学开设性教育,就能预防个别女大学生傍大款、当三陪、当二奶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看来,女生当二奶、做三陪、傍大款,都是“红颜祸水”过境时所犯的错误,不但跟男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男人似乎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因此,某些地方为了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就从娃娃开始抓性教育。照此推理,那么,潘金莲的出轨作何解释?
潘金莲并不是天生的“荡妇淫娃”,她是裁缝家的穷苦女,九岁被卖做家妓。我们做个假设,如果潘金莲是一个大家闺秀,不仅知书达礼,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试问,她还会以荡妇的形象背负千载骂名吗?说不定会有一个“唐伯虎”点“金莲”的;如果潘金莲从小就接受了以塑造“妇德、妇容、妇功”为基础的传统女性教育,然后又被卖做家妓,试问,在这种污浊的环境中,她还能出淤泥而不染吗?所以说,潘金莲的“淫荡”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学的。
当然,潘金莲嫁给“七寸钉”武大郎,也是悲剧中的悲剧,因为,她连选择傍大款、当二奶、当小三的机会都没有,而是将自己的一生被迫的交给了一个与自己没有共同语言的人,青春、爱情、婚姻在一夜间定格。潘金莲在内心的极度空虚中,在外界的各类诱惑下,在乏力的道德约束下,几番勾搭武松不成,便在王婆的撺掇下与西门庆勾搭成奸,至此,她才勉强做了一个“淫荡”的小三,正因为如此,也许有人才羡慕她追求自由反抗旧伦理的勇气。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孩子,没房子可住,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又没有一技之长,当北大的高材生回家卖肉养鸡时,当满街的毕业生为争夺一个掏粪工的职位而抢的“头破血流”时,当邻居世俗的眼光穿透一颗无助的心时,试问,这些女孩该怎么办?是勒紧裤腰带继续装“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清高?还是忍一时之辱当小三?选择前者,也许饿死街头也没人管;选择后者,不但衣食无忧,如果遇到一个有感情的人,或许还有“转正”的机遇。
因此,想从中小学开始进行女性教育,来弥补女性教育的缺失,以此达到防止女学生傍大款、当小三、做二奶的目的,不仅显得太过迂腐,而且更显得非常可笑,如果真是这样,潘金莲就不会出轨。
□魏奇峰(甘肃)
12岁工作能否编个高级理由?
近日,网上流传一条帖子,称陕西周至县审计局一副科长姚某12岁参加工作,完全不符合相关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对此,姚某的丈夫解释,更改出生日期只是为求姚某身体安康。(3月29日华商报)
不是战争年代的红小鬼,不是早涉体坛的运动员,12岁即参加工作,未免成为天方夜谭。
更改出生日期,明眼人一看便知,不过是将年龄改小些,显得“年轻化”,好让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时间更长些。此举已经成为官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一些干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因为更改年龄之后,可以给自己在职务、工资等方面给带来诸多实质性好处。而当事人竟然声称是为了身体安康,听信风水先生,改小了年龄,这个理由编得也太没技术含量了。
将年龄改小,无疑需要一番运作。当事人父亲是卫生局员工,母亲是医院职工,丈夫在政府办工作。别小看这些家庭背景,在一个县城,却能形成不少的能量。令人欣慰的是,12岁“童子军”更改的年龄到审计局便被打住,并没有被上报到人事局更改生效,进入档案。东窗事发,延后退休的目的自然也难以实现。但在提拔为副科长过程中,改小的年龄有没有起到作用,之前12岁即参加工作(即使没有更改,也是15岁参加工作),成为医院的临时工,其在卫生部门工作的父母有没有施加影响暗做手脚?从医院到审计局,用人部门未尽到审查义务,疏忽管理,后者还为其更改年龄大开绿灯,很值得有关部门深查,看其背后有没有权钱交易和违规违法行为。
年龄不是橡皮泥,能想小就小,档案更是严肃的,绝不能想改就改。私自改动档案年龄,违反了档案法和公职人员诚实守信的起码准则,在机关单位和社会上所造成的影响是恶劣的。当地在查处这一事件为的同时,还应该对干部档案年龄变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发现违规不实改动,必须严肃查处,让改动年龄者占不到任务便宜。
□叶传龙(安徽)
还有多少专为应付检查而种的“无根树”
在福建省福鼎地区,前些天有不少人都在忙着种树,但奇怪的是,紧赶慢赶栽下的树,用不了几天就死了,可种树的人却一点都不心疼。福建省福鼎市部分地区违规占用农民土地办工厂,为应付上级检查在地上插无根树,检查过后将树拔掉。当地国土部门称,此前已进行整改,管理很规范,土地已恢复原貌,但相关负责人到现场查看后,称整改效果不好说。(焦点访谈)
这是一个不断挑战人类想象力的时代。当山体、坟墓刷绿漆的做法被官员自诩为“国内最先进的经验”时,我们以为这样的“反智”之举应休也将休矣。然而,为应付国土部门的土地检查,福鼎地区居然苦心孤诣地为挪作他用的耕地插上了“无根树”。可喜可贺,这样的创举又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想象空间,也让常识的底线又一次被逼到墙角。
人挪活,树挪死,没有树根的树,再怎么施肥也只能是死路一条,而不惜发动大批人力种“无根树”,荒唐自显。不过,最荒唐的也许不是“无根树”的伟大创意,而是,这场彻头彻尾都蹩脚至极的荒唐事,如何得以顺利通过上级国土部门的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章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然而,在无任何相关土地审批程序的情况下,当地村委会却私自租用农民耕地建厂招商。面临检查,又发动群众紧急种植“无根树”以掩盖真相。而在记者面前,当地村干部先是将矛头指向“以骗取更多赔偿款”的农民身上,而后又谎称土地是为“搞菜篮子工程”所用。征农民的耕地,假计现形,却又将责任转嫁给农民。由此可见,“无根树”的背后,是一条险恶的甚至连农民利益也一起绑架了的食物链。
而更令人吊诡的是,在另一处“地面上露出很多施工用的沙土、石子和钢筋”的土地上,当地国土资源局却依然宣称已经整改“恢复原貌”。这种力度甚至不如“罚酒三杯”的整改,无异于一语道破天机:为了迎接上级检查部门,村委会下联被征地农民,上通国土资源局,三者一起完成了这场检查的公关。而“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的检查结果的得来,除了演员们演技高超之外,更让人不得不心生疑窦。
总结这场以“无根树”为标志的大戏,其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以不为人知的利益诱惑炮制了一条从江湖到庙堂的联合路径。在权力不受约,监管成摆设的语境下,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明规则演绎到了极致。
没有最牛,只有更牛。不受桎梏的权力与利欲的联盟,总能做出无视行政伦理和社会常识的壮举。需要警惕的是,当“以假为真”、“以丑为美”的无良风气泛滥成为政场常态,我们每个人都逃不掉做“演员”的运命。推而广之,在这场“瞒天过海”式的“无根树”连环戏背后,我们要追问,普天之下,还有多少只为应付领导而种的“无根树”?
□朱昌俊(湖南)
公布车祸录像当遵守“图像伦理”
日前,山东菏泽警方为警示市民,在网上公布了车祸瞬间的视频,点击量现已超过千万。不少观看者认为,公布车祸录像的教育方式值得肯定,但也有人觉得,画面太过惨烈,让人感到不舒服。(山东商报3月29日)
现实演绎,总比纸面推理有说服力。菏泽警方公布车祸录像,正是用“案例教导法”,来启迪公众。寓教于行的教育方式,确实极具警示意义,令人受教匪浅。
车祸与安全意识匮乏,向来是孪生儿。尽管“生命诚可贵”的人文常识不难懂,“安全本位”的生命教育也很频繁,可繁琐忙乱的生活,总冲淡了人们的防范心。履薄临深意识的遗忘,成了安全“盲区”,为悲剧复制埋下隐患。因而,规避安全事故,绕不开对民众安全观的强化。说具体点,就是增强守则意识,高筑安全防线。
“教育负效无它耳,唯剩干瘪说教矣”,较之公式化的理论说教,鲜活的利益诱导,无疑更能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公布车祸视频,摆脱了教条式劝诫,也比浅层次的温馨提示深刻得多。依据传播规律,图像的发散效应强于口头描述。所以,菏泽警方“另辟蹊径”的宣传模式,富于感染力,亦能起到催人自律的良效。
公示车祸录像,从实用价值看,能给人不小的现实教益;可“硬币的反面”——车祸画面过于血腥惨烈,让人不舒服,却也点染出它的负面效应。
车祸瞬间,固然充斥着血腥与嘶吼、凌乱与悲愤的纠结。不过转瞬,生死之别、人情法理混杂等元素,已糅合成人世惨剧。如果全盘展示,能体现出事故的真实性、完整性,激发人内心物伤其类的悲戚。
然而,将惨烈画面不遗余地地呈现,弊端也难容忽视:录像用具体可感的图像,传递了悲剧蕴涵,却也渲染了残忍、绝望等情绪,使人望而生畏,心生郁结;若事故“原生态”地播出,或许会调起受害者家属的沉痛记忆,这不异于对他们的“二次伤害”。尤其是小孩看了,血腥、死亡等镜头难免挥之不去,引起他们的恐惧感。
车祸图像一方面告知了事故真相,让越位者深为震惊,引以为鉴;一方面“限制级画面”又逾越了伦理禁忌,可谓是进退维艰。换句话说,既要保障公众知情权,又要顾及个人隐私权、图像的引导效应,何以寻求“平衡点”,很是为难。
实际上,在录像的真相与伦理禁忌的兼顾上,不妨借鉴灾难性新闻图片的处理原则——恪守“图像伦理”,用剪辑的技术策略,过滤掉血腥、暴力等场面;或以打马赛克的办法,避免出现“敏感”画面。菏泽警方在公布车祸录像时,不该“毫无保留”,而应对惨烈镜头“删枝剪叶”,使画面既有警示性,又不失温暖。
公布车祸录像,当遵守“图像伦理”。正如录像公布的初衷,在“提醒遵规守纪”一样,公布本身也不应僭越规约,无视负面效应。兼顾了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观感冲击和正面引导,才能达到“趋利避害”,增益于公共空间的文明。
□佘宗明(武汉)
一条腿走路的“女性教育”不妨“男女通吃”
昨日,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在与网友交流时表示,广东将试点从中小学开始女性教育,新规划预计今年三季度颁布实施。网友提出,有女孩子因减肥饿死,有人傍大款当三陪,这是女性教育的缺失。雷于蓝表示认同,称将从中小学开始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女性教育。(3月29日《广州日报》)
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观有着长远影响,更系统的女性教育,意味着更自强的女性,真正独立的女性人格,恰恰是“傍大款”等不良现象最好的防线。因而,将一些女孩子身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归结于女性教育缺失,从教育学层面来讲,有一定道理。
但是,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初入社会总会遇到各种问题,产生种种行为的异化,社会角色理论管这种现象叫“角色冲突”。可见,女孩“减肥饿死”、“傍大款”的现象,与男孩“沉迷网游”、“娘娘腔”现象一样,都是一种社会问题,本质上并无差别。换句话说,“女性教育”只是触及了问题的一方面,并没有根除其社会土壤,其他的影响因素依旧存在,我们还需要探讨教育之外的解决方法。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女性身形的塑造、性格特质的养成,背后有男性价值观的刺激。当这种价值观发展到极致,并成为一种准则时,一些女孩子则可能走极端,丧失本该有的自尊,只为取悦男性以及这个男性价值观主导观的社会。世界的另一半是男性,单单教育女孩要自立自强,显然是不够的,男孩子也需要系统“男性教育”。
试想,一些女孩子走上“傍大款”的道路,并非个个出自真实意愿,其中也有无奈的成分——女生往往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一些男性的不良嗜好和畸形需求,也助推了这种现象。因此,要从教育层面提出应对方法,两性都不应忽视,单纯提及“女性教育”,缺少“男性教育”,只是一条退走路,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并没有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女性教育”也好,“男性教育”也罢,教授的东西大同小异,无非是端正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观,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让他们扮演好各自的社会角色,不产生任何冲突与异化。这样说来,“女性教育”只是一种提法,背后值得思考的是教育问题——应试教育忽视分数之外的东西,冷落了孩子们人格的培养。因而,试点“女性教育”,倒不如去除应试教育的弊病,让现有的教育能够“男女通吃”,这样才皆大欢喜。
□熊伟强(武汉)
欢迎广大男性网友来信来论 shentaiben@126.com ,陈述、评点身边热点。暂无稿费。该栏目将尽可能保障网友发言权利。“他来信”认为,就网评而言,除具理性建设性外,亦具有新锐性时尚性等特点。欢迎网友尝试独具特色的文体、文风,一起开辟未来新评论的写作路径。也欢迎网友来信建言,一起构筑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以上网发文章为新京报网网友来信观点,不代表新京报或新京报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