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系列研究(六):应对缩表的历史答案
随着地产投资、销售表现下行,城投债务压力浮现,资产负债表周期跃入公众视野。市场探讨资产负债表收缩,更多聚焦日本,毕竟日本曾经提供了一个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完美案例。事实上我们同样可以在中国自己的本土历史中找到类似时期,那就是2014-2015 年。
多重指标显示,2014-2015 年和当下宏观背景极为相似,这为我们带来启发:缓解缩表压力,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或许能够在2014-2015 年找到答案。
缓解缩表压力的或有政策应对,答案写在了2014-2015 年。
我们之所以将当下所处环境类比于 2014 年-2015 年,不仅因为实体需求表现类似,同样都是内外需动能降温;还因为资产负债表也遇到不同以往的潜在缩表压力,典型表现在于居民购房意愿降低、城投债务风险提高、金融体系风险偏好收缩。
2014-2015 年为应对潜在缩表风险,当年几乎不同类型政策都在放量加码。回顾2014-2015 年出台的增量政策,看似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归为两类——分母端政策和分子端政策。其中分子端政策旨在刺激需求,提振增长;分母端政策旨在降低负债压力,维持资产负债表稳定。
以分母和分子端政策为主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把握2014-2015 年政策逻辑,理解中国未来或有政策落脚点。
2014-2015 年有四类分子端政策:提振基建、刺激地产、撬动汽车需求及新一代信息技产业。
基建方面,财政预算内外同步扩张。2015 年地方开始发行1000 亿元专项债,主要用于棚改、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2015 年公共财政支出同比15.9%,大幅高于名义GDP8.9 个百分点。2014-2015年还启用两项预算外融资工具,一是推广PPP 模式,二是启用专项建设基金。
地产需求,全面松绑需求政策并启用棚改货币化。2014 年三季度开始,32 个城市官方正式宣布全面取消限购。从2014 年五月的“央五条”到2015 年的“新930 政策”,限贷政策逐步松绑,商贷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降至25%,为五年内最低点。2014 年开始,棚户区改造目标提速,央行同步设立PSL 进行资金配合。2015 年,棚户区改造施行货币化安置,商品房需求被进一步激发。
产业政策,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汽车。2014 年明确对新能源车补贴延续至2020 年,车购税免征则延续至2017 年。2014-2015 年先后针对平板显示、集成电路、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发布细化产业政策,提供促产业发展税收金融支持。
2014-2015 年有三类分母端政策:货币宽松,债务置换,非银大发展。
货币宽松,多轮次降准降息,货币环境宽松。2014 年开启货币宽松通道,2015 年央行继续展开五次降息,四轮降准。
债务风险化解,债务置换应对地方债务风险。2014 年43 号文明确,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2013 年),各地区可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
2015 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向地方下达置换债券额度3.2 万亿元,成为债务置换元年。
金融监管放松,非银扩张,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2014 年的127 号文中,同业存单没有纳入同业负债管理,自同业同业-理财-委外模式兴起。与此同时,非银快速扩张,互联网金融也在快速扩张规模。
参照2014-2015 年,当下情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未来更期待分母端政策。
与2014 年-2015 年不同,现如今地产发展空间较之前收窄。这意味着本轮地产和地方基建政策空间也在收窄。去年至今汽车相关政策已有发力,未来再加码概率低,其他产业政策对总量增长影响有限。由此推断,相较分子端政策,下半年更值得期待的是分母端政策,即化解缩表过程中的债务风险。
不论采用何种化债方法,化解债务风险的终局是拉长负债久期、降低负债利率,并完成一轮央地关系重塑。我们认为化债政策及其连带影响,或许是中期维度最重要的国内宏观变量。
风险提示:海外经济韧性超预期,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