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还有哪些薄弱环节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一年多,我市未成年人保护状况如何?如何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我市有何先进经验?

  8月18日,金华日报《市民问政》栏目邀请市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胡群英,市教育局校园安全与体卫艺处处长方晓莲,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傅燕君,市妇联权益部部长江丽,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三大队教导员陈徐毅,永康市阳光爱心义工协会会长徐美儿做客金报融媒体演播室,与市民在线交流。

  保护全体未成年人 启动四级“未保”机构建设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状况。

  胡群英:去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意义重大。工作内容上,从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保护对象上,从以特殊儿童群体为主向全体未成年人转变;工作职责上,从群团牵头向政府部门牵头转变。

  这一年,我市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启动四级“未保”机构建设。成立由21家单位组成的金华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成立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家,县(市、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0家,乡镇(街道)“未保”站131个,村儿童之家697家(其中示范型儿童之家306家)。加快推进金华市儿童福利院迁建工程建设。二是权益维护保障坚实有力。全市共有困境儿童8375人,机构孤儿平均养育标准达到每人每月2585元,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低边中的重病残儿童平均每人每月1882元。公安、检察院、司法部门相继出台系列保护关爱政策措施。严打拐卖儿童违法犯罪,查找到亲生父母151人。全市破获侵害未成年人案件4554起,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700件。三是数字赋能成效日益显现。以“金保未”数改项目为载体,全面重塑困境未成年人帮扶机制;市检察院持续推进“885”强制报告平台建设;市残联率先在全省建成“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补贴申请”应用场景;江南公安分局、婺城区检察院积极谋划“校外安全”应用场景建设;兰溪市积极推进“残疾儿童康复辅具租赁服务”应用场景建设。四是群团、社会力量参与创新,积极有为。团市委、妇联、关工委等广泛开展心理咨询、矛盾调解和困难帮扶等活动。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儿童福利和“未保”领域专家库,40多名专家加入。成立省内首个家长大学,选树百名优秀家庭教育讲师,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家庭指导员培训。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上升 性侵案件占比较大

  主持人:我市暑期学生安全工作做得如何?存在哪些高发安全隐患?

  方晓莲:除了暑假前的安全教育,5—10月专门开展防溺水专项教育活动;7月拍摄制作《金华市暑期防溺水警示教育片》,要求每个学生观看,在市区快速公交车上滚动播放;7—9月每周开展两次防溺水提醒。同时,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平台推出暑期防溺水、平安暑假专项宣传等;多次召开校园安全工作会议,部署防溺水、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主持人:今年暑假未成年人溺水情况如何,如何有效预防?

  方晓莲:今年暑期,学生溺水事件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从时间上看,溺水时间主要发生在高温天的午后和下午;从对象上看,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或本地家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为主;从地点上看,主要发生在无安全设施的水域。个别案例中,也有家人陪同到山塘、水库游泳时疏忽麻痹大意。大部分孩子溺水后自救能力不足,方式不对。

  防溺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落实好“游泳进校园”活动,将游泳项目纳入体育中考,将游泳和防溺水知识纳入小学生学习内容;组织开展进校园培训或宣传,提升师生的游泳和救护知识;开展重点人员排摸,建立重点学生清单和微信群,定期进行家访和提醒;建立健全防溺水工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暑期提供托管服务;定期开展防溺水工作专项检查,相关工作纳入平安考核和平安校园创建考核。

  主持人:网上时有报道未成年人被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事件。我市是否有类似案件?

  傅燕君:我市涉未成年人案件时有发生,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低龄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性侵案占较大比例,低龄儿童、留守儿童受侵害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市检察院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金华市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实施细则》等文件。去年打造“帮帮我”金华市未成年人保护联动平台,通过“885”微信公众号和88908585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及时向社会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投诉举报、“强制报告”等服务。

  主持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公安机关在依法打击和帮扶工作中有什么难点?

  陈徐毅:近3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和抓获人数同比逐年上升,平均年龄逐年下降。今年1—8月,案件数和抓获人数已超过去年全年。涉及类别有故意伤害、盗窃、抢劫、抢夺、强奸、聚众斗殴、寻衅滋事、诈骗等,其中盗窃占近80%。抓获人员本市占35%,外省市占65%。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占比最高的盗窃案件中,未满16周岁的人作案较多,有两次以上违法犯罪经历的达到38%。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后果较轻者不予关押,但也导致一些人重复作案。

  主持人:我市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陈徐毅:学生被骗事件时有发生。7月份未成年人被骗案明显增加,全市共有22起(6月发生4起),被骗30多万元。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网络兼职刷单、网络购物、冒充公检法、网络虚假服务等诈骗类型。提醒广大家长,除了防止孩子沉溺网络,还要防范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家长如果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可拨打反诈骗热线96110咨询。

  主持人: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相关部门有哪些举措?

  方晓莲:心理危机事件的防范难度相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易发现。要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确保“五个全覆盖”,即标准化心理辅导室、专(兼)职心理教师、心理健康课所有学校全覆盖,县级心理辅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所有县(市、区)全覆盖;帮扶干预措施要到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和医教结合试点,筛查重点人群,建立筛查、评估、干预、帮扶、转介机制;家校协同要到位。

  主持人:我市儿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政策法规保护儿童合法权益?

  江丽:市妇联今年已接待来信、来访、来电148件,76%为婚姻家庭类纠纷,每一起有纠纷的家庭,背后都可能有未成年人受到伤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庭关系失和较多,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堪忧。二是家庭教育失当较多,未成年人受伤几率加大。“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主要体现在父母暴力管教或管教失手。三是未成年女孩遭遇性侵事件频发,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不断上升。四是电竞酒店成为未成年人保护的盲区。有一些未成年人进入酒店通宵打游戏,为了支付费用,盗窃他人财物,甚至存在组织未成年人卖淫等违法行为。

  “强制报告”有制度刚性 “金保未”预警效果突出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强制报告”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傅燕君:“强制报告”是指国家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由此,教师(含培训机构、托儿所等托育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居委会工作人员、儿童福利救助人员、旅店、宾馆等主体有了特殊的职责和使命:发现未成年人受到侵害或面临侵害危险后,必须主动报告、依法报告。不履行报告义务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17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主持人:在未成年人不主动求助的情况下,民政部门怎样找到问题儿童?

  胡群英:为解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发现难、帮扶难、协同难、监管难、评估难五大重点难题,我市研发了“金保未”数改应用。其中的“智慧发现”子场景,建立问题预警发现模型,在学校、医院、社区、娱乐场所、宾馆、网吧、马路、旧货市场等场所设置预警点和预警值,可以及时发现需要帮扶的未成年人。

  从预警数据看,仅江南公安分局辖区3个月内发现148名未成年人昼伏夜出873次。此外,全市还有13621起家暴类数据以及其他异常行为数据,为发现和感知未成年人的困境和需求提供数据支撑。

  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 社会组织筹资不易

  主持人:社会组织在问题儿童帮扶中有什么困难?

  徐美儿:儿童帮扶比成年人复杂,专业性很强,对参与者的个人能力素质要求很高,但目前许多人对于这类社会服务的理解还停留在做好人好事的层面,对于社会组织需要专业、专人,需要管理、发薪资、成本等无法理解。虽然近两年政府积极通过公益创投、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但总体来看力度仍不够,不少社会组织存在筹资难、招人难、留人难。期待政府和社会各界能更客观地看待社会组织,也期待更多支持和帮助。

  主持人:未成年人保护需职能部门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进,各部门还有什么举措?

  方晓莲: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开展食品卫生、交通、消防、防疫、防欺凌、防电信网络诈骗、反邪教、禁毒等安全教育。同时,每月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实施校园安全十大专项行动等,确保学校安全。

  陈徐毅:持续通过社区民警、社区和学校等建立派出所、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帮教责任制,对已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坚定不移地教育、挽救、感化,遏止其向重复犯罪方向发展。

  江丽:一是建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协作机制。出台文件,构筑未成年人权益事前多元预防,事中联合处置,事后关爱帮扶的全链条保护网。二是排查困境儿童家庭。发挥6.17万名“格姐”联系到户的优势,关注重点人群,成立帮扶队伍。三是成立省内首个家长大学。组建由67名家庭教育专家组成的讲师团队,开展家庭教育理论宣传、课程研发、教学培训。四是开展关爱未成年人公益普法活动。开展“守护花开 与法童行”百场讲座进校园活动,推出“女童保护公益普法”行动。

  胡群英:通过建章立制、数字赋能、夯基提质、宣传“护未”、示范引领,以争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未保”数字化改革为契机,抢抓机遇、克难攻坚,推动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