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R级恐怖片看得我“肉疼”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部也与万圣节息息相关。

  ——《惊魂鬼屋》。

  万圣节之夜,主人公阿妮与朋友们一起去郊外的主题鬼屋探险。

  这里到处脏兮兮、黑洞洞,一会儿弹出个骷髅头,一会儿冒出几声鬼叫,并没有什么吓人之处。

  直到一个面具人从裹尸袋里拖出一个女人,然后用烧红的烙铁叉子将其当场杀死。

  女人剧烈刺耳的惨叫声异常逼真,瞬间吓呆了所有人。

  可紧接着一团烟雾升起,散去后,面具人和女人也消失不见。

  几人这才松了口气,以为刚才只是一场逼真的表演,殊不知真正的恐怖之旅才刚刚开始。

  不得不说,近几年恐怖片行业对影迷实在宠爱有加,从数量上看简直就是一场满汉全席。

  然而你细品就会发现,这满汉全席上摆的全是西兰花,而且还都是同一种做法。

  正如之前所说,恐怖片成本低、利润高、受众群体广,只要有足够吸人眼球的设定和噱头,基本就是只赚不赔的买卖。

  尤其是好莱坞建立起的流水线体系,生产出的恐怖片基本一个套路,换汤不换药。

  无论大IP的续集还是经典IP的重启,亦或是完全独立的作品,都极少能够逃离这一怪圈。

  本片呢?

  该片在2018年红极一时,以17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狂揽2.7亿美元票房。

  剧情方面漏洞颇多,全凭“发声即死”的设定支撑全片。

  本片也是如此。

  几个年轻人在万圣节去郊外的鬼屋玩耍,结果发现里面可怕的东西居然全都是真的。

  尽管这一句话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可实质上整个故事并没能脱离同类型电影的套路。

  虽然片名叫做“惊魂鬼屋”,但其实片中根本没有鬼。

  阿妮等人遭遇的一切都是人为,或者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捕猎游戏”。

  一方拼命逃跑,一方极力想要置人于死地,要么拼死一搏,要么任人宰割。

  此类设定自2000年后早已泛滥,严格来说属于暴风雪山庄模式的一个分支。

  或是对抗幕后黑手,或是自相残杀,基本逃不出这两点囹圄。

  而即便如此,本片也算是近些年来此类电影中比较有看点的一部了。

  这都要归功于编导的两点“小聪明”。

  其一,剑走偏锋、另辟蹊径。

  本片的两位编导很有“自知之明”,既然拍不出新意,那就干脆拍成爽片。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全片剧情简单、干脆利落,看点全部集中在花式死亡机关和主角团与幕后黑手的斗智斗勇上。

  片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恐怖形象:手持电锯的杀人狂、举着三叉戟的红衣男、装扮成小丑的怪人……

  鬼屋里也设计了各种致命机关,而且都是诸如三叉戟、狗头铡之类偏向原始的物理机关。

  简单粗暴,却从视觉上给人最直观的恐怖感。

  尤其是密室中琳琅满目、千奇百怪的冷兵器,让人不寒而栗,简直隔着屏幕都肉疼。

  可比那些精密复杂的高科技刺激多了。

  其二,扬长避短、避实就虚。

  不过不得不承认,二人足够聪明,善于规避弱势、突出优势。

  短短十分钟左右,影片便直接进入主题,省去了一切可有可无的铺垫。

  如此设置既巧妙地避免了情节梳理的凌乱,又能将观众快速吸引到故事中来。

  之后的剧情则分成明线和暗线交叉叙述。

  明线自然是鬼屋历险。

  这部分没有一条真正连贯的主线,只是利用稀奇古怪的房间、不断变换的场景以及不同密室的玩法来吸引观众。

  鬼屋里一个又一个的房间看似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内,实际每一个都是独立的桥段。

  整条明线由这些独立的桥段拼凑而成。

  只要每个桥段足够精彩、每个房间足够有特点,就能让人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动力。

  然而问题又来了,本片时长仅有92分钟,主角却足足有六位。

  二人在女主角阿妮身上下足了功夫,让其他五人全部变成了陪衬。

  男友、戒指、家庭暴力等伏笔集于一身,还有全片唯一一条暗线,即儿时亲眼目睹父亲家暴母亲的回忆。

  通过这条暗线,整条明线被清晰地串联起来。

  其母亲留下的戒指作为重要符号也分别出现在影片开头、中段、结尾,每一次都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而且到了最后关头,二人终于还是黔驴技穷。

  于是主角瞬间开挂、反派智商强行下线,甚至出现了持枪的反派被拿着棒球棍的主角KO的奇怪场景。

  在手握一把烂牌却抓住机会马上就要获胜的重要关头,因为最后一张是三而无奈败北。

  这就是本片最为致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